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法乾

安法乾

安法乾(1917.2-2007.12),河南清豐人,原糧食部、商業部副部長。1937年肄業於保定師範,1937年9月參加革命工作,193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中共清豐縣委宣傳部部長,中共邊東縣委組織部部長,冀魯豫邊區抗日救國總會黨團書記,中共清豐縣委書記等職。1953年至1956年曆任華北大區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糧食局局長,糧食部倉儲局局長,糧食部部長助理,1960年任糧食部副部長,1967年下放五七幹校,1975年任商業部副部長,1979年任糧食部副部長,1982年任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副主任。他是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法乾
  • 出生地:河南清豐
  • 出生日期:1917.2
  • 逝世日期:2007.12
  • 職務: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個人履歷,介紹,人物生平,

個人履歷

安法乾1917年2月出生於河南省清豐縣。1937年9月在清豐縣聯繫其他先進分子共同組織成立了抗日救國十人團,大力宣傳抗日救國思想。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中共清豐縣委宣傳部部長,中共邊東縣委組織部部長,冀魯豫邊區抗日救國總會黨團書記,中共清豐縣委書記,直南特委民運部部長,冀南六縣行政監察專員公署專員,中共濮陽地區專員,冀魯豫邊區工商局副監委,中共冀魯豫分局辦公室主任,二地委工委書記兼冀魯豫軍區第二軍分區政治委員等職。1953年至1955年,歷任華北大區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糧食局局長,糧食部倉儲局局長,1956年任糧食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1960年任糧食部黨組成員、副部長,1967年下放五七幹校,後任幹校黨委副書記、書記,1975年任商業部黨組成員、副部長,1979年任糧食部黨組成員、副部長,1982年任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副主任。他是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1995年7月離休。
原糧食部副部長安法乾同志(部長級醫療待遇),因病醫治無效,於2007年12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介紹

1917年2月出生在清豐縣普馬寨村的一個中農家庭。他自幼讀書,1937年肄業於保定師範(河北省立第二師範),1937年9月參加革命工作,193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他是“七.七”事變後重新建立的中共清豐縣委的實際負責人,為恢復建立和發展清豐縣的黨組織立下了汗馬功勞;奉黨的指示組織成立了冀魯豫邊區抗日救國總會並擔任總負責人;後出任冀南六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一任抗日專員,在組織、領導、發動和團結邊區各階層人士,廣泛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是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的創始人之一。
解放戰爭時期,他作為地委領導人,在堅持敵後游擊戰爭、發動民眾進行土地改革和發展生產、擁軍支前等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績。建國後,以“鞠躬盡瘁”的革命精神,在我國供銷和糧食戰線的工作上,傾注了大量心血;離休後以病弱之軀仍關心著國家的改革開放事業,常思老有所為、發揮餘熱,表現了一個老共產黨員自強不息、革命到底的意志和精神。
