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典故出自晉·苻朗《苻子·方外》,文載:“太公涓釣於隱溪,五十有六年矣,而未嘗得一魚。魯連聞之,往而觀其釣焉。太公涓跪石隱崖,不餌而釣,仰詠俛吟,及暮而釋竿。”

今多比喻心甘情願的落入別人的謀劃。類似的故事有“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姜太公
  • 別名姜尚、呂尚、太公望
  • 國籍:殷商、西周
  • 民族:華夏族
  • 出生地:東海上人
  • 職業:開國元勛
  • 主要成就:輔佐周武王建立西周
  • :子牙
  • 榮譽:武王封於齊地
  • 功績:輔佐周興邦立國,滅殷商
資料,典故,成語故事,成語啟示,

資料

詞目: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讀音:jiāng tài gōng diào yú,yuàn zhě shàng gōu。
釋義:姜太公:姜尚,字子牙,西周初年幫助武王伐紂的功臣之一。比喻心甘情願地上當。
用法:作賓語、分句;比喻心甘情願地上當。
相近詞:心甘情願
示例:清·邗上蒙人《風月夢》第十回:“我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賈老爺若是愛厚我,我就不留他,他也不走;若是不愛厚我,我就再留他些,他也不在這裡。”
林語堂蘇東坡傳》第六章:“據傳說他[姜太公]心腸好人公正,魚若從水中跳出三尺吞他的餌,那是魚自己的過錯。普通說‘~’便是此意。 ”

典故

姜太公又稱姜尚,字子牙,東海上人。他是周傾商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和西周的開國元勛,是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和政治家,被稱為“周師齊祖”“百家宗師”,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姜尚出身低微,前半生可以說是漂泊不定、困頓不堪,但是他卻滿腹經綸、壯志凌雲,深信自己能幹一番事業。聽說西伯姬昌尊賢納士、廣施仁政,年逾七旬的他便千里迢迢投奔西歧。但是來到西歧後,他不是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薦,而是來到渭水北岸的磻溪(今陝西寶雞陳倉區磻溪鎮)住了下來。此後,他每日垂釣於渭水之上,等待聖明君主的到來。
姜尚的釣法奇特,短乾長線,線系竹鉤,不用誘餌之食,釣桿也不垂到水裡,離水面有三尺高,並且一邊釣魚一邊自言自語,“姜尚釣魚,願者上鉤。”一個叫武吉的樵夫,看到姜子牙不掛魚餌的直魚鉤,嘲諷道:“像你這樣釣魚,別說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釣不到一條魚。”姜尚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魚不是大丈夫所為,我寧願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魚鉤不是為了釣魚,而是要釣王與侯。”
後來,他果然釣到了周文王姬昌。姬昌興周伐紂迫切需要人才,得知年已古稀的姜尚很有才幹,他齋食三日,沐浴整衣,抬著聘禮,親自前往磻溪應聘,並封姜尚為相。姜尚輔佐文王,興邦立國,幫助姬昌之子周武王姬發,滅掉了商朝。自己也被武王封於齊地,實現了建功立業的願望。姜子牙釣出的可謂是一條“王候大魚”。
成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便源於此。

成語故事

商紂王在位期間,有個人名叫姜尚,字子牙。他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精通兵法戰略,胸懷壯志凌雲。他曾去殷商都城朝歌求做官沒 成功。
姜子牙聽說西伯侯姬昌招賢納士、廣施仁政,年逾七旬的他便千里 迢迢來到西歧。到達西歧後,他沒有前去毛遂自薦,而是輾轉來到渭水 北岸住下。此後,他每天在渭水垂釣,等待姬昌的到來。
姜子牙釣魚的方法很奇特:魚竿短,魚線長,用直鉤,沒魚餌,釣竿不放進水裡,離水面有三尺高。他一邊釣魚一邊自言自語:“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一個叫武吉的樵夫來到河邊,看到姜子牙用不掛魚餌的直魚鉤在水面上釣魚,便對他說:“像您這樣釣魚,就是一百年也釣不到一條魚。”
姜子牙說:“你不知道箇中緣由,我不是為了釣到魚,而是為了釣王與侯。”
後來,他果然釣到了周文王姬昌。姬昌興周伐紂,迫切需要招攬人才,他斷定年逾古稀的姜子牙是棟樑之才。
於是,他齋食三日,沐浴更衣,帶著厚禮,親自前往聘請姜子牙。姜子牙輔佐周文王興邦立國,後又輔助周武王姬發滅掉了商。姜子牙被武王封於齊地,實現了建功立業的願望。

成語啟示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成語告訴我們要使別人臣服自己,首先必須提升自己,使自己具有很強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有才能的人來相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