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併肝炎

妊娠合併肝炎

妊娠加重肝臟負擔,妊娠合併肝炎孕婦死亡率增加,合併妊高征時產後出血發生率升高,並可導致流產、早產、死胎、死產,圍產兒死亡率增高。

主要臨床表現為,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脹、肝區隱痛或有低熱、皮膚一過性瘙癢。肝臟增大,有觸痛,重症者可叩有移動性濁音,肝臟進行性縮小,輕者有皮膚、黏膜黃染,重者進行性加深,皮膚黏膜有出血點,有肝性腦病史,神志不清、嗜睡、昏迷。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Pregnancy with hepatitis
  • 常見症狀: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脹、肝區隱痛或有低熱、皮膚一過性瘙癢
病因及常見疾病,鑑別診斷,檢查,實驗室檢查,血清學及病因學檢測,治療原則,

病因及常見疾病

在妊娠早期患病,可加重妊娠反應,噁心、嘔吐均較重,甚至出現脫水、酸中毒。在妊娠晚期得病時,則妊娠高血壓綜合徵的發病率高,出現高血壓、浮腫、蛋白尿,甚至抽搐,可嚴重威脅母嬰生命。由於肝臟功能損害,機體內的凝血機制受影響,產後出血的發生率也較高。發生肝炎後未能充分休息和適當治療,產程中的出血和施用麻醉藥、產婦恢復遲緩,均可影響急性肝炎的痊癒,存在著轉變為慢性肝炎的可能性。此外,產後惡露延長、奶汁分泌不足、月經過多等情況也較多見。
孕婦患肝炎後對胎嬰兒也會產生影響。在妊娠早期得病時,新生兒的畸形率無明顯增加。但晚期患病時,早產、死胎、死產及新生兒的死亡率明顯增加。現已證實,無症狀的B肝抗原攜帶者,新生兒出生時呈抗原陽性者約5%~7%,可能是經胎盤傳播。如在妊娠後期患病,胎兒及新生兒的肝炎表面抗原的陽性率為20%~30%。嚴重問題是染上B型肝炎病毒的嬰兒中的大多數,在出生後不久即可發生病毒性肝炎,或表現為慢性的B型肝炎病毒攜帶狀態。後者中的少數孩子,他們血液中的肝炎病毒可消失,但多數則可在以後漫長的生命過程中變成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