2007年12月22日,安法乾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人物生平

曲折的求學道路
安法乾的家庭世代都是農民,而且比較貧窮。到其曾祖父安秀華那一代,仍是當僱工。但他異常勤儉、刻苦,除了農忙時當僱工外,農閒時就做個小買賣,挑著擔子走村串鄉賣杏、賣柿子、賣菸葉和糖塊等,這樣逐步積累了一些錢,買了幾畝地,成了一個下中農。因他一輩子受盡了人間的欺凌壓迫,吃盡了沒文化的苦,所以當他有了幾畝地以後,就決心讓他的兩個兒子讀書識字,將來能出人頭地。
安法乾的伯祖父安萬俊書讀的較好,進了秀才,當了一輩子私塾先生;而其祖父念書念到三十多歲,一心想進秀才,但考了幾次都沒考中,只好當了一輩子童生。他自己讀書沒成材不說,因家裡缺乏勞動力,生活困難,他的兩個兒子只能在家務農,倒成了文盲和半文盲。這樣,到安法乾出生時,家裡有父親安秉遜和叔父安秉鑒兩個人勞動,生活比較寬裕。因此,其祖、父輩兩代人都把“望子成龍”的心勁寄托在了安法乾的身上。
安法乾六歲入學,1923年至1925年在鄰村堤上劉家念書。因年幼貪玩,其祖父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就於1926年讓其回到本村念私塾,對其嚴管緊逼。1928年北伐軍進軍到河南、河北,受革命風氣影響,剪辮子、放足成了時尚。同時,縣裡明令取消私塾,各村一律辦新式國小,由縣教育局委派教員。這樣,1929年安法乾就到本村與堤上劉家村合辦的國小讀書。
但安法乾的祖父看不上這樣的學校,到1930年,也就是安法乾13歲那一年,老先生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通過一個親戚丁繼丙在香山慈幼院當會計的關係,把安法乾送到了北平。不料到北平後,香山慈幼院卻停止了招生。丁繼丙就通過熟人,把安法乾送到北平市西什庫第二救濟院上學。這個學校是北平市社會局辦的一個救濟單位,專收些社會上無人撫養的孤兒。學校雖是公費,又管吃、管穿,但生活很不好,整天吃玉米面餅子、喝菜湯;管理較差,尤其衛生條件更不好,宿舍里到處是臭蟲,很多人還長了疥瘡。安法乾去了不久就染上膿包疥,後來又長癤子。這樣過了半年,1931年春,丁繼丙又將其從救濟院接出去,送到香山慈幼院門頭村辦的一個自立農業學校上學。這個學校共有30多個學生,種著60畝菜園、100多畝旱地,還要養雞、養豬、養兔和養蠶,全由學生勞動。雖然管吃、穿,生活條件比第二救濟院好,但學習時間太少,乾的活很累,名義上是學校,實際是個小農場或生產隊。這年冬天,安法乾的父親去北平探望兒子,看到這裡學不到什麼東西,就決定叫兒子回家讀書。
1932年秋,安法乾回到清豐半年後,進入鞏營高小五年級做插班生。鞏營高小是一個較正規的學校,學習環境和氣氛都很好。15歲的安法乾經過北平的求學之路,成熟了許多。他深切體會到家長的期盼和學習的重要,因此奮發努力、刻苦向學,很快成為學校的優等生。1933年冬高小還沒畢業,他就借別人的畢業證報考清豐簡師,以高分被錄取。考上簡師還不滿足,1934年暑假,他又參加鞏營高小在縣城的畢業統考,拿到了有真實姓名的高小文憑。之後,到保定投考河北省立第二師範,結果又被錄取。
安法乾的升學“三級跳”,在清豐簡師、鞏營高小和老家普馬寨引起極大轟動。親友紛紛道賀,全家人自然是歡天喜地。尤其安法乾的祖父和父親,覺得多年的心血沒有白費,更是滿心歡喜、興奮異常。在當時,師範畢業後,最起碼也能當個高小教員,弄好了還能進政府機關混個一官半職,這樣,不僅一生的飯碗不成問題,說不了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也是指日可待呀!暑假之後,安法乾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高興自豪地踏上了保定求學之路。
保定師範是個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在這所學校里,安法乾一方面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同時也接觸了一些進步師生,閱讀了一些諸如《政治經濟學》、《社會進化史》、《莫斯科印象記》等進步書刊,思想逐步發生了變化。初步認識到中國社會的黑暗、現政府的腐敗和反動的本質,認為共產主義好、共產黨好、蘇聯的社會制度好,萌生了要參加共產黨,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的願望。
