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魷

宅魷

宅魷,指南澳出產的魷魚乾品,因南澳魷魚主產地後宅鎮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宅魷
  • 主要原料:魷魚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儲藏方法:風乾
宅魷介紹,宅魷的由來,獲註冊商標,

宅魷介紹

南澳島的東南海域,是我國著名的魷魚漁場。這裡出產的魷魚以體大肉厚質嫩著稱,更加南澳魷鄉漁民掇捕、加工、曬制工藝獨特,貯藏保味技術別具一格,故魷魚“色、形、味俱佳而深受世人歡迎。每年暑海5-9月,是南澳掇魷的黃金季節,以夜海釣捕和燈光誘捕相結合。清晨,滿載而歸的漁民趁著魷魚鮮活,用特製的魷刀剖開魷體,切開頭部,斜剜魷眼,除去內臟,取掉墨囊,洗淨後將魷魚攤曬於網簾、竹簾或岩石上,此後每隔一兩個小時翻面輪曬,松須、撕鰭、張體,直至黃昏,即為宅魷的半成品;魷魚曬成乾脯後,經交叉疊壓、密封貯藏,便是膾炙人口的宅魷了。
科學方法測得,南澳宅魷所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鈣、磷、鐵、核黃素等人體所需的物質遠勝於來自江浙東海、日本海、印度洋等海域的魷魚產品,風味更是無可倫比。
開放改革以來,南澳縣漁民不斷改進捕撈加工技術,開發外海魷魚漁場,宅魷乾品年產量達5000噸。產品在繼承傳統製作技藝的基礎上,創新產品“玻璃魷”、“美味魷”、“快餐魷魚湯料”等,加工考究、食用方便,品種多樣,深受歡迎。不但榮獲廣東省水產加工品評比展銷會“雙個”一等獎和年度四新產品獎,而且行銷國內28個省、市、特區,漂洋過海遠銷10多個國家和地區。
宅魷製作精工,食用也特別考究。烤吃時千萬不要用水洗,烤後用槌子或硬木把捲曲的魷肉就勢槌打幾下,這樣肉絲更為鬆柔可口;炸吃時可橫切成段,縱切成條;做湯時可先用水泡軟,在肉麵上交叉切出花紋。

