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家族輩分

孔姓在自孔子之後的兩千多年裡,族屬繁衍日眾,遍及全國各州府縣。孔子的家鄉在曲阜,對於所有遷居外地的孔氏族人,均稱做“流寓戶”。孔氏的流寓戶經過多年來的遷徙,已遍及全國,他們分布於浙江、江 西、山東、四川、江蘇、廣西、福建、河北、安徽、嶺南、湖南、山西、甘肅、吉林、青海、陝西、黑龍江、雲南、貴州、湖北等20餘省。這些流寓戶在異地一般 都是聚族而居。為了使族屬代代不亂,長幼有序,老少尊卑各有條理,孔氏宗族逐漸形成了一套嚴格的規範條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氏家族輩分
  • 外文名:暫無
  • 分類:孔子
  • 定義:文化 姓氏
概述,輩分排行用字,孔氏後人,

概述

孔氏家族有一條規定,就是不準隨意取名,要嚴格按照皇帝賜給的行輩取名。孔府曾專門頒布過《孔氏行輩告示》:“立行輩所以分尊卑,定 表字所以別長幼。
邇來我族人滿數萬丁,居連數百里。豈唯目不能偏識,而且耳不能遍聞。若無行輩則昭穆易紊,無表字則稱謂不論。在前業經奉旨更定。今依所定 吉字開列於後,凡我族人俱當遵照後開行輩,取名訓字。有不欽依世次隨意妄呼者,不準入譜。”
在明代以前,孔氏後裔沒有固定的行輩,那時人數尚少,各家取名很隨意。從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訂定行輩,但還不嚴格,同輩人多採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輩字。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後賜給孔氏十字作為行輩字,從五十六代起排,此後孔氏族人不準隨便取名。
衍聖公府還專門頒布了《孔氏行輩告示》:“……今依所定吉字開列於後,凡我族人俱當遵照所開列行輩,取名訓字。有不欽依世次隨意妄呼者,不準入譜。”明崇禎年間,六十五代衍聖公孔胤植報請皇帝,又立十字十輩。清同治年間,七十五代衍聖公孔祥珂經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輩。1919年,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由中華民國內務部備案續立二十字二十輩。以上幾次訂定的行輩字計五十字五十輩,為五十六代到一百零五代。

輩分排行用字

孔氏家族輩分
明洪武33年(1400)御賜10字:
希言公彥承,弘(宏)聞貞尚胤(衍) 。

清乾隆5年(1740)御賜10字:
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
道光19年(1839)御賜10字:
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民國9年(1920)孔子76代衍聖公孔令貽報北洋政府批准20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其中六十一代“弘”為避乾隆皇帝諱改為“宏”,第六十五代本為“胤”字,衍聖公孔胤植為避皇帝廟諱,而將“胤”字改為“衍”字。

孔氏後人

到20世紀90年代,曲阜當地的孔氏已傳至八十代“佑”字輩,以下尚有25字可續。
曲阜衍聖公府的歷代衍聖公,是孔子嫡系後裔中的長子長孫,長子是諸兄弟中的老大,往往是長子已經結婚生子,而幼子卻是年齡很小的孩童,長此以往,同輩之間的年齡距離越拉越遠。從孔子算起到20世紀40年代,二千餘年中,在曲阜的孔氏族人上下已相差到12代之多,當時輩份最大的是六十六代的“興”字輩,最小的是孔子嫡裔孔德成之子孔維益,為七十八代。到 90年代,在曲阜孔氏族人中上下相差11代,最大的是六十九代的“繼”字輩,最小的是八十代的“佑”字輩。因此,孔姓中人見面,有時不好稱呼,因為按孔氏家規規定,同姓同宗不能亂稱,晚輩見到長輩一定要按輩份來稱呼。衍聖公府裡面不用孔姓為傭人,主要的原因就是衍聖公往往比大多數同里同宗窮人輩份要低幾輩,面對面時雖是主僕關係,但依家規又應按輩份稱呼,彼此都易尷尬。但實際上,由於衍聖公府里做活待遇高,可以養家餬口,一些孔姓貧窮人家便改名換姓進府為奴,改姓一般是改成母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