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義鎮(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孝義鎮)

孝義鎮(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孝義鎮)

孝義鎮隸屬於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位於城區東北約24公里處,面積36平方公里。13個行政村,78個村民小組,6112戶,總人口23639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孝義鎮
  • 所屬地區: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
  • 面積:36平方公里
  • 人口:23639人
區劃沿革,名勝古蹟,機構設定,經濟發展,

區劃沿革

孝義行政建制雖久,但因資料失傳,無法考證,只能從元代記述。元時,隸屬奉元路、下邽縣,明代洪武十四年改屬西安府渭南縣、下渭鄉、孝義里,一直延續到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六月,改屬景賢鄉。1949年4月,渭南全境解放後,成立孝義莊,轄孝義、占家、杜家、趙家崖、吝家共五個鄉,屬信義區公所。同年12月併入交斜區,1956年3月區劃調整時孝義鄉與占家鄉全並,成立了杜家鄉人民委員會。機關住地杜家村,後遷至孝義鎮。1958年9月調整為衛星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的一部分。1958年12月並縣合社時,成立了孝義生產管理區,隸屬故市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61年5月調整社隊規模時成立孝義人民公社。1968年9月更名為孝義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的孝義人民公社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根據上級指示精神,取消公社革命委員會,恢復使用孝義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的名稱。1984年5月成立孝義鄉人民政府。1994年7月,孝義被批准為建制鎮,更名為孝義鎮人民政府至今。
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孝義鎮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孝義鎮

