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雲鑄

孫雲鑄

孫雲鑄(1895.10.1-1979.1.6),江蘇高郵人,字鐵仙。是我國古生物學奠基人、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地質學教育家。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0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三、四、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孫雲鑄是中國地質學會的創始人之一,歷任理事、常務理事、理事長孫雲鑄還是中國古生物學會主要創始人,第一屆會長,其後多次被選為理事長。曾與李四光一道出席世界地質和古生物學會議,並被選為國際古生物協會副主席。1952年,他還當選為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第一任理事長。1978年他又被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推薦為名譽理事長。並多年擔任北京地質學會理事長。

歷任教授,地質部教育司長、中科院學部委員,地質科學院副院長,全國三屆人大代表,政協二屆、三屆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長期以來為培養我國地質人才作出了貢獻。發表的《中國北部寒武紀動物化石》,是我國第一部古生物學專著。1910年,他15歲時,赴南京求學,深受當時“實業救國”、“科學救國”的思想影響,立志學習理工科。1914年,他中學畢業,考入天津北洋大學預科,1916年轉入本科,選擇了採礦專業。1917年,北京大學恢復早先的“地質學科”,創辦“地質學系”,他立即轉學來此,成為該系第一班的學生,於1920年以優異成績留本系任助教。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科學研究,論文著作,教學成果,社會任職,人物評價,科研活動,德國留學期間,抗日戰爭前,新中國成立前,新中國成立後,

人物生平

孫雲鑄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生於江蘇高郵,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後,他留校任教。
1920年正好有兩名地質學大師應聘到該系任教。一位是李四光教授;另一位是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史古生物學家葛利普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葛利普在美國受到排擠,於是應中國政府和地質界同行盛情邀請來華工作。孫雲鑄在他們指導下從事教學與科研,在古生物學方面進展很快。孫雲鑄還與葛利普一起,兼任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古生物研究室的研究人員。
孫雲鑄約60年的地質生涯,有一半以上(1920—1952年)是在大學執教。他是葛利普教授來華後第一個助手和同事,長期協助葛氏準備教學材料。1927年,他留歐歸來,除與葛利普共同講授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外,還第一次開設了《中國標準化石》課程。當時他與地質系學生交往無間,參加和指導他們的學術活動。他將生物學理論如進化論、達爾文主義吸收入古生物教學,列入古生物研究的內容。他又一直兼任農商部(後為農礦部、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古生物研究室的工作,對後進指導協助,關懷備至。
1926年,孫雲鑄作為中國代表,出席了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的第14屆國際地質學會議,會後去德國留學,僅1年時間就完成了高水平的論文,於1927年榮獲哈勒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他即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1935年,他趁休假之機,赴歐美考察,結交了不少世界聞名的地層古生物學家,參觀了很多標準剖面。
1927年,孫雲鑄在德國哈勒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他擔任北京大學古生物學教授。抗日戰爭期間,孫雲鑄在西南聯大地質地理氣象系教授兼主任。
1936年,孫雲鑄回國之初,曾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與南開大學輾轉經湖南長沙等地,最後遷到雲南昆明,共同組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孫雲鑄任該校地質地理氣象系系主任、教授。抗戰勝利後,北京大學遷返北平,他仍任該校地質系系主任、教授。
在1937—1946年西南聯合大學時期,生活艱苦,教學條件困難。他藉此機緣引導廣大師生面向野外,鼓勵大家自行採集和鑑定標本,短期內蒐集了以雲南地區為中心的、較系統的區域地層和古生物標本,不但解決了教學上的急需,也鍛鍊了青年教師的工作能力,增強了他們的基本功。他十分重視教師隊伍的素質,多方延聘有名的學者到校任教或短期講學,根據當時的條件,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學術活動。他也非常重視動手的能力。
1946年北京大學復校後,孫雲鑄擔任地質系教授兼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孫雲鑄繼續在北大任原職,還兼任中國地質工作計畫指導委員會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孫雲鑄精心規劃培養地質礦產方面以及外貿方面的人才。他在擔任地質部教育司司長期間,對中國高等及中等地質教育機構的建設及專業設定等多所擘劃,他尤其對地質教材建設十分關懷,領導並參與寫出了第一本中等專業學校使用的《古生物地史學》教科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孫雲鑄繼續在北京大學地質系任原職。
1950年10月,中國成立了以李四光為首的中國性地質事業領導機關——地質工作計畫指導委員會,孫雲鑄擔任委員。
1952年,孫雲鑄出任地質部教育司司長。
1955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地質學部委員。
1955年,孫雲鑄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地學部的學部委員(院士)。
1957年以後,孫雲鑄雖然脫離了教育界,但他仍十分關心地質教育事業。北京大學自1955年起,恢復了地質專業,由於條件困難,急需延聘名師執教或兼課。孫雲鑄對此積極支持,他於1959年應邀為該專業新恢復後的第一班學生講授“古生物專門章節:三葉蟲”課程。他當時雖然在地質部地質礦產研究所(後為地質科學研究院)擔任領導職務,但經常參加北京地質學院、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北京礦業學院煤田地質系等有關的學術報告會、論文答辯會。
1960年,孫雲鑄又任地質部地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地層古生物研究室主任,研究古生物學、地層學,直至1979年病逝。

