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愛玩的科學實驗:生物真奇趣

孩子最愛玩的科學實驗:生物真奇趣

《生物真奇趣》通過科學小實驗,培養少年兒童探索科學知識的興趣,在做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實驗從最容易入手的觀察開始,逐漸過渡到動手操作,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等內容。適合小學生及家長、老師參考閱讀。

基本介紹

  • 書名:孩子最愛玩的科學實驗:生物真奇趣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頁數:112頁
  • 開本:16
  • 品牌:化學工業出版社
  • 作者:霍靜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定價:32.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生物真奇趣》編輯推薦:實驗主題充滿智慧:給出了視覺、聽覺、觸覺的不同分類,符合孩子多元智慧型開發的需求。實驗器材安全、易得:玻璃杯、吸管、剪刀、透明膠、紙杯等就能輕而易舉地完成實驗。配有時間提示:方便讀者分配自己的時間,從容地完成實驗。嚴謹的實驗原理: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
近50個操作簡單、安全、有趣的生物實驗,讓孩子在學中玩,玩中學,邊學邊玩!

圖書目錄

看一看,畫一畫 /1
將葉片“留在”紙上 /2
“列印”指紋 /4
蚯蚓的身體 /6
觀察雞蛋的結構 /8
左手還是右手 /10
專欄 自然界的多樣性 /11
做一做,想一想 /13
尋找葉子的“鼻子” /14
植物的“眼睛” /16
植物喝水的“嘴巴” /18
植物的輸水管道 /20
水也會往高處流 /22
綠豆發芽記 /24
植物也會水中毒 /28
消失的黑點 /30
簡易造“肺” /32
不聽話的小腿 /34
“嚇”變色 /36
仙人掌的“分身術” /38
柳枝的“換裝”遊戲 /40
單眼套圈 /42
葉脈書籤 /44
你的感覺會“說謊” /46
專欄 生物的適應性 /48
微小世界,玄妙多 /51
饅頭“生病”了嗎? /52
小黴菌怕“冷”嗎? /54
酵母菌“吹”氣球 /56
做中國人的麵包 /58
香蕉也會“吹”氣球 /60
你的手真的乾淨嗎? /62
專欄 小過失里的大發現 /64
生活中的小常識 /65
肚子為什麼會咕咕叫? /66
發現雞蛋之“孔” /68
別忙著給雞蛋“洗澡” /70
小雞蛋變大雞蛋 /72
雞蛋大碰撞 /74
黃瓜“變形”記 /76
為什麼找不到黑色的花? /78
廢舊電池對蒜苗的“危害” /80
香蕉“換衣服” /82
檸檬小姐的書信 /84
紫甘藍變身記 /86
讓光給捲心菜“染色” /88
醋與細菌大戰 /90
區別糯米和粳米 /92
流汗,cool /94
膽汁的神奇作用 /96
土豆為什麼變色了? /98
脫下葉片的綠衣服 /100
專欄 掌握科學知識,助你生活更健康 /102
動動腦,動動手 /105
製作果酒 /106
找找身邊抑制細菌生長的生活用品 /108
找找植物中的“大力士” /110
專欄 種子的力量 /112
後記 /113
參考文獻 /114

序言

“科學”源於“science”的翻譯,是一外來詞。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攜來有關數學、天文、地理、力學等自然科學知識。當時利瑪竇、徐光啟等借用“格致”稱呼之。晚清,格致之學漸成潮流,如辦“格致書院”,編《格致彙編》,設“格致館”,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也被譯作《數理格致》等。1874年,日本學者介紹西方文化時,最先把science譯為日文的“科學”,他把science理解為“分科之學”,於是譯為“科學”。隨著“科學”一詞的引入,1901年後,“科學”已多次出現在我國學者的文章和譯著中,自此,西方的science便以“科學”的翻譯術語被國人普遍使用了。
本世紀初,我國啟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改革力度最大、社會各界最為關注、意義深遠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科學教育,尤其是綜合科學教育受到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關注。國小3~6年級的綜合科學課程開設,國中7~9年級綜合科學課程的艱難推進,以及分科科學課程從課程標準到評價考試的調整,引發人們從不同的視角闡釋科學的外延與內涵、科學教育的功能、科學課程的理念、科學教學的模式、科學教師的成長等。
為順應時代發展需求、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探索科學教育的理論及實踐,我們設計了一套科學教育叢書系列,希望能從理論和實踐層面、跨學科的角度、國際比較的開闊視野等,研究與科學教育相關的系列內容。
《孩子最愛玩的科學實驗》是專門針對兒童特別是學齡前及小學生所編寫的科普讀物,具有非常顯著的指向性,在幫助兒童學習科學知識上有良好的啟蒙作用。通過《物理真有趣》、《化學真奇妙》、《生物真奇趣》三個分冊,以物理、化學、生物實驗來呈現這個熟悉而陌生的世界。在呈現方式上運用淺顯的文字、圖片和漫畫,非常適合兒童的認知方式。
在課程改革的歷史長河中,繼承與發展是永恆的主題。本世紀初啟動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也遵循了這一原則。每次課程改革都會打上當時的歷史印記,也會凝聚大批科學教育研究者、科學教師等多方人士的心血,這是中國教育的一筆寶貴財富。我們期望在繼承與發展的基礎上完成科學教育叢書系列,在歷史長河中做出我們的努力。
廖伯琴 於西南大學科學教育研究中心
2013年8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