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愷元

奚愷元

奚愷元,生長於中國上海,後旅美求學。1993年獲耶魯大學博士學位, 而後在芝加哥大學商學院任教。2000年評為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終身正教授,2004年被授予Theodore O. Yntema 教席教授(Chair Professor)席位。

曾擔任美國判斷與決策協會(Society for Judgment and Decsision Making)主席。獲得過多項榮譽,包括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最高教學獎McKinsy Award,消費心理學協會(Society for Consumer Psychology)傑出科學家獎(Distinguished Scientist Award),心理科學學會(APS)會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奚愷元
  • 國籍:中國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耶魯大學
  • 主要成就:2004年獲芝加哥大學Theodore O. Yntema 教席教授
人物經歷,主要觀點,相關事件,

人物經歷

奚愷元出生於上海,自幼弱視,按當時規定,本沒有機會接受正規的教育,後來父母求人開了後門,他才得以有機會與正常的孩子一同上學。
奚愷元天資聰慧,又刻苦努力,國小畢業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當時上海最好的中學之一市西中學。在中學裡,所有的學生都在懸樑刺股,以考上一所好大學為目標。
奚愷元學習成績極為優異,但他當時已經知道,中國大學的門對他關上了。由於視力,他沒有資格考任何他想考的專業。
幸好,奚愷元有一個相伴至今的偶像:貝多芬。既然失聰的貝多芬最終能夠成為音樂巨人,自己為什麼不能成就一番事業呢?
不能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奚愷元就乾脆按自己的興趣去做。他天天在想,他身邊的同學們都孜孜以求考上一所好大學,是不是就一定能如願以償得到幸福?自己沒辦法讀大學,是不是就不能得到幸福?
奚愷元開始退一步看自己和別人的行為,進而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中畢業後他本來會被“分配”到街道辦事處或街辦工廠之類的地方,由於家境尚好,父母沒有讓他工作,他就呆在家裡,按自己的興趣到處找心理學的譯著閱讀。
中學畢業後,奚愷元在家裡看了4年書,也看著中學同學讀到大學畢業。他認為,這段經歷在當時看來是在浪費時間,但回想起來卻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因為那段日子既培養了他堅定的性格,更使他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有了超越其同齡人的體會和看法。
為了給他一個就學機會,在一位親戚的幫助下,奚愷元和父母移民夏威夷,最終得以進入美國夏威夷大學學習。
入學時,奚愷元選的是心理學專業。這在美國也是一個不易就業的專業,父母對此頗為反對,擔心他在中國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到美國還是沒有工作。但由於奚愷元的堅持,最後他們也就尊重奚愷元自己的選擇了。
讀本科時,奚愷元就開始既做心理學方面的實驗,也寫論文。畢業那年,他提出報考“常春藤”學校的研究生,卻並不為師長們看好。一位師長告訴他,多年來夏威夷大學心理系沒有一位學生考上過“常春藤”的學校。但最後的結果是,奚愷元同時得到了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等10所名校的錄取通知書。除了優異的學習成績外,他做的實驗和論文為他的申請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最後,奚愷元選擇了耶魯大學。
在耶魯,奚愷元研究的是廣義的行為科學,包括情商方面的研究。世界上第一篇關於情商的論文是他的導師所寫,第二篇就有他本人的參與。幾年後,奚愷元取得了耶魯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1993年畢業時,果然有一大把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找不到工作,不過他卻不在其中,而是受聘到世界一流學府芝加哥大學商學院任教。
截至2004年,芝加哥大學已有70多位老師和學生榮獲過諾貝爾獎,是全世界出產諾貝爾獎最多的大學。在這樣一所學風嚴謹、人才濟濟的學校,要能評上終身教授是相當困難的事情,這不僅意味著要在學術研究領域有極大的創新和突破,而且還要面臨與其他優秀的同事對較少名額的激烈競爭。然而,奚愷元又一次成功了,他在絕大多數人無法得到終身教授職席的情況下,被破格提前授予了終身教授資格。

