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光(地質礦產部原部長、黨組書記)

孫大光(地質礦產部原部長、黨組書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孫大光(1917年1月7日—2005年1月13日),男,漢族,1917年1月7日生於安徽壽縣。1932年參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先後在廣州、重慶、貴陽、長春等地從事黨的秘密工作;1948年參加內蒙古土改工作,任區黨委政研室主任;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東北交通部秘書長,1952年調入國家交通部,1964年任交通部部長、黨組書記;1979年任地質部部長、黨組書記;1982年任地質礦產部部長、黨組書記;1985年任中顧委委員,1995年離休。

2005年1月13日,孫大光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大光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安徽壽縣
  • 出生日期:1917年1月7日
  • 逝世日期:2005年1月13日
  • 信仰:共產主義
人物生平,人物逝世,人物紀念,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孫大光同志,1917年1月7日出生於安徽省壽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少年時受到進步思想薰陶,嚮往革命。1932年在壽縣中學讀書期間開始接受革命思想,參加革命活動。
1933年在上海長城書店學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34年調入共青團江蘇省委發行部擔任專職發行幹事,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了職業革命者道路。此後歷任共青團上海市滬東區委組織部部長兼宣傳部部長、閘北區委組織部部長、共青團江蘇省委巡視員、臨時省委宣傳部部長,參加了“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
1936年受共青團江蘇省委指派,任上海學生南下抗日義勇軍政委,南下參加兩廣抗日運動。七七事變後,前往廣州開展抗日統一戰線工作。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在廣州、重慶、貴陽等地從事黨的秘密工作。
孫大光的出演者姜峰孫大光的出演者姜峰
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後,他在組織安排下,曾任國統區長春市社會局局長、教育局局長。以國民黨長春接收大員身份繼續從事黨的秘密工作,直至東北解放。
1948年,參加內蒙古土改工作,任區黨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新中國建立之初,孫大光同志歷任東北交通部辦公室主任、東北人民政府辦公廳交通處處長兼東北航務總局局長和大連海運學院院長、東北交通部秘書長。
1951年代表中國政府與蘇聯就界河等事宜進行談判並簽訂正式協定。同年任交通部北洋區海運管理局局長,開展了與波蘭、捷克的國際遠洋運輸合作。
1952年調入國家交通部,歷任交通部計畫司司長、黨組成員、部長助理、副部長、黨組副書記、部機關黨委書記、常務副部長。
1964年任交通部部長、黨組書記。為開闢中國遠洋運輸事業和改善公路、內河運輸,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間,孫大光同志受到迫害,被關押、監禁長達5年半之久。
1975年恢復工作後,任國家計委地質局局長,開始著手恢復和調整國家地質工作局面,同年任國家地質總局局長、黨組書記。在揭批“四人幫”的鬥爭中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堅決、認真落實黨的幹部政策和知識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錯案。組織領導了大規模的礦產勘查和海洋地質工作,倡導並確立了“以地質找礦為中心”的地質工作指導思想。
孫大光陪同烏蘭夫、萬里參觀地質系統畫展孫大光陪同烏蘭夫、萬里參觀地質系統畫展