主要成就

1960年他擔任地質部地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1979年1月6日孫雲鑄在北京病逝,終年84歲。
孫雲鑄孫雲鑄

科學研究

孫雲鑄一生致力於古生物和地層的綜合研究,著作有大量論文和專著。
從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孫雲鑄在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理論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成績。1928年他根據中三疊統上部所產鋸菊石類化石的口緣和住室特徵,認為這類生物適應於碳酸鹽岩石地淺海環境,並研究了鋸菊石類動物的生存方式。該理論成為習性古生物學、功能形態學和古學的經典著作。
他在地層古生物學和生物地理學研究方面取得的新進展有:在1959年發表的“從古生物混合群組合論中國古生代各系間的界線”這篇論文中,孫雲鑄指出“混合生物群”問題,即不同時代的生物化石往往出現在同一層中,造成地層時代的確定困難。在此基礎上,他認為“灣灣統動物群應歸於上寒武統,五峰頁岩動物應歸入上奧陶統,妙高山層動物群應歸於上志留統,五通砂岩動物群應歸於上泥盆統,馬平灰岩動物群應歸於上石炭統,合山層動物群應歸於上二疊統之上部”。1962年,孫雲鑄在“海侵的基本概念與問題”一文中,闡述了海侵的基本概念;分析了與海侵相關的問題;探討了中國古生代各個紀海相動物群和生物地理區的劃分及其演變,為中國生物地理學的研究開創了新天地。
在從事地層、古生物研究的同時,孫雲鑄還開展了大地構造的考察和研究。在1945年發表的“早古生代中緬地槽的範圍與特徵”一文中,他認為雲南西部和緬甸北部、西部的強烈褶皺造山帶,在早生代為一狹長的地槽,後來下古生界呈線形褶皺,岩漿頻繁活動,具有優地槽的特徵。該文成為雲南區域地質、大地構造的研究和特提斯海槽的理論基石。