名勝古蹟

該鎮歷史上商業發達。明、清數百年間,先後出現嚴、趙、喬、柳、王、吳等富豪家族,經營諸業遍及省內及四川等地,收入豐厚,銀子用車拉船載,有“銀城”之稱。在四川經商的鹽商嚴雁峰曾以巨金授集海內外精本圖書五萬餘卷,自建“賁園書庫”,獲得“藏書甲蜀中”的讚譽。古鎮的民居、府弟建築木雕石刻精美,至今仍保留多處。轄區著名的古建築有堪稱“渭南一絕”的清乾隆年間修建的雕花石柱石砌澇池。
“雞叫一聲聽三縣”是臨渭區孝義鎮一個古老的雅稱,因為它位於沙苑西陲,渭河之濱的渭、華、同交界之處。遠在宋代,這裡就是一個村落,叫做“仇村”。以一池塘為界,東叫東仇村,西叫西仇村。明清之際,造圍建城,合為一鎮,隸屬孝義里。
為探詢孝義古鎮的古今傳奇,2007年12月21日,記者來到孝義鎮,搜尋孝義史料,造訪當地名流,使得古鎮的朦朧輪廓漸漸地清晰起來。
石澇池見證古鎮變遷
過去,北方大部分村子中間都有澇池,大都是土挖的一個泥坑。但在臨渭區孝義鎮,卻有一個石砌花雕的大澇池,可謂是古鎮孝義的見證之一了。
這個被傳為佳話的石砌澇池,池呈正方形,如今石欄雕花雖已黯淡,但神韻猶在,但池中乾涸見底,堆滿了生活垃圾。根據當地的退休老幹部李天壽蒐集資料表明,石澇池深5丈,周長約126米,一色灰白石料砌就。池壁自基礎計25層,12層碌碡,12層石條,露出地面部分,五尺一欄,由花色斑斕的浮雕石壁圍定,不施一鐵,北壁石欄有通道兩個,伸向東、西大街。整個建築顯得嚴整、淳樸、精美、大方。
石澇池大概修築於乾隆到嘉慶年間。當地75歲的王積正也是一位喜歡收集民間資料的老人,他對記者說:孝義過去叫仇村,與仇村俱來的是城中的澇池,也叫“天泉”。那時,池水清澈,裡面有很多小魚。石塘四周高,下雨時雨水沿街流向澇池(從池東北和西北處的入水口流入),同時西北入水口又是泄水道,當池中水蓄滿時,就沿泄水洞倒流排出,入城壕。每到盛夏季節,鎮上的人們在池塘四周乘風納涼,聽說書,唱曲子。池中魚兒悠遊,蛙聲陣陣,池旁柳樹上蟬鳴悅耳,一派江南水鄉風光,為古鎮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王積正和當地一些老人回憶,1946年夏天的一個晚上,澇池裡突然蛙聲四起,次日早晨人們意外發現千萬隻蛤蟆浮上水面,從澇池東西兩齣水口擁向東西街道,鋪街蓋地的蛙群擁街塞巷出城而去。一時之間,車難行駛,人難踏步,午後才慢慢消失殆盡。
老人們說,從那以後,澇池的水就一天比一天少,從未滿過。這也可能與1944年鎮上的偽保長下令清除澇池的淤泥有關,那年他組織人力把澇池裡的淤泥掏了一遍,澇池比過去深了3—4米,但是從那以後,澇池的水就慢慢乾涸了。當地人都說孝義的氣數因此而盡。
說到氣數,老人們滔滔不絕地從街心浮雕澇池、城南殘留的孝義堡寨遺蹟,講到城北聳立的“趙氏先塋”碑,引出了一個喇嘛盜寶的傳說。
傳說孝義鎮街澇池名叫“天泉”,是因為澇池正中有口水井,通向江河遠洋,因此,即使在連年乾旱的日子裡,天泉也是水波漣漣。傳說天泉里居住有一個金蛤蟆,每當夜深人靜時便浮上水面,石塘里霞光萬丈,蛙聲四起,孝義鎮日見繁榮。若干年後的一天,孝義城裡忽然出現一個身披袈裟的喇嘛,徜徉在天泉附近,在第三天的夜半這個喇嘛趁人不備盜走了金蛤蟆,從此,天泉乾涸,孝義衰落。
一座美麗的城池
說到孝義的來歷,老人們說,這可能與“孝子義犬”有關吧!明代初年,東仇村嚴邦佐的母親去世,葬於村東的甘河岸邊。嚴邦佐在母親的墳塋造廬住守,相伴3年,此所謂“廬墓”。嚴邦佐養有一犬,每日嚴邦佐放錢在竹籃里,掛在犬脖子上,犬便去街市上購食購物。夜晚,犬臥床下,人犬不離,這隻犬幫助嚴邦佐成就了孝行。人們說是“孝子義犬。”
孝義城池建於明末清初,這僅見於民間記載,據說從清乾隆以後的一百多年間,孝義鎮達鼎盛時期。當時的古鎮孝義是一個水運要津,集散要地。東來的三晉煤、鹽,西來的巴蜀煙茶,江南的海鮮;渭北的糧、棉、果、土產山貨,均集於南面碼頭上。渭河上,千篷百帆,來去如梭,一派繁忙景象。在三里多長的東西大街和南北各巷裡,店鋪林立,每逢集日,百商雲集,各種工藝品、山貨、農副產品,應有盡有,全國各地來此交易的大小車輛,絡繹不絕,交易之盛,經久不衰。
當時鎮上最出名者數趙嚴喬柳四大商家,而四大家中尤以趙家最為富有。據稱趙家在川東擁有十處鹽井,還辦了十大企業,號稱“十大號”。有人追溯趙氏發家,認為始於明代早期趙氏祖上曾出現過一位吏部尚書。因為他卓有功勳,年老退居少有積蓄。皇上便為他在孝義趙家巷西端建一宅第,俗稱“七間廳”。又賜給他一座鹽場,即四川五通橋的“乾元提”。有一年,趙從外地運回孝義的銀兩,從倉渡碼頭卸船,車拉騾馱,連綿十四五里,有人比喻說這是兩股桶樣粗的銀水湧來。民間俗語云“赤水的蚊子,孝義的銀子”即說孝義商家多,人有錢。孝義財東不僅富有,也為當地百姓做了一些善事,如災年救濟災民、修築道路、城牆等,最有口碑的是趙家出巨資在鎮中心修築較大規模的蓄水防災的石砌澇池;趙家雇了300多人花巨資用了3年時間修成。當時池北立有一碑,記述了當時修築情況,可惜早已被破壞。為了使池蓄水清潔,趙家又把東西街鋪了500多米長的石條路,兩邊還砌了石台階,下雨時人走兩邊石台階,雨水過後,街道非常乾淨,因而池水能保持清潔,人畜可飲用,澇可防災,旱可澆灌,為當地居民生活帶來方便。
