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敏灝

宛敏灝

宛敏灝(1906~1994)著名詞學家。字書城,號晚晴,安徽省巢湖市廬江縣城關鎮(今廬城鎮)人。幼年就學外家,在國學與詩詞寫作方面打下了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宛敏灝
  • 出生日期:1906
  • 逝世日期:1994
  • 職業:詞學家
生平經歷,詩詞欣賞,菩薩蠻,唐多令,鷓鴣天,抗戰勝利交通梗阻感賦,嘉定外崗訪李秀成手植黃楊,憶東川白沙舊寓,論文目錄,

生平經歷

1921年赴合肥,考入安徽省立第六師範學校(1928年,省立第六師範學校與省立二中合併為省立六中,即今合肥一中)。1925年6月間,“五卅”慘案發生後,主編《淝水怒潮》,該刊經常發錶針砭時弊、喚起民眾的重要文章。畢業後在廬江縣立第一女子完全國小(今廬江縣城關國小)任教員、校長。1929年,應省立第一實驗國小(其前身歷經尚志兩等國小堂、省立第一模範國小,後改稱天柱閣國小,抗戰後併入現在的高琦國小)之聘赴安慶。時安徽大學新任校長王星拱羅致教師,陣容甚盛,遂決定就近於安慶邊求學邊教課,考入安徽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師從姚永朴(仲實)、陳朝爵(慎登)、周岸登(癸叔)、李大防(范之)等,於1934年以該系第一名畢業。
畢業後,宛敏灝先生在國立女子師範學院(1940年創辦,原址在今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新橋,1946年遷入重慶市九龍坡區黃桷坪,建國後與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合併為西南師範學院,即今西南師範大學)、省立安徽學院(1940年創辦,建國後併入安徽師範學院,即今安徽師範大學)、國立音樂院(今上海音樂學院)等高校先後任講師、副教授、教授。新中國建立後,任安徽大學(校址在蕪湖,1954年,安徽大學本部改名為安徽師範學院;1958年安徽大學在合肥重建,恢復招生)文藝系、安徽師範學院(即今安徽師範大學)、合肥師範學院(1958年,安徽師範學院的中文、歷史兩系的學生和大部分教師及外語科的全部師生遷往合肥,與合肥師專合併,成立合肥師範學院;1970年,合肥師範學院撤消,大部分系(科)遷回安徽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兼系、科主任、副教務長等職。“文革”後任安徽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曾任安徽省政協常委、中國作協會員、中國作協安徽分會理事、安徽省文聯委員、中國韻文學會顧問、中華詩詞學會顧問、安徽省詩詞學會顧問、巢湖地區詩詞楹聯學會名譽會長、《漢語大詞典》編委、《詞學》編委。
宛敏灝
宛敏灝先生致力於詞學研究近七十年,與夏承燾唐圭璋同為當代詞壇元老,惟方面較狹,故不及前者聲譽之隆。早年治二晏詞,中晚年專力於皖籍詞人研究。其所著《二晏及其詞》(商務印書館1935年),夏承燾先生序雲︰“二晏詞情意管渺,非如蘇、辛、姜、史之易求歸趣”,此書“於其奧義微旨,爬梳無遺”,“運思之密”,非“時下聊爾人所能為”。抗日戰爭期間,為愛國詞人張孝祥作評傳,唐圭璋先生稱許其“正史籍之訛,糾方誌之謬,顯微闡幽,激勵忠義。其有功詞苑,良非淺鮮”(《張於湖評傳》唐序)。
晚年出版《詞學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詞學概論》是宛敏灝先生的力作,該書由其詞學講義剪裁補綴而成,對詞之體制、詞調之由來與繁衍、詞之章法與句法、音律的擇腔與擇律、詞譜的編訂及其用途、詞韻的創始及其發展、詞話的產生和內容等諸多問題作了全面的論述,是一本系統了解詞學的有益讀物。2009年,中華書局將其作為“詩詞常識名家談”系列叢書中的一種重新出版。另有《張孝祥詞箋校》(黃山書社1994年)、《安徽兩宋詞人述評》、《黃山記游》等著作以及《為吳潛辯誣》、《吳潛年譜》等多篇重要文章。
宛敏灝先生擅長詩詞,其詞不入傳統宗派,純以詩法為之,明快清新,自成體格。其短調渾成流暢,圓轉如珠,看似信手拈來,毫不費力,實則錘鍊無痕,盎然味厚,游黃山諸作尤傳誦一時。慢詞亦不為艱澀晦僻之體,多取平順暢達之調。如《高陽台》、《望海潮》、《滿江紅》、《滿庭芳》、《水調歌頭》等,題材常寫時事以發抒懷抱,筆力豪壯而不粗率,意境新穎而不淺俗。雖未到一流大家地步,亦不失為名手。所作舊體詩詞,十年動亂中散失殆盡,倖存者結集為《晚晴軒詩詞選》。曾與同事張滌華、祖保泉出過詩詞合集《赭麓三松集》。2009年,安徽省詩詞學會編選的《安徽當代詩詞選》由中華詩詞出版社出版,其中收錄有宛敏灝的多首詞作。
安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為“文革”後國家首批碩士學位授權點。由宛敏灝先生主持,偕劉學鍇、余恕誠二人於1978年開始招收碩士生(唐宋文學方向),每屆招收一至二人,且須等上屆畢業,始招收下屆。故自1978年至1991年,僅招收五屆共八名研究生:周嘯天、湯華泉(1978);鄧小軍、丁放(1982);沈文凡、周家群(1985);彭國忠(1987);彭萬隆(1989)。除周家群後從事攝影專業外,餘子均在高校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研究,並均有出色的成就。宛先生晚年,對於諸弟子寄以殷切期望,八十一歲賦《慶春澤》下闋雲︰ “興來細數平生事︰笑小時了了,長愧翩翩。卻得英才,欷桃郁李爭妍,看明朝晝永於湖,花壓欄乾。”儘管安徽師大同仁皆惋惜宛先生招授研究生太少,首屆研究生周嘯天曾有“兩弟三師事太奢”(《赭山行》三首真一)之嘆,但亦可見宛先生、劉先生取材之嚴。