當時,共產黨是秘密組織,很難找到。他就和肖聚林、楊書范等同學商量,在本班和其他各班成立讀書會、歷史研究會、文學研究會等組織,宣傳馬列主義,傳播革命思想。經過努力,讀書會發展到五個班,共約50餘人。這是安法乾自覺革命活動的開端。為了在保定擴大影響,1936年冬天,他還在保定其他學校組織了清豐縣旅保同鄉會,並被推舉為會長。他們購買進步書籍,訂閱進步刊物,在校外也組織了讀書會,但因不久就發生了“七.七”事變,活動遂告停止。
保定求學的經歷,使安法乾的思想發生了質的變化,開始成為一個自覺的嚮往革命的青年。
輝煌的抗戰人生
1937年,因日軍不斷演習,平津局勢緊張,動盪的華北已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在這種情況下,保定師範乃於六月底提前放了暑假。安法乾回家不久,“七.七”事變爆發,抗日戰爭由此開端。這年七、八月間雨水很大,從大名到南樂、清豐、濮陽之間平地可以行船。安法乾獨處家中,訊息閉塞,心中十分焦急。國難當頭,一個炎黃子孫、熱血青年,如何抵抗外侮,報效祖國,救民於水火呢?安法乾思慮之中又想起了共產黨,只有共產黨才能擔負起領導全民抗戰驅敵的歷史重任。於是,不等大水退完,安法乾便急匆匆趕到縣城打聽情況,尋找黨的組織,並告訴同學們如果組織抗日活動請一定通知他。
九月初,馬村集的馮業莘(即豐村,當時在大名師範上學)通知安法乾去清豐簡師開會,並說是平傑三老師召集,他可能是共產黨員。安法乾聽後十分高興,急忙如期到會。會議在清豐簡師圖書館舉行。這是安法乾參加的第一個由共產黨人召開的會議。會議決定成立抗日救國十人團。其宗旨是團結青年學生和進步知識分子開展抗日救亡活動。會議選舉平傑三為團長,安法乾為副團長兼巡視員,具體負責聯絡和發展團員。由此開始,揭開了安法乾人生道路上的新篇章。
會議之後,安法乾便積極地深入農村宣傳抗日救國道理,發展十人團成員。他首先介紹同學楊真和劉國選參加十人團,並同他們交換意見,想通過平傑三加入共產黨。由於他們的積極工作,很短的時間內就在全縣發展了二、三百個團員,並在南樂、濮陽發展和建立了組織。
十月,直南特委負責人劉大風來到清豐與晁哲甫等人共同組織恢復中共清豐縣委。安法乾與馮業莘也搬過來與他們一起住到晁哲甫在衙前街的一處房子裡。在此期間,由劉大風介紹,安法乾終於如願以償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後不久,便參加了中共清豐縣委成立的會議,被選為縣委宣傳部部長。
參加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夙願,擔任了縣委負責人,肩負著領導全縣人民抗日救亡的重擔,安法乾的革命熱情就象火山爆發時的岩漿一樣噴涌而出。從此,他不辭勞苦,日夜奔波在清豐各地,為恢復和發展黨員、建立和壯大黨的組織作出了突出貢獻。在東北區他首先和劉鏡西接上關係,又通過劉鏡西恢復了翟臨棟、鞏希賢、劉學見、王汝林等同志的組織關係;在東南區同王志剛接上關係,又通過王志剛恢復了楊培山、何學文、張廷浚的黨籍,同時又發展了劉國選、陳希均(陳平)、楊書范加入黨的組織;在西北區同劉志良接上關係,並通過劉志良恢復了逯坤玉、王平公、馬冠群、王崇謙、夏書平的黨籍,還恢復了梁村黨支部書記馬保寅及其支部十多個黨員的關係,恢復健全了梁村黨支部。該村後來成為清豐縣抗日時期的一個紅色堡壘,黨和部隊的一些重要領導與機關都住在那裡,因此,曾有“小延安”之稱。
1937年10月,直南特委領導的第一支抗日武裝“四支隊”在古城集成立。安法乾受縣委指派以民運工作員的身份在“四支隊”政治部作地方黨的工作。因1937年鬧水災,這一帶是災區,民眾生活很苦。為了幫助民眾度過災荒,安法乾支持梁村黨支部書記馬保寅開展了借糧鬥爭,把借地主的糧食分給貧苦農民,受到普遍好評,提高了黨的威信。
12月15日,日軍占領清豐縣城,南樂也已失陷。根據新的鬥爭形勢,直南特委決定以南(樂)清(豐)公路為界,設立邊西和邊東縣委。南清公路以西為邊西縣委,劉同方為書記,住在清豐梁村;公路以東為邊東縣委,晁哲甫任書記,安法乾任組織部長,劉鏡西、王志剛為委員,機關住在六塔集。
