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脫胎漆器

宜春脫胎漆器

宜春脫胎漆器是一種極富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手工藝品。原產地在宜春市袁州區,由於其地處贛西北丘陵地帶,屬北亞熱帶、副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全年四季如春,雨量充沛,水資源豐富,森林面積覆蓋廣,樹木茂密,這為宜春脫胎漆器的製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宜春脫胎漆器
  • 原產地:宜春市袁州區
  • 創始:東漢時期
  • 加工技法:彩金花、磨漆畫、“赤寶沙”
簡介,詳細內容,製作工藝,

簡介

中國漆器歷史久遠,早在2000多年前,漆器的製作已達到驚人的高超技藝。由日本 奈良招提寺長老森本孝順等一行僧侶護送回中國探親的鑒真和尚造像,就是用脫胎漆製成的。
宜春脫胎漆器
宜春漆器創始於東漢時期,距今至少也有1700多年歷史。 宜春位於江西省西部,自古以來以盛產夏布、花爆、漆器而聞名。宜春脫胎漆器造 型美觀,輕巧玲瓏,色澤明麗,光亮如鏡,不怕水浸;耐溫、耐酸、耐鹼、耐腐蝕; 使用時間愈久,光澤愈發光亮。
宜春脫胎漆器的生產純屬手工操作,先製成模型,再以棉布、綢布、夏布裱在模型 上,塗上調配好的液漆,待陰乾後脫下內胎,然後填灰、上漆,再進行打磨、推光、 裝飾,前後是要經過數十道工序才能製成。當下,宜春市漆器廠在繼承和發展傳統工 藝的基礎上,將漆器、瓷器、銅器、銀器、玉器、景泰藍等製作工藝熔於一爐,並 採用金銀鑲嵌、刻漆、雕填、彩金花、磨漆畫、“赤寶沙”、“綠寶沙”等多種加工技 法,生產出的脫胎漆器各呈異彩,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清代,宜春漆器曾在“南洋賽會”榮獲一等獎。

詳細內容

宜春脫胎漆器製作技藝是一種極富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傳統手工技藝。其產品以輕巧玲瓏、色澤秀麗、圖式多樣、風格古樸典雅等特色聞名於世,更因其漆器牢固、便於攜帶而深受大眾歡迎。宜春脫胎漆器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明代就有作坊,清康熙年間大增,當時就有帽筒、果盒、花瓶、托盤等19個類別。清朝末年,宜春脫胎漆器迎來了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時期,據《江西省情匯要》(1985年版)記載:“宣統元年(1909年),宜春脫胎漆器參加國際南洋(今新加坡)賽會,獲雙龍銀質獎”。這是一個國際性的博覽會,該獲獎作品就是宜春著名的脫胎漆器藝人楊榮大製作的。從此,宜春脫胎漆器名揚中外。至建國前,宜春的中山路及垛子背一帶就有漆器店23家,家家都在店後設有漆器生產作坊。
新中國成立後,宜春脫胎漆器得到光大,產品“風耳赤金砂花瓶”和“牛耳赤金砂花罐”於1980年獲江西省二輕廳授予的優秀獎和國家外經貿部頒發的出口產品榮譽證書。1990年,中國工藝美術協會主辦的全國漆器行業評比中,宜春市漆器廠的“烏龍牌脫胎漆器系列產品”獲第三名。1992年,該產品又在國家輕工業部於洛陽舉辦的“第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評審會上獲“百花獎優質產品”稱號。
傳統的宜春脫胎漆器產品有200多種,分為八大類,即盤盒類、瓶類、雕塑類、仿古類、手杖類、宗教用具類、動物類、壽星觀音類,都是極具民族特色產品。近些年又開發了掛屏、漆畫等,形成了實用、包裝、裝飾三大系列,共680多個花色品種。其中,工藝美術大師楊增彥,技師熊禮勇、劉友發等人的作品先後被選送到人民大會堂和國外展出,獲得廣泛讚賞。
傳統的脫胎漆器製作工藝複雜,整個生產過程有十幾道工序,主要工藝流程是:設計圖紙——審核圖紙——制模——模型處理——楷胚子——脫胎——接合——刷灰砂磨——上漆——拋光——裝飾——檢驗——包裝。其中最為關鍵的是楷胚子和脫胎技藝,即先用漆灰作粘劑,將漆灰塗在夏布上,再把夏布裱在制好的模型上,待其陰乾,將坯胎脫下,即為脫胎。坯胎經過數道複雜的手工操作程式,最後拋光裝飾而成。傳統的裝飾方法,以漆刻為主,如線刻擦錫就是其中一種。此外,還有貼金、彩繪、浮雕圖案、陰刻圖案等數種,色彩艷麗,富麗堂皇。圖案多以山水、花鳥為主。山水頗有詩的意境,花鳥多以喜鵲、臘梅、蘭花、修竹為主,線條洗鍊,風格瀟灑。
製作宜春脫胎漆器的主要器具和設施有以下幾種:制膜需要木料、泥巴、石膏;脫胎需要刀、夏布、膠水、砂紙、拋光機;手工材料需要貝殼、蛋殼、金銀粉等等。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改進。1974年,採用赤寶砂、綠寶砂、錫箔鑲嵌、雕填、暗合、填彩、渾金等新工藝,生產出大批產品,主要有花瓶、仿古製品、人物雕塑、動物雕塑、果盒、罐等等。1978年,又成功地在漆器上使用絲網版印刷圖案,其產品色澤光亮,古樸雅致,質地優良,即可作實用物器,又可作藝術品欣賞,產品遠銷日本、美國、加拿大以及西歐和東南亞各國。
宜春脫胎漆器作為一種傳統手工藝產品,為中華文明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它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難以為現代技術所代替,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2006年6月被列入江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宜春市袁州區政府為了使這一技藝能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下去,投入了大量資金和人力,制定多項保護措施,設定了製作傳習所,聘請4名老藝人為傳授老師,培訓宜春脫胎漆器製作技藝工人;重獎傳承人,在第五代傳承人劉友發的帶動下,有一批80後和90後的年輕人加入到學習製作隊伍中;還定期舉辦“宜春脫胎漆器”精品展,藉助政府舉辦的“宜春月亮文化節”之機,把產品作為本地的特色商品,精心組織一批高質量產品打入國外市場。從而大力弘揚了宜春脫胎漆器文化,使作為“宜春三寶”之一的脫胎漆器得以不斷發展。

製作工藝

宜春脫胎漆器生產純屬手工操作,先製成模型,再以棉布和綢布、夏布裱在模型上,塗上調配好液漆,待陰乾後脫下內胎,然後填灰和上漆,再進行打磨和推光、 裝飾,前後要經過數十道工序才能製成。當下,宜春市漆器廠在繼承和發展傳統工 藝基礎上,將漆器和瓷器、銅器、銀器、玉器、景泰藍等製作工藝熔於一爐,並採用金銀鑲嵌和刻漆、雕填、彩金花、磨漆畫、“赤寶沙”、“綠寶沙”等多種加工技法,生產出脫胎漆器各呈異彩,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清代,宜春漆器曾在南洋賽會榮獲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