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太湖中學

安徽省太湖中學

安徽省太湖中學創建於1906年,原名太湖縣立中學堂。1912年以後, 學校幾易校名, 1952年正式定名“安徽省太湖中學”。2001年4月,被安徽省教育廳命名為“安徽省示範高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太湖中學
  • 簡稱:太湖中學
  • 校訓:難學能學,難行能行
  • 創辦時間:1906年
  • 類別:公辦高中
  • 現任校長:潘德安
  • 所屬地區:安徽省安慶市
  • 學校層次:省級示範高中
  • 官網:http://www.ahsthzx.com/
辦學歷史,辦學規模,師資力量,文化傳統,教學成果,學校領導,知名校友,領導關懷,學校地址,

辦學歷史

據舊縣誌記載,熙湖書院原建在縣西北二里,1755年(乾隆二十年),知縣吳易峰創建。有會文堂,麗澤堂,景賢祠,同春亭,靜觀亭,文昌閣,東為法華寺(俗稱火神廟,今改建為福利院)。因日久傾圮,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知縣余心暢率紳士改建於城內范鐵巷(即今老城原太師南大門一帶)。中為會文堂。門東有廳堂,左右各有書舍二間。前為對廳和傍廳。東為廂屋,連線考棚。圍周一百零三丈,有圍牆環繞。1854年(鹹豐四年)冬,毀於戰火。 1861年(鹹豐十一年),安慶府知府下令各縣按例舉行生員考試。當時書院、考棚均遭破壞,知縣馬文夢只得用茅草鋪蓋考棚,勉強完成試事。不久,即著手重修,並就原址拓寬,後為書院,前為考棚。書院左右建兩廳,中為川堂、會文堂,堂側建耳舍,左右列號舍。東偏後為藝圃,前為龍門,偏西建余公祠。 1870年(同治九年),書院首事就範鐵巷公館舊址建屋二重,有堂,有廂房,有樓。堂的左右建倉二間,供儲書之用,四周環以圍牆。1894年(光緒二十年),知縣蕭仁丙督同縣紳士再改建於考棚之西,大門南向。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清帝下詔,改直省各屬書院為兼習中西學校,以省書院為高等學,郡書院為中等學,州縣書院為國小。
清末太湖知縣賈仕駿於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將為科舉制度培育人才的熙湖書院改為“太湖縣立中學堂”。
1912年(民國元年),經縣議會議定,改縣立中學堂為縣立第一高等國小校。
安徽省太湖中學
六邑聯中
六邑聯中,全稱為“安慶六邑聯立中學”,創建於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校址在安慶百花亭。所謂“六邑”是指懷寧桐城潛山、太湖、宿松望江六縣,統屬於當時的安慶府。最初的校名為“安慶府中學堂”,民國建立後,府制廢除,乃以“六邑”二字名校。 學校初為府立,凡學校行政皆受命於郡守。民國之後,治權歸六邑公益董事會。董事會再選聘校長總管全校校務。校長以下設立校務主任及學監、舍監;後改設教務、訓育及事務三部,各設立主任一人。後來,為使管教結合,又採取過級任制,不久,則改設生活指導委員會和訓育委員會。學制最初為四年和五年兩種,後定為國中三年,高中三年。 1938年(民國27年),侵華日軍逼近安慶,六邑聯中高中部撤離至桐城黃甲鋪(後因戰事吃緊,未能堅持辦學),國中部則遷至太湖。范協邦為第一任副校長兼教導主任。
六邑師生遷至太湖以後,最初利用城北福音堂和聶、王二氏宗祠為校舍。4月上旬,4個班學生恢復上課,李啟光西溟)任國中部主任,檀黠韓負責教務,張宿芳負責總務。6月,日軍壓境,飛機轟炸太湖縣城,福音堂被毀,部分學生組成流亡隊,向大別山區疏散。7月,經校董會太湖籍董事楊慧存趙綸士等籌劃,決定在薛義河王氏宗祠複課。此時,由於戰事頻仍,交通阻隔,遷至太湖境內的六邑中學國中部,實際上已與遷桐城的高中部沒有聯繫,而成為太湖境內的一所獨立學校。校董會決定由趙綸士出任校長,王甸平為教導主任。當年秋季招收國中3個班,學生150人。