宅魷的由來


宅魷即魷魚脯,因南澳縣城後宅鎮而名,實產於澳島東南數十里外或更遠海洋中。宅魷是一種槍烏賊,南澳漁民管釣捕魷魚叫“掇魷”,捕獲的魷魚置海灘岩礁上任南海風日烤曬成乾品,使其發出一股濃郁、誘人的芳香,久藏不去。
“四月八,魷相挨”;“賽龍舟,咬須。”每年立夏入暑則魷汛,澳民划著竹筏,或由機船拖著竹筏到島南海洋中的勒門、南澎列島的海域掇魷,更遠的甚至到東南的台灣淺灘,直把澳島最高的果老峰望成一粒芥子;入夜,那裡可看到千排齊發、游弋海上,漁民懸燈照海、緊張掇魷的壯觀場面,真讓人感到人類的勤勞、勇敢的力量。
澳民掇魷始於何時已無法考,明代陳天資曾引《正字通》言:“柔魚,似烏無骨,生海中,里人重之。”可以旁證潮汕沿海漁民捕柔(魷)魚不會晚於明代;據《南澳縣誌》記:清同治十三年(1874),國際航運組織在南澎島設航標燈塔時,南澎已有許多掇魷的漁民。
漁民釣魷,據說初時並不知魷是趨光動物,夜漁稱“掇烏暗魷”,清鹹豐年間,有一位抽鴉片漁佬每次出漁總比別人釣得多,原來他總點著一盞四角玻璃罩小燈,引得魷魚在排邊游來游去,於是大家也如法點燈誘魷,後又用上安全燈。
民國十九年(1930)夏,隆東村港畔村漁民楊老居作業時不慎打壞了安全燈,島上一管燈塔的人把一盞汽燈借給他,不想明亮的燈光使誘集的槍烏賊特多,楊老居喜獲大豐收,於是,大家都用起汽燈來了。
人類的每一點進步都是從偶然性向必然性發展著,改良了燈具、澳民還採用一種多爪的菊花釣具及釣兜並用的漁法,多爪鉤的最大優點是,鉤齒鋒利,四面八方均可施釣,遇群魷捕食大魚時,往往一釣就是數隻,且起且釣。上世紀30年代,南澳魷脯乾品年產在50噸以上,銷往新加坡、泰國,今天看來數量不多,在當時,卻占汕頭地區水產品出口總值的三分之一!
清末至民國初年,南澳的三大主幹漁業是桁艚、釣魷,前二項獲利大多歸漁業資本家,而釣魷一項,則使普通漁民受益,“掇一冬魷魚,食一年”,經驗好的漁民,一個作業單位(6—7人)在暑汛中,可獲魷脯一噸左右,要知道,那時水產市場上每百斤魷脯是一百五六十元;但在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統治時期,漁民暑海到南澎釣魷,不僅需繳壯丁費,還要魷魚捐、竹排捐、水警捐、鄉公所捐和學校管理費,一汛生產所剩無幾;《南澳縣誌》載:到1949年,釣魷排只剩300多隻、船100多艘。解放後,漁民當家作主,實行以船帶排、後又改小機船,一艘20匹小馬力船可帶幾隻竹排,海上往返安全、提高生產率。上世紀80年代初,宅魷的年產乾品是300噸,到近幾年澳島年產宅魷多至十倍,宅魷,除出口南洋諸地,還成了潮汕普通百姓的家常菜。
魷魚嚴格說不是魚,是一種海洋頭足類動物,體型也有大小,如前江灣的火槍烏賊,俗稱柔仔、魷仔,多用鮮食,體大肉厚的有魷母,俗稱軟匙。1977年陸豐漁民曾捕獲一個雌性軟匙,重12公斤!在南澳海域洄游的有近十種魷魚,槍烏賊體似烏賊而身長,多聚集於南澎的四座小島嶼周圍,暑海5月起至9月秋,澳民在夜晚用燈光誘捕成群紅斑花紋的槍烏賊,漁法很有趣:對付集中的,即用竹製的“魚靴”對準撈插,俗稱“大插”;對付分散的,即用“掇仔”拋釣鉤誘捕,講究“抽法”,即魷魚咬餌時,手上的動作要快;魷魚釣多釣少,主要取決於拉鉤時機和拉鉤速度的準確掌握,手腳要麻利,實際上漁民個個是左右開弓的雙槍將。
捕獲魷魚後,漁民就用一種叫“魷仔刀”的專用刀具現場製作:剖腹、去掉墨囊、眼、內臟,用海水洗滌,張曬於竹籩或澎石上,不時翻面、整形,風日好、脯幹得越快,越鮮香可口;但曝太乾,會變成“死脯”,所以重點是掌握乾濕適度;而曬魷的技術點還在於發酵,在魷魚半乾時,採用“捂”的辦法,使魷體發酵出一層薄薄的白色粉末,更香醇和利於保存。日至黃昏,魷魚脯已半成。
如果遇到天氣陰沉或下雨,漁民們就立即將其醃製成鹹魷。長年釣魷的漁民都掌握了獨特的醃魷技術,因此出產的鹹魷同樣備受青睞,有時甚至供不應求。
魷魚可鮮食或脯食,在潮州菜中可作“花捲魷魚”、“炒雙魷”、“油泡魷魚”等10多種著名佳肴,還有新鮮口味的“芥末炒鮮魷”、製成乾速食的“美味魷”、“玻璃魷”等五花八門的產品;而筆者家鄉潮州城,有一款家常菜——鮮魷炒韭菜白,香氣襲人,既飽口福又養氣助身,是令人嘗後久久難以忘懷的。而魷魚脯呢,記得小時候過年時最愜意的,是外祖母悄悄塞一塊用火炭烤得香噴噴的魷魚脯,那肉脯條條有紋如銀絲,口中嚼之真是妙不可言。潮州有如此佳味海產,潮人因之有口福,不能不對漁人的海上冒險勞作感恩,筆者由衷記下1945年編的《南澳縣誌》中一小段話:“(漁人)駕一葉小舟,或一片竹筏,於驚濤駭浪中,以搏中人以下衣食,……誠不能不讚嘆!”

獲註冊商標

近日,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簽發第8263544號商標註冊證,批准汕頭市南澳縣海水產品協會集體商標“宅魷”註冊。它標誌著南澳特色海水產品“宅魷”正式擁有了“身份證”,成為粵東地區首個國家級海水產品集體商標。
粵東南澳海域,是我國著名的魷魚漁場。其魷魚乾品“宅魷”以體大肉厚質嫩著稱,加之南澳漁民掇捕、加工、曬制工藝獨特,貯藏保味技術別具一格,“宅魷”以其色、形、味俱佳而深受世人歡迎,產品漂洋過海遠銷1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確保南澳特產“宅魷”長期保持的優良品質和聲譽不受外界因素所損害,汕頭市南澳縣海水產品協會於2010年4月正式為“宅魷”申請註冊集體商標,獲得批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