清末民初的孝義城池,是同治巳年在舊址上重建的。民間資料記載,城池青磚砌成,城垣高約3丈,上寬丈五,周長8華里。城門上,箭樓高聳,狼牙高琢,宏偉壯觀。四座城門額上有題詞:“東道迎輝、西山挹爽、南極星朗、北斗垣明”。字跡剛勁渾厚,是古鎮書法家趙紹楷的墨跡。城牆上,三步一垛,百垛一閣。城外攔馬牆下有護城壕,寬五丈,蓄水繞城。
進了城門,就是寬敞的東西大街,灰白色石條鋪就的路面,整整齊齊。自大街通向兩側,有四條大巷:嚴家巷、趙家巷、喬家巷、王家巷。巷有巷門,如城門建制。荒亂年月,午夜關閉,街巷不通。“天泉”就在古鎮中部,為東西大街的接點。
與此相對應的是孝義古鎮居民的富足和商業的興盛、城池的繁華。據說古鎮的民居、府第、飾物建築之類比較考究。木雕、石刻外觀富麗,做工精美,堪稱藝術上品的約有20多處。“大夫第”、“廉坊第”、“文昌閣”石牌坊,嚴趙喬柳宋私家花園,廟觀、戲樓、神道、石雕、五鳳樓、拴馬樁等,紛紛紜紜宛如璀璨群星、鑲嵌在街巷、城郭之間。
古鎮鬧市,集於東西大街,百貨店鋪鱗次櫛比,棉花行、粟店10多家。客棧、飯莊、酒館數以十計,多以秦蜀名廚主刀,最負盛名的是“杜紀平的瓢瓢菜,廚師張勝的蒸鍋肉”。德茂元、萬源長、集義協等商店,前店後坊,釀造的醬筍、小菜、辣子醬,暢銷省內外。點心、南糖,做工上乘,什錦南糖,一盒多色。趙家糖坊的芝麻滾、蜜板糖、豆瓣糖、吹糖、油輪香酥可口,暢銷渭北各地,時鮮小吃,多為家傳,水餃、包子、火燒、黃酒、醪糟等。積數代人之經驗,雖為常品,卻精爽可口,以至有以薄技小業發家者,現在,古鎮街上,仍可吃到昔日小吃。
孝義古鎮隔日一集。上海、太原、漢口、成都等地客商,紛至沓來。滿載紅棗、花生、鮮果的鐵輪車,一上來就是百十輛,路經石街,轟轟隆隆,震耳欲聾。蒲、白、澄、合的糖棉炭鹽大車,一上來就是二三十輛,交易甚盛。至午夜時分,大街店鋪、商務會館、城工局,仍是人聲嘈雜,燈紅酒綠……
新學激活了古鎮
人才,是振興的本源。清末民初,孝義古鎮家塾私學很多。辛亥革命後,百廢待興,古鎮青年紛紛出走,進新學、學西方,以求發展。李之瑛、嚴誠齋、王一銘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之瑛,幼年就讀於私塾,博學而穎悟。1919年,就讀於三原中學。受西方文化和新思潮的影響,他以優異成績從三原中學畢業,婉辭謝絕擔任要職的邀請,依然回歸故里立志振興鄉里。時值春節,嚴誠齋剛從金陵大學工學院畢業,也有創辦新學、振興故里的願望。兩人志同道合,開始倡導捐資創辦新學。古鎮新學,在當時是渭北東部唯一的一所新型學校。也是全縣數一數二的女校。
老人們回憶說,當時新學的女校學生,身著校服,剪髮頭、白上衣、黑裙子;大腳片、洋襪子、偏帶鞋,一走上人們還是長袍馬褂、古裝纏腳的街頭,強烈地衝擊了陳腐意識、傳統觀念,洋溢著振興、奮發、民主、圖強的時代精神。
新學激活孝義古鎮的代表人物以學有所成的嚴莊為首。
嚴莊,字敬齋。幼年從學於“馬氏三秀才”之一的馬子明和馮樹敏門下。西學傳入,嚴莊棄私塾進西安新學,後投身革命,加入同盟會黨。辛亥年參加了武昌起義之後的西安起義。
民國政府成立,一些同盟會黨人以為天下大事已定,為了移風易俗,除舊布新,在陝西軍政府支持下組建了“易俗社”劇團、劇場,投身於化舊習於文化藝術之中。20齣頭的嚴莊深感沒有現代化知識技能,一切都做不到。適逢陝西軍政府分到國家四個去美國留學的名額,於是,1913年,嚴莊、張奚若等人一起去了美國,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地質系。一年後,陝西政權已落入北洋政府手中,同盟會黨人多被排擠、迫害,並中斷了嚴莊他們的留學金。嚴莊被困在美國街頭。他的老師馮樹敏急忙湊了20塊銀元寄去救急,隨即通知了他的同鄉嚴紀鵬。當時嚴紀鵬任陝西第17軍旅團長,他承擔了嚴莊的留學費用,使之得以如期學成歸國。嚴莊學成歸國後,先任銅川礦礦師、礦長,後任陝西省建設廳廳長、勞工司司長,出席了日內瓦國際勞工會議。歷任甘寧青監察使、江蘇監察使、監察院常務委員。嚴莊在任期間,剛正廉明,為人所稱道。他主持正義,不畏權勢,曾彈劾過甘肅省政府主席朱紹良。
嚴莊曾多次偷閒返回孝義,其言傳身教中,以自己剛正不阿、不畏權貴、清正廉明的作風,以及憂國憂民、敬老愛幼的美好情操感染著孝義的家鄉子弟,使古鎮的民俗文化更上層樓。
浮沉漫漫,幾多春秋。古鎮幾度興衰,雖說是“良辰美景奈何天”,或人或物,要去的已是去了;或恩或怨,要散得也已煙消雲散了。然而,明月常在,渭水長流,孝義人留得美景好思念,留得奮發好鞭策,繼續著千年古鎮的文明傳承