主要觀點

行為決策學
在芝加哥大學商學院,奚愷元從事行為決策等教學與研究。芝加哥大學以經濟學、金融學、市場學等著稱。奚愷元研究的則是經理人、投資人和消費者的判斷和決策,也就是心理學與經濟學之間的問題。這為他研究兩者的結合提供了機會。
作為心理學博士,奚愷元發現,大部分看來正常的行為往往是欠理性的。同其他行為科學家一樣,他對傳統經濟學的幾個經典假設持有懷疑。傳統經濟學一直以“理性人”假設為邏輯基礎。而行為科學家的研究則發現,人們在判斷決策中常犯的錯誤,背後都有欠理性的心理因素。
在芝加哥大學,奚愷元和他的同事們教授一門名為高級管理決策的課程,這門課揭示了管理者眾多自己沒有意識到的決策誤區,同時幫助他們如何改正。該課引起學生們的極大反響,成為芝加哥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
傳統經濟學中另一個重要的假設是增加財富就可以增加幸福,所以傳統經濟學主要研究如何增加人們的財富,但是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這個假設並不正確。奚愷元看到的是,美國在過去50年裡,人均GDP翻了3倍,但研究表明人們的整體幸福感卻沒有提高。
經濟發展到美國這個程度,繼續發展經濟到底會不會帶來更大的幸福?基於前人和他自己的研究,奚愷元對增加財富總能增加幸福的假設產生了越來越大的懷疑。
幾個重要事實
人們往往高估錢的重要性。許多人以為錢多會使他更幸福,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人們選擇的東西,並不是最能使他幸福的,人們自主做出的決策並非是最佳的,很多時候人們都會預測錯誤。
除了錢之外,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增加快樂。
在行為科學實證研究領域,他有一個前輩,即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卡尼曼。2002年,卡尼曼因“將來自心理研究領域的綜合洞察力套用在了經濟學當中,尤其是在不確定情況下的人為判斷和決策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而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
由於研究上的相關性,奚愷元的研究也為卡尼曼所熟知。卡尼曼在諾貝爾獎獲獎演說中,用將近3分鐘的時間著重提到了奚愷元的貢獻,以之說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9·11”事件之後,心理學在西方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這也折射出瀰漫在世人心中的不確定情緒。傳統經濟學崇尚的是基於數學模型的理性主義,而心理學則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多事之秋,人們轉而從心理學中尋求對世界的重新認識,也在情理之中。
研究都表明,在收入水平非常低的時候,收入與幸福之間的關聯度很緊密;但當財富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後,它對幸福的影響就不如先前那樣大了,而決定幸福的其他因素相對來說就變得越來越重要起來。
時代需要幸福學
歷史地看,人類長期處於物質匱乏的狀態,發展經濟能夠增加人的生存能力從而增加幸福。但是21世紀已經不同以往,飢餓生存的問題逐漸得到解決。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再去增加它,對幸福的作用越來越少。
問題是,人們的認識總有慣性,傳統的思想仍占統治地位。而且人們有一種占有欲和積累欲,所以人們還是不斷地謀求積累財富。
此外,經濟發展是一個比較容易測試的標準。全世界,尤其是西方社會,往往鼓勵物質財富的互相比較,使得人們認為錢多比錢少開心。短期來看,錢越多確實越開心,但長期則不然。
奚愷元引用了經濟學家雷亞德的一個比喻:在球場中,一開始大家都是坐著看球。但是有一個人為了看得更清楚,就站了起來。當只有他一人站著其他人都坐著的時候,他確實能比其他人看得更清楚,但是由於他站著看擋住了別人的視線,其他人也只能站起來。最後全體觀眾都站起來了,從看清楚的程度上說全站著看與全坐著看沒區別,但是大家現在只能辛苦地站著看而不能安逸地坐著看了。
物質上的競爭也是如此。在奚愷元看來,美國太注重人與人之間的物質比較,最後發展了經濟,卻沒有帶來更多的幸福。他希望中國不要重蹈美國的覆轍。
那么究竟有什麼辦法可以增進幸福呢?這正是幸福學要研究的課題。幸福學並不是否定經濟發展,而是試圖科學地研究如何發展經濟才能極大化人們的幸福。由此奚愷元提出,幸福是發展經濟的最終標準。
在與同事和學生交流討論時,奚愷元的一系列研究結果與觀點引起很大震撼,許多人表示,從沒有問過自己賺錢的目的,以為賺錢越多自然就越幸福,現在看來不一定如此。但也出現了一些質疑。
比如說,幸福是主觀的,所以是不科學的。奚愷元說,這個想法是一種偏見。就好比說,菜餚的好不好吃是主觀的,但不能說烹飪學校就是無意義的。相反,撿來的100元錢和掙來的100元錢卻不是一樣的。主觀的東西具有不確定性,但這個不確定是有規律的,所以是可以研究的。而且,奚愷元指出,客觀最終是為主觀服務的。
有人建議把幸福分解為一些客觀指標然後進行加權疊加以計算出幸福指數,奚愷元不認為有這種必要性。評論菜餚的美味就是看人們對菜餚的主觀感受,而不是看鹹淡度、酸甜度和味素的含量。
另一種認為幸福學沒有價值的看法是,人們都知道什麼使他開心,這個是不用教的。奚愷元等學者的研究卻表明,人們的選擇往往是錯誤的。心理學的規律與人們的想當然還是不盡相同的。
最後,還有一個對幸福學的誤解是,幸福學就是讓大家都追求眼前的安逸和享樂。奚愷元認為的幸福不僅是現在的幸福,而是現在和將來的幸福的一種總和。為了達到這種總和的極大化,我們需要有經濟基礎,要有強大的國力,同時還需要保證持續長久的社會發展秩序,保護生態和能源防止環境污染,促進教育以防止無知。
奚愷元強調,他是做實證研究的學者,幸福學不是鼓吹吃喝玩樂,也不是叫人消極,與世無爭,而是通過科學研究經濟發展和其他因素與幸福的關係以指引人們達到長期的幸福最大化。
幸福學要成為一門成熟的科學,還需要很多人、很多年的努力。但讓人高興的是,中國正在反思片面追求GDP增長的發展模式,提出科學發展觀。奚愷元認為這種新的發展觀更能促進中國人民幸福的增長。

相關事件

更多的人了解奚愷元是從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卡尼曼的授獎儀式上開始的。
2002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將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卡尼曼,理由是他“將來自心理研究領域的綜合洞察力套用在了經濟學當中,尤其是在不確定情況下的人為判斷和決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卡尼曼教授在諾貝爾獎獲獎演說中,用將近三分鐘時間著重提到了美籍華人、芝加哥大學商學院奚愷元教授的經典心理學實驗“餐具實驗”,以之說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在演講中,卡尼曼稱:“這個實驗結果是和傳統的經濟學邏輯相悖的。但實際上這個結果是一個確定的事實。最近,一些學者進行了真實的而非實驗室試驗,他們選取了有經驗的買賣人員參加試驗,並採用了真實的商品,同樣也證實了奚的研究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