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韭

太白韭

太白韭,中藥名。為百合科植物太白韭Allium prattii C. H. Wright的全草。分布於陝西、甘肅、青海、安徽、河南、四川、雲南、西藏等地。具有發汗,散寒,健胃,接骨之功效。用於傷風感冒,頭痛鼻塞,脘腹冷痛,消化不良,跌打骨折。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太白韭
  • 別稱:野蔥、野蒜、太白山蔥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百合目
  • :百合科
  • :蔥屬
  • :太白韭
  • 分布區域:陝西、甘肅、青海、安徽、河南、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 採收時間: 夏、秋季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歸肺、胃、腎經。

功效

發汗,散寒,健胃,接骨。

主治

用於傷風感冒,頭痛鼻塞,脘腹冷痛,消化不良,跌打骨折。

相關配伍

骨折:鮮野蔥,加蜂蜜搗爛外敷患處,能接骨。(《常用中草藥彙編 原植物彩色圖鑑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加蜂蜜搗敷。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

形態特性

鱗莖單生或2-3枚聚生,近圓柱狀;鱗莖外皮灰褐色至黑褐色,破裂成纖維狀,呈明顯的網狀。葉2枚,緊靠或近對生狀,很少為3枚,常為條形、條狀披針形、橢圓狀披針形或橢圓狀倒披針形,罕為狹橢圓形,短於或近等於花葶,寬0.5-4(-7)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逐漸收狹成不明顯的葉柄。花葶圓柱狀,高10-60厘米,下部被葉鞘;總苞1-2裂,宿存;傘形花序半球狀,具多而密集的花;小花梗近等長,比花被片長2-4倍,果期更長,基部無小苞片;花紫紅色至淡紅色,稀白色;內輪的花被片披針狀矩圓形至狹矩圓形,長4-7毫米,寬1-1.5(-2.5)毫米,先端鈍或凹缺,或具不規則小齒,外輪的寬而短,狹卵形、矩圓狀卵形或矩圓形,長3.2-5.5毫米,寬1.4-2(-2.9)毫米,先端鈍或凹缺,或具不規則小齒;花絲比花被片略長或長得多,基部合生並與花被片貼生,內輪的狹卵狀長三角形,基部寬0.8-1.5毫米,外輪的錐形;子房具3圓棱,基部收狹成長約0.5毫米的短柄,每室1胚珠。花果期6月底到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0-4700m的陰濕山坡。分布於陝西、甘肅、青海、安徽、河南、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相關論述

《青藏高原藥物圖鑑》:“治失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