由於日軍進攻,國民黨政府逃跑,清豐當時處於無政府狀態,土匪蜂起、會道門猖獗、地主民團橫行,社會秩序異常混亂。1638年3月,為了廣泛發動民眾、武裝民眾、抗擊日軍和維護社會秩序,邊東縣委根據黨的“團結抗戰,共同對敵”的方針,晁哲甫、安法乾等聯合開明士紳成立了清豐縣抗日民眾自治委員會。他們收集民間和舊民團的槍枝,爭取愛國舊軍人,組建了清豐縣民眾聯合抗日自衛團,很快發展為4個大隊,12箇中隊,共1400多人。自衛團的政工人員大部分由共產黨員擔任。自衛團的成立,為穩定社會秩序,團結各階層武裝抗日起了很大作用。
與此同時,邊東縣委還在六塔集舉辦了兩期抗日軍政幹部訓練班。參加學習者大部分是清豐的國小教員、青年學生和愛國知識分子。安法乾參與講課,並在訓練班裡發展黨員和民先隊員。學員結業後,除一部分派到自衛團充作骨幹外,大部分回到農村進行抗日宣傳和組織建立各種抗日民眾團體。
1938年4月,直南特委宣傳部長郭超由梁村來到六塔,傳達特委指示:決定由邊東縣委負責,召集各縣負責人成立冀魯豫抗日救國總會。5月中旬,根據特委指示,安法乾召集內黃、濮陽、大名、邊東、邊西和濮縣等縣代表20餘人,討論起草總會章程、發表宣言,成立了冀魯豫邊區抗日救國總會。直南特委任命安法乾為總會黨團書記和行政負責人。之後不久,日軍從清豐、南樂和濮陽相繼退走,直南特委決定撤消邊東、邊西縣委,恢復清豐縣委,晁哲甫調任特委統戰部長,由安法乾任縣委書記。
縣委搬到清豐簡師後,又繼續開辦了三、四、五期軍政幹部訓練班。這時,民眾的抗日情緒高漲,知識分子參加訓練班十分踴躍,每期都有二百多人。訓練班結束後,就留下一些人組織成立縣、區抗日救國會。接著又成立了清豐縣抗日戰爭戰地動員委員會(簡稱“動委會”或“戰委會”),主任由晁哲甫兼任。動委會在民主政權建立之前,是我黨掌握的半政權性質的組織。縣、取動委會都與救國會合署辦公,除了領導工、農、青、婦等民眾組織之外,還負責武裝、鋤奸、宣傳工作及錢糧和軍用物資的徵收、分配等。動委會還經過試點在邊區率先頒布試行了統一累進制的徵收辦法,減輕了貧苦農民的負擔。
1938年6月,冀魯豫抗日救國總會在清豐簡師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與會代表近30人。會議討論了大刀闊斧地發動民眾抗日和普遍組織抗日救國會的問題,並確定工作重點由清豐、南樂向濮陽、東明、長垣推進。會議為建設和加強總會領導機關,確定安法乾為常務委員兼組織部長,負責總會的全面工作,並確定了宣傳、總務、青年和婦女部的負責人。會後不久,濮陽縣抗日救國會即告成立,安法乾代表總會前去祝賀並發表講話。7月,直南特委調安法乾任特委民運部長,專作抗日救國總會的工作。
為了加強對丁樹本的統戰工作,根據特委指示,冀魯豫抗日救國總會於8月由清豐搬到濮陽縣城。總會為開展濮陽、滑縣東明、長垣的工作,在濮陽又開辦了三期訓練班。訓練班主要吸收上述四縣的知識分子參加,共有300多人。在訓練班中發展了少數黨員和大部分民先隊員。結業後,除少數骨幹留總會工作外,其餘學員均回各縣、區、村宣傳發動民眾,組建了各級抗日救國會,有力地推動了濮、滑、東、長四縣抗日救亡活動的開展。
這一時期,我黨同丁樹本合作抗日的關係比較好。丁樹本不但讓晁哲甫擔任其政治部副主任,讓晁涌光任組織科長,還成立了軍、政、民座談會,讓晁哲甫、羅士高和安法乾為委員。晁哲甫在會上提出制定抗日綱領,亦為丁樹本所接受。11月,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冀南分隊部在濮陽成立,丁樹本和安法乾均到會講了話。12月,冀魯豫農民抗日救國會和婦女抗日救國會,在丁樹本的大堂上聯合開會,宣告成立。丁樹本亦到會講話,表示祝賀。在此期間,安法乾等還做工作讓丁樹本委任共產黨員張惠僧為東明縣長、委任救國會委員毛迪亞為長垣縣長,使這兩個縣的抗日救亡活動得以順利開展。這樣,直南各縣就普遍建立了抗日救國會和自衛隊等民眾組織,有些地方還建立了鋤奸團,普遍挖了路溝,對保衛抗日根據地、堅持反掃蕩起了很大作用。1939年2月,直南特委在濮陽後化村召開會議,特委書記王從吾傳達了中央六中全會精神。會議決定把直南特委劃分為直南、豫北兩個地委,安法乾任兩個地委的民運部長。回濮陽縣城之後,安法乾領導冀魯豫抗日救國總會,把在濮陽訓練班的學員組成好幾個工作隊,到濮陽縣城關區恢復了一些黨組織,之後成立了濮陽工委。
3月,因冀南日軍進行春季大掃蕩,彭德懷副總司令同129師劉、鄧、徐首長住在清豐縣韓村集。冀南區黨委書記李菁玉、組織部長於漢光等住在沙窩。安法乾接於漢光通知到韓村129師師部開會,見到了劉伯承師長。劉伯承同志講了華北抗日游擊戰爭的形勢和冀魯豫地區在戰略上的重要地位。會後,劉伯承親筆寫了一封信交安法乾帶給王從吾,要他到魯西南找楊得志研究協作開展創建冀魯豫根據地的問題。之後,彭德懷副總司令接見了安法乾,並聽取了他的工作匯報,給予充分肯定,還對今後的鬥爭及有關問題作了指示。
