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爾卡索夫

契爾卡索夫

蘇聯電影演員。1926年畢業於列寧格勒戲劇學院。先後在列寧格勒兒童劇院、列寧格勒普希金劇院任演員。同時拍攝電影,擅長飾演歷史人物。先後主演《波羅的海代表》、《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伊凡雷帝》、《唐·吉訶德》等影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契爾卡索夫
  • 外文名:Никола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Черкасов
  • 別名:尼古拉·康斯坦丁諾維奇·契爾卡索夫
  • 國籍:蘇聯
  • 職業:電影演員
  • 性別:男
人物生平,塑造角色,

人物生平

尼古拉·康斯坦丁諾維奇·契爾卡索夫Никола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Черкасов(1903~1966) 蘇聯演員。蘇聯人民藝術家(1947)。1923—1926年就學於列寧格勒舞台藝術學院,在列寧格勒少年劇場表演過節目。1933年起在列寧格勒普希金話劇院工作。初登影壇時在《詩人與沙皇》(1927)、《閣下》(1928)等影片中擔任配角。後來扮演過有喜劇色彩、充滿魅力的人物形象,如《炎熱的日子》(1935)中的闊里卡·羅沙克,《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們》(1936)中的賈克·巴迦涅爾。1937年,他在影片《波羅的海代表》中扮演波列沙耶夫教授一角而聞名,這是他30年代塑造的重要銀幕形象,表現出了出色的戲劇才能。他還在《彼得大帝》(1937—1939)中扮演了膽小怕事、反對進步改革的貴族傀儡阿列克賽王子。1938年,他在《七百年前》(1941年獲蘇聯國家獎金)中飾演主人公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表現了古俄羅斯統帥的勇敢無畏精神。他在影片伊凡雷帝》(上集1945,1946年獲蘇聯國家獎金;下集1945,1958年發行)飾演伊凡雷帝,也獲得成功。契爾卡索夫還在銀幕上留下了許多俄羅斯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列寧在1918》(1939)和《伊萬·巴甫洛夫院士》(1949)中的高爾基,《天才發明家》(1949,1951年獲蘇聯國家獎金)中的波波夫,《作曲家穆索爾斯基》(1950,1951年獲蘇聯國家獎金)和《作曲家李姆斯基·柯爾薩闊夫》(1953)中的斯塔索夫,《他們知道馬雅可夫斯基》(1955)中的馬雅可夫斯基。1957年,他在根據塞萬提斯小說改編的影片《堂·吉訶德》中扮演堂·吉訶德。這是他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他晚年創造的最成功的角色是阿廖興的一切都留給人們(1959)一劇中的學者德羅諾夫。 契爾卡索夫是國際著名的表演藝術家。1963年,他因在《一切留給人們》(獲全蘇電影節獎)中扮演科學院院士德洛諾夫而獲得1964年的列寧獎金。
契爾卡索夫契爾卡索夫
契爾卡索夫氣質和外形條件俱佳,重視對人物思想內容的形象揭示。1947年獲蘇聯人民藝術家稱號。著作有《一個蘇聯演員的札記》(1953)和《戲劇和電影》(1961)。
他參演的影片還有:《左邊升起的月亮》(1929)、《戰地之花》(1936)、《金銀島》(1938)、《他叫蘇赫·巴特爾》(1942,蘇聯、蒙古)、《春天》(1947)、《小海軍》(1949,1950年獲蘇聯國家獎金)、《第三個青春》(1966)等。

