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格泰萊克洞穴群和斯洛伐克喀斯特地貌群

洞穴群位於奧格泰萊克國家公園和斯洛伐克喀斯特風景保護區,坐落於南斯洛伐克和匈牙利東北部的國際交界線上,橫跨阿爾巴阡山脈南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奧格泰萊克洞穴群和斯洛伐克喀斯特地貌群
  • 外文名:Caves of Aggtelek and Slovak Karst
  • 國家匈牙利斯洛伐克
  • 批准時間:2000
介紹,評價,

介紹

515-006
總體上來看,保護洞穴群的陸地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奧格泰萊克國家公園,占地19,708公頃,另一部分即斯洛伐克喀斯特風景保護區,面積是36,165公頃。但是真正被列入世界遺產的範圍卻相當小,僅僅包括洞穴群本身。
在已經探測的諸多喀斯特地區中,這裡幅員最為遼闊,迄今為止已經識別出712個洞穴。較年輕的洞穴形成於高地邊緣地帶。其中長為21米的巴拉德拉-多米卡洞穴群是最著名的一個,它貫通於匈牙利和斯洛伐克之間,裡面有一個能容納1000人的巨大洞穴和一條當地的地下冥河。同時,這個洞穴群中還有世界上最高的石筍,高達32.7m,有文石和泉華構造和一個完全由冰磧物填充起來的深淵,據認為當地的高度大約與海平面相齊,這在整箇中歐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所有的這些喀斯特面貌的形成都是緣於這種長期受到當地溫和氣候影響的地貌作用。這裡的主要水文特徵就是地表水的匱乏,水體僅僅限於在山脈盆地與地下水進行循環流通。
受卡爾巴阡山脈的影響,當地的氣候屬於濕潤的大陸型氣候,夏季較長。在較低的地區,平均氣溫的變化是一月份最低,七月份氣溫最高。這些溫度值隨著地勢的升高而相應地有所降低。年均降水量在海拔最低的地區為620毫米,而在地勢最高的地區可達1000毫米。隨著地形高度的變化,積雪覆蓋可持續60天至139天。
極具科學價值的動物群是生活於洞穴中以及地下的水生動物。一些甲蟲動物和昆蟲的數量比較豐富。洞穴昆蟲經常會出露於沙地上和粘土沉積物中,而一些軟體動物如豆蜆屬、小豆螺屬總與地下溪流環境戚戚相關。這裡還有地方性的蝸牛。地方性的動物還有奧格泰萊克非常著名的原始螃蟹。
涵蓋了自然特徵與生物組成為一體的奧格泰萊克洞穴群以其獨特的喀斯特風貌而聞名於世,它不僅具有可觀的美學價值,在科學上,它的地位也是不可估量的。