與此同時,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在洛陽召開了反共會議。丁樹本參加了會議回到濮陽後,政治態度變壞,拋棄了“統一戰線、軍民合作、抗戰到底”的三大主張,按照國民黨“限制異黨活動辦法”,多方打擊和限制我黨的抗日力量,公開宣傳“一個政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和一個政府”的反動理論。在此情況下,安法乾按照黨的指示,在濮陽召開代表大會,並組織大規模的示威遊行,與丁樹本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行為進行鬥爭並取得了一定勝利。
12月,鄧小平同志在大名東北回回營召開會議,傳達中央關於“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指示。安法乾與直南、豫北地委和各縣縣委書記參加了會議。這次會議,為以後討逆作戰的勝利及打退國民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具有重要意義。
1940年4月17日,經冀魯豫抗日救國總會的籌備,大名、南樂、清豐、濮陽、東明、長垣六縣代表在清豐安莊召開軍政民代表大會,成立冀南六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選舉安法乾為專員。安法乾在會上講話,宣布了六大施政方針,同時任命了一批下屬領導幹部。其中,晁哲甫任參議室主任,並負責籌建冀魯豫抗日中學。
綜觀安法乾自“七.七”事變後參加革命以來,由於其積極工作,成績卓著,在三年的時間裡:入党進縣委當書記——進特委當民運部長兼抗日救國總會負責人——現又當選為冀南六縣的第一任抗日專員,年僅23歲即已身居要職,在政治上也來了個“三級跳”,進步可謂神速!但安法乾頭腦十分清醒。會議之後,安法乾曾與他崇敬的革命老前輩、德高望重的晁哲甫同志有過一席深談。安法乾說,我沒把專員看作一個“官”。專員就是專門抗戰的人員,我今後只有在黨的領導下,更加努力地作好抗日工作,才無愧於這個稱號。晁哲甫聽後欣慰地笑著說,你能這樣想,非常難得!
4月30日,奉中央軍委命令,黃克誠率三四四旅到達清豐縣東南地區,與楊得志領導的冀魯豫支隊合編為第二縱隊。楊得志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委、崔田民任政治部主任,司令部設在關爺廟(雙廟)西街路南。同時成立了冀魯豫軍區,黃克誠任司令員(黃走後楊得志任司令員)、崔田民任政委。為加強冀魯豫邊區黨政軍民的統一領導,經北方局批准,黃克誠主持召開了軍政會議。參加會議的軍隊方面有黃克誠、楊得志、崔田民;區黨委有張璽、信錫華;地方行政有安法乾和晁哲甫。會議決定由上述人員組成軍政委員會,黃克誠任書記(黃走後崔田民任書記),並研究了冀魯豫邊區的大政方針。
此後不久,安法乾、崔田民在清豐城內張儀莊召開冀南六縣和滑縣、內黃的縣長會議。安法乾作報告,部署反掃蕩、征糧征款和鞏固抗日根據地的各項工作。崔田民代表黃克誠在會上作了根據地各項政策的重要講話。之後,我黨政軍民齊心協力,粉碎了日偽軍的“五.五”大掃蕩,打敗了頑軍石友三和高樹勛的猖狂挑釁,打擊和瓦解了會道門對邊區的威脅,從而轉變了冀魯豫根據地的鬥爭形勢。
1941年1月15日,遵照邊區軍政委員會的指示,經過冀南六縣專署的籌備,在內黃張固召開了冀魯豫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會議由安法乾主持,成立了冀魯豫邊區行署,選舉晁哲甫為主任,崔田民、賈心齋為副主任。行署下轄三個專署,安法乾為一專署專員。原冀南六縣專署全部機構人員給行署,一專署人員進行了重新調配,並受命到清豐城東一帶活動。
4月12日,日偽軍一萬多人從內黃、五陵集、白道口、滑縣、濮陽、清豐等地,分四路以合圍之勢向我沙區根據地進攻、掃蕩。我軍除以部分主力堅持腹地鬥爭外,大部分突圍到外線打擊敵人,迫使敵人於20日退出沙區。敵人這次大掃蕩實行殘酷的“三光”政策,燒毀村莊140餘個,民房5萬餘間,屠殺民眾4000餘人,沙區所有財物被搶掠一空。此即為有名的“四.一二”大掃蕩。