鑑別診斷

(一)妊娠劇吐引起的肝損害妊娠劇吐多見於第一胎孕婦,初為一般早孕反應,但逐日加重,至停經8周左右發展為妊娠劇吐,由於反覆嘔吐和長期飢餓,引起失水、電解質紊亂和代謝性酸中毒,嚴重者脈搏增速,體溫上升,血容量減少,甚至肝腎功能受損,出現黃疸,血膽紅質和轉氨酶增高(SB<68.4μmol/L,ALT輕度升高)尿中出現酮體、蛋白和管型。但在補充水分,糾正酸鹼失調及電解質紊亂後,病情迅速好轉,肝功能可完全恢復。肝炎病毒抗原系統血清學標誌可協助鑑別。
(二)妊高徵引起的肝損害妊高征的基本病理生理是全身小動脈痙攣,各臟器均可累及。當動脈痙攣致肝臟供血障礙可引起肝損害。此類患者在肝損前已有浮腫、高血壓、蛋白尿和腎功能損害。血清中ALT、AST、鹼性磷酸酶、膽紅素輕度或中度升高,肝臟可輕度增大和壓痛,也可出現腹水,但消化道症狀不明顯,一旦妊娠結束,可迅速恢復。
HELLP綜合徵是妊高征肝損的一種嚴重併發症,有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減少三大特徵。臨床典型表現為乏力、右上腹疼痛不適,近期出現黃疸、視力模糊。有時並發抽搐,牙齦出血和右上腹嚴重疼痛,也有嘔吐或上消化道出血或便血者。母兒圍產期病死率高。故凡是妊高征患者,均應常規檢查血小板和肝功能,以助於早期診斷與治療。
(三)急性脂肪肝本病少見,發病率為1/萬,常發生在妊娠35周后的初產婦。其臨床表現與爆發性肝炎極相似。早期僅有噁心、乏力、不適等一般症狀。伴有黃疸及上腹痛。1~2周后病情迅速惡化,出現少尿、DIC、肝腎衰竭、肝性腦病、昏迷和休克。化驗檢查白細胞計數明顯升高,血小板減少,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嚴重低血糖,血清膽紅素升高,但尿膽紅素陰性。ALT升高,但一般不超過500U,而急性肝炎常在1000U左右。B超可見肝區瀰漫的密度增高區,呈雪花狀強弱不等。正確的診斷應是肝臟組織學檢查,肝小葉結構基本正常,中央區肝細胞內充滿小的脂肪空泡呈蜂窩狀,肝細胞脂肪變性。而爆發性肝炎肝臟組織學檢查大片肝細胞小葉壞死,超音波示密集微波,示波衰減。
(四)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ICP)又稱特發性妊娠黃疸,是一種在妊娠期出現瘙癢及黃疸為特徵的合併症,占妊娠期黃疸的1/5,發病率僅次於病毒性肝炎。大多數學者認為雌激素升高是產生ICP原因,本病有家族性發生的傾向。臨床特點是在妊娠中、晚期出現全身瘙癢,繼而發生黃疸,持續至分娩後迅速消失患者一般情況較好,ALT及AST正常或輕度升高;血清總膽紅素升高,一般不超過85.5~137μmol/L(5~8mg/dL),呈阻塞性黃疸表現,血中膽酸鹽明顯升高,可達正常的10~100倍,且較症狀出現早,具有較大診斷價值。
ICP對妊娠的影響主要是早產及胎兒宮內窘迫,可導致死胎、死產和產後出血的發生。本病易與妊娠期出現的伴有黃疸的肝病相混淆,應注意鑑別。
(五)藥物導致的肝損害 孕婦因服藥發生肝損害或(和)黃疸病例以較非妊娠期多,可能與雌激素影響膽紅素排泄有關。妊娠期易引起肝損害的藥物有氯丙嗪、巴比妥類鎮靜藥、三氯乙烯、氟烷等麻醉藥、紅黴素、四環素、異煙肼、利福平等。藥物性肝損患者均有用藥史而無病毒性肝炎接觸史,用藥後很快出現黃疸和肝損,常伴有皮疹、皮膚瘙癢、蛋白尿、關節痛、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消化道症狀較輕,轉氨酶輕度升高,停藥後多可恢復。必須注意的是妊娠期使用四環素(日使用量>2g)數日,可引起急性脂肪肝、肝功能衰竭,有時伴胰腺炎,嚴重消化道出血、休克和昏迷死亡。

檢查

實驗室檢查

1.周圍血象
急性期白細胞常稍低或正常,淋巴細胞相對增多,偶可有異常淋巴細胞,但一般不超過10%,慢性肝炎白細胞常減少。急性重症肝炎則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均可顯著增加。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血小板可減少。
2.肝功能試驗
(1)血清酶測定血清酶的種類繁多,主要檢查反映肝實質損害的酶類。根據國內經驗,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羧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更靈敏,套用也更廣泛,雖然其特異性不強,但如能除外其他引起升高的因素,特別是當數值很高時(大於正常值10倍以上),持續時間較長時,對肝炎的診斷價值很大。
AST有兩種,一種位於細胞質的ASTs,另一種為ASTm,存在於肝細胞線粒體中,重症肝炎時ASTm增加為主。由於ASTm的半衰期短於ASTs,故恢復也較早,急性肝炎中ASTm持續升高時,有變為慢性的可能。慢性肝炎中,ASTm持續增多時,應考慮為慢性活動性肝炎。
(2)其他凝血酶原時間及其活動度的測定可用於判定重症肝炎。如注射維生素K後仍明顯異常,常表示肝細胞組織嚴重受損,預後不良。此外如膽固醇、膽固醇酯明顯降低,亦常提示預後不良,血氨測定有助於肝性腦病的診斷。