論文著作

學術著作
孫雲鑄的學術著作超過100種。其主要著作中包括古生物學24種,地層學16種,古生物地理3種,大地構造1種,學科理論綜述等11種。古生物學著作中,有《中國古生物志》專著6種,其中三葉蟲3種,筆石2種,珊瑚1種。
翻譯著作
孫雲鑄也十分重視古生物地層學研究中的國際合作。由他譯寫中文節要的外國古生物學家所著《中國古生物志》有以下這幾部:傅蘭林(Flanlin)的《中國南滿第三紀初期之植物化石》(甲種第1號第1冊,1922年),葛利普的《中國北部奧陶紀之動物化石》(乙種第1號第1冊,1922年)、《中國古生代珊瑚化石》(乙種第2號第1冊,1922年)和《雲南東部志留紀動物化石》(乙種第3號第2冊,1926年)、O.師丹斯基(Zdansky)的《中國食肉類化石新發現之特徵》(丙種第4號第4冊,1927年)和《中國鹿類化石新發現之特徵》(丙種,第5號第1冊,1927年)。
1924年孫雲鑄發表的《中國北部寒武紀動物化石》,是我國第一部古生物專著。
1YCSun,Contributions to the Cambrian Fauna of North China,PalSinica,serB,1924,1(4):1~109,plsⅠ—Ⅴ.
2YCSun,Cambrian,Ordovician and Silurian of China,ⅩⅣe Congres Geologique International,Espagne,1926,Compte Rendus,1927:725~734.
3YCSun,Mundsaum und Wohnkammer der Ceratiten des Oberen Muschekalk s,Leipzig,Verlag von Max Weg,1928.
4YCSun,Ordovician Trilobites of Central and Southern China,Pal Sinica,serB,1931,7(1):1~47,plsⅠ—Ⅲ.
5YCSun,Ordovician and Silurian Graptolites of China,PalSinica ,serB,1933,14(1):1~71,plsⅠ—Ⅶ.
6YCSun,The Upper Cambrian Trilobite Faunas of North China,Pal Sinica,serB,1935,7(2):1~93,plsⅠ—Ⅵ.
7YCSun,Lower Ordovician Graptolite Faunas of North ChinaPalS inica,serB,1935,14(2):1~20,pls1—Ⅱ.
8YCSun,Sino-Brumese Geosynclines of Early Palaeozoic Time with Special Referenc to Its Extent and Character,BullGeolSocChina,1945,25:1 ~8.
9YCSun,The Pacific—A Main Centre of Dispersal of Early Palaeozo ic Life (Abstract),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Report of the Eighteenth Session,Great Britain,Part Ⅹ,p26,1948.
10孫雲鑄,關於中國寒武紀地層界線問題,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叢刊,第8號, 1948:323~330。
11孫雲鑄、張席禔、郝詒純、楊遵儀、徐仁、周明鎮,古生物地史學,地質出版社,1955。
12孫雲鑄,寒武紀下界問題,地質學報,1957,37(3):231~239。
13YCSun,The Upper Devonian Coral Faunas of HunanPalSinica,new serB,1958,8:1~28,plsⅠ—Ⅺ.
14孫雲鑄,從古生物混合群組合論中國古生代各系間的界線,地質論評,1959,1 9(3):99~102。
15孫雲鑄、常安之,南嶺粵中區里阿斯統地層的劃分與對比,古生物學報,1960 ,8(2):133~154。
16孫雲鑄,中國寒武紀地層劃分問題,地質學報,1961,41(3~4):285~289。
17孫雲鑄,海侵的基本概念與問題(著重討論中國古生代各紀動物群及其分區), 地質學報,1963,43(2):99~115。

教學成果

身為地質教育工作者,孫雲鑄在數十年的辛勤耕耘中培養出一大批專業人材。他在教學工作中注重結合我國地質科學發展的現實和需求,重視理論學習與實踐的結合,不僅開設古生物學、地層學、地史學課程,還在我國首開中國標準化石課程。解放後,他把教書育人的經驗總結為“嚴、選、放、行”四個字,即嚴格要求,善選尖子,大膽放手,躬行實踐。他的許多學生已成為我國地質學領域的棟樑之材。

社會任職

孫雲鑄是中國地質學會的創始人之一,歷任理事、常務理事、理事長並多年擔任北京地質學會理事長。
孫雲鑄還是中國古生物學會主要創始人,第一屆會長,其後多次被選為理事長。
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孫雲鑄積極參與,是26名創始會員之一。以後,他歷任學會第3、4、7屆書記,第9—11、17—19、21—28及31屆理事,第29—30屆常務理事,第8屆副會長,第21屆理事長。
1929年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孫雲鑄當選為第一屆理事長,並分別在1945、1955、1961年度被選為理事長。孫雲鑄也是中國地質學會的創始人之一,曾歷任該學會書記、理事、常務理事、副理事長、理事長。
1948年,孫雲鑄代表中國古生物學會出席第18屆國際地質會議和國際古生物協會會議,他在會上作了學術報告,並被選為國際古生物協會的副主席。
1952年,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北京大學地質系與其他院校地質系組成北京地質學院,同時,地質部成立,孫雲鑄調任該部教育司司長。
1952年,他還當選為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第一任理事長。1978年他又被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推薦為名譽理事長。
1954年起,孫雲鑄長期擔任北京市地質學會理事長。
1956年,他兼任地質部地質礦產研究所副所長。
1947年底,該學會復活大會在南京舉行,孫當選為理事、編輯。他並於1948年、1955年、1961年多次當選為該學會理事長。孫雲鑄於1948年出席國際古生物學大會時,當選為國際古生物學會副主席,任期到1952年。
1948年,他當選為國際古生物學會副主席。1958年,他被選為蘇聯古生物學會名譽委員。他是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52年,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成立,孫雲鑄被選為首任理事長。他又於1958年被蘇聯古生物學會選為名譽會員。1978年,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恢復活動,又當選為名譽理事長。