1979年9月任地質部部長、黨組書記。在他的主持下,正式啟動了《礦產資源法》起草工作,礦產資源管理工作得到了強有力的推進,為地礦行政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1982年5月,地質部更名為地質礦產部後,任部長、黨組書記。在他的主持下,塔里木石油勘查取得突破,地質隊伍基地進城步伐加快,地質工作社會化、地勘單位企業化、地質成果商品化的“三化”改革方向得以確立,確定了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鬥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三光榮”行業精神。他以獨特的言傳身教和實情實景培養考察人才,為國家培養選拔了大批優秀年輕幹部,前任總理溫家寶就是其一手提拔至地質礦產部。他富有遠見卓識,所採取的一系列重大舉措,促成了中國地質礦產事業的中興,為發展中國的地質礦產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85年,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95年 7月離休,退居二線以後,孫大光同志始終關注著地質礦產事業的發展,並身體力行,調查研究,向黨中央建言獻策。 1996年秋天,當他看到故鄉教育設施仍然十分落後,毅然將他畢生精心珍藏的文物和字畫,分兩批捐給安徽省博物館和安徽省的教育事業。他在病重期間,仍關心國家大事和國土資源事業的發展。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革命品格。
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人物逝世

2005年1月13日,原地質礦產部黨組書記、部長孫大光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根據孫大光的遺願,喪事從簡,不搞遺體告別,將遺體捐獻給醫學科研事業。

人物紀念

2016年1月7日,“大德之光——孫大光、張剛夫婦文物捐贈30周年特展”開幕式在安徽博物院舉行。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國家土地副總督察張德霖出席並講話,安徽省副省長張曙光出席。
孫大光、張剛夫婦文物捐贈30周年特展開幕式孫大光、張剛夫婦文物捐贈30周年特展開幕式
孫大光、張剛伉儷1987年,將自己通過節衣縮食收藏的191件珍貴文物和字畫捐獻給了安徽省博物館,並將安徽省政府獎勵的45萬元全部捐獻給他的家鄉壽縣用於資助教育事業。1997年,當他看到故鄉學子有的因家庭貧困,考上大學又沒錢念的情況時,心急如焚,毅然將他們留存的近當代書籍收藏全部拍賣,所得款在壽縣建了兩座教學樓,設立“孫大光、張剛獎助學金”。截至2016年,已有280名學生獲得資助,累計資助金額224.2萬元。

人物評價

孫大光同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為新中國的交通事業和地質礦產事業無私地奉獻了一生。他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堅決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思想上、行動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他堅持真理,剛正耿直,無私無畏,光明磊落,才思敏捷,勤奮好學,知識淵博,嚴於律己,兢兢業業,實事求是,知人善任,平易近人,聯繫民眾。他艱苦奮鬥,生活儉樸,始終保持和發揚了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他立下遺囑,逝世後不開追悼會,不搞遺體告別,將自己的遺體捐獻給國家的醫學科研事業,表現了徹底唯物主義者的高尚情操。
孫大光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一位好黨員、好同志。他的業績將永載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光榮史冊。
孫大光同志永垂不朽!
溫家寶悼文
深切懷念孫大光同志
孫大光同志於五年前的今天走完了88年的人生歷程。他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革命家、政治家,為新中國的誕生和共和國建設做出的卓著功績,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他留在我們心中的音容笑貌至今不能磨滅。