1939年春,校址由薛義河又遷至離縣城約8里的姜家嶺,校名曾定為安慶七邑聯立中學,不久仍用“六邑”原名。 姜家嶺的房舍,原系李幼乾先生私邸,有廳堂、書齋、臥室、客房、倉房、廚房及大小余屋30多間,李先生慷慨許諾把房屋租給學校,以示對教育和抗戰的支持。但李氏房舍僅能容納百人左右。趙校長為解決校舍不足,多次與太湖縣各界人士磋商,爭取太湖地方財政撥款,並呈文省教育廳請求資助。為解燃眉之急,他曾親自帶領師生到縣城搬運被日寇炸毀的福音堂、晉熙國小等處的殘磚斷瓦,以應建房之需。他還將為亡母治喪而收得的禮金全部捐獻給學校作建校經費,受到省政府通令嘉獎。在趙校長多方籌集之下,陸續建起樓房、平房80餘間,可容納12個班,600多百名學生。 1940年,為發展地方教育,以適應抗日救國的需要,六邑中學在辛家沖設立了簡易師範科,培養戰時需要的鄉村國小教師,由甘兆卿、辛哲明先後任師範科主任。辛哲明在簡易師範科第一、二期合刊的《同學錄序言》中說:“自民國二十九年,即我中華民族空前抗戰之第四年,我太湖縣為發展教育,以適應抗戰建國之需要,乃遵省令於縣六邑聯中附設簡易師範科。始主其事者,為甘君兆卿,甘君去職,地方耆碩強哲明繼之。” 同年秋,六邑恢復高中招生,招收2個班,學生100人。 1941年秋,又於司空山麓的店前河設立六邑中學店鎮分部,余正堂任分部教導主任。該分部共培養國中畢業生120餘人。 當時,抗日禦敵,救亡圖存,是擺在全國人民面前的頭等大事。學校成立了“青年抗敵協會”,組織師生到縣城和農村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並秘密翻印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發給師生學習。為鼓舞抗日救國的鬥志,師生人人學唱《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五月紀念歌》等抗戰歌曲。學校還聘請第五戰區三十四工作團團長、共產黨員孫覺以及三十四工作團團員李文濤來校任教。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時任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官衛立煌將軍秘書的地下黨員、趙綸士先生的長子趙榮聲回鄉探親(其妻靳明女士為六邑中學教師),學校藉此機會邀請他作了題為《論太平洋戰爭》的時事報告。他在報告中除分析了當時的世界形勢之外,著力闡述了毛澤東“持久戰”的主張,批駁了國民黨右派散布的“亡國論”、“投降論”及某些激進分子散布的“速勝論”,大大鼓舞了全校師生的抗日鬥志。在共產黨員、愛國青年積極參與抗日救亡活動的影響下,學校抗日氣氛非常活躍,師生愛國熱情日益高漲,不少學生投筆從戎,加入抗日隊伍。曾任解放軍某軍政委、解放軍總政治部保衛部長的蔡別文將軍就是當年投筆從軍的學生之一。
由於國民黨政府一貫奉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錯誤政策,孫覺、李文濤等共產黨員及一批進步青年的愛國行動受到國民黨頑固派的監視。在他們即將遭到迫害的危急時刻,趙綸士校長不顧個人安危,毅然掩護他們安全轉移。 六邑中學向以良好的校風馳名遠近。當時辦學條件十分簡陋,物質生活極為艱苦,但學校處處煥發著勃勃生機。校園內有一塊地,是李氏廳堂的舊址,後來平作菜園,園內有松、竹、梅、烏桕等雜沓而生,而竹稍多。以往,每當竹筍剛剛長出之時,就被人割去,趙校長對此深感惋惜。他作了一首詩:“草木春來長,生意已欣然。萌芽同愛惜,幾日便參天。”他又特意製作一塊木牌,將詩抄錄其上,掛在竹木旁邊;還寫了《園竹說》一文,闡明愛護竹木與培養人才同出一理。趙校長這種就地取材、巧妙設譬的教育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從此,折竹割筍的人悄然絕跡,竹木越長越茂盛。 