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戰

守戰

《守戰》是中國古代兵書《百戰奇略》里記載的一篇兵法,旨在闡述採用防禦方式作戰所應掌握的原則。它認為,防禦作戰 是以“知己”為前提條件的。就是說,當在知道自己力量尚未達到足以馬上戰勝敵人的時 候,要取防禦作戰方式以消耗和疲憊敵人,待敵出現有被我打敗的條件時,再轉入進攻,便 沒有不勝利的。聯繫前篇《攻戰》所闡述的觀點,不難看出,從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實際出 發,能攻則攻,不能攻則守,此種依據不同態勢採取不同作戰方式,以及根據事態的發展變 化而適時轉換攻守作戰方式的思想,這正是《百戰奇略》作戰謀略的鮮明特點之一。毫無疑 義,這是完全符合戰爭實際和作戰需要的正確指導。更難能可貴的是,本篇《守戰》所論內 容,已經明顯包含有先守後攻、攻守結合的積極防禦的重要思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守戰
  • 外文名:defense
  • 拼音:shǒu zhàn
  • 注音:ㄕㄡˇ ㄓㄢˋ
  • 條目:守戰
漢典解釋,兵法作品,簡介,譯文,原文,注釋,

漢典解釋

1、拼音:shǒu zhàn
2、注音:ㄕㄡˇ ㄓㄢˋ
3、條目:守戰(守戰)
4、引證解釋:
(1).防守與進攻。《商君書·農戰》:“《詩》、《書》、《禮》、《樂》、善、修、仁、廉、辯、慧,國有十者,上無使守戰,國以十者治,敵至必削,不至必貧。”《韓非子·亡徵》:“無守戰之備,而輕攻伐者,可亡也。” 漢 賈誼 《過秦論上》:“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後漢書·仲長統傳》:“簡精悍以習師田,修武器以存守戰。”
(2).防守之戰。《商君書·兵守》:“四戰之國貴守戰,負海之國貴攻戰。”

兵法作品

簡介

《守戰》是中國古代兵書《百戰奇略》里記載的一篇兵法,旨在闡述採用防禦方式作戰所應掌握的原則。它認為,防禦作戰 是以“知己”為前提條件的。就是說,當在知道自己力量尚未達到足以馬上戰勝敵人的時 候,要取防禦作戰方式以消耗和疲憊敵人,待敵出現有被我打敗的條件時,再轉入進攻,便 沒有不勝利的。聯繫前篇《攻戰》所闡述的觀點,不難看出,從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實際出 發,能攻則攻,不能攻則守,此種依據不同態勢採取不同作戰方式,以及根據事態的發展變 化而適時轉換攻守作戰方式的思想,這正是《百戰奇略》作戰謀略的鮮明特點之一。毫無疑 義,這是完全符合戰爭實際和作戰需要的正確指導。更難能可貴的是,本篇《守戰》所論內 容,已經明顯包含有先守後攻、攻守結合的積極防禦的重要思想。

譯文

大凡戰爭中所說的防守,是指在了解了己方情況後所採取的作戰行動。就是說,當了解 到自己沒有立即戰勝敵人的條件時,我就堅守不與敵人交戰,等到敵人出現可以被我戰勝的 條件時,就不失時機地出兵進攻它,這樣作戰就沒有不勝利的。誠如兵法所說:“了解到自 己不能立即戰勝敵人時,就要採取防守作戰。” 西漢景帝時期,吳、楚等七諸侯國發動武裝叛亂,景帝命以周亞夫為太尉,率軍東向進 擊吳、楚等七國叛軍。周亞夫因此而親自請示景帝說:“楚國等軍隊兇悍輕捷,一時難以與 它正面交鋒。我打算暫時把梁國捨棄給他們,但要派兵斷絕他們的運糧道路,這樣才可以制 服它。”景帝同意了這個意見。周亞夫受任後調集部隊至滎陽時,吳國軍隊正在進攻梁國, 梁國危急乃向周亞夫請求援救。周亞夫卻率軍進至東北方向的昌邑,高築壁壘而堅守不出 戰。梁王派遣使者前往請求亞夫出援,亞夫以採取堅守不出的戰略為有利,而不肯前往救援 梁國。梁王無奈,又上書於景帝,景帝詔令周亞夫救援梁國,亞夫拒不奉命,仍然堅守壁壘 而不出兵救梁,同時卻派遣弓高侯韓頹當等人率領輕騎切斷了吳、楚軍後方的運糧道路。 吳、楚軍由於缺糧飢餓,想要退兵,並多次向亞夫部隊挑戰,但亞夫始終堅守壁壘而不出兵 應戰。一天夜裡,亞夫軍營突然驚亂,互相攻擾,竟至鬧到亞夫帳前,但他卻不動聲色地靜 臥不起。不一會,驚亂自息,部隊重新穩定下來。其後,吳軍奔襲亞夫軍營的東南角,周亞 夫卻令部隊防備西北角以調動敵人就範。不久,吳軍精銳主力果然奔向西北角,但卻無法攻 入。吳、楚軍實在飢餓難奈,便引兵撤退了。周亞夫乘機出動精銳部隊跟蹤追擊,大破吳 軍。吳王劉濞丟棄大部隊,只帶數千名精壯親兵逃走,逃往江南的丹徒,企圖負隅頑抗。漢 軍乘勝追擊,全部俘獲了劉濞所丟棄的部隊,降服了吳國所轄之郡縣。周亞夫下懸賞令說: “有誰能抓獲吳王的,重賞千金。”一個多月以後,東越人便斬了吳王首級前來報功請賞。 此役,周亞夫率軍同叛軍相攻守歷時三個月,吳、楚叛亂就被全部平定了。