塑造角色

契爾卡索夫是五十年代我國電影觀眾非常熟悉的蘇聯電影明星,1952年曾隨蘇聯電影代表團來我國進行友好訪問。受到我國電影觀眾的熱烈歡迎。
中國觀眾所熟識、所熱愛的蘇聯人民演員契爾卡索夫是一位獻身蘇聯人民戲劇、電影事業三十三年的老戰士。蘇聯人民熱愛契爾卡索夫的創作的高度思想性,熱愛他的藝術天才。他曾榮獲五次史達林獎金、兩次列寧勳章和一次勞動紅旗勳章,蘇聯人民並授給他蘇聯人民演員的光榮稱號。
他的傑出的演員工作和廣泛的社會活動相結合。一九五○年他被選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他熱情地從事藝術創作,並不倦地從事社會活動。
他在三十幾年的創作活動中,曾扮演過數十個大小角色,演過工人、農民、海軍士兵、步兵、科學家、批評家、俄國古代的皇帝和王子。他所飾演的每一角色,都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徵,人物的內心活動和外部的細緻表情達到了高度的統一,給觀眾以難忘的印象。契爾卡索夫在蘇聯影片《波羅的海代表》中,非常深刻地表現出波列沙耶夫的複雜的心情。他藝術地把蘇聯學者蒂米利亞澤夫的真實形象再現於銀幕上。在影片彼得大帝影片中,他扮演阿列克塞皇子,有力地刻劃出包藏禍心的政治叛徒,卑鄙、虛偽、說謊的人物。
他在影片《列寧在一九一八》中,出色地扮演了高爾基。他在影片《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中,把一位俄羅斯名將——英勇、聰明而有遠見的政治家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的性格刻劃的非常深刻。在影片《天才發明家》中,契爾卡索夫又一次成功地創造了俄羅斯學者——無線電發明家亞歷山大·斯捷潘諾維奇·波波夫的鮮明形象。通過這位謙遜、含蓄、不多講話的學者的形象,契爾卡索夫出色地表現了這位偉大的俄羅斯愛國者的遠大志向、深刻的思想和崇高的品質。他還成功地扮演了許多別的角色。
契爾卡索夫
他談到他為什麼能成功地創造這么多角色時說:“要對事業忠誠、熱愛,而且要有堅毅的信心和終身奮鬥的決心。”這是契爾卡索夫從自己孜孜不倦的工作中證實了的話。
契爾卡索夫認為:“演員必須象文學家,音樂家,雕塑家等一樣地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任何藝術家都不能關在屋子裡憑著空想來進行創作。任何性格都表現在交往中,生活中,行動和鬥爭中;一個睡著的人,就很難知道他是什麼性格。只有當他醒了,開始為某一目的鬥爭時,我們才能知道他的個性。 他對我們談起舞台表演。他說舞台表演因為每次觀眾不同,水平不一,人數不等,所以效果也不同,演員在每次演出中都可以對角色有新的創造。一個演員,應該在演出中不斷發現新鮮的東西。
他在蘇聯上演了二百三十八次舞台古典劇《伊凡雷帝》,當表演伊凡親手殺死他的兒子那場戲時,每次都獲得成功。“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教給我們什麼呢?”契爾卡索夫說,“就是我們每個演員應該忘掉上一次是怎樣演出的。我每次打死我兒子,都是突然的,出其不意的,每一次語言、動作等都是第一次;要每一次演出都能表達出新鮮的內在感情,這才是真實的藝術。但是,有的演員是人家讀一句,他就答一句,甚至毫不關心的答一句,這樣就阻礙了角色的創造。”他說在《伊凡雷帝》中,有一場戲,他的獨白有十六分鐘之久,要通過獨白使觀眾了解劇情的發展,這是很難處理的場面。他和導演研究這場獨白,把這場獨白分成六個單位。他費盡了精力,苦心研究、探索。經過長期的排練後,作為演員的他,已經有信心可以演出了。可是,真正能勝任這個角色,是在五十三次演出以後。到第一百次演出這場戲時,他又有所提高,當演二百次時就更好了。 這是經過千錘百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創造,這是非有“鐵棍磨繡針”的艱苦工夫不能達到的。
契爾卡索夫飾演伊凡雷帝契爾卡索夫飾演伊凡雷帝
談到電影表演時,契爾卡索夫把《彼得大帝》下集中王子打他愛人時的拍攝工作作為一個例子來說:這場戲是先後經過幾個月拍成的。演員需要繼續數月前的情緒,假如有一次演員的情緒表現得過高或過低,那就會前後銜接不上。這就要求演員演得恰到好處,使得每一場戲象血管似地聯繫起來,成為有機的東西。電影演員所演的戲,好比一個人的身體分成好幾塊,而又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這樣只有靠演員不斷的實踐,體驗,再實踐,再體驗。電影對演員有多方面的要求,如攝影、錄音、燈光等,都要對演員提出不同的技術上的要求。但是,演員卻不能把注意力僅僅放在技術上去,因為那樣,就會妨礙心靈的創造。並且不論在舞台上或電影上,演員最親密的人是導演;不論有多大天才的演員,也不能離開導演。演員喜愛導演,導演也喜愛演員,只有這樣的熱愛和精誠合作,才能產生出健康的孩子(角色)來。
談到關於創造傳記性戲劇、電影中的人物問題時,他說:“我們創造一個形象,不是照像,最重要的不是要求絕對的外形上的像。首先,我們要做到能刻劃出人物的本質的東西來,具體地表現人物的思想活動。蘇聯演員格洛瓦尼和吉基都扮演史達林,但在外形上,有些地方,他們不完全相同。巴甫洛夫的學生寫信來說:銀幕上的巴甫洛夫很好,但和本來的巴甫洛夫不完全一樣。我們的回答是:最重要的不是外形,而是表現他的思想本質。因為藝術是給大多數人看的,不光是給巴甫洛夫的學生看的。所以我們扮演偉大人物時,不要單純講究外形上的像與不像,重要的是通過他們的生活、工作、言談、舉動,表達出他們偉大的思想的本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