人物評價

幾十年中,孫雲鑄院士為了科學事業,為了祖國的發展和人民的利益忘我地工作,為祖國的古生物學、地層學和地質學教育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九三學社

科研活動

孫雲鑄的治學特點是善於把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他的科研活動可以分為4個階段:第1階段從1920年至1927年,第2階段自1927年至1937年,第3階段自1937年至1949年,第4階段為1949年以後。

德國留學期間

第1階段是從他大學畢業到留學德國,這是他工作的開始。他在古生物門類上以三葉蟲為研究重點,在地層上以下古生界、尤其是寒武系為研究重點,進行深入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於1924年出版的《中國北方寒武紀動物化石》一書專門論述了寒武紀地層和三葉蟲化石。這是中國學者所寫的第一部公開出版的大型古生物學專著,受到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重視,這對中國古生物學發展史有著劃時代的重要意義。此書是《中國古生物志》的乙種第1號第4冊。這套大型古生物學專著系列叢刊在國際上受到高度讚譽。孫雲鑄是這套叢刊中第一個中國作者,此叢刊共出版了100多部,其中6部是孫雲鑄一人所寫。他還長期擔任此叢刊之編輯,對叢刊出版貢獻極大。孫雲鑄這段時期也廣泛研究了中國北方的寒武系、奧陶系,還涉及了中國南方的下古生界。1926年,他代表中國參加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第14屆國際地質學大會,作了《中國的寒武系、奧陶系與志留系》的學術報告,這篇很有份量的論文對中國的下古生界作了全面的概括,受到國際學者的重視和好評。
第一階段末,他留歐期間,在德國哈勒大學師從著名地質學家J.瓦爾特(Walther)教授,完成了博士論文。他又訪問了英國帝國學院的著名古生物學家W.W.瓦茲(Watts)教授,並與C.J.斯塔布菲爾德(Stubblefield)博士等相互切磋。當時他已是較成熟的古生物學家,得到瓦爾特和瓦茲兩位名家的指引,受到他們的淵博學識和學風的薰陶,使他擴展了學術上的國際交往,對他以後在中國地層古生物方面所作的廣泛貢獻有重要的影響。

抗日戰爭前

第二階段是從孫雲鑄第一次留學歸來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他以寒武紀地層、三葉蟲化石之研究為中心和起點,繼續向縱深方向突進和向橫廣方向擴展。在三葉蟲研究方面,他出版了兩本《中國古生物志》。即《中國中部和南部奧陶紀三葉蟲》(1931年)和《中國北部上寒武紀之三葉蟲化石》(1935年),後者是在李四光教授科著作後的最詳細的生物地層著作。他還發表過論文《湖南泥盆紀之二新三葉蟲》(1937年)。他把三葉蟲之研究範圍擴展到了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
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合大學
這一階段他的研究範圍更擴展到了其他門類。在頭足類化石方面,他於1928年正式發表了留德的博士論文《殼灰統上部鋸菊石類的口緣和住室》,是關於菊面石形態功能分析(“功能形態學”)的古生態學理論著作,有很高的學術水平。後來,他又在《中國地質學會志》(英文版)上發表了兩篇論文,即《湖南中部尖葉稜角石化石的發現》(1935年)和《山東內角石(新屬)——中國最古之全殼亞目》(1937年)。後者在角石以至整個頭足類起源和演化的研究上有重要的意義。在筆石研究方面,他於1931年發表了《中國的含筆石地層》一文,對中國下古生界含筆石地層作了全面的分析與概括,這是第一篇全面論述中國一個門類化石地層分布的論文。這期間,他還出版了關於筆石的兩部《中國古生物志》,即《中國奧陶紀與志留紀的筆石》(1933年)和《中國北部下奧陶紀筆石化石》(1935年)都是中國較早的筆石專著。在棘皮動物化石研究方面,他於1936年發表了《芒刺海林檎(Aristo-cystis)化石在中國的發現》一文,是中國學者所寫的第一篇海林檎綱化石之論文。孫雲鑄的古生物學造詣與貢獻,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是罕見的,他不愧是一位一專多能的古生物學大師。
此階段中,孫雲鑄於1935年再次出國考察,不但訪問了歐美許多古生物地層學的知名學者和重要研究機構,還對歐美著名的古生界地層剖面進行了實地參觀與研究。他特別在德國馬堡大學結識了R.衛德肯(Wedekind)教授,著重討論了生物地層學和地史學理論問題,以及珊瑚古生物學問題。回國之後,他迅速完成了《中國泥盆紀四射珊瑚研究》文稿。由於種種原因,直到1958年才以《中國古生物志》新乙種第8號正式發表。