詩詞欣賞

菩薩蠻

見難恆別傷鴻燕,燕難傷別恆難見。風雨泣山空,空山泣雨風。夢余悲老鳳,鳳老悲余夢, 斷腸話西窗,窗西話斷腸。
(此詞為全部音節在後句逐一倒裝,形成音韻上的對稱,有迴環往復之致。)

唐多令

誰系木蘭舟,溪井井處留?六年前,曾此清游,猶記驚心風雨夜,濤怒吼,石奔流。小立斷橋頭,涼颼人袂柔。喜重來,押浪中洲,最是晚涼天宇淨,亭閣外,月如鉤。
(宛敏灝先生在遊覽黃山小補橋後所作,該橋位於紫雲峰“大好河山”石刻南邊的桃花溪上,連線溫泉與古祥符寺。)

鷓鴣天

海燕歸來歲有期,蓬山一去渺無期。年年陌上花開日,故國同歸不可期。追往事,夢佳期,只今誰共話襟期?落霞孤騖江天遠,此恨綿綿未絕期!
(這首悼亡詞,用的是獨木橋體,六個期字,包藏了宛敏灝先生對愛侶的無限情意!雖不如元微之、蘇子瞻、賀鑄悼亡大作,亦屬難得。)

抗戰勝利交通梗阻感賦

(1945秋江津白沙鎮)
小鎮爭傳復九州, 欲歸無計轉增愁。
杞憂未解天傾慮, 國事依然肉食謀。
流落黎民江上望, 升騰雞犬太空游。
一樽且買他鄉醉, 俯仰人間浩蕩秋。

嘉定外崗訪李秀成手植黃楊

英雄事業話淒涼, 天國河山浸夕陽。
大廈獨支憑赤膽, 將軍一去剩黃楊。
百年罕見繁枝茂, 眾口流傳戰果煌。
幾度滄桑遺澤在, 是非留與後人詳。

憶東川白沙舊寓

驢溪曲處小山樓, 風雨新橋幾度秋。
龍眼枝低零曉露, 箭灘聲急瀉奔流。
滋蘭種蕙空陳跡, 落月流螢動客愁。
西望巴山如夢寐, 夢中無計到渝州。

論文目錄

方岳與《秋崖詞》 《學風》六卷二期。1936、3
詞人周紫芝暨吳潛兄弟 《學風》七卷一期,1937年1月
於湖先生張孝祥 《學風》七卷二期,1937年2月
相山居士王之道 《學風》七卷三期,1937年3月
二晏及其詞 《學風》四卷二至六期,1934年3—7月
晏同叔年譜 《安徽大學月刊》一卷六期,1934年4月
胡舜陟父子及汪晫祖孫 《學風》六卷三期,1936年5月
休歙十詞人 《學風》六卷四期,1936年6月
二汪二朱及王炎 《學風》六卷七、八期,1936年11月
張孝祥世系裡貫考辨 《安徽師院學報》1957年第1期
張孝祥世系、里貫考辨 《安徽師範學院學報》1957年第2期
關於“八百里分麾下胔” 《語文教學》1957年第5期
關於詞的基本知識 《語文教學》1957年第8期
從敦煌曲子詞和《花間集》談詞的發展 《語文教學》1957年第9期
北宋兩位承先啟後的詞人——張先和賀鑄 《語文教學1957年第10期
南宋兩種不同的聞風——慷慨憤世和感喟哀時 《語文教學》1957年第11期
從詞的備課說到課堂教學 《語文教學》1957年第12期
讀毛主席詞五首 《語文教學》1958年10月號
張孝祥 《合肥師範學院學報》1959年第2期
略談詞的章法 《語文教學》1959年第11期
抗金詞人王之道 《安徽日報》1961年4月6日
張孝祥和他的《於湖詞》 《合肥師院學報》1962年第1期
吳潛年譜 《合肥師範學院學報》1963年第1期
關於詞人張孝祥一二事 《藝譚》1980年第2期
談詞話 《安徽師大學報》1985年第1期
張孝祥懷念棄婦詞考釋 《安徽師大學報》 1988年2期
張孝祥年譜 《詞學》第二、三輯
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文藝論叢》第十三輯,1979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