掃蕩過後,安法乾即帶領一專署工作人員從清豐城東趕到沙區,迅速投入救濟災民,開展生產自救和鞏固建設根據地的各項工作。此後,到42年,邊區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災荒,出現了逃荒要飯、賣兒賣女,甚至餓死人的現象,民眾生活苦不堪言。敵情嚴重,饑荒降臨,根據地進入了最為困難的時期。
形勢嚴峻,鬥爭艱苦,安法乾沒有絲毫的動搖和畏縮,但沙區的慘景,轄區各縣人民的苦難卻常使他憂心如焚、夜不能寐。這期間,他一方面發動專署機關和各縣區黨政幹部節衣縮食、捐款捐物支援災區;一方面經常騎馬奔波於轄區各縣安撫民眾、組織生產自救、檢查救災工作、幫助徵收公糧、跑行署請示工作,到濮縣、范縣、觀城等縣組織調糧,生盡千方百計,帶領民眾渡過難關。由於疲勞過度,在從南樂回沙區的路上,不慎從馬上掉了下來,摔傷了腳。在家休息一段時間,不等完全恢復,就急忙趕回沙區工作。之後,在行署的支持下,不僅從濮、范、觀三縣籌運糧食432萬斤救濟沙區災民,還想辦法在井店集建立德興隆商店,經營糧食、棉花,並以花換布,對救災起了很大作用。
1943年1月,安法乾接冀魯豫區黨委通知,另行分配工作。在區黨委駐地,安法乾受到黨委書記黃敬同志接見,並隨之參加了邊區工商局長會議。會上,黃敬同志講了邊區敵我鬥爭的形勢,又講了邊區災荒嚴重、敵人的經濟封鎖及邊區市場上貨幣流通混亂等情況。他指出,邊區黨政軍民不僅要同敵人打軍事仗、政治仗,還要打好經濟仗。這是事關抗日根據地生存、發展和鞏固的重要一環。這就必須要統一市場貨幣,把偽鈔和國民黨鈔票從根據地趕出去,讓我們的魯西票占領市場。要加強工商局的工作,各集鎮要建立交易所,保證用抗鈔進行交易。要建立若干個大商店,一方面支持救災,一方面從經營上保證抗鈔能買到東西,用貨幣發行和商業經營來驅趕敵頑貨幣,保證根據地的軍需民食,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戰勝災荒,求得根據地的發展和鞏固。
會議根據區黨委和行署的研究決定,調整、充實和加強了行署工商局及中心區、魯西南、魯西北和沙區工商局的領導班子。任命韓哲一、安法乾為行署工商局正、副監委。因魯西銀行和工商局一起辦公,二人還同時兼任魯西銀行的監委。後來,安法乾又兼任了中心區的工商局長和監委。
1944年2月,安法乾奉命到區黨委整風隊參加整風學習。不久,分局黨校成立,他即轉入分局黨校繼續學習。1945年3月,安法乾返回冀魯豫,在滑縣搞了一段時間的民眾工作、調查研究,至6月黨校結業後,被分配到中共冀魯豫分局,任辦公室主任。在此期間,他參與籌備並參加了分局在單拐召開的民眾工作會議,聆聽了鄧小平同志的重要講話。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磨歷劫、英勇不屈、艱苦奮鬥,終於贏得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戰爭的偉大勝利!在八年的時間裡,安法乾把自己的命運與黨、祖國和人民聯繫在一起,經受了戰火的考驗與鍛鍊,從一個嚮往革命的青年學生成長為一個堅強的革命者、地區級的領導人,以輝煌的成績度過了人生最輝煌的一段時期。
鞠躬盡瘁的革命精神
解放戰爭時期,安法乾同志先後擔任二地委二工委書記、二地委戰勤指揮部政委和二地委副書記、書記等職。他帶領本區幹部堅持游擊戰爭,經受了艱苦複雜環境的考驗;遵照中央指示,進行土地改革,組織民眾發展生產;動員民眾參軍參戰支援前線。為作好上黨戰役、邯鄲戰役、定陶戰役、龍鳳戰役、鄄南戰役和巨、金、魚戰役及劉鄧大軍渡河戰役的戰勤工作,他不僅在後方組織人力、籌糧籌款,而且還親自深入前線檢查指導工作,發現問題及時彌補和糾正,每次都勝利、出色地完成支前任務,曾多次受到軍區和行署的表揚。
1948年9月30日,菏澤重獲解放。安法乾受命與范陽春帶基幹團進駐菏澤,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清除殘敵、穩定秩序、恢復了生產和經營,為區黨委、軍區和行署機關進駐菏澤,創造了有利環境。
淮海戰役開始以後,安法乾迅即投入到緊張的支前工作之中。由於這次戰役規模大、參戰人員多,所以戰勤工作任務非常繁重。正在這時,上級決定抽調大批幹部支援南方新區工作,抽調的人數相當於一個完整的區黨委架子,而且各級職幹部要配備齊全。在此情況下,二地委的領導班子曾一度剩下安法乾等3個人。但他們仍然按照要求圓滿完成了一切工作任務。