孫大光同志從16歲開始投身黨的秘密工作,解放後即加入到新中國交通事業的領導行列,“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錯誤關押。1975年5月末,大光同志在“文革”中歷經磨難後復出,任國家計委地質局局長。時值“文革”後期,地質部門屬於“文革”重災區,可謂“受任於動亂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他隻身履新,義無反顧。
上任之初,“文革”尚未結束。他迅即進入角色,在向“四人幫”奪回失去時間的激憤心情中,以飽受摧殘之軀和革命家的硬骨頭,不屈從極左路線的統治,大力整頓、恢復工作秩序,實際上是與“文革”唱反調。同時,不放鬆當時建設急需的幾項勘查任務部署。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大光同志精神倍增,堅決貫徹鄧小平的路線方針,肅清極左的流毒和影響;平反“文革”期間造成的大量冤假錯案,解放大批幹部;調整和整頓各級領導班子;開展“工業學大慶”,只用幾年時間就收拾起爛攤子,把大局穩定下來。
孫大光孫大光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地質部門是一個專業化的技術部門,帶有封閉或半封閉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大光同志強調地質工作為國民經濟服務,這是一個調整的任務,也是一場深刻的改革。全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到城市以後,大光同志不失時機地提出了要建立適應新經濟體制的地質工作管理體制,包括行業改革和政府機構改革。1979年他率團赴美考察後提出了“探采結合”體制。可以說,大光同志既是思想解放、積極改革的,又是堅持改革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尊重地質工作規律的。原地礦部《關於簡政放權、搞活地質隊的暫行規定》、《地質工作體制改革總體構想綱要(討論稿)》都是他離任前出台或啟動的。
1979年實行“以地質—找礦為中心”,不僅體現了工作著重點轉移,而且從根本上擺脫了“一五”以來地質工作目的與手段爭論不休的困局;制定《地質工作三年調整綱要》,解決控制勘探、加強區域調查和普查,突出能源地質工作,擴大地質工作服務領域等問題;先後部署新一輪油氣勘查工作和新一輪固體礦產普查工作。啟動《礦產資源法》的調研和起草,把地礦工作引向法制的軌道。他對看準了的事,說乾就乾,一抓到底。對有分歧的意見,容許爭論,但從不議而不決。他主持會議、處理問題,總是稜角分明、乾脆利落,不拘泥小節或拖泥帶水。這都表現了他的決斷力。
大光同志經常深入基層,關心野外職工疾苦。1976年唐山地震後,火速趕往豐潤、唐山一帶看望冀東鐵礦會戰指揮部、實驗室和地質分隊的職工,在餘震威脅、大雨傾盆和異味撲鼻中顛簸了三天。後來在全國跑過近百個地質隊,親身體察到野外工作、生活的艱辛。重視地質隊基地建設是他時刻把職工冷暖放在心上的集中表現。在他強調和推動下,這項工作被提到地質部門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確了依託大中城市的方針,逐步建成工作、學習、生活三結合的後方基地。1983年末他主持召開地質隊基地建設會議,制定總體規劃,保障這項工作持續下去,使大部分地質隊的後顧之憂逐步得以緩解。歷來流動、分散、以野外作業為基礎的地質工作,從此有了相對穩定的“前進陣地”和棲身之所,這一轉折與大光同志統籌全局的氣度和深入一線的作風是分不開的。基地建設不僅有利於地質工作發展和轉型,而且惠及地質部門的大多數人,被交口讚譽為“功德無量”的“人心工程”。“李四光抓科技,何長工抓教育,孫大光抓基地”的說法在地質部門職工中廣為傳頌。
1975—1985年正值我黨、我國歷史的偉大轉折關頭。這10年在大光同志畢生的職業生涯中,與從事地下工作的15年和交通行業的18年相比,要短一些,但他為我國地質工作“篳路藍縷”所做的貢獻更見輝煌。總括大光同志主持地質(礦)部門工作的10年,可以說是新中國地質工作從亂到治、實現歷史性轉折的10年,在逆境中恢復和中興的10年,地質工作從計畫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醞釀和探索的10年,無論地質—找礦效果或鑽探工作量都是新中國地質工作最好的歷史時期之一。
