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察

姚察

姚察(533—606),字伯審,吳興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人,南朝歷史學家。

歷經梁、陳、隋三朝,父姚僧垣精醫術,為梁大醫正。姚察6歲誦書萬餘言,12歲能文。侯景之亂時,隨父歸鄉里。年十三為蕭綱所器重。蕭綱登基,授南海王國左常侍,兼司文侍郎。入陳朝,為秘書監,領著作郎吏部尚書等職。陳亡入隋,於隋朝授秘書丞、晉王侍讀,襲封北絳郡公,授太子內舍人

隋文帝開皇九年又奉詔撰《梁史》《陳史》,未竟而卒。臨終時遺命,囑其子姚思廉繼續完成撰史工作。

基本介紹

  • 本名:姚察
  • 字號:伯審
  • 所處時代:南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
  • 出生時間:533年
  • 去世時間:606年
  • 主要作品:《漢書訓纂》《文集》《說林》《傳國璽》《西聘道里記》
  • 職業:史學家
人物生平,早期經歷,接連升官,侍奉東宮,獨排眾議,陳朝任職,上表請辭,文無錯漏,隋朝任職,去世之後,個人著作,軼事典故,見聞淵博,堅持學習,經典講解,哀傷憂慮,堅守誓言,叩拜請求,俸祿捐寺,白鳩築巢,修正儀式,清正廉潔,遺書節儉,史籍記載,人物評價,家族成員,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姚察,字伯審,是吳興武康人。梁朝簡文帝即位,對姚察禮遇。起用他為南海王國的左常侍,兼司文侍郎。授予他為南郡王行參軍,兼尚書駕部郎。
元帝在荊州即位,他父親與朝臣一律前往中書省聽用,元帝授予姚察任原鄉縣令。當時縣內蕭條,流亡在外的人沒有回來,姚察減輕了賦稅徭役,勉勵耕種,於是人口增多百姓富足,人們至今稱頌他。

接連升官

中書侍郎領著作杜之偉與姚察深相愛重,上表任姚察為佐著作,跟隨他一起撰史。永定初年,授予他為始興王府功曹參軍,不久補為嘉德殿學士,轉中衛、儀同始興王府記室參軍。吏部尚書徐陵當時領著作,又引薦他任史佐,連徐陵的讓官致仕等表,都請姚察來寫,徐陵看到姚察寫的文章嘆息說:“我不如他啊。”太建初年,補為宣明殿學士,授散騎侍郎、左通直。不久兼任通直散騎常侍,出使到北周。

侍奉東宮

出使回來,補為東宮學士。於時期濟陽的江總、吳國顧野王、陸瓊、堂弟姚瑜、河南的褚玠、北地的傅縡等人,都憑著才學好,早晚歡聚侍奉東宮。姚家常談論著作方面的問題,都被眾人信奉推重。太子深加禮遇,感情超過那些同僚,宮內所須的重要檔案,都交給姚察起草。又屢次讓他與野王遞相設間經典和治國方略,經常受到讚賞鼓勵。

獨排眾議

調任尚書祠部侍郎。這個機構職責是掌管天地宗廟等祭祀活動,從前魏王肅奏請祭祀天地時,設定宮懸樂以及八佾舞,這以後都沿襲下來沒有創製新樂舞。梁武帝認為對人的禮繁,對神的禮簡,古代又沒有宮懸樂的記載。陳初年承襲梁的禮儀,沒有增減。高宗想設定完備的祭祀樂禮,讓有關部門討論,認為梁武帝的做法不對。當時博學的名儒、首輔重臣,都迎合皇上的意思,一致同意皇上的意見。姚察卻廣泛引證經典,獨排眾議,堅持認為梁的樂禮是對的,當時群臣吃驚,沒有誰不慚愧佩服,僕射徐陵於是改變而贊同姚察的意見。姚察不苟同時俗,都與事相仿。

陳朝任職

授予宣惠宜都王中錄事參軍,帶東宮學士。又歷任仁威淮南王、平南建安王這兩個王府的諮議參軍,因為守母喪而離職。不久起用為戎昭將軍,主持撰寫梁朝的史事,堅持推辭而未獲準。後主繼位,命他兼任東宮通事舍人,將軍和知撰史的職位不變。又命他專門掌管優冊謚議等動筆墨的事。至德元年,授為中書侍郎,又轉任太子仆,其他職位照舊。

上表請辭

以忠毅將軍的職務起用,兼東宮通事舍人。型瞳一心想守完父喪,一次又一次地陳情辭讓,都得不到允許。他又上表,大致說:“我家裡遭禍,災殃齊來,我偷生時曰,就是想盡人子的情和禮。而我體弱多病,又加上服喪期間不祥之身,不可能和人們一樣。我將守滿父喪,怎能希望得到朝廷特別的恩顧,擔任官職。若接受聖上遣一恩寵,我更加感到羞愧。而且宮門襄的事隱微難明,進奏頻繁,豈能是這樣一個因喪傷心的人適合參預的。誠望大德的明主憐憫我的孝心,以理裁奪,使我這個病弱的人得以喘息,度完我的餘生。”詔書答覆說:“奏表閱過,悉知,我很感動。你品行淳厚學識淵博,聲譽向來很高,理由本就順情順禮,並不是感於你的文筆。只是到承華殿參預政務,是我深切期盼的,請答應這一不情之請,不要推辭了。”當即命他知著作郎事。服喪期滿,就授予他給事黃門侍郎,領著作。

