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日遺址

宗日遺址

宗日遺址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巴溝鄉團結村,初命名為免兒灘遺址或托勒台,又命名為宗日文化,是新石器時代遺址。

宗日遺址由兔兒灘中遺址、林場古文化遺址、兔兒灘東遺址、兔兒灘西遺址四個遺址構成。1983年試探發掘。1994至1996年,共發掘墓葬341座,探方31個,灰坑18個,祭祀坑18個,出土文物23000餘件。

1986年7月,被列為青海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宗日遺址
  • 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
  • 初名:免兒灘或托勒台
  • 類型:北高南低的大灘地
  • 批次: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批准時間:2013年
  • 編號:7-0480-1-480
  • 所屬時代:新石器時代
歷史沿革,文物遺存,遺址意義,遺址保護,

歷史沿革

20世紀70年代中期,同德縣團結村的村民進行農田基本建設時,偶然發現了大量的人、動物的屍骨和一些彩陶,當時,他們將這一情況上報了相關部門,但當時未引起重視。此後村民們將屍骨和彩陶碎片大量遺棄于田角和河中。
1983年,省文物考古所來到團結村,決定對該村兔兒灘周圍的墓葬遺址進行試發掘。在這次發掘中,發現一座圓形土窯,窯內有6件未出窯的陶罐和木炭。同時還清理出墓葬兩處。這次試探發掘出土文物25件,其中陶壺8個、陶碗3個、陶罐14個。這些文物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為泥質紅陶器,共4件,陶質細膩,呈磚紅色;一類為夾砂粗紅陶系,共21件,陶質堅硬火候高,胎壁薄,其中5件帶有黑彩。雖然它們的胎質不同,形狀各異,但造型均勻對稱,飾紋和諧統一,屬半山型早期。
1986年7月,兔兒灘遺址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文物考古工作者擴大了對兔兒灘原遺址的勘探發掘,涉及團結村、班多村和卡力崗村地區。當地民眾稱此地為宗日,即人群聚集的地方。為尊重當地民眾的習慣,考古學者將兔兒灘遺址定名為宗日遺址,其古遺址文化被稱之為宗日文化。
1994年考古學者選擇了團結村西的一條大沙溝方向的第一台地作為發掘點,從6月底進駐至10月初撤出,共清理墓葬80座,出土文物包括生活用具、生產工具、裝飾品等總計2571件。
1995年4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對生活區進行發掘,有了重大發現,為進一步揭示文化性質提供了寶貴資料。考古工作者在第二台地和第四台地前沿清理了一些墓葬及灰坑,出土了包括骨叉、細石器在內的大量文物。
1995年和1996年,在大沙溝西側卡力崗村農田前沿的空地清理中,發現了被媒體廣泛報導的“國寶之冠”的舞蹈紋盆及雙人抬紋盆。
1996年底,宗日遺址發掘工作進入尾聲,共發掘墓葬341座,探方31個,灰坑18個,祭祀坑18個,出土文物23000餘件。

文物遺存

灘地東為巴溝河流入黃河口處,屬黃河第一台地。團結村緊靠台地邊緣。遺址面積約300×200米,北部被壓在村莊之下。因雨水沖刷台地邊緣而形成的數條洪溝將遺址分割為東西兩區。東區為居住區,並有部分墓葬,西區未見居住遺蹟,主要是葬地,又名宗日墓地。遺址地面散布有較細碎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及齊家文化陶器殘片。斷岩處暴露有灰塵層。
宗日遺址由兔兒灘中遺址、林場古文化遺址、兔兒灘東遺址、兔兒灘西遺址四個遺址構成。
兔兒灘中遺址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存,遺址西與多合日龍窪、西台宗日灘隔溝相望。南200米為黃河與興海大米灘相隔,東與兔兒灘東台遺址基本相連,東和北為團結村,隔團結村為同興公路,遺址南部為斷崖,北與林場古文化遺址相連。東部有當地村民自西南向東北夯築的土牆作為林場的圍牆,遺址的大部分已經被林場占用,地表種有樹木,地表起伏不平,對遺址造成一定的破壞。遺址東西長約240米 ,南北寬140米,面積約33600平方米,地表散布大量夾砂陶器殘片,在遺址的東偏北部邊沿暴露有文化層,距地表30厘米,厚約8厘米,土色黑灰,夾雜有夾砂粗陶片。
林場古文化遺址位於同德縣巴溝鄉團結村西南角兔兒灘中部遺址的北面,西靠多合日龍窪,南約300米為黃河,北為團結村和同興公路。東與兔兒灘東遺址接壤。遺址南部為斷崖,斷崖下為農田,隔農田為巴曲河。遺址東西長180米,南北寬80米,呈半圓形。現為林場,對遺址造成了一定破壞。地表無遺物和文化層暴露。
兔兒灘東遺址南部為斷崖,斷崖下100米為黃河,與興海縣大米灘隔黃河相望,東面是農田與班多村隔溝相望,北面基本上是梯田;北部和西南均為團結村,遺址中偏南部有一條通往民居的自北向南的小路穿過遺址。西南有條通往黃河邊的小道,東西長150米、南北寬180米,面積約25663平方米。北高南低,整個平整為梯田,地表散布大量的彩陶片,無文化層暴露。
兔兒灘西遺址東為多合日龍窪與兔兒灘中台以溝相隔,南為黃河,隔黃河與興海縣曲什安鎮相望;北面為卡力崗村農田,東北為團結村,整個地勢北高南低,南北寬60米,東西長80米,面積約為4800平方米。地表散布大量殘陶片和彩陶片,無文化層暴露。

遺址意義

宗日遺址是馬家窯文化在青海境內黃河上游分布的最遠點,因其文化內涵有一定的特殊性,研究命名為宗日文化。宗日文化對研究高原早期民族如藏族、羌族的起源歷史和社會發展以及民族交流的歷史,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的發現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包括同德縣在內的高原腹地在遠古時代並不是蠻荒之地,而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遺址保護

1986年7月,被列為青海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