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聞一多創作現代詩)

《孤雁》是現代詩人聞一多於1922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此詩就詩人在赴美的旅途中所作,象徵性地描寫了一隻飛離了雁陣的孤雁,形隻影單地奔向那“絕塞”的“水國”,表明詩人心中絲毫沒有出國的興奮和對新生活的憧憬,倒是滿懷沮喪、怨艾之情。全詩雖行文較長,但層次分明,感情豐富,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孤雁意識”在波濤洶湧中的發展過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孤雁
  • 創作年代:1922年
  • 作品出處:《紅燭
  • 文學體裁:詩歌
  • 作者:聞一多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孤雁
不幸的失群的孤客!
誰教你拋棄了舊侶,
拆散了陣字,
流落到這水國的絕塞,
拚著寸磔的愁腸,
泣訴那無邊的酸楚?
·
啊!從那浮雲的密幕里,
迸出這樣的哀音,
這樣的痛苦!這樣的熱情!
·
孤寂的流落者!
不須叫喊得喲!
你那沉細的音波,
在這大海的驚雷里,
還不值得那濤頭
濺破的一粒浮漚呢!
·
可憐的孤魂啊!
更不須向天回首了。
天是一個無涯的秘密,
一幅藍色的謎語,
太難了,不是你能猜破的。
也不須向海低頭了。
這辱罵高天的惡漢,
他的鹹滷的唾沫
不要漬濕了你的翅膀,
粘滯了你的行程!
·
流落的孤禽啊!
到底飛往哪裡去呢?
那太平洋的彼岸,
可知道究竟有些什麼?
·
啊!那裡是蒼鷹的領土──
那鷙悍的霸王啊!
他的銳利的指爪,
已撕破了自然的面目,
建築起財力的窩巢。
那裡只有鋼筋鐵骨的機械,
喝醉了弱者的鮮血,
吐出那罪惡的黑煙,
塗污我太空,閉熄了日月,
教你飛來不知方向,
息去又沒地藏身啊!
·
流落的失群者啊!
到底要往那裡去?
隨陽的鳥啊!
光明的追逐者啊!
不信那腥臊的屠場,
黑暗的煙灶,
竟能吸引你的蹤跡!
·
歸來罷,失路的遊魂!
歸來參加你的伴侶,
補足他們的陣列!
他們正引著頸望你呢。
·
歸來偃臥在霜染的蘆林里,
那裡有校獵的西風,
將茸毛似的蘆花,
鋪就了你的床褥
來溫暖起你的甜夢。
·
歸來浮游在溫柔的港漵里,
那裡方是你的浴盆。
歸來徘徊在浪舐的平沙上,
趁著溶銀的月色
婆娑著戲弄你的幽影。
·
歸來罷,流落的孤禽!
與其盡在這水國的絕塞,
拚著寸磔的愁腸,
泣訴那無邊的酸夢,
不如擢翅回身歸去罷!
·
啊!但是這不由分說的狂飆
挾著我不息地前進;
我腳上又帶著了一封書信,
我怎能拋卻我的使命,
由著我的心性
回身擢翅歸去來呢?

創作背景

1912—1921年,聞一多在清華度過了十年學子生涯。然而,這十年的美式教育和美式生活方式,非但沒有在聞一多心中培植起對美國文化的認同、親近、熱愛,相反,倒是在他心中催生出對美國文化的逆反、厭棄、憎惡。也正因為如此,聞一多曾有放棄赴美留學的念頭。但最後還是抱著“既有這么一個機會,走一趟也好”的心態,於1922年7月16日登上了赴美的海輪。旅途中,聞一多絲毫沒有出國的興奮和對新生活的憧憬,倒是滿懷沮喪、怨艾像是赴一場不得不赴的苦役。在船上,聞一多寫了《孤雁》這首新詩。