校長治校有方,教師嚴謹執教,學生勤奮學習,因而教學質量在當時形勢十分緊張、物質資料非常匱乏的情況下,仍能穩步提高。高三學生趙國廷在全國高中學生作文競賽中榮獲第一名。在當時封閉的太湖縣,一個普通百姓的子弟取得這樣的成績,猶如封建時代中了狀元一般,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反響。 六邑中學優良的校風,還表現在對學生特殊的愛護上。 1942年冬,高三學生孫巍因病死亡,同班同學聶家型在校內壁報上撰文表示悼念,文中對校方診治失時有所批評。這篇壁報恰被來校視察的教育廳督學看見,即對學校訓導人員有所指責。軍訓教官汪鐵如則認為學生在壁報上公開撰文批評校方,是越軌犯上,違犯校規,揚言要懲治撰稿者,並當眾將壁報撕毀。這一粗暴無理的行為,激起高三學生的憤怒,當即宣布罷課,擁向教師宿舍,搗毀了汪的臥室,焚燒其衣被。汪鐵如見此情狀,幾近瘋狂,立即向太湖保全隊請調軍警來彈壓。一時間,校內崗哨林立,荷槍實彈的軍警虎視眈眈,白色恐怖籠罩著整個校園。為首的幾名學生從後山逃走。汪鐵如仍不罷休,依仗保全隊的勢力,逼著當時代管校務的教務主任陳我魯召開臨時校務會議,強行宣布開除聶家型、趙壁、梅景庚、劉先林、儲平戰、何楷模等6人。這次風潮,後來被稱為“六君子事件”。 事發之時,趙綸士校長正在外地參加會議,返校途中得知此事。他在冷靜地分析了事發的原因之後,考慮到既不能得罪有保全隊撐腰的汪鐵如,又不能讓6個有志青年白白失去學習的機會,因此,他明地里同意開除6名學生,而將開除名單一直鎖在抽屜里,並未上報教育廳,保留了6名學生的學籍,還於暗中示意6名學生到其他學校借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至此,經過8年浴血奮戰,付出犧牲3500萬同胞的高昂貴代價的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全國人民欣喜若狂,六邑師生欣喜若狂!10月10日“雙十節”,太湖城內工農商學兵各界數千人舉行了“慶祝抗戰勝利”的提燈遊行。六邑聯中師生排演的文藝節目及繪製的各種彩燈,尤其引人注目。除踩高蹺、跑旱船、騎毛驢、盪鞦韆、舞獅子、舞龍燈、漁翁撒網、十番鑼鼓等民間傳統節目外,還有各種弘揚民族精神、歌頌抗日誌士的新鮮燈飾,如“八仙過海”、“八錘大鬧朱仙鎮”、“醒獅”、“氣壯山河”等。一些諷刺貪官污吏的彩燈,也在提燈遊行中出現,如“雁過拔毛”、“棺材裡伸出手——死要”等,觀眾紛紛拍手叫好。 1946年春,六邑中學師生與太湖人民同甘共苦、團結戰鬥8年之後,帶著慶祝抗戰勝利的喜悅,遷回安慶。部分太湖籍教員及兩個班的國中學生併入太湖縣中,留在了太湖。
安徽省太湖中學
太湖縣立中學
太湖縣立中學1944年春開辦,校址在城內王氏宗祠。第一任校長由縣長隆武功兼任,教導主任李籛求負責校內全面工作。隆武功任校長時間很短,不久即由繼任縣長劉乾兼校長,周學文任教導主任,主管全校校務(不久升為校長)。學校設普通科與師範科,普通科學制3年(國中),師範科學制4年。兩科均以含有特定意義的漢字給班級命名,普通科為:忠、孝、仁、義、格、物、致、知,師範科為敬、業、樂、群、禮、廉、智、信。後來,由於班級的不斷增加,這種命名不再沿用。首屆招收兩個班,即普通科與師範科各一個班,均為春季開學。當年秋季又各招一個班。此後,每年招生均在秋季。 學校開辦之時,正值抗日戰爭的最後階段,學校積極組織師生參加抗日救亡活動,教唱《義勇軍進行曲》、《松花江上》、《保衛黃河》等抗戰歌曲,以此激發師生的愛國熱情。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9日,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政府遞交投降書。“雙十節”這一天,太湖各界數千人舉行了“慶祝抗戰勝利”遊行燈會。太湖縣中師生亦獻演了許多精彩節目。 1946年春,六邑聯中遷回安慶,其辛家沖分部二、三年級各留一個班併入太湖縣中。