大光同志光明磊落,知錯必改。他主持地質(礦)部門工作10年也曾有過失誤,如在1976—1979年富鐵礦會戰期間地質隊伍快速膨脹,造成了不良後果。大光同志發現後,從1979年開始嚴格控制隊伍規模,1980年停止內部招工,力圖“消腫”。對此,他既不諱疾忌醫,也不文過飾非,而坦稱“後悔莫及”。
大光同志退下來後,從不干預新班子的工作,不到部機關去“指手畫腳”,但仍然關心地礦工作。他以69歲高齡遠馳西藏,走訪三個地質隊,了解野外工作、生活情況,鑒於當地找煤的希望不大,提出“一靠天(太陽能)、二靠地(地熱能)”的工作建議。1989年在中共第十三屆五中全會中顧委第二組會上作“礦產資源形勢危機四伏”的發言,這番慷慨陳詞促成了翌年2月原地礦部向黨中央、國務院的工作匯報。特別是1999年以耄耋之年就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在改革、重組中的去向問題“斗膽披瀝”,上書黨政最高領導,在理清思路中起了不可替代的關鍵性作用。他對地礦工作的深厚情結,久而彌堅,一直保持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孫大光與溫家寶、朱訓在天安門城樓上孫大光與溫家寶、朱訓在天安門城樓上
1985年9月,大光同志離開原地礦部領導崗位,任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他退居二線後,戲稱“閒雲野鶴”,四處走動,實際上時刻關心改革開放、國計民生、黨風黨建大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大光同志晚年,憂國、憂民、憂黨之心從未稍息,而且目光犀利,洞察時弊,思如潮湧。這段時間,我同他在地礦工作方面的交往少了,卻從更大範圍、更深層次上感受到他特立獨行的倔犟稟性。
大光同志對此後黨的歷屆代表大會和中央全會檔案無不認真學習、研讀,並積極建言獻策,表現出一個老共產黨員對中央的負責精神和使命感。有的修改意見和建議,由於言詞激烈一點,原本共同起草的聯署人有顧慮,就改由大光同志單獨上報。
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1988年7月中顧委常委擴大會後,大光同志回響會議主持者的號召,上書中顧委領導。其中針對當時的物價問題、經濟理論和政策認識混亂的問題、黨的生活中的“透明度”問題、黨的建設和黨風問題,痛切陳辭,直言不諱。特別在黨風問題上,歷數“人們談論的所謂‘三上三下’(即:‘上樑不正下樑歪’、‘上行者下效’、‘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高級幹部的子女出國和工作安排問題、幹部的使用問題、黨的高層領導與人民民眾的關係問題,直指社會風氣存在的嚴重問題。這三四千言,可以說是一位積54年黨齡的共產黨員,用赤膽忠心凝聚成的字字珠璣,給人以很大的穿透力和震撼力,從他“骨鯁在喉,不吐不快,忠藎之言,難免逆耳。心所謂危,不敢諱飾,黨性猶存,豈能為個人之苟安計”的心聲和最後引用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尾語“我說了,我就拯救了自己的靈魂”作為結束,不難看出一個黨的高級幹部愛黨、憂黨的純潔黨性和坦蕩情懷,是彌足珍貴的。
1990年8月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的小組會上,大光同志作了“關於社會主義若干問題的思考”的發言,其中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涉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計畫與市場如何結合、社會主義的所有制、如何縮小城鄉差別、如何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端正黨風要動真,在當前的政治與經濟形勢方面涉及經濟體制與政治體制改革的關係等諸多問題,內容豐富,鞭辟入裡,在會上有很大反響。
大光同志踐行“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準則,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一次會議上公開提出複查劉少奇冤案的第一人。他能言人之不敢言,既源於他大半生的政治閱歷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更發自他與黨肝膽相照的浩然之氣。“心底無私天地寬”,才能仗義執言,無所畏懼,不計其餘。1986年秋天,大光同志看到故鄉教育設施仍十分落後,毅然將他後半生精心珍藏的文物和字畫捐獻給安徽省博物館和地方教育事業,以補學濟困。這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徹底革命和無私奉獻精神。