文無錯漏

下詔授予他秘書監,照舊領著作,他多次進表辭讓,都被好言回絕。姚察在秘書省大量修訂,又奏請撰寫中書表集。任散騎常侍,接著授度支尚書,一月後調任吏部尚書,領著作等職不變。姚察既有淵博的經典知識,又尤其擅長寫人物,甚至於人物有關的姓氏來歷,宗族分支,官職婚嫁,興亡盛衰,全都敘述,沒有錯漏。而且審核辨析歷史上難題的職務,當時人們長久以來以梓匠稱他,等到調任吏部,正合他們的願望。當初,吏部尚書藍徵調任中書令,後主正要選擇合適的人接替,尚書令江總等人都推薦姚察,皇上答覆說:“姚察不只是學問好,操守品行也高,任典選職務的難得人才,現在得到了。”就親筆草寫詔書,讀給姚察聽,姚察盡力辭讓。

隋朝任職

陳滅亡後到隋朝,開皇九年,隋文帝下韶授予他秘書丞的職務,另外命他寫完梁、陳兩代史。又命他為朱華合長參。文帝了解到姚察吃素,便在某一天單獨召進內殿,賜給果菜。文帝指著姚察對朝臣說:“我聽說姚察學問品行當今無人能比,我平定陳只得到這一個人。”開皇十三年,承襲父職封為北絳郡公。姚察以前出使周的時候,才得機會與父親僧垣相見,臨別時,死去活來,現在承襲父職,更加悲傷,見到遣情形的人無不為他傷心。
仁壽二年,詔令說:“前秘書丞北絳郡開國公型瞳,勤學待問,精通群典,注意本身道德的修養,到老不變,雖在喪哀之中,也應根據情理,可以任員外散騎常侍,封號照舊。”又命他為晉王昭的侍讀。

去世之後

在七十四歲時,大業二年,死於東都,遣命薄葬,一定要遵從省儉。

個人著作

著述有《說林》《建康三鍾》《漢書訓纂》《西聘》及文集等。臨終時囑其子姚思廉繼續完成撰史工作,“憑其舊稿加以新錄”,成《梁書》和《陳書》巨著。
梁書》有本紀6卷,列傳50卷,合56卷。記事起於公元502年梁武帝蕭衍稱帝,止於557年陳霸先滅梁。

軼事典故

見聞淵博

姚察小時候有卓絕的品性,侍奉雙親因孝行出名。六歲,誦書萬餘字。幼年時不喜愛玩耍,賭弈下棋等雜耍,都不放在心上。勤學苦練,夜以繼日。十二歲,就能寫文章。他的九世祖名信,是吳國太常卿,在江左有名望。他父親就是上開府僧垣,在梁武帝時代有名望,皇宮裡賞賜很多,每次得到賞賜,都拿回給姚察及其兄弟們,作為遊學的費用,姚察全用來購買圖書,因此見聞日益淵博。十三歲,梁簡文帝當時在東宮,很重視文章義理,就帶著他到宣猷堂聽講和參加論辯,被學者稱讚。

堅持學習

當梁朝王室喪亂時,姚察在金陵隨雙親回鄉。當時東部由於戰爭加上饑荒,人們相食,無處買糧,姚察家裡人多,都到外面采野菜來吃。姚家常常經過艱難險阻,尋找供養家人的財物,糧食才能維持沒斷。他又總是把自己的那份省下來給弟弟妹妹們,以至於親朋戚友斷糧少食的都予以照顧,自己只有以食野菜為美味了。在荒年離亂中,他堅持學習不止。

經典講解

江左的年老舊交先在關右的,都傾慕他。沛國的劉臻私下到公館詢問《漢書》中的疑難之事十多條,姚察都給他分析,全是有經典依據的。劉臻對親近的人說“盛名之下必定沒有虛假的賢士”。姚察寫的《西聘道里記》,所記的事很詳細。

哀傷憂慮

梁衰微滅亡時,姚察的父親僧垣流亡到長安,姚察粗食布衣,不聽音樂,到時父親的死訊由使者帶到江南。當時姚察為母親韋氏守喪剛除喪服,後主因為姚察瘦弱,怕他到遠方奔喪傷害身體,就暗地派中書舍人司馬申到姚察的家裡致喪,屢次命司馬申特加勸解,以後又派司區空去說明皇上旨意告誡誡喻說:“得知你近來哀傷遇度,很是因此憂慮。卿如果獨去遠方,祭奠父親,傷身丟命,是聖教不允許的。應該稍行祭奠而節哀,來保持禮儀。憂思已深,所以我才有這樣的安排。”