機構設定

根據工作的需要,鎮機關設定三辦一組,即:
1、黨政綜合辦公室 2、社會事務辦公室 3、經濟發展辦公室
一組是包村工作組。計生辦單獨設定,單獨考核。
社會事務辦公室共設3個辦事機構:
1、集鎮辦 2、基金會清欠組 3、司法調解組
經濟發展辦公室共設2個辦事機構:
1、勞務所 2、特色產業辦

經濟發展

孝義鎮有耕地42571畝,分渠、井兩大灌區,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91%,以糧食、花生種植為主,1980年以來發展酥梨、黃花菜、蘆筍等。2003年統計,酥梨11000畝,黃花菜5000畝,蘆筍2400畝,花生1000畝,紅薯2000畝,糧經比為3:7。畜牧業以牛、羊、豬為主,有秦川牛6000頭、羊1393隻、豬2472頭。工商業以農副產品加工、銷售為主。鎮政府有果菜銷售協會,民間有銷售組織300多個,從業人員有上千人,外商在鎮內設點經營達300餘人。花生年吞吐量150噸,酥梨吞吐量250噸。全鎮有農副產品加工點28個,工商戶344個。2002年政府與台商投資500萬元建成果庫,年收購、貯銷水果上萬噸,可為果農增收200多萬元。2003年與渭南綠德開發公司合作在南劉村建成高科技農業示範園,建成千畝超強無核王葡萄園。
轄區有鎮辦國中2所,國小12所,有鎮衛生院1所,村醫療站13所。2005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8 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 08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