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群體心理學:解讀社會事件背後的心理密碼

奇妙的群體心理學:解讀社會事件背後的心理密碼

《奇妙的群體心理學:解讀社會事件背後的心理密碼》一書的出版社是科學出版社,作者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出版時間是2012-6-20。

基本介紹

基礎信息,內容簡介,作者介紹,編輯推薦,讀者對象,圖書目錄,圖書文摘,

基礎信息

書名:奇妙的群體心理學:解讀社會事件背後的心理密碼
書號:978-75088-37123
出版日期:2012-6-20
定價:29.8元
開本:16
印張: 15
字數: 200千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集結了國內權威的心理研究機構——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的集體智慧,從心理學視角,對2010年至2012年初國內發生的45例社會熱點新聞事件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內容涵蓋社會管理、經濟消費、心理健康、婚姻情感、親職教育、生活娛樂等多個方面。

作者介紹

祝卓宏——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學博士,中科院心理所青年創新團隊副研究員、博士後合作導師,現任中央國家機關職工心理諮詢中心副主任、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學院套用心理系兼職教授。研究領域涉及災害心理學、創傷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心理諮詢與治療、網路心理學 、心理健康教育與促進等多個方面。出版了《贏在起跑線》、《求知的開始》、《成長的煩惱》、《走出網路迷途》、《大學生心理健康手冊》、《災後心理熱線志願者培訓手冊》等多部著作。

編輯推薦

書中通俗易懂的心理學解析、妙趣橫生的心理學經典實驗、最新的心理學研究成果、科學可行的生活指南,匯集成了一部生活中的心理百科全書,讓我們能更清醒地生活,更輕鬆地學會心理學。

讀者對象

心理學愛好者、心理學師生以及年齡在25歲以上、有一定文化層次、對心理學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圖書目錄

社會管理篇
奇妙的群體心理學:解讀社會事件背後的心理密碼
助人為樂,誰幫助了誰/2
誰動了我的火車票/6
我們為何不相信“闢謠”/ 11
路人為何如此漠視生命/ 16
從“八毛門”看醫患信任關係的建立/ 21
逃離北上廣VS逃回北上廣,究竟如何選擇/ 27
拾荒老人被拒公交,心理透視“以裝取人”/ 31
動車事故後的心理關愛/ 36
聽證專業戶為何“逢聽必漲”/ 41
捨己為人,“最美媽媽”/ 46
經濟消費篇
近視一族,小心被“框架”挾持/ 52
年終獎的小秘密/ 57
CPI漲了,心理底價也在漲/ 63
達文西天價家具背後的“心理密碼”/ 67
搶購iPad2背後的消費心理動機/ 72
心理健康篇
世界睡眠日,談談睡覺那點事/ 80
認識自殺預警,也許“走飯”能不“走”/ 85
漫畫人熊頓的“幽默”處方/ 90
“無肢勇士”尼克:自我接納的美妙人生/ 95
勿讓“路怒症”掌握“方向盤”/ 100
剖析乞丐“談判專家”:他其實很幸福/ 104
燙傷幼兒背後的情緒“魔鬼”/ 109
世上真有“後悔藥”嗎?/ 114
揭秘富豪自殺背後的“心魔”/ 119
色彩是否能減肥/ 124
整容之前需整“心”/ 128
曬隱私和窺隱私的心理動機/ 133
婚姻情感篇
謹防受騙,網路相親要hold住/ 138
解讀裸婚時代:細節是如何打敗愛情的/ 142
解讀新婚姻法,未來婚姻何去何從/ 148
親職教育篇
“男孩危機”來了,要不要“因性施教”/ 154
“鷹爸”暴雪訓子,逆商培養惹爭議/ 160
打架能否讓孩子學會自強/ 165
打工子弟上學應在父母身邊/ 170
反社會人格的家庭因素解讀/ 175
網癮少年的弒母悲劇/ 181
藥家鑫一案引發青少年犯罪反思/ 186
生活娛樂篇
流金歲月,懷舊心理/ 194
微博實名制將帶來什麼/ 198
你身邊有“男閨蜜”嗎/ 203
“穿越劇”走紅熒幕的心理揭秘/ 207
你有環遊世界的夢想嗎?/ 211
姚明退役,“明謝”心解/ 216
“炫富一族”究竟在炫什麼/ 221
奇妙的群體心理學/ 226

