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新土紙製作技藝

奉新土紙製作技藝

土紙製作技藝是江西宜春市奉新縣千餘年傳承下來的傳統手工技藝。地處江南的奉新山區竹木資源豐富,為土紙的生產提供了天然的條件,澡溪、百丈山、柳溪、甘坊、石溪、仰山等地的勞動人民,以造土紙為主要副業,並且成為奉新當時對外貿易的主要產品。至今,奉新山區鄉鎮仍大量保留這種造土紙工藝,是山區農民副業的重要部分。宋應星在《天工開物》第十三卷“殺青”中就用專門的一個章節記錄了奉新造竹紙的技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奉新土紙製作技藝
  • 分類:手工藝
  • 地區:江西省奉新縣
基本信息,工藝概述,遺產保護,主要分布,主要工序,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奉新土紙製作技藝
所屬地區: 江西 · 宜春 · 奉新縣
遺產編號:Ⅷ-1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宜春市奉新縣
遺產級別: 省

工藝概述

奉新縣地屬贛西北,漢晉時期由於中原戰亂頻頻,不少北人南遷,把當時的農業生產技藝帶到這裡。明代,奉新籍科學家宋應星寫作了《天工開物》。較全面地記錄了這些農耕傳統技藝。
當前,由於時代的發展,土紙製作技藝也正面臨瀕危狀況。奉新依託宋應星科技文化園及整體旅遊開發保護措施,對這一技藝進行全面有效的保護和傳承,並使之在歷史文化旅遊中發揮重大作用。

遺產保護

奉新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掛牌成立
為更好地挖掘和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2009年8月,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掛牌成立。奉新土紙製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列為省級保護項目,並已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主要分布

奉新土紙製作技藝主要分布在奉新縣澡溪、西塔、柳溪、甘坊、石溪、仰山等山區鄉鎮。
地處江南的奉新山區竹木資源豐富,為土紙的生產提供了天然的條件,西塔、柳溪、甘坊、石溪、澡溪、仰山等地的鄉民,世代保持了這種土紙傳統製作技藝。明清時期,奉新的煙、紙兩業成為江西較為有名的地方特產,奉新土紙則以紙質細膩、竹黃潔淨而聞名,並且成為奉新當時對外貿易的主要產品。奉新羅坊當年就有煙紙巷專用於收、儲、售土紙,有數十家專於做土紙生意的紙行,這可見奉新當時紙業相當發達。至今,奉新的山區鄉鎮仍大量保留這種造土紙工藝,是山區農民副業收益的重要來源,從事土紙製作的農戶達千餘戶。

主要工序

奉新土紙製作技藝主要工序包括產麻、浸麻、舂麻、抄紙、曬紙等步驟。一是產麻。即采竹麻,每逢“當年”(即春筍多長之年,與“背年”相對)清明以後,春筍脫箬、開杈、長嫩葉時,農民擇日上山,將嫩竹砍倒,截段(四尺許)、劈開。二是浸麻。竹麻捆束,放入就近“湖塘”,用竹梘引清水流入,拌以優質石灰浸泡,稱“浸麻”或“熬竹麻”。三是舂麻。浸泡一年後,取出洗淨、曬乾,放入“竹麻碓”(水碓)淋濕,舂爛成泥狀,稱“舂竹麻”。四是抄紙和曬紙。竹麻舂爛後,倒入抄紙槽內。槽上裝水梘,用水量可自由控制。竹麻入槽後,槽內放置清水,加入“羊桃”之水,攪拌之後,即為“紙漿”。抄紙簾以極細的竹絲編成,簾下有竹框托住。兩手平持抄紙簾中,盪起紙漿入簾,稱“抄紙”。紙的厚薄由人的手法決定,輕盪則薄,重盪則厚。提起抄紙簾,水便從簾眼漏回槽內,把簾網翻轉,將紙落到木板上,疊積數千張,便為“一格”,然後用專備的“榨”將紙中的水分擠出,去兩頭,將紙一張張揭起,稱“起紙”。起紙時每四張為一疊,曬乾,打捆,以四斤為一塊,即為成品。
奉新土紙原來一般用於做黃裱紙及火紙。目前,其製作工藝基本上還是保持著原先的傳統,產品則基本全部是火紙,多用於清明節和中元節祭祀祖先和家用。
2008年5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 奉新土紙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