新中國成立前

第三階段是從抗日戰爭爆發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包括西南聯合大學的八九年和解放戰爭時期在北京大學的兩三年。由於戰爭的影響,地質科研工作處於困難時期。北京大學南遷,成立西南聯合大學期間,孫雲鑄的科研工作主要圍繞雲南及鄰區的地層問題。由於學校搬遷中,圖書儀器資料均感缺乏,他就組織大家更多地進行野外工作。他首先立足於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的基礎研究,他發表的古生物文章有:《滇西上寒武紀鳳山期三葉蟲群之發見》(1939年)、《廣西二疊紀頂部菊石群及其在地層上的意義》(1938年)、《亞洲多房海林檎(Camarocrinusasiaticus)種的地層學與生物學地位》(1947年,合著)、《滇西一些奧陶紀與志留紀海林檎類的早期發現及其意義》(1948年)。他在地層學研究方面,於1944年發表了關於雲南的志留系和泥盆系的總結性著作,而且由他領導進行了保山地區的區域地層研究和地質製圖工作。
在這期間,他發表了若干綜合性、總結性和理論性著作,涉及更廣泛的學科和領域,標誌著他學術成就的一個新階段。如,他在1943年發表的《就中國古生代地層論劃分地史時代之原則》一文,提出了三大要點,把地層接觸關係、古地理演變和構造運動有機地統一了起來。他1948年發表的《雲南古生代地層問題》及《關於中國寒武紀地層界線問題》都帶有較高的綜合性與理論性。同年,他在倫敦第18屆國際地質學大會上宣讀的論文《太平洋——早古生代生物擴散的主要中心》則是古生物學地層學古生物地理學研究之高度綜合的結晶,他的這一論點也得到很多國內外學者之贊同與支持。他在豐富的地層古生物學資料基礎上又開展了大地構造學的研究,代表性成果有1945年發表的《早古生代中緬地槽的範圍與特徵》一文。

新中國成立後

第四階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這期間孫雲鑄處於地質界的領導和管理地位,但他仍未放鬆科學研究。50年代初,為了滿足國民經濟恢復與發展時期的地質普查、勘探工作之急需,孫雲鑄積極倡導並親自參加了工具書《中國標準化石》系列叢書的編撰,由他執筆的有《無脊椎動物》第一分冊內的《筆石綱》(與許傑、穆恩之合著)和《棘皮動物門海林檎綱》。這個階段他的學術著作則更相對集中於各時期地層界線的論述和對一些基本地層問題的思考。他首先從各方面論證了寒武系的下界及其內部界線。這方面主要著作有:《寒武紀下界問題》(1957年)、《中國寒武紀地層的劃分和對比問題》(1959年)、《中國寒武紀地層劃分問題》(1961年),最後一文分別以中文和英文發表於《地質學報》與英文版的《中國科學》上。孫雲鑄從事寒武系研究數十年,為中國寒武紀地層學奠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所提出的劃分方案,他所創立的階名、組名,如饅頭、毛莊、徐莊、張夏、崮山、長山、鳳山等為地質界所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