其中三年級的學生,比縣中三年級學生早半年入學,因而成為縣中的首屆畢業生。 六邑中學遷走後,姜家嶺及辛家沖兩處校舍全部空出,縣中藉此機會將普通與師範科分設兩地。普通科由城內王氏宗祠遷至姜家嶺,校長王甸平,教導主任李敬和。師範科遷至辛家沖,獨立成校,名為“太湖縣立簡易師範學校”,校長周祖舜,教導主任朱絲綸。這年秋季,縣中在姜家嶺招收新生兩個班,簡易師範在辛家沖招收一個班。 1947年8月,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逼近太湖縣城。縣中開學才一個星期,即宣布疏散。9月29日(農曆8月15日),劉鄧大軍進駐太湖縣城,太湖縣民主政府隨之建立。 1948年春,國民黨軍隊捲土重來,縣民主政府撤離,國民黨縣政府重新控制縣城。由於害怕解放軍及地方游擊隊的襲擊,原來設在城外的機關、學校、統統遷入城內。設在姜家嶺的縣中以及設在辛家沖的簡易師範學校乃合二為一,遷回城內,仍稱為太湖縣立中學,校長周學文,教導主任朱絲綸。校舍以聖公會為主體,徵用附近的呂氏祠、李氏祠、王氏祠、雷氏祠作為輔助用房。此時,太湖縣中的規模比原來擴大,有普通科一、二、三年級各兩個班,簡師科二、三、四年級各一個班,師生員工500餘人。此外,在今姑塘鄉境內的黑漆門樓設一分部,招收初一、初二各一個班,學生100人,辛先制任分部主任。 由於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國民黨縣政府、縣黨部對縣中學生的思想嚴加控制,強迫學生集體加入三青團,不許有任何進步思想抬頭。少數家住山區的學生,寒暑假回家時,親眼目睹解放軍、游擊隊幫助農民建立農會,打擊土豪劣紳,愛護老百姓,扶持貧僱農等情形,回校後在學生中有所宣傳,即遭到校方監視。這些學生為躲避迫害,只得逃離學校,有的回家“隱居”,有的參加了游擊隊。 1949年2月,解放大軍闊步南進,國民黨政權即將覆滅,縣政府官員作鳥獸散,城內一片慌亂。此時,縣中不能繼續在城內開學,只得在新倉鎮租賃一些民房,準備讓一部分尚未逃散的學生臨時上課。由於到校的學生極少,此事只得作罷。 3月22日,太湖縣城第二次獲得解放。當天夜間,中共安慶地委、專員公署、軍分區以及中共太湖縣委、縣政府進駐城內,太湖縣中的校舍被占用。 當時任安慶專員公署文教科長的何鵬,曾計畫將白沙中學與太湖縣中合併,改名安徽公立太湖中學,並指派張子岐將白沙中學的圖書、儀器、教具搬至縣城,且貼了開學布告,校長署名何仲衡(何鵬的別名)。由於革命形勢的迅猛發展,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已抵達長江北岸,即將發起渡江戰役。新生的人民政權急需幹部,何鵬被委以安徽省公學第三分校校長之職,在姜家嶺廣招學員,進行短期培訓。原太湖縣中的大部分師生及其他知識青年積極報名參加“安公”學習,擬議中合併的“公立太湖中學”沒有招生,計畫未能實現。 4月下旬,大軍渡江之後,“安公”學習告一段落。 5月份,縣中簡師科的“樂”、“群”兩班學生在姜家嶺複課。6月底,“樂”班學生舉行了畢業典禮,學生待後分配;“群”班學生則解散回鄉。從此,太湖縣立中學完成其歷史使命,辦學轉入新的歷史階段。
皖北區安慶二中
1949年8月,安慶地委和行署,為恢復遭受舊政權破壞的中等教育,決定舉辦安慶地區中學教師暑期研究班,著手籌備各校的複課工作。參加研究班的人員,是由各縣選派的,結業後回各縣工作。根據當時辦學的需要,決定在桐城、太湖各設一所完全中學,在太湖設立的學校命名為“皖北區安慶第二中學”,以取代1949以前的太湖縣立中學。校長由太湖縣副縣長朱滌華兼任,第一副校長唐鳴柯,第二副校長張炳文,教導主任熊才炎。教職員基本上是從暑期教師研究班分配來的,學生則從太湖、宿松、望江、潛山、懷寧等縣招收原在校各年級中學生及當年太湖的高小畢業生,經考試後,按成績編班上課。校址設在姜家嶺。另外,為照顧太湖城內走讀的學生,借用城內王氏祠堂(後來用作法院)設立國中分部,分部主任王法亮。當時高中3個班,學生128人,國中2個班,學生76人,教職員工共26人。