1989年李可染大師去世孫大光前往家中弔唁1989年李可染大師去世孫大光前往家中弔唁
大光同志年逾古稀後,率先並領銜給黨中央提出“關於取消向遺體告別儀式的建議”:逝世後不開追悼會,不搞遺體告別,將自己的遺體捐獻給國家的醫學研究事業。這一建議在黨內外引起廣泛、深刻的反響。他和一批老同志共同認為,“紀念逝者,發一紙訃告,在報刊上介紹生平,或發表悼念文章回顧其功績”,同樣可以“寄託我們的哀思”,而無需許多生者形式主義地“勞民傷財”。這項移風易俗、喪事簡辦的倡議和個人做最後一次貢獻的“堅決要求”,滲透出一個徹底唯物主義者的高風亮節,並在大光同志身後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兌現。
我與大光同志於1981年8月第一次接觸,從他的言行、舉止中得到兼有領導、嚴師、益友的感受。大光同志對我和同期一批中青年幹部的關懷、教誨和培養,情真意切,言猶在耳。特別是他對年輕人寄以厚望,委以重任,指明了方向就大膽放手,讓他們去施展、開拓,這是很少有、也很難得的。大光同志的思想境界和工作能力堪稱高超,但少有“領導高明論”;他駕馭全局往往揮灑自如,但並不戀棧、攬權;他悉心培養年輕幹部,誨人不倦,卻不指手畫腳。
大光同志本不熟悉地質業務,到地質部門工作是“外行領導內行”,這是革命戰爭與和平建設的接替、轉換過程中常見的現象。他首先以不畏難的精神接受這個挑戰,下了不少功夫鑽業務,同時“深感地質工作必須由內行來領導,如果自己不懂,工作起來就像是隔靴搔癢。如果一大批領導骨幹不懂或不很懂專業技術知識,就會貽誤整個事業的發展”。在我國,計畫經濟年代和改革開放初期的“外行領導內行”,或幹部“四化”以來的“內行領導內行”,都有領導得好或比較好的,也有領導得不好或不夠好的,這有多種原因。大光同志對地質工作的領導應屬前者之列無疑,一方面,他以政治家的膽識和氣魄,高瞻遠矚,控制全局;另一方面,重視和推進幹部“四化”,依靠專業技術人員,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把事業推向前進。大光同志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提高自我學習能力,由外行變為內行,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1980年地質工作的管理體制改為以地質部為主的雙重領導後,大光同志把注意力逐步轉向選拔幹部、培養接班人的工作,在創造性地完成這項“老幹部第一位的任務”中起了很好的典範作用。他從近年擢升為省局領導的中青年幹部中篩選若干優秀分子作為考察對象,親自帶隊赴基層做三四十天的流動調研。這個來自“五湖四海”的同行業小團隊走一路,看一路,聽一路,談一路,各抒己見,議論風生。大光同志在與大家朝夕相處的過程中,兼聽各方意見,近距離以至零距離地觀察、鑑別幹部,從而獲得比較系統的第一手資料,也對組織部門提供的考核材料進行驗證,做到心中有數。從1980年開始,先後組織了五批這樣的考察,涉及30多名中青年幹部。我有幸參加了第二批和第四批考察,在大光同志的言傳身教、年輕幹部相互學習和向基層幹部學習中獲益良多、終身受用,也切身感受到大光同志為此的殫精竭慮。這樣做,既從民眾中來,又到民眾中去,既有唯物論、又有辯證法,可謂“獨具一格”,曾受到中組部的高度評價。我們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就是這樣從山溝里被選拔出來,一步步走上領導崗位的。
孫大光書法孫大光書法
大光同志選人唯賢,選人唯實,選人從嚴。不僅從既有的實績選人,而且對選上來的人也靜觀其進,靜觀其變,把動態考察貫穿於選拔、使用的全過程。
大光同志是一位久經考驗的政治家。歷來勤於學習,博覽群書,特別鐘情於史籍。他認為,政治是歷史的積累,不懂歷史就不懂政治。在“文革”中身陷囹圄的後兩年,每天讀書一萬字,將馬、恩、列、斯全集通讀了兩遍;出獄後一兩年時間裡,又讀完了十大本《世界通史》等。與大光同志共過事的人,無不佩服他諳史於心、博古通今,這是他作為政治家、懂政治所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跟大光同志一起工作過的年輕人常感嘆,弄不懂他有多大的知識,跟著他永遠有學不完的東西。實際上,大光同志作為終身學習者,是生命不息、學習不止的。
“磊落星月高,蒼茫雲霧浮”。大光同志的睿智、思想和品格將與我們同在。
2011年1月13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