宣和(福建省連城縣宣和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宣和,宋時叫河源,屬汀洲河源上里,清代改叫宣河裡。1943年為長汀第九區宣河聯保,1945年把“宣河”鄉改為“宣和”鄉。建國後,宣和鄉屬長汀十五區管轄,1953年改為宣和區。1956年劃入連城成立宣和鄉,屬朋口區。1962年成立宣和公社。1984年改稱宣和鄉。轄13個村委會,131個村民小組,72個自然村,人口1.41萬人,均為漢族。鄉民以曹、吳、黃、巫、傅、邱等姓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宣和
  • 歷史淵源:宋時叫河源
  • 分類:地名
  • 人才:傅正先曹遠生
人才,農林概況,基礎設施,文化遺產,

人才

宣和鄉人才輩出。較知名者有宋代禮部侍郎傅正先、中憲大夫曹遠生;清代武進士吳撥魁(光緒帝之侍衛);民國初期有吳建德留日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活動,積極討袁反帝;後有吳旭初、吳樹均、吳乃青(吳建新)與周總理一道留法勤工儉學,謀求富國強幫之路。解放戰爭時期,宣和還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閩西義勇軍獨立第七團,由曹暉任團長,為解放永安、連城作出了貢獻。已經查明認定的烈士有吳日新、曹進古等32人。

農林概況

宣和鄉位於連城縣西部,全鎮土地總面積100.4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5萬畝,農作物以水稻為主。森林面積12萬畝,山坡較平坦,土質肥活疏鬆,主產毛竹、杉木、松木及灌木。林木畜積量達31.7萬立方米。
宣和三面環山,中間峽平原,森林茂盛。河源溪是全鄉10條溪河的匯流,並串穿全鄉9個村。水資源豐富,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9℃,年平均降雨量1823毫米,年無霜期275天。
2001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8619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500萬元,農業總產值5119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34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466元,鄉財政收入156萬元,糧食總產7180噸。
近年來,該鄉經濟發展堅持以種植業為主體,養殖業和加工業為兩翼,利用山地優勢,實施山地綜合開發。經過幾年的努力,已建成了3550畝柑桔基地,4000畝油柰基地及萬畝竹林基地。鄉鎮企業發展迅速,骨幹企業有鄉茶場、林場、電管站、紙廠等。茶場現有茶園120畝、油柰50畝、柑桔20畝、板栗20畝及大柿、梨等雜果幾十畝。林場現有山林面積7000多畝,種有杉木、毛竹、松木、泡桐、山蒼等樹,年間伐松杉木材可達200多立方米。宣和電管站對蘆地、金雞、培田3個裝機容量125千瓦的電站進行聯網發電,年發電量130萬千瓦小時左右,年產值17萬元,上交財政5萬元。

基礎設施

文化教育及各項事業穩步發展。1951年,全鄉僅8所全日制國小。1993年,全鄉11所完小全部新建了規模化教學大樓,並配齊了附設設施;中學新建了教學樓、試驗樓、綜合樓、教工和學生宿舍樓,有14個教學班。1992年全鄉中、國小通過省、地縣“六項督導”和“實驗教學”驗收,均達優級水平。全鄉有1座電影院及2所錄像廳,還有2個村辦漢劇團和1個木偶劇團。水電設施配套完整,高壓電網與閩東電網併網,輸電正常。通訊設施先進,裝1400門程控電話可與世界各地隨時聯繫。

文化遺產

宣和擁有承載歷史,承載著客家文化深厚底蘊培田古民居群,讓人震撼,令人神往的旅遊景點。
宣和鄉培田村,明、清、民國時期先後修建的21座祖祠、30多幢華堂構成的民居建築群,尤其其中兩幢"九廳十八井"及"南山書院"堪稱中國建築史上保存十分完整的明清時期建築精品.
入(迎)公太夜晚游花燈也是 宣和特色之一,由13方組成,每個姓氏13年輪1回,入(迎)公太對於宣和人來說是個盛大的日子,據說是為了紀念王審知(閩王).夜晚游花燈不但樣式多而且又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