辦學規模

截止2012年,校園按教學區、運動區、學生生活區、教職工生活區規劃建設,校園面積173畝,建築面積 52000多平方米。校內群樓爭輝,花草遍布,顯得整潔而美麗。

師資力量

全校共有54個高中教學班,學生5400餘人。教職工170餘人,其中特級教師2人,高級教師61人,省級“教壇新星”4人。

文化傳統

建校近百年來,太湖中學一直保持著既教書又育人的辦學傳統。建國以後,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逐步形成了“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風,“嚴謹、博學、善教、愛生”的教風和“誠實、刻苦、守紀、尊師”的學風。 近年來,太湖中學確立了“以學生的和諧發展為本,為學生的終生幸福奠基”的辦學理念和“環境優美,質量優異,規模適度, 特色鮮明”的辦學目標,不斷強化內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高考成績連年攀升,各項工作不斷創造佳績。學校先後榮獲“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安徽省電化教學設備達標學校”、“安慶市文明單位標兵”、“安慶市青少年科技活動示範學校”、“安慶市綠色學校”、“安慶市花園式學校”等10多項榮譽稱號。學校以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質量贏得了社會廣泛的讚譽,多次受到省、市級表彰和獎勵,中央電視台、省電視台和《中國青年報》、《安徽日報》曾多次對太湖中學予以報導。
學校榮譽學校榮譽

教學成果

建校以來,太湖中學向社會輸送了3萬多名畢業生,太湖中學的校友遍布海內外。他們中有知名的作家、藝術家、教育家、企業家、高級工程師、黨、政、軍領導人和各條戰線上的勞動模範,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偉大的祖國增添了光彩,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建立了功勳。
安徽省太湖中學主教學樓安徽省太湖中學主教學樓
風雨百年志不改,老樹春深更著花。在各級領導的關懷下,在社會各界的共同扶持下,全校師生同心協力,拼搏進取,太湖中學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學校領導

