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燕尾

女王燕尾

女王燕尾,又稱為蒲隆地王子。原產於非洲坦乾伊喀湖,體色樸素簡潔,呈淡米黃色,最大約10cm,尾鰭呈弓箭形狀,鰓蓋處有黃色條紋,魚鰭邊緣則點綴著白色的花邊。成體的尾鰭會有拖長的情形。 成熟後雄魚的臉頰會出現複雜的斑紋。雌、雄魚差別不明顯,從外形上看,雄魚的頭部與背鰭交接處前端較高,此外,雄魚的腹鰭比雌魚長而尖,往往稍稍拖過臀鰭前端。因生長地域的不同,有許多變異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女王燕尾
  • 拉丁學名:Burundi Fairy Cichlid
  • 別稱:蒲隆地王子
  • :動物界
  • 分布區域:非洲坦乾伊喀湖
  • 環境:岩壁淺水域及岩石區
  • 環境:岩壁淺水域及岩石區 
  • 原產地:非洲坦乾伊喀湖Lake Tanganyika
  • 魚缸:60公升以上,需要石塊堆疊 
物種特徵,生活習性,物種繁殖,

物種特徵

身長:6~12公分(隨種類不同,雌魚最大8公分)
特徵:具有延長的七弦琴狀尾部,鰓蓋邊多有黑色斑(黑色部分:T型-女王,V型-N. splendens,山型-N. pulcher,無-N.gracilis、N.falcicula,點狀-N.crassus)

生活習性

水質:24~27℃,硬水8-25 dH (12),,pH7.2~8.5
習性:群居性,整群至少有數千隻甚至超過10萬
性別:公母魚無明顯差異,成熟公魚額頭略突起,稍有隆背(高身)
食物:雜食性,人工飼養可用薄片、顆粒飼料、活餌
俗稱燕尾的N屬魚可說是種類繁多至少包括7種數十種地域型,而且多混生在一起,這類魚可說是相當成功的魚種,大部分地區皆可見到其龐大的族群,主要生活在7~15公尺的岩石區,最被人所注意的是女王及紅格燕尾,他們在群落形成及繁殖行為上形成有趣的習性,整群中的每隻魚在覓食時是隨意遊動但每一隻皆有自己的躲藏處。每一對配對親魚以相鄰的對魚守望相助來護衛領域,這種共同合作的情形有助於配對關係的維持,孵出幼魚往往和前一代魚同住,而未發情的魚則在離繁殖處較遠的外圍巡遊,形成群集的保護傘,每當有危險時都是由這些外圍魚只發出危險訊號給其它魚只,如此可避免繁殖的個體遭受突如其來的危害,而被掠食者捕食的個體多為沒有繁殖的『哨兵』,因此對種族延續的危害便可降至最低。
女王燕尾
燕尾算是養殖魚的入門魚種,因為它耐養易繁殖,但是因為它們獨特的社會性,使得它在混養上讓許多人傷透腦筋,養到最後往往有一大半缸子被它們占去,使得它們因此被歸為『流氓』之列,但撇開這層不談,它的養殖成就感是相當高的,而且因為體型不大又有飄逸的體型,因此若單獨飼養倒是可以滿足不少人的期望,看它們親戚一大群也是很有趣的。

物種繁殖

繁殖:基質繁殖型,多在洞穴產卵,約可產100~200顆卵,一夫一妻~多妻。
本魚種體色樸素簡潔,尾鰭呈弓箭形狀。因生長地域的不同,有許多變異種。在本科魚屬中是售價較低,比較容易飼養繁殖的入門魚種。
分怖於坦乾伊喀湖北部區域。體色呈淡米黃色,最大約10cm,鰓蓋處有黃色條紋,魚鰭邊緣則點綴著白色的花邊。成熟後雄魚的臉頰會出現複雜的斑紋。雌、雄魚差別不明顯,從外形上看,雄魚的頭部與背鰭交接處前端較高,此外,雄魚的腹鰭比雌魚長而尖,往往稍稍拖過臀鰭前端。繁殖期雌魚腹部膨大。利用一公多母的模式來配對,在大的繁殖缸中依然可以看到其撫育幼魚的情形。
繁殖要多點石頭,搭出洞穴最好。從產卵到能看見會游的小魚大約要10~12天,其中孵化期7天,另外5天你可能看不見一條魚,因為大魚把小魚轉移到石縫中,大約5~6天,小魚會自己又出來。他們會把卵產在岩穴的天花板上,第一次產卵可能產數十顆,幾次以後可以產大約200顆左右。親魚相當會保護仔魚,家族性極強,甚至其親魚的兄姊也會一起保護仔魚。強健好養,所以要注意,一段時間後會有魚滿為患之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