堅守誓言

姚察連連守喪,加上齋素日子長,從除喪服後,又添了喘病。後主曾單獨召見,看到姚察骨瘦如柴,不禁傷感,就對姚察說:“朝廷愛惜你,你也應該顧惜自己,已吃素多年,可以停了長齋吧。”又派度支尚書王瑗宣旨,特別予以安慰勸說,讓王瑗陪姚家用晚飯。親寫敕書說:“你瘦弱到逭地步,吃素多年,不要只用一餐這樣的飯,違背調養,若能聽從我的話,那就很好。”姚察雖然接受這一手令,但還是堅守原來的誓。

叩拜請求

一天皇上召姚察到宮裡談論選官的事,姚察流淚叩拜請求說:“我是山野間低下的階層,身份才能都平庸,情懷不高遠,不追求美好前途。近來愧據職位,早知過分,只因曾依附東宮,恩惠枉賜。現在濫充朝位,不是因才能而被推舉,即使陛下是特地提拔我這庸碌淺薄的人,那又怎么端正朝列呢?我的九世祖姚信,在前代名望很高,當時僅升到選部,從這以後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樣。我能遇到提拔,沐浴聖恩,多次升任我不該占據的位置,我總想到這會妨礙賢士入朝。我雖然沒有見識,但也稍能自知,言行所追求的,並不想富貴榮華,哪裹想到造選拔官員的要職,錯委給我這個不才的人呢。況且聖上英明,事業高過前代,貴族世家,朝廷名臣,若授受恰當,才算足稱職的。我過去就理解教義,明白我是肯定不行的。”陳後主說:“選擇官員的事,是台臣的一致意見,從前毛玢胸襟高潔,盧毓品行端正,王蘊因主選而得到封地,山濤推舉而不遣人才,對你來說,一定兼有這些人的美德。而且我與你雖然按禮儀是君臣有別,但情分非比尋常,評判人推舉人的事,我深望能託付給你,你也就不要感到慚愧而要明智些。”
姚察姚察

俸祿捐寺

姚察幼年曾到鐘山明慶寺尚禪師那裡受菩薩戒,等到在陳做官,俸祿都捐給寺作修建用,又為禪師補立石碑,碑文寫得遒勁華麗。到現在,看到梁時的國子祭酒蕭子云寫在這個寺裹的禪齋詩,看完後很傷感,就和著蕭子云的詩韻,寫了一首述懷詩,語言哀切,僧人和俗眾更加以此稱頌他。

白鳩築巢

為後母杜氏守喪,解去職務。在服喪期間,有白鳩在門上築巢。

修正儀式

後主當初在東宮,姚察屢次被召見,詢問典籍。剛即位,就下詔授姚察為太子內舍人,其他職務照舊。皇上乘車巡遊時,總是姚察作侍從。等到改變朝廷服飾冠冕,修正朝廷儀式,在皇上身邊應答的,只有姚察一個人罷了。

清正廉潔

姚察身居顯要,很是注意清正廉潔,並且在俸祿以外,一律不收財物。曾經有個門生不敢送厚禮,只送一端南布、一匹花練。姚察對他說:“我的衣服,只是麻布蒲練,這些東西對我沒有用處,既然要誠心交往,請不要如此煩勞。”這個門生好言請求,還是希望他收下,姚察嚴厲地把他趕走了,於是下屬們沒有誰敢送禮。

遺書節儉

去世前遺書說:“我們家世世代代都是普通讀書人,自然有平常的生活原則。我想用佛衣裝殮,全用粗布,以土蓋身,又怕你們這些人不忍心這樣做,如果一定不這樣做,也只要薄松木板做的棺材,只要能放下身體,用土把棺材埋住就行了。下葬那天,祇用不裝飾的車,把靈柩送到墓地北邊就行。我在梁伐,當時十四歲,到鍾業明慶寺堂裡面那裹受了菩薩戒,從此深深地領悟了苦空的憚理,稍知回向的禪理。曾經住在山寺,一離塵世便忘了歸來。等到在墮做官,眾名流就褒揚了我的名聲,加上當時君王厚待,在仕途上就到了顯赫地位。從到墮翅以來,又受聖上恩澤。這已是被人世拖累,我的本意不能實現。況且我習慣素齋五十多年,已是經歷多年,照舊不變。死後,不要立靈位,只設個小床,每天獻上清水,六齋就獻上素齋果菜,根據家裡實情來辦,不要另買。”

史籍記載

《南史·列傳第五十九》

人物評價

年少時舊喜愛以文交友。歷經梁、陳、隋三朝,於陳朝任秘書監、領大著作、吏部尚書等職,於隋朝任秘書丞。入陳後,歷任秘書監、吏部尚書等職。喜藏書,身居高官數年,卻布衣粗食,薪俸全用於購書,唯有以書為樂,於墳籍無所不覽,如九流七略之書、孔堂郡縣之志、玉箱金板之文、山川石石之記,無所不讀。入隋後於文帝開皇九年(589)又受命編撰梁、陳兩代歷史,未竟而卒。
姚察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

家族成員

九世祖:姚信
父:姚僧垣
子:姚思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