孔凡禮,1923年生,太湖縣小池鎮孔河村人,研究宋代文學的著名學者。1943年他從六邑中學畢業後考入安徽大學中文系,1947年畢業。1948年9月至1949年3月任教於太湖縣立初級中學。新中國成立後曾在太湖縣立第五國小、樹林國小、太湖師範任教。從1952年9月起,任北京第三中學教員直至1980年退休。孔凡禮在求學時就有志研究我國古代文史。到北京後,開始探索。1958年,他的題為《陸放翁的卒年》的論文在《光明日報·文學遺產》上發表,與他人合著的《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陸游卷》於60年代初出版。從此,他在當好語文教師的同時,幾十年如一日,不問寒暑,沉浸於古代文獻的海洋之中,廣泛涉獵,勤學苦求,為爾後的深入研究做了充分的準備。 1980年以後,孔凡禮全身心地撲在宋代文學的研究上,他研究了宋詞、宋詩,研究了以蘇軾、陸游為代表的包括郭祥正范成大汪元量等在內的一批宋代作家。他點校、整理宋代文史古籍,創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學術世界。 孔凡禮的著述有《全宋詞補輯》(台灣台北文化源流事業公司1982年翻印)、《宋詩紀事續補》、《宋詩紀事續補拾遺》、《蘇軾年譜》、《范成大年譜》、《范成大佚著輯存》、《增訂湖山類稿》。點校整理的古籍有《蘇軾詩集》(已印刷三次,台灣學海出版社1995年翻印)、《蘇軾文集》(已印刷四次)、《郭祥正集》、《家世舊聞》、《西溪從語》、《侯鯖錄》、《墨客揮犀》等。論文有《關於汪元量的家世生平和著述》、《范成大早期事跡考》、《詩淵前言》、《艾子是蘇軾的作品》、《見於永樂大典的若干宋集考》、《郭祥正與王安石》等60多篇。還發表有鑑賞性、知識性文章多篇。孔凡禮在宋代文學與古籍研究方面的另一突出貢獻是發掘出一批極為珍貴的文史典籍,使他們服務於國內外學術界。這裡有上面提到的《詩淵》(明抄本類書,四百萬言,其所引三分之一強已不見當今流傳的各種版本的古籍)、《家世舊聞》(陸游撰,800多年未刊行過),還有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成都《東坡西樓貼》拓本殘卷、金元大家元好問《詩文自警》殘篇等。 孔凡禮以弘揚祖國古代優秀文化為己任。他認為這是一種使命,一種責任,一項崇高的事業。雖已年過古稀,仍筆耕不輟。除在國內享有盛譽外,他的成果,還得到了包括日本、美國在內的海外學者的很高評價。他是學術界公認的研究宋代文學與古籍的權威。 孔凡禮是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安徽詩詞學會顧問。安慶詩詞學會和太湖縣詩詞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全宋詩》編委。 孔凡禮先生淡泊名利,自奉甚薄。他對母校六邑中學懷有深厚的感情,緬懷為他從事文學研究打下了深厚基礎的教師趙綸士、李天篤李西溟、金真逸諸先生。他將他的著述每樣捐贈了一部給太湖中學。
何鵬,1918年生,學者,編審。早年從事中學教育工作,曾任教六邑中學,創立白沙中學。新中國建立後長期進行文史研究,有關於中國文學史、抗戰文藝理論、楚文化、民間文學、民俗學等方面的著述二百餘萬字。安徽省地方志編纂處負責人。
何楷模,1921年生。主任工程師。1948年復旦大學畢業後長期任職台灣水利局。負責台灣河川、海堤、港口的勘測、規劃、設計、建設工作,並在逢甲大學水利工程系兼課,講授渠港工程學。任水利局主任工程師,1976年退休。台灣太湖同鄉會會長 。
趙洛,1925年生。編審。1949年清華大學讀書時參加革命,任職四野司令部,因病退役後長期從事編輯工作,任北京古籍出版社總編輯。古籍和北京史專家。著有《寶地》、《天安門》、《旅遊問路》、《北京的故事》等書,享受國家特殊津貼。
趙酬,1925年生。大學畢業投奔革命,參加解放戰爭,任廣州軍區黨史辦公室主任(正師職),著有《葉挺將軍傳》等書。
蔡別文,1927年生。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38年六邑中學讀書時參加新四軍。歷任連、營、團、師、軍領導職務,屢建戰功。在任24軍政委後調任總政治部保衛部部長(兵團級)。現已退休。詹碩夫1930年生。國家一級編劇。長期從事文化、戲劇工作,發表作品100餘萬字。與他人合作的《羯鼓驚天》、《姐妹皇后》等戲劇獲國家和華東地區演出獎。現任宣城地區文化局副局長。
趙國青,1933年生。《人民文學》副刊主編,副編審。1955年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分配至中央宣傳部工作。1961年調人民文學出版社。長期從事編輯工作。編髮了大量文學作品,總字數超過二千萬字。發現、培植了一大批文學新人;對文革中被“四人幫”打倒的老作家進行催化工作,使他們拿起筆來重新工作。著作有《王傑》、《藝海探微》等。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太湖同鄉會會長。
方惟寅,女,1934年生。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同濟大學工民建專業畢業。任安徽省國防工業工程設計研究院院長,主持了省內外多項重要的工民用建築工程的設計工作。編著有《房屋抗震設計與鑑定加固》等著述。多次評為省級和系統先進工作者,是中國建築學會五屆理事,省勘測設計協會副理事長,省土建結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石 楠,女,1938年生。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作協副主席,省政協常委,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太中國中畢業後在安慶工廠、圖書館任職廿餘年。堅持業餘自學、苦讀成材,終於在1982年發表長篇處女作《畫魂—張玉良傳》轟動文壇,在海外以多種文字再版,並搬上銀幕。主要著作還有長篇《美神》、《寒柳》、《從尼姑庵走上紅地毯》、《一代明星舒繡文》、《回望人生路—亞明藝術之旅》、《劉海粟傳》,中篇《棄婦》、《晚晴》、散文集《愛之歌》等300多萬字。9次獲各種刊物文學一等獎。傳記收入香港世界文庫出版社選編出版的《世界名人傳》中。石楠將她的全部著作各捐贈一部給太湖中學。