評價

奧格泰萊克洞穴群和斯洛伐克喀斯特地貌群是一組形態各異,聯繫緊密的喀斯特現象群,他們處在同一地區,擁有712處洞穴,面積廣闊,特徵典型,是罕見的熱帶氣候和冰川氣候相互作用的結果,為研究千百萬年來地球地質演變歷史提供了依據。
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Ⅳ)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建立於12世紀,作為漢薩同盟的前首都,直到16世紀才成為北歐的重要商業中心。到今天它仍是海上商貿中心,尤其在北歐國家之間。除去二戰中所受的損毀,這座老城結構的大部分是由15世紀到16世紀的貴族居所、一些古蹟、教堂和鹽場組成,它們至今仍保持完好無缺。
簡介:
一譯“盧卑克”。德國北部重要港市。在特拉沃河畔,距波羅的海呂貝克灣15公里,中型海輪可直達。有運河南通易北河。人口21.6萬(1983)。建於十一世紀。十三世紀末至十五世紀,曾為“漢薩同盟”盟主,北歐主要商業中心之一。工業有造船、煉鋼、有色冶金、機械製造、魚類加工、化學、水泥等部門。市內有中世紀古蹟。郊區範圍較廣,包括沿海的休養地特拉沃明德。
古都呂貝克坐落在德國東北部河中的小沙洲上,距漢堡東北約60千米,被當地人稱為“留比凱”,意思是“迷人的地方”。歷史上,這個古城是“漢薩同盟”的倡導者之一。古城內至今仍保存著大量的中世紀的古蹟,對於研究呂貝克的歷史有極高的價值。
呂貝克作為古都,有許多古老而美麗的建築。有哥德式聖瑪利亞教堂、羅馬風格大教堂,哥德式結合文藝復興式的舊市政廳以及中世紀城堡、城門等,這些建築展現著它昔日的文明和輝煌。
市政廳建在中心街區,建於13~15世紀。正面是文藝復興式,裝飾著彩色瓷磚,顯得極為巍峨壯麗;聖瑪利亞教堂位於市政廳的北側,兩座尖塔高聳入雲,形成它獨特的風格。建於13世紀的聖靈醫院,是德國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僧侶宿舍,現被用作敬老院;建於14世紀的聖詹姆士教堂,保存著16世紀的祭壇和後期哥德式風格;建於公元1447年(另一資料:建於公元1464年)的霍爾斯騰特爾城門現為歷史博物館,其巨大的雙圓塔看起來莊重而古樸,是呂貝克的象徵(見附圖)。呂貝克古都的風貌在這些建築上得以盡顯。時至今日,它仍然散發著誘人的光彩。
呂貝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1世紀初,當時呂貝克的領主海因里希同意建城設市。當時的“呂貝思”城是一處皇家所在地和貿易中心。公元1143年紹恩堡的阿多爾夫二世在特拉沃河和維肯內茨河之間建造了一座商業城市,仍沿襲了原來的名字叫做“呂貝思”,特拉沃河使呂貝克有了向波羅的海和北歐開放的河口。薩森皇帝在位時一場大火摧毀了呂貝思城,呂貝克城也隨之誕生,呂貝克環繞著大的長方形的市場發展而成。公元1159年此城進入繁榮時期,富於活力貿易中心已經形成,其影響力堪與威尼斯媲美。呂貝克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成為北歐的商業中心。具有特權的階層——商人還在這裡成立了市參議會,修建教堂。它的商業也越來越繁榮,日益發展的呂貝克成為商業中心。公元1173年亨利開始著手興建了北歐最大磚石質教堂——呂貝克教堂。聖馬麗和聖彼得教堂也於同期開始興建。呂貝克城不僅在亨利的引導下奠定老城規模,而且時至今日,仍保持了原來的風姿,每一個走在呂貝克城的人都確實在踏著上千年的古道。
公元1226年,呂貝克實現完全自治,並發展成為“帝國自由都市”和帝國商業中心。與此城歷史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人是弗里德里希二世,他於1226年確立了呂貝克城獨特的地位和自由權力——把它定為一處皇家自由城市。這標誌著城市的市民不再屬於某個公爵、伯爵或教皇管轄,而是直接屬於皇帝管轄。其特殊地位維持了711年。
13世紀城市聯盟興起,公元1241年,為了避免海盜襲擾正常的商業活動,作為公認的貿易商埠呂貝克與漢堡結成同盟,彼此之間對商業活動進行保護,“漢薩同盟”因此產生。呂貝克成為漢薩同盟的主要城市。同盟形成了最初的德國進出口商人和城市。城市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建立起來,逐漸控制了北歐的海上貿易。呂貝克成為漢薩同盟的盟主。大約在14世紀,漢薩同盟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在那個時候,同盟在議會中擁有自己的席位,直到16世紀末期城市依然繁榮。
隨著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呂貝克由皇帝直接管轄的城市,逐步演變成自由都市。
當市場上出現競爭對手以後,15世紀時一系列困難出現了,儘管漢薩同盟採用各種各樣的手段努力維持自身的地位,但是它逐漸地衰落了。三十年戰爭(公元1618年~公元1648年)對於同盟是致命的打擊。
儘管在第二次大戰期間城市遭到破壞,經過一系列的修復和改進工作,呂貝克漢薩同盟城市仍然保持了15至16世紀宏偉的貴族住宅街道景色,具有歷史價值的地區位於特拉沃 (TRAVE)河的北岸。這些建築包括著名的磚門和鹽樓,這是漢薩同盟強大的見證。古老的城市中心仍然保持著公元1942年轟炸的痕跡。作為一個整體,城市在它的結構和它的轉石色彩上是和諧的。儘管在戰爭中摧毀了部分建築,呂貝克依然是一處中世紀建築的寶庫,並被列入世界目錄。兩個屬於呂貝克城建立時期的縱向的軸心穿越城市,水路環繞著城市。大型公共廣場鑲嵌有市場和大教堂,也容納了古老的市政廳,各式各樣的寬闊的街道,它們通常是曲折的,形成網路環繞著廣場,從一個街區穿越另一個街區。
呂貝克城由於是歷史最可信的見證區,它被總結為“漢薩同盟和它在海上商業歷史上具有國際重要地位”。
如果您認為本條內容需要改進,請點擊這裡編輯修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