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惠蔚

孫惠蔚(452~518年),本名孫蔚,字叔炳,小字陀羅,武邑郡武遂縣(今河北武強縣沙窪鄉)人。北魏時期大臣、儒家學者。

出身樂安孫氏,涉獵儒家經典,年少有名。孝文帝太和元年,舉孝廉出身,授中書博士,轉皇宗博士,兼太廟令。宣武帝即位後,授冗從僕射,遷秘書丞,組織整理典籍。遷中散大夫黃門侍郎,領著作郎,監修國史。遷國子祭酒秘書監,封棗強縣開國男。

孝明帝即位後,出為濟州刺史,還除光祿大夫神龜元年,卒於官,時年六十七,追贈大將軍、瀛州刺史,諡號為戴。

基本介紹

  • 本名:孫蔚
  • 別稱:孫惠蔚
  • 字號:字叔炳,小字陀羅
  • 所處時代:北魏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武邑武遂
  • 出生時間:452年
  • 去世時間:518年
  • 主要成就:整理典籍 訓導太子 編寫魏史
  • 官職:黃門侍郎  國子祭酒 秘書監 濟州刺史
  • 爵位:棗強縣開國男
  • 銜稱:中散大夫→光祿大夫
  • 封贈:大將軍 瀛州刺史
  • 諡號:戴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軼事典故,親屬成員,

人物生平

十三歲時,他便能粗通《詩》、《書》、《孝經》和《論語》。年十八,從師董道季學《易經》,十九歲,拜師程玄讀《禮》及《春秋三傳》。結交儒士,“有名於冀方”。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郡舉孝廉,對策於中書省。中書監高閭早知其名,稱讚他英才善談,薦為中書博士,又轉為皇宗博士。高閭奉命整理雅樂,惠蔚便參與其事。樂成後,高閭上書朝廷集中知名之士,共同探討是非取捨。秘書令李彪自以為博學善辯,提出許多難題。高閭讓惠蔚與彪抗辯,終於難不倒惠蔚。黃門侍郎張彝每次上書論事,也經常聽取他的意見。當時惠蔚與李彪都以儒學聞名,後來李彪官至尚書,惠蔚仍任太廟令。故孝文帝曾有所感地說,李彪身登龍門,惠蔚官職低下而不計較,一方面自感對不起他,另一面從此更加崇尚儒者。
宣武帝元恪延昌二年,後歷官中散大夫、正黃門侍郎,代崔光為著作郎。但無所著述,“唯自披其傳注數行而已”。因其有侍講之勞,封為棗強縣開國男,食邑二百戶,官至光祿大夫。負責整理典籍後,遷國子祭酒、秘書監,仍知史事。卒於任上,時年六十七歲,贈大將軍、瀛州刺史,諡號為戴。

主要成就

孝文帝元宏出於政治上的需要,自平城遷都洛陽,實行與漢族同化的政策。下令設立國子太學、四門國小。親自帶頭,不管坐車騎馬都不忘講經論道,倡導儒業。後繼者元恪也下令經營國學,建立國小於四門,大選儒生,備員四十人,以為國小博士。
宣武帝元恪即位後,他以秘書丞之職到東觀察看,鑒於國家圖書館典籍不全,提出應加以全面的整理。他指出,《六經》、百子,圖書秘籍,是“承天之正術,治人之貞范”。《詩》教,可以使人溫柔敦厚;《書》教,可以疏通知遠;《樂》教.可以廣博易良;《易》教,可以潔靜精微;《禮》教,可以恭儉莊敬;《春秋》之教,可以屬辭比事。所有這些,關係到“敦風美俗,安上靖民”,國家根基的鞏固,帝王盛世的永存。他在給皇帝的上表中奏道:“觀、閣舊典,先無定目,新故雜糅,首尾不全,有者累帙數十,無者曠年不寫。或篇輯脫落。卷目雖多,全定者少,臣今依前丞臣盧昶所撰《甲乙新錄》,欲裨殘補闕,損並有無,校練句讀,以為定本,”為完成這一浩繁的工程,請求朝廷調集四門博士和在京的儒生四十人,在秘書省專門詳細地校勘和考定,並參定字義。這個主張得到朝廷的批准和施行,從而為典籍的整理和保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軼事典故

他原名孫蔚,因在宮內侍講,夜間議論佛經,很得元恪的賞識,特別下沼加“惠”字,號稱“惠蔚法師”。自魏初以來,儒生寒宦,惠蔚最為顯達。

親屬成員

六世祖:孫道恭,字雅遜,西晉長秋卿
五世祖:孫顗
高祖:孫輝,字光休,後趙射聲校尉
曾祖:孫緯,字元文,幽州都督。
祖父:孫周,字季治,後燕高陽王文學
父親:孫敬,字士和,北燕司隸功曹
兒子:孫伯禮,巴州刺史、棗強縣男;孫方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