知名校友

田野(副部級)
李成鋼(副部級)
馬蘭,女,全國人大代表、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國家特殊津貼,余秋雨夫人。
張邦寧,1938年生。研究室主任,師職幹部
方國俊,1940年生。運動健將,高級教練(師職)
夏銀安,太湖中學58屆校友。原中國郵電電信總局副局長。
方文漢,太湖中學60屆校友,解放軍總參56所原政委。

領導關懷

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先生生前極為關心太湖中學的建設發展,他為太湖中學題寫了校名、樓名,並設立了“拜石獎學金”。 趙朴初先生1990年視察太中時的親筆題詞“難學能學,難行能行”,已成為太湖中學的校訓。
2010年5月17日,安慶市政府副市長黃杰、市公安局副局長黃金竹、市綜治委及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在副縣長毛勝發、縣教育局長李國林、縣綜治辦主任金祥華、公安局治安大隊長范良琦等的陪同下,來我校檢查安全保障工作。黃杰一行首先巡視了校園,然後在慶同樓二樓接待室聽取了校長潘德安的匯報。黃杰對太中的安全保障工作表示滿意,他指出:學校要進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在校安工程、校園安全建設方面意識要超前,要把抓安全建設與關心師生心理健康結合起來。副校長嚴根林、楊德仁、校辦室副主任卓越參加了座談。
黃杰副市長來我校檢查安全工作黃杰副市長來我校檢查安全工作
2012年6月7日上午,縣委書記應傑苗在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雙伍、縣人大副主任吳朝良等的陪同下,來太中考點視察,並與教育局長王森華、校長潘德安、副校長楊德仁、余賽飛等在慶同樓接待室座談,詳細了解太中考點的工作情況。

學校地址

地址: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晉熙鎮建設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