圖書文摘

路人為何如此漠視生命
新聞事件·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時30分,年僅兩歲的女孩小悅悅在佛山一五金城里玩耍時被一輛迎面駛來的麵包車撞倒並兩次碾壓,兩名路人先後經過均對倒地的悅悅不理睬,幾分鐘之後,悅悅又被一輛小型貨櫃車再次碾過。而令人吃驚的是,在事故發生後7分鐘裡,先後有18名路人從小女孩身邊經過,竟無一人出手相助,甚至無一人撥打求救電話。直至事發後6分27秒,一位拾荒阿姨看到並救起小女孩。小悅悅先是被送到佛山的黃岐醫院,後轉入廣州軍區總醫院;因為傷情太嚴重,10月20日,小悅悅病情逐漸惡化;10月21號凌晨32分,因醫院全力搶救無效,小悅悅停止呼吸和心跳,最終離開了人世……
路人為何如此漠視生命
·心理解讀·
為何先後經過的18名路人都如此“沒有人性”?國人居然能如此漠 視生命?這個社會到底怎么了?我相信看過新聞後“憤怒”是很多人的第一反應。然而憤怒之餘,我們回顧歷史才發現:原來這樣的事件並不是頭一次發生,也不是只在中國發生。讓我們把目光轉向1964年3月13日夜3時20分的美國。一位年輕女子在回家路上遇刺,當她絕望地發出“有人要殺人!救命!”的呼喊聲後,附近有住戶亮起燈、打開窗戶,兇手只能作罷。沒想到這之後兇手又返回來繼續作案。在這個過程中,她大聲呼救,至少有38位鄰居到窗前觀看,但竟無一人來救她。事件發生後迅速引起了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家們的深入思考,之後被稱為“責任分散”效應的說法被更多人熟知。一邊是38位鄰居,一邊是18名路人,兩個事件何其相似!
那么到底什麼是責任分散效應呢?簡單來說就是指隨著人數的增多,每個人的責任就相對變小,最後責任被分散以至於“無人負責”。為了說明責任分散效應是如何影響人們行為的,我們構想這樣一種情境:有人病危需要幫助,並且只有一個人在場。這時候,這個人如果不幫助對方則會產生很強的道德上的內疚感,於是他會意識到“如果這個人出事了,那就是我的責任”,所以施與援手的可能性會很大。然而隨著在場人數的增加,個體的認知就會發生變化,“這么多人總會有人幫他,即使這個人出事了也不是我一個人的責任”,這樣不幫助對方並不會產生很強的道德內疚感。從眾傾向(我先不動看看大家怎么辦)也會在這個時候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大家都不幫我也不幫!”甚至於為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個體還會覺得“這么多人都不幫忙,也許情況並不是很嚴重吧!”
責任分散效應可以解釋一些現實問題,例如,為何人數過多的小組中,任務的完成質量反而會降低?而且為何小組人數越多,不幹活“混日子”的人也就越多?再例如,在空無一人的高速公路上和在車輛比較多的郊區公路上相比,你認為在哪搭到順風車的機率更大?相信看完本文你將會有更理性的認識。人數過多的小組中,每個人承擔的責任少了,總有人視生命?這個社會到底怎么了?我相信看過新聞後“憤怒”是很多人的第一反應。然而憤怒之餘,我們回顧歷史才發現:原來這樣的事件並不是頭一次發生,也不是只在中國發生。讓我們把目光轉向1964年3月13日夜3時20分的美國。一位年輕女子在回家路上遇刺,當她絕望地發出“有人要殺人!救命!”的呼喊聲後,附近有住戶亮起燈、打開窗戶,兇手只能作罷。沒想到這之後兇手又返回來繼續作案。在這個過程中,她大聲呼救,至少有38位鄰居到窗前觀看,但竟無一人來救她。事件發生後迅速引起了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家們的深入思考,之後被稱為“責任分散”效應的說法被更多人熟知。一邊是38位鄰居,一邊是18名路人,兩個事件何其相似!
需要特彆強調的是,責任分散只是社會心理學中用來解釋某些情況下群體反應傾向性(注意:只是一種傾向性,並不是100%的行為指南)的一種心理學效應。對於每個具體的個體而言,這並不能成為見死不救的藉口。同時,我相信這18名路人如果遇到實驗中“一對一”的情境也一定會積極主動幫助他人,他們在得知小悅悅生命垂危時也一定心有愧疚。
奇妙的群體心理學:解讀社會事件背後的心理密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