作品賞析

《孤雁》是聞一多詩歌的代表作之一。詩作象徵性地描寫了一隻飛離了雁陣的孤雁,形隻影單地奔向那“絕塞”的“水國”。一路上電閃雷鳴、海濤沖天,而那大洋彼岸的目的地又是那樣的污濁兇險,它幾經猶疑、躊躕,最後還是義無反顧地“不息地前進”。該詩作於聞一多剛剛踏上美國大陸的時候,不言而喻,孤雁就是他的自我投影,他想像自己就是一隻失群的孤雁,向著異國他鄉的陌生土地艱難地飛翔。
全詩較長,但層次分明,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孤雁意識”在波濤洶湧中的發展過程。可分層來分析。
詩歌共有十二小節,第一小節可以稱作詩的第一個層次。這是對“孤雁”境遇的概括。在這一個層次里,除了“愁腸”、“酸楚”這類不難理解的心理渲染外,最值得注意的有兩處,其一是“失群”,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大雁”並沒有走這條道路,他們另有方向,另有選擇。顯然,這是詩人在中國文化的整體意義上思考問題,他清醒地看到了象他那樣的“海外遊子”畢竟只是極少極少的,也並不符合傳統中國的人生理想,(魯迅說過,連進洋人辦的學堂都被世人看作是“把靈魂賣給了鬼子”)聞一多國學基礎深厚,對這一傳統的人生觀當然是相當熟悉的。對於這樣的“失群”,詩人在這部分里連續用了一系列的詞語:不幸、流落、愁腸、泣訴、酸楚等等,其感情色彩是相當明顯的:他並不願意就這樣“失群”,他為此而感到孤獨、痛苦。這說明,聞一多受傳統文化精神的影響還是很深的。但是,若他的精神狀態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也就沒有《孤雁》的獨創性,沒有他作為一位現代詩人的成功了。聞一多畢竟還有他的另一面,這就是值得注意的第二點,即“拋棄”。孤雁失群,並不是他無可奈何、被人拋棄的結果,是孤雁主動“拋棄了舊侶”。這樣,孤雁的“孤獨”以及他的“不幸”、“流落”、“愁腸”、“酸楚”等等又都成了他主觀意志的產物,孤雁的人生選擇具有了明顯的反傳統意味。綜合這一層次來看,詩人實際上是有意無意地傳達出了兩種矛盾的心情:既有自我人生選擇的決絕,又有選擇之後那難以擺脫的孤獨感、失落感。
這兩種彼此矛盾的心理深深地浸布在了整首詩歌當中,成為人們理解“孤雁意識”的基礎。
第二至第四節可以稱作是詩的第二個層次。主要是寫“孤雁”旅途的兇險。這裡有震天動地的驚雷,有翻滾折騰的密雲,有深不可測的蒼穹,有咆哮肆虐的大海,茫茫天地間,前不見彼岸,後不見侶伴,悽慘的聲聲哀鳴早已被大自然的萬千呼嘯所吞噬,無人能聽見。在人生的征程上,人的生命何嘗又不是這樣的弱小,這樣的不堪一擊,孤立無援。“失群”之悲又一再湧上心頭。但是,詩人寫到這裡,感情卻徒然一揚,“可憐的孤魂啊!/更不須向天回首了,”“也不須向海低頭了。”詩人姑且將其他的雜念拋到一邊:無涯的藍天固然誘人,但畢竟過分神秘模糊了,還是現實一些吧,不要去苦苦追索形而上的難解之謎,現實的人生等待人們去開拓;大海固然凶蠻,但那屬於“惡漢”的粗鄙,也根本沒有理會的必要,“不要漬濕了你的翅膀/粘滯了你的行程!”在布滿艱難險阻的旅程中,詩人撥開重重迷霧,毅然向那既定的目標奔走。“孤雁意識”中那決絕的一面充分展現了出來。
第五至第七節可以稱作是第三個層次,寫的是孤雁對彼岸的展望。在聞一多這樣一位來自農業文明的純樸青年看來,正處於高度工業化階段的資主義的美國實在讓人膽寒:林立的建築,黑煙奔突的工廠,瘋狂地向美麗的大自然掠奪土地,它們四處伸展自己的“銳利的指爪”、把原本是和諧完整的大自然撕得七零八落,清明的天空烏煙瘴氣,燦爛的日月也失去了光茫。傳統的聞一多研究認為,這就是詩人勾勒的“金元帝國”的特徵。但是,這種分析應是不夠確切的;詩人在這裡其實並沒有怎么控訴資本主義社會的“金錢”關係,他的立足點主要在於工業文明的機械化對大自然和諧的破壞。這與聞一多早年所受到的十九世紀西方浪漫主義的影響有關,當然更與他這位來自湖北浠水的鄉紳之子所受到的農業文明陶冶息息相關。
在聞一多所熟悉的中國農村,自然的山川草木與人類的活動是這樣的默契、調合,與美國社會的大機器生產的喧囂、嘈雜相比較,真有天壤之別。對中國傳統文明頗為鐘愛的聞一多是很難對這陌生的生活方式表示好感的。想到這裡,“孤雁”陷入了迷惘,“飛來不知方向”,“息去又沒地藏身啊!”於是,“失群”的懊喪之情強烈地涌了上來。如果彼岸真是那樣一個“腥臊的屠場”,他必然不能貿然前往。
就在這樣低落的情緒當中,詩歌轉入了第四個層次,也就是詩的第八至第十一節。這是孤雁對故鄉的憧憬。前程的晦暗,人生的恐懼,很容易讓中國詩人轉入“歸去來兮”的感嘆。就在這個時候,“孤雁”的耳邊仿佛傳來了夥伴們深情的呼喚:“歸來吧!歸來吧!”接著在他的眼前行化出了故鄉那恬靜迷人的景色。這裡蘆花飄飛,西風習習,有“溫柔的港漵”,平坦的沙灘,溶溶月色的映照下,你盡可以自由自在的婆娑起舞,大雁的自由快樂也就是詩人聞一多對故土的一種想像。有人認為,這是聞一多對祖國美景的描繪。亦有人認為此更是指遙遠的“淡山明水”的家鄉。因為只有在那裡,他才真正的沐浴在自由與快樂之中,開明的家教,和睦的家庭,以及他那日夜思念著的迷人的書房——二月廬。早在清華學校念書之時,每到放假,詩人都急沖沖地趕回家中,為的是儘早坐在他那間溫馨的書房裡,潛心於令他快樂不已的精神漫遊之中。
但是,聞一多畢竟承受住了種種的不適,在美國勤奮求學,“成績頗佳,屢蒙教員之獎評。”(聞一多《致父母》手稿)“孤雁”也沒有真的順著夥伴的呼喚,一路折回。詩的最後一節作出了這種決絕的決定,這就是詩的第五個層次。促使詩人(“孤雁”)作出這一決定的原因有兩個:首先是“不由分說的狂飆”。可以想像,這就是“五四”時代遠涉重洋、努力學習西方先進文化的歷史潮流,這是中國社會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任何個人力量都無法阻擋的。其次是個人的使命感和意志力。“孤雁”雖“孤”,卻是必不可少的“信使”,肩負著千萬人的囑託,牽引了時代的希望,這樣講不是詩人有意把留洋求學誇大了,而是中國知識分子向來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這已經成為一種深厚的無意識心理積澱在人們心中,特別是對於聞一多這位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就更是如此了。必須承認,人是需要精神支柱的,無論它究竟是什麼。在民族國家大義的鼓舞下,中國人往往都能在逆境中奮發,在挫折面前信心百倍,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所以,先前“孤雁”離群決絕的態度當與這樣的精神有關。
“大雁”是中國傳統詩歌的典型意象之一,如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李益《春夜聞笛》:“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李清照《一剪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王實甫《西廂記》:“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在中國傳統詩歌的意境中,雁陣的活動因其鮮明的時令性而成為寒冷將至,萬物肅條的標誌,由此而與中國詩人多愁善感的心靈相呼應,於是,“雁”就成了“愁怨”、“迷惘”等心境的象徵。聞一多表現去國離鄉的苦惱,也以“雁”為依託,自然也屬於對這一傳統的繼承。然而,在這一首詩中,“孤雁”又並不僅僅是愁苦的情緒符號,它本身也充滿了意志力,有自己的個性、追求和思想,能夠在急風暴雨、山呼海嘯以及無涯的黑暗中作出自己正確的判斷。“孤雁”是“五四”時代的“孤雁”,是新文化的結晶。