血清學及病因學檢測

1.A型肝炎
(1)病原學檢查在潛伏期後期或急性早期,可檢測到HAV病毒與抗原。
(2)血清學檢查測定抗HAV抗體,常用RIA和EIA法,可分別測定抗HAVIgM和IgG抗體。抗HAV-IgM急性期病人發病第1周即可陽性,1~2月抗體滴度和陽性率下降,於3~6月後消失,因此對早期診斷十分重要,特異性高。抗HAV-IgG在急性期後期和恢復早期出現,持續數年或以上,主要用於了解過去感染情況及人群中免疫水平,對流行病學調查更有意義。
2.B型肝炎
HBV抗原—抗體的測定人體感染HBV後,血液中可出現一系列的HBV有關的血清學標誌,可作為臨床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的指標。常用的標誌有HBsAg、HBcAg和HBeAg及其抗體系統。測定方法以RIA和EIA為最靈敏。
(1)HBsAg和抗-HBs的檢測HBsAg陽性是HBV感染的特異性標誌,其滴定度隨病情恢復而下降,慢性肝炎、無症狀攜帶者可長期檢出HBsAg,但HBsAg的滴度與病情無平行關係。HBsAg為病毒表面外殼,無傳染性。血清中抗-HBs陽性,提示有過HBV感染,它是一種保護性抗體,血清中出現陽性表示機體有免疫力,不易再次得B型肝炎。此外,B型肝炎預防接種後,檢測抗-HBs是評價疫苗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
(2)HBeAg與抗-HBe的檢測由於HBeAg是核心抗原的成分,其陽性和滴度常反應HBV的複製及判斷傳染性的強弱。急性B肝時HBeAg呈短暫陽性,如持續陽性提示轉為慢性,在慢性HBV感染時,HBeAg陽性常表示肝細胞內有HBV活動性複製;當HBeAg轉陰時,伴抗HBe轉陽常表示HBV複製停止。抗HBe出現於急性B肝的恢復期,可持續較長時期。抗HBe的出現意味著血清中Dane顆粒少或無,傳染性低。
(3)HBcAg與抗HBc檢測套用電鏡和免疫酶染色技術可檢出肝細胞核內的HBcAg。一般認為,血清中無游離的HBcAg,故不能直接從血清中測定HBcAg,但可從血中找Dane顆粒,用去垢劑脫去Dane顆粒的蛋白外殼,暴露出HBcAg,以已知的抗HBc用酶標法可檢測HBcAg。HBcAg陽性表示HBV在體內複製,反映血清中Dane顆粒數量與DNA多聚酶關係密切。抗HBc包括抗HBc總抗體、抗HBcIgM、抗HBcIgG。抗HBc出現於急性B型肝炎的急性期,恢復後可持續數年或更長,滴度則逐漸下降。慢性HBV感染者,抗HBc持續陽性。單項抗HBc陽性表示過去可能感染過HBV,需與其他標誌結合起來判斷,分別測抗HBcIgM和抗HBcIgG更有意義。急性B肝病人抗IgM呈高滴度陽性,特別對於HBsAg已轉陰的病人(視窗期),抗HBcIgM陽性可確診為急性B肝。抗HBcIgG出現時間較遲於HBcIgM,主要見於恢復期和慢性感染。
(4)前S1、前S2和PHSA受體(與多聚人血清白蛋白結合的能力)均為HBV的外殼蛋白,其陽性率和滴定度與HBsAg滴度、HBeAg、HBV-DNA呈正相關,可作為HBV感染的新標誌。血清中前S1抗體陽性是急性B型肝炎早期診斷指標,因抗-前S1在B肝潛伏期出現,前S2抗體在病毒複製終止前出現,故血清中抗-前S2是肝炎複製期的指標。
病毒標誌
(1)HBV-DNA的檢測套用DNA分子雜交和PCR技術測定,HBV-DNA陽性表示體內有HBV複製,對本病確診和抗病毒藥物療效考核有參考意義。
(2)DNA多聚酶檢測為HBcAg核心成分,DNA多聚酶(DNAP)陽性為HBV存在的直接標誌之一,並表示體內病毒在複製。
