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道藩

季道藩

季道藩,農業教育家,作物遺傳育種學家。長期從事高等農業教育和棉花遺傳育種研究,編寫《遺傳學基礎》,主編《作物遺傳育種及良種繁育學》、《遺傳學》、《遺傳學實驗》等教材,為中國農業科教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主持育成陸地棉錢江9號、短季棉浙506、海陸種間雜交組合浙長1號等品種,在生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季道藩
  • 民族:漢
  • 出生地:安徽省鳳陽縣
  • 出生日期:1923年7月9日
  • 職業:農業教育家
  • 畢業院校:浙江大學農學院農藝系獲學士學位
  • 主要成就:主持選配了海陸雜種棉浙長1號
    主持選育陸地棉新品種錢江9號
  • 代表作品:編寫《遺傳學基礎》,主編《作物遺傳育種及良種繁育學》等教材
個人生平,勤奮努力,苦學立志,工作研究,主要論著,主要貢獻,

個人生平

1923年7月9日 出生於安徽省鳳陽縣。
1939-1942年7月 就讀於國立第八中學高中第一分部。
1942-1946年7月 就讀於浙江大學農學院農藝系,獲學士學位。
1946-1950年 任浙江大學農學院農藝系助教。
1950-1951年 在北京農業大學進化論研究班進修。
1951-1978年 任浙江大學農學院、浙江農學院、浙江農業大學農學系講師。
1978-1984年 任浙江農業大學農學系教授、系主任。
1984年8月至今 任浙江農業大學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2年12月8日 在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逝世

勤奮努力

季道藩,安徽省鳳陽縣人,1923年7月9日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6歲進私塾讀書,7歲入鳳陽師範學校附小,每逢星期天及寒暑假仍在私塾讀孔孟之書,直到國小畢業。由於家教甚嚴,使他從小養成刻苦學習、奮發向上的學風。

苦學立志

1935年,季道藩考入鳳陽中學,1937年剛讀完初三第一學期,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爆發,學校難以正常開課。1938年2月初日軍占領鳳陽,為了躲避戰火,隨同家人徒步流亡後方,歷經湖北、湖南,於1939年9月到達四川秀山縣石耶鄉進入國立第八中學高中一分部就讀。當時流亡學校設在農村祠堂里,生活、學習條件非常艱苦,集體睡地板,席地吃飯,大家都在桐油燈下勤學苦讀。他身居田野山村,目睹當時農業日趨凋蔽、百姓生活貧困狀況,深有感受,不禁萌發日後學農報國的心愿。1942年7月季道藩高中畢業,並以優異的成績通過全國會考,被免試保送到當時西遷在貴州湄潭的浙江大學農學院,但會考未發榜之前他已在貴陽考取了浙江大學農藝系。

工作研究

季道藩在浙江大學學習期間,先後聽過肖輔、盧守耕、孫逢吉和談家楨教授講授的課程,深受這些學者的教誨和薰陶,對遺傳學和作物育種學深感興趣。1946年5月他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留在農藝系任助教。1946年6月隨校復員遷返浙江杭州,協助肖輔教授進行生物統計學、作物育種學的教學和棉花科研工作。1950年10月被派往北京農業大學,參加由蘇聯專家主講的“進化論研究班”進修。1951年8月返校後任講師,協助談家楨教授為農學院學生開設“達爾文主義”課程。1952年8月院系調整,浙江大學農學院獨立為浙江農學院,1960年又改稱為浙江農業大學。在這期間,季道藩擔任作物遺傳育種教研室主任,並主講遺傳學、作物育種學、棉作學等課程。1978年8月任浙江農業大學教授、農學系主任,1984年起任博士生導師,指導作物遺傳育種研究方面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季道藩在從事教學科研的同時,積極參加一些學術活動和社會活動。先後擔任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第二、三、四屆委員,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遺傳學名詞審定會副主任,中國遺傳學會常務理事兼教育委員會主任,浙江省遺傳學會理事長,中國棉花學會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
他先後在廣州、長春、上海等地主持中國遺傳學會遺傳學教學研討會,積極開展浙江省遺傳學會和中國棉花學會的學術活動。此外,他還兼任《遺傳學報》、《遺傳》、《中國農業科學》、《作物學報》、《棉花學報》、《中國菸草學報》、《浙江農業學報》、《浙江農業大學學報》等刊物編委。季道藩是浙江省第四屆政協委員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六、七、八屆代表。