名家點評

現代詩人朱湘《評聞君一多的詩》:“韻用得寒傖,兩行中,用‘的’字與‘韻’字協韻。”
當代作家劉保昌《洶湧的潛流·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學》:“聞一多本人就是一個文化愛國主義詩人,他的《孤雁》等愛國主義的華章,‘顯然與屈原以降的中國古代詩詞的傳統一脈相承’。無論是從詩歌創作的技巧來看,還是從詩歌寫作的意象營構、情緒再現乃至詩歌語言來看聞一多借鑑於傳統文化者多矣。”
鹽城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盧惠余《聞一多的象徵詩及其詩學意義》:“1922年聞一多出國赴美後寫的第一首詩名叫《孤雁》,創造了一個獨特的“孤雁”意象,更是比較完整地象徵了詩人自己當時的人生境遇和複雜的心理狀態。”

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辨,號友三,湖北浠水人。詩人、學者、民主鬥士,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掌校,喜讀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總稱《二月聲漫記》。同時創作舊體詩1919年,“五四”運動中,積極者加學生運動,被選為清華掌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開的全國學生聯合會。1920年4月,發表第一篇自話文《旅客式的學生》。新詩集《紅燭》、《死水》是現代詩壇經之作,他對《周易》、《詩經》、《莊子》、《楚》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濃著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身正氣,抗戰期間著八年,1946年夏在昆明遇身亡。
孤雁(聞一多創作現代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