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鳳山旅遊區

安溪鳳山旅遊區

安溪鳳山風景旅遊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境內,是一個集茶文化、尋根覓祖、宗教朝聖、強身健體、科普教育、生態旅遊等六大旅遊產品體系為一體的多功能、高品位城郊森林公園,為省級森林公園和國家AAA級旅遊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安溪鳳山旅遊區
  • 地理位置: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
  • 景點級別:國家AAA級旅遊區
  • 屬性:安溪鳳山風景旅遊區名片
主要景點,地理位置,

主要景點

安溪城隍廟
古稱清溪城隍廟,始建於後周顯德三年(公元956),位於縣治東 (即今小東街)。為全全省較早創建的城隍廟之一,素有“八閩第一,五邑無雙”美譽,自清初在台灣傳衍,至今分爐已達222 座之多,目前海內外分爐三百多處。安溪城隍廟歷盡滄桑,幾經遷建: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明景泰二年(1451年)邑令谷廷怡、吳英修,典史蔡珍建後堂三間;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邑令殷騖、邑尉鄒奇重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邑令蔡常毓重建;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邑令謝宸荃重修前後殿宇;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邑令戎式弘重修,邑令曹續修;康熙五十四(1715年)邑令曾之傳新建後堂住持丈室;乾隆十年(1745年)邑令何隆遇鋪拜亭前石坪;乾隆二十年(1755年)邑令莊成重修;民國三十年(1941年),國民兵團派兵駐廟,伯主正身及副身等被遷出,暫奉祀於北街隘子頭民舍,其餘神像被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官方基建,隘子頭城隍臨時廟宇又需拆遷,後於北門橋邊再建一臨時廟宇;1953年伯主正身遷入東嶽寺東廂奉祀;1966年東嶽寺拔充別用;1985年,伯主神像遷在東嶽寺檀樾祠奉祀。1990年新加坡僑親陳美英女士倡議依照原廟形制擇地獨資重建城隍廟,定東嶽寺東側為新廟址。三進殿宇完工之後,又有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廟及楊桃園城隍廟聯誼會捐資續建四、五兩進殿宇。繼而再有諸多善信有識之士捐建其他設施。新廟重建工程於1992年完工。城隍新廟與東嶽寺並肩聯臂五進殿堂,順山勢遞升。主體建築為重檐歇山式,穿斗式,面寬、進深各五間,前有拜堂,所立的一對輝綠岩龍柱,出自前代名匠,原為舊廟所立。廟內諸神均仿舊廟體式。正副三尊城隍神像均坐正殿,八爺、九爺佇立兩旁。第三殿供奉鎮廟城隍公及其夫人。第四殿供奉千手觀音、十八羅漢、兩側分別有十八地獄和二十四孝石雕像。第五殿供奉三世尊。這裡是比較典型的三教合一的廟宇,其現象可追溯到宋元時期,由於泉州成為“東方第一大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多教傳入,故形成多教合一的宗教活動場所。

地理位置

位於鳳城鎮北面鳳冠山。建於1958年5月。石構,平面方形,由碑座、碑身、碑頂等組成。碑座束腰,碑頂作四垂檐式。通高7米,四周環繞平座欄桿。坐北向南。碑面陰楷鐫刻“革命烈士紀念碑”7個大字,左右分別鐫刻朱德、鄧子恢的題詞:“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英名不朽浩氣長存!”背文記述:中共安溪中心縣委書記李實、中國工農紅軍閩南遊擊隊第二支隊政委陳鳳伍、二支隊支隊長李世全、官彭區蘇維埃政府主席傅有智等12位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1985年10月21日,安溪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R> 安(溪)南(安)同(安)邊區革命烈士紀念碑 位於龍門鄉龍門圩尾,石花山頂。建於1990年間。石構,平面方形,碑座二層,碑頂作四垂檐。通高約3米多,四周環繞平座石欄桿。坐東南向西北。碑面陰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個大字。碑座鐫刻土地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安南同特支書記林師柴、共青團書記王安居、農會主席林文斧等28位革命烈士英名。<BR> 郭節烈士紀念碑 位於魁斗鄉溪山村佛子格山頂。1993年建,郭節(1906—1932年),原名郭雲濃,是中共安南永邊區黨的創始人之一。民國21年(1932年)4月間被捕壯烈犧牲。
安溪鳳山風景旅遊區名片
安溪鳳山旅遊區
福建省級森林公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