1949年8月,安法乾調任平原省政府委員、省供銷合作社主任,開始了新的革命歷程。安法乾後來回憶說:“從1949年至1952年底平原省撤消,這幾年是我一生中最忙的一段時期。”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以供銷合作社來說,安法乾上任之初,合作社剛剛建立,機構不健全,人員不到位,而新的工作任務卻迫在眉睫。這一年平原省受災比較嚴重,安法乾一到任就遇到糧、棉、油及其他農產品的收購工作和支持救災工作,任務非常艱巨。在這段時期,安法乾晝夜忙碌,一方面抓緊建立了省、專區、縣、區的合作社機構並很快配備了工作人員,到年底全省共約配備合作社幹部4-5萬人;另一方面,當時省委、省政府開會時間比較多,因而處理本部門的事情經常是利用一早一晚的時間,還要看檔案、寫材料、跑基層布置檢查工作等,常常是把一天當作兩天過,一個人當成幾個人用。由於過度勞累和生活規律失調,1951年底他患上了肺結核病,1952年又得了失眠症。但為了工作,他只休息了很短一段時間,便又回到了自己的崗位。
1953年1月,安法乾調華北合作總社任副主任,8月又調華北行政委員會任糧食局長。這時,他的失眠症更加嚴重,有時一連三、四天不能睡覺。在領導的關懷下,安法乾被安排到頤和園和青島進行療養,才逐漸恢復了健康。
病好之後,1955年12月,安法乾調中央糧食部任倉儲局長,半年後提升為部長助理、黨組成員。1960年10月擔任糧食部副部長,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被停職。
安法乾擔任糧食部副部長的時候,正趕上國家的三年困難時期。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面對全國大面積缺糧的情況,糧食部領導身上的壓力可想而知。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安法乾和糧食部一班人,生盡千方百計,折衝平衡,調劑餘缺,開發代食品,在保證首都糧食供應和幫助全國人民度過災荒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文化大革命中,安法乾遭受批鬥,於1967春被停職檢查,到“五七”幹校參加勞動。1971年11月被“解放”後,選為幹校黨委副書記,分工抓生產和後勤工作,1973年底任幹校黨委書記。1975年幹校結束,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後,他被任命為與糧食部合併後的商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主要抓糧食工作。期間,在撥亂反正、進行整頓、彌補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損失等方面,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粉碎“四人幫”後,1979年春糧食部成立,他仍任糧食部副部長、黨組成員,除抓機關政治思想工作外,還抓些業務工作。正當他以煥發出的第二青春,意氣風發地為黨工作的時候,不料於1980年因大腦中風,臥病在床,雖經休養治療,但精力大減,乃於1982年三部合併時退居二線。
安法乾退居二線之後,時時以鞠躬盡瘁的革命精神激勵和要求自己,常思“老驥伏櫪”發揮餘熱,為黨多做工作。1982年後又任了一段時間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的副理事長,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88年又當選為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期間,他拖著病弱之軀,仍關心國家的改革開放大業,並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1990年在進行黨員登記時,他寫道:“我要嚴格按照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保持晚節,終生為共產主義而奮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