主要論著

1 季道藩,童克忠.中美棉嫁接教養之結果.中國農業研究,1951,2(2):141~155
2 肖輔,季道藩等譯.樹種選種學及森林良種繁育原理Ⅰ.遺傳學(俄文,A.C.雅柏洛科夫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
3 季道藩.棉花.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1956
4 季道藩.輔助授粉對棉籽發育及其後代生活力的影響.浙江農學院學報,1957,2(1):23~42
5 肖輔,季道藩,劉祖洞譯.植物界異花受精和自花受精的效果(英文,C.達爾文著).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6 季道藩等主編.作物遺傳選種及良種繁育學.北京:農業出版社,1961
7 季道藩,許馥華.棉花花器和棉鈴性狀的鑑定及其相關性研究.浙江農業科學,1962(7):315~319
8 季道藩,許馥華.海島棉和陸地棉雜種優勢的研究.見:浙江農業大學農學系編.遺傳育種學術討論會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73:177~185
9 季道藩.遺傳學.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第一版),1984(第二版)
10 季道藩,許馥華.棉花葉綠素缺失的細胞質遺傳.遺傳,1979(5):15~19
11 季道藩.棉花腺體的遺傳與育種.浙江農業大學學報,1980,6(1):31~46
12 季道藩.遺傳學基礎.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
13 季道藩.棉花遺傳研究進展.孟德爾逝世100周年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169~180
14 季道藩,曾廣文,朱軍.四個栽培棉種的種仁油分和胺基酸分析.浙江農業大學學報,1985,11(3):257~262
15 季道藩,朱軍.陸地棉品種間雜種的種仁油分和胺基酸成分的遺傳分析.作物學報,1988,14(1):1~6
16 季道藩.棉屬染色體組研究的進展.棉花育種基礎研究論文集.北京:學術期刊出版社,1989:8~18
17 季道藩.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棉花”分支.北京:農業出版社,1991
18 鄭泗軍,季道藩,許馥華.陸地棉野生種系對枯萎病的抗性及其遺傳的初步分析.作物品種資源,1989(2):20~22
19 宋平,季道藩,許馥華.二倍體栽培棉種草棉和亞洲棉的核型比較研究.作物學報,1991,17(2):102~106
20 季道藩.遺傳學實驗.北京:農業出版社,1992
21 季道藩.棉花生物技術研究的進展和展望.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成立大會首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2:30~36
22 王志寧,季道藩,許馥華.栽培棉種間四元雜種F1群體內形態性狀與染色體組成的分離.浙江農業學報,1993,51(1):20~25
23 季道藩.中國棉花種子營養品質研究的進展.新疆國際棉花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14~20
24 季道藩,許馥華,洪彩霞,吳吉祥.短季棉新品系浙506的選育.中國棉花,1995,22(10):41
25 祝水金,季道藩,汪若海.五個澳洲野生棉種色素腺體和棉酚性狀研究.棉花學報,1997,9(2):84~89

主要貢獻

季道藩很重視科研對提高教學質量和解決農業生產問題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為了擴大推廣陸地棉以代替當時廣泛種植的亞洲棉,華東農林部曾組織一些專家分赴華東各棉區考察,季道藩隨同肖輔教授及浙江省農業廳棉花專家等人,對本省棉區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分析。50年代為解決長絨棉供應緊張的問題,他與有關棉花科研單位協作開展了陸地棉和海島棉種間雜種優勢利用的研究,主持選配了優良的海陸雜種棉“浙長1號”,在金華、慈谿等地推廣種植,此項工作1978年獲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獎。“文化大革命”期間,他身處逆境仍不放棄棉花遺傳育種事業,堅持到棉田觀察記載。
這期間他主持選育了陸地棉新品種錢江9號,在肖山、慈谿等地推廣種植,1979年獲浙江省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四人幫”垮台後,他再度煥發青春,白天忙於教學科研,晚上編寫教材、撰寫論文以及修改和審閱別人的論文,每年暑假都是在棉田裡度過的。
他先後主持並完成了國家“六五”、“七五”和“八五”攻關項目中的“棉花優異新材料創造”,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省科委項目等多項研究課題。近年來又主持選育出全生育期在100天以內、適宜麥棉連作的短季棉新品系“浙506”,已在淮北棉區較大面積試種示範初步獲得成功,開創了小麥收割後直播特早熟短季棉取得高產的先例。他主持的“野生棉種和栽培棉種的遠緣雜交研究”,與協作研究者一起克服了種間雜交不孕性和雜種不實性,從野生二倍體索馬里棉和栽培陸地棉品種河南79的雜種後代中選育出產量接近陸地棉、纖維品質優良、比強度高達26克/特克斯的新品系,為棉花育種提供了優異的種質資源,於1991年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季道藩十分注意棉花遺傳育種的基礎理論研究。50年代以來,他對陸地棉品種間雜種優勢、陸地棉與海島棉種間雜種優勢,以及與其親本配合力的關係等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70年代末,他進行棉花色素腺體遺傳研究,選育出了由一對隱性基因控制的棉鈴無色腺體的遺傳材料。他撰寫的綜述論文“棉花腺體的遺傳和育種”已被中國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者廣泛參考和引用。他要求被指導的博士生在科研選題上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在研究內容上必須站在學科的前沿。
一位博士生論文《栽培棉種間四元雜種F1及其回交後代的形態學和細胞遺傳學研究》,根據形態和細胞遺傳學的研究,提出鑑定棉花種間雜種的方法,在國內外首次獲得了由四個栽培棉種合成的四元雜種,為進一步創造棉花種質資源提供了基礎材料。他悉心指導的另一博士論文《澳洲野生棉生物學特性及其子葉色素腺體延緩形成性狀的遺傳轉育研究》,通過對不同棉種的子葉色素腺體形態建成的組織切片觀察,在國內外首次提出了棉花色素腺體在發育過程中的“色素腺體原”新概念;用陸地棉不同色素腺體基因型與澳洲野生棉種進行雜交,成功地獲得了具有子葉色素腺體延緩形成性狀的種間雜種後代,初步明確了5個澳洲野生棉種這一性狀的遺傳特點,並提出了用陸地棉色素腺體單節顯性品系作為陸地棉親本來轉育澳洲野生棉這一特殊性狀的新方法。現在,季道藩年事已高,但仍然一年到頭忙碌於課堂、大田、溫室和實驗室之間,孜孜不倦地從事農業教學和棉花遺傳育種研究。他就是這樣默默地、執著地奉獻著自己,為發展社會主義祖國的農業科教事業不斷地追求和探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