3.C型肝炎
現如今HCV體外培養系統還沒建立,還不知道HCV抗原的全部免疫學特徵,並由於病毒變異和血清標誌水平低微,故HCV的檢測困難。血清抗原低於現行方法的可檢出水平,只能檢出抗體。
(1)抗HCV檢測血清中出現HCV抗體可診斷為HCV感染。現如今抗-HCV試劑分別來自各個基因片段,存在著不同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亦可能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如抗體陽性不能區分是現症感染或是既往感染,不能確定感染已痊癒還是仍攜帶病毒具有傳染性,故對每一檢測報告的解釋,需要密切聯繫臨床,並要熟悉各種試劑的特點、意義、價值和限制。判定發生困難時,還需用PCR法檢測HCVRNA來確定。
(2)HCVRNA檢測檢測血清抗體不是病毒血症的直接證據,近年來採用反轉錄RNAPCR檢測血中HCV-RNA特異性強、敏感性高、陽性出現早。套用較廣,可檢測組織和體液中RNA,但操作程式較複雜,技術要求嚴,檢測成本高,只限於有條件實驗室進行研究。
4.丁型肝炎
HDV是缺陷性病毒,只能依附HBV感染而複製和表達。而丁型肝炎無特殊臨床特徵,遇下列情況應考慮:HBsAg攜帶者急性肝炎發作,急性肝炎有雙相轉氨酶升高,乙型慢活肝但無HBV複製,原有B肝合併重型肝炎或肝衰竭,主要診斷根據血清內病毒RNA、HDAg、抗HDV抗體和肝組織內HDAg和病毒RNA測定,但以血清學方法測抗原和抗體最普通。
(1)HDAg當患急性肝炎時,血清HDAg出現於潛伏期後期和急性期早期,以後很快消失,慢性感染時,用RIA或EIA的檢出率極低,但用免疫印漬法測定仍可檢出,或當抗HDV出現後轉陰,但肝臟內持續有HDAg。
(2)抗HDV分別測定HDV-IgM和抗HDV-IgG。急性HDV感染時,臨床症狀出現數天后,抗HDV-IgM出現陽性,一般出現2~4周,抗HDVIgG隨後陽性。二者抗體的滴度一般不高。慢性HDV感染時,抗HDV-IgM持續陽性,並伴有高滴度的抗HDV-IgG。測定HDV-IgM不僅有助於早期診斷,其滴度的下降和增高,往往表示病情的緩解和進展。
(3)HDV-RNA用分子雜交技術、核酸印跡試驗或PCR法可測定血清和肝臟內病毒核酸的存在。
5.戊型肝炎
(1)糞便病毒檢測從潛伏期和急性期初期的病人糞便中,急性和恢復期血清處理後,可用免疫電鏡(IEM)檢測到27~34nm病毒樣顆粒。
(2)特異性抗體測定患者急性期血清內含有高滴度的IgM抗體,在恢復期病人血清內可測出低水平的IgG抗體。

治療原則

妊娠合併病毒性肝炎的孕婦,要積極治療,以預防向重症發展。在妊娠期,一定要充分休息,保證足夠的營養。孕婦患肝炎後要不要終止妊娠要慎重考慮。不要情緒悶郁思想過度緊張。切勿道聽途說,偏聽偏信自行醫治,也不應四出求醫,濫用中西“保胎”、“護肝”藥物。要尊重和相信科學,應該儘早去醫院診治,根據醫生的意見採取必要的措施。一般來說,為減少畸形,妊娠早期最好做人工流產術;妊娠的中期、晚期發病者,均不宜終止妊娠,因為此時套用任何藥物或進行引產,均加重肝臟的負擔。晚期患病對孕婦及胎兒影響較大,故宜加強治療,嚴密觀察,防止妊娠高血壓綜合徵的發生。分娩期應配新鮮血並預防產後出血。
由肝炎孕婦分娩的嬰兒,應採用勿與急性肝炎的母親密切接觸,勿予母乳餵養,而用人工餵養的辦法來減少嬰兒患肝炎的機會,嬰兒出生後,應立即注射B肝疫苗及B肝免疫球蛋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