原文

凡戰,所謂守者,知己者也。知己有未可勝之理,則我且固守,待敵有可勝之理,則 出兵以擊之,無有不勝。法曰:“知不可勝,則守。”① 漢景帝時,吳、楚七國反②,以周亞夫③為太尉,東擊吳、楚七國。因自請於上曰: “楚兵剽輕④,難與爭鋒,願以梁⑤委之、絕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許之。亞夫率兵既會 兵滎陽⑥,吳方攻梁,梁急,請救於亞夫。亞夫率兵東北走昌邑⑦,堅壁而守。梁王使使請 亞夫,亞夫守便宜,不往救。樑上書於景帝,帝詔亞夫救梁。亞夫不奉詔,堅壁不出,而使 弓高侯⑧等將輕騎絕吳、楚兵後食道。吳、楚兵乏糧,飢,欲退,數挑戰,終不出。夜,亞 夫軍中驚亂,自相攻擊至於帳下。亞夫堅臥不起,頃之,自定。後吳奔壁東南陬⑨,亞夫使 備西北。已而,吳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吳、楚兵飢,乃引兵退。亞夫出精兵追擊,大破 之。吳王濞棄其軍,與壯士數千人亡走,保於江南丹徒⑩。漢兵因乘勝追擊,盡虜之,降其 郡縣。亞夫下令曰:“有得吳王者,賞千金。”月余,越人斬〔吳王〕首以告。凡相攻守三 月⑾,而吳、楚悉平。⑿

注釋

①知不可勝,則守:語出《孫子兵法·形篇》,但與孫子原文略異,原文是:“不可勝者,守也。”
②吳、楚七國反:西漢初年,高祖劉邦為鞏固劉氏家族的最高封建統治地位,大封同姓子弟為王。受封的諸侯王,在其封國之內,有自行收取租賦、煮鹽鑄錢的權力,因而逐漸形成與中央政權相抗衡的獨立王國。到文、景二帝時,先後採納賈誼晁錯建議,實行削弱王國封地的措施,以加強中央集權。這就激起諸侯王的嚴重不滿。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東王劉雄渠、膠西王劉卯、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等,以誅晁錯為名,發動大規模武裝叛亂。後為中央政府先後平定。
周亞夫:西漢名將。漢初大將周勃之子,初封條侯,文帝時受命駐軍細柳(今陝西鹹陽西南),在防禦匈奴貴族進攻的鬥爭中,軍功卓著,治軍嚴整。景帝時因率軍平定吳、楚七國叛亂有功,升任丞相。
剽輕:謂勇猛輕捷。
⑤梁:即梁國,西漢初所封諸侯國之一。
滎陽:地名。位於今河南滎陽東北。
⑦昌邑:屬梁地,位於今山東金鄉西北。
⑧弓高侯:馬本及諸本皆脫“弓”,今據史補。弓高侯,即韓王信之子頹當。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頹當自匈奴歸漢,被封為弓高侯。弓高,縣名,位於今河北阜城南。
⑨陬(zōu):意同隅,角落。
⑩丹徒:地名。位於今江蘇鎮江東南。
⑾三月:馬本及諸本皆誤作“七月”,今據史校改。
⑿本篇史例出自《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又見於《漢書·周勃傳附周亞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