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寧州

威寧州

清康熙五年(1666),改四川烏撒土府為威寧州,取威鎮安寧的意思,隸屬於貴州。康熙二十六年(1687),以大定、黔西、平遠三州隸屬威寧府。雍正七年降威寧府為州,屬大定府。 民國二年(1913),廢威寧州置威寧縣。今名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屬畢節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威寧州
  • 行政區類別:貴州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政府駐地:中國
  • 地理位置:中國貴州
歷史沿革,行政劃分,大事記,

歷史沿革

威寧。取威鎮安寧之意。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夏為梁州西南域,殷周屬鬼方西北隅,春秋時居蜀國南鄙,戰國時為的夜郎西部莫國屬地。。
秦時屬象郡,以六衝河為界接蜀郡南壤。
漢代屬犍為郡;蜀漢時屬朱提郡境。
晉、宋、南齊,稱南朱提郡;梁、陳時為南寧州所領,但實為土著豪族所據。
隋代屬盧鹿部。唐代為羈縻小州,稱寶州。境內得勝坡為寶州所在地。五代時為巴凡兀姑。北宋時為紹慶府所領羈縻州之烏撒部;南宋時受控於大理國。
元世祖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烏撒路;十五年(1278),改名為軍民總管府;二十一年(1284),改置烏撒軍民宣撫司,二十四年(1287),升為烏撒烏蒙宣慰司,屬雲南行省。治所烏撒,轄地為今威寧、赫章等。元順帝後至元年(1335),改屬四川行省。
明洪武十四年(1381),烏撒降,授實卜烏撒土知府,隸雲南布政使司;十五年(1382),置烏撒衛指揮司,隸雲南都司;十六年(1383),烏撒府改隸於四川布政司;十七年(1384),升為軍民府。永樂十二年(1414),改烏撒衛隸貴州都司。
清康熙四年(1665)平定水西安坤、烏撒安重聖。五年(1666),改四川烏撒土府為威寧州,取威鎮安寧之義,隸貴州。二十六年(1687),以大定、黔西、平遠三州隸屬威寧府。雍正七年降威寧府為州,屬大定府。
民國二年(1913),廢威寧州置威寧縣,並設得勝坡分縣,隸屬於貴州省第四行政專員督察區;五年(1916),遷得勝坡分縣於赫章。
1949年,成立威寧各族各界人民聯合政府。1954年11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威寧縣,成立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區,1955年,改稱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屬畢節地區。
2013年年7月1日起,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成為貴州省直管試點。

行政劃分

截至2000年,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轄19個鎮、15個鄉、1個民族鄉:大街鄉
2013年11月27日,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草海鎮析置五里崗、六橋、海邊、陝橋四個街道,並將小海鎮的和平村和羊街鎮的棒木村、騎龍村、梨坪村、紅山村劃入五里崗街道管轄。

大事記

1、康熙四年(1665年),吳三貴平定水西、烏撒。
2、康熙五年(1666年)二月初一,改烏撒土府為威寧府,隸貴州省。 同年七月,烏撒隴氏復叛,吳三貴命左都統吳應麟、總兵官馬寧等進剿,生擒隴氏及夷兵萬餘人,烏撒悉平。
3、康熙六年(1667年)二月二十五日,設威寧鎮,以總兵官塔新策為鎮總兵官。
4、康熙七年(1668年)七月初二,清廷以貴州新設大定、平遠、黔西、威寧四府均屬苗戶,暫免編丁,其地畝照衛田征糧。
5、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降大定為州,裁畢節、赤水二衛,改為畢節縣,改永寧衛、普市所為永寧縣,廢烏撒衛,大定、平遠、黔西、畢節、永寧隸威寧府管轄。
6、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五月至八月,水災。“自五月至八月止,泛濫漂沒,蕎麥不登。
7、雍正七年(1729年),升大定為府,降威寧為州,隸大定府。同年,割威寧可渡河之西隸雲南,以河為界。烏撒土目莫幕黑夸叛,總兵官哈元生大破於威寧州西北境.。
8、雍正十二年(1734年)二月十九,增設威寧州得勝坡巡檢一員。
9、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五月初六,威寧州地震:”初六、七、八每日地動一次,如海波同。
10、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三月,威寧州“地四震。”
11、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威寧州西南馬擺地裂。
12、鹹豐七年(1857年)七月,威寧州水災:“雨四十餘晝夜,草海水漲至城南斗姥閣門外。”
13、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雲南昭通回族首領鎖朝升、馬士俊等襲陷威寧州城,知州張炳坤逃遁。
14、光緒十七年(1891年),歲飢。
15、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威寧州水災:“大雨,自五月起至十月止,五穀不登。
16、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威寧州大飢:“掘蕨盡,食松根。”
17、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基都教循道公會和內地會分別在石門坎、葛布建立。
28、民國二年(1913年),改威寧州為威寧縣(一等縣),下轄十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