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源與流

太極拳的源與流

太極拳源於武當山,為張三豐祖師創造,是武當武術的一項重要內容。什麼是武當武術?武當武術是中國內家拳術。武當武術的宗旨是:以養生健身為主,以防身技擊為次。用祖師張三豐的話說,就是“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武當武術的特點是: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靜制動,後發先至,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武當武術的內容是:一為以太極拳為標誌的包括形意、八卦的拳法;一為以武當劍為標誌的包括各類冷兵器的械法;一為以內丹功為標誌的包括各類氣功的功法。武當武術弟子萬千,早已形成與少林武術媲美的龐大的中華武術體系,自古武術界就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極拳的源與流
  • 源於武當山
  • 人物張三豐祖師
  • 宗旨:以養生健身為主
太極拳源於武當山,為張三豐祖師創造,是武當武術的一項重要內容。什麼是武當武術?武當武術是中國內家拳術。武當武術的宗旨是:以養生健身為主,以防身技擊為次。用祖師張三豐的話說,就是“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武當武術的特點是: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靜制動,後發先至,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武當武術的內容是:一為以太極拳為標誌的包括形意、八卦的拳法;一為以武當劍為標誌的包括各類冷兵器的械法;一為以內丹功為標誌的包括各類氣功的功法。武當武術弟子萬千,早已形成與少林武術媲美的龐大的中華武術體系,自古武術界就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說。
“中華民國”期間,國民政府曾派員上武當山考察國術武當內家拳,當時的道總徐本善熱情接待了他們,除了給他們演練武當拳術,還把自己作的一首《太極拳歌》進行傳唱,歌詞是:

太極真傳出武當,功夫全在辨柔剛。倘若悟得真妙訣,強國強民亦自強。

1931年夏,賀龍同志率紅三軍引兵武當,創建蘇維埃,賀龍和紅三軍的許多指戰員都向徐本善學過太極拳。新中國成立後,擔任首任國家體委主任的賀龍同志,先後兩次向武當山所在地的均縣(今丹江口市)政府,詢問徐本善和武當太極拳的情況。均縣後來專門成立了武當拳法研究會,創辦了武當內家拳期刊《武當》,和全國武術專家學者一起,經過多年的挖掘整理,已蒐集整理髮表武當太極、形意、八卦等拳法、功法、套路和養生秘訣1 000餘萬字,已經確認的有100多個門派.500多個拳譜。最長的武當太極拳譜達164式,最長的武當陰陽八卦掌達300多式。
然而,就在1931年賀龍引兵武當學習武當太極拳這年,當時的中央國術館編審處長唐豪,沒上過武當山,沒看到過道人打太極拳,就否定武當武術,否定太極拳的祖師張三豐;接著又到了一趟河南溫縣趙堡鎮的陳家溝,看到陳派太極拳,就下結論封陳家溝為太極拳發源地,封陳王廷為太極拳祖師,由此種下了太極拳發源地與太極拳祖師之爭的根子。事實上,武當山的太極拳祖庭、張三豐的太極拳祖師地位,是千千萬萬太極拳弟子公認的,就連由陳式太極拳師傳演化形成的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等,也都公認張三豐是太極拳祖師,至於趙堡太極拳、松溪派太極拳和中國其他門派的太極拳就不用說了,大家萬法歸宗都承認張三豐是祖師。
距今15年前,為了對太極拳正本清源,還太極拳源流的本來面目,由武漢體育學院武術系主任、教授、著名武術家江百龍先生領導、組織的課題科研組,對國家體委委管課題研究項目《武當拳派源流、拳系及內容研究》,歷時三年的研究,於1992年8月1日,在武當山紫霄飯店宣講論文進行鑑定。參加鑑定的是由國家體委組織的二十餘名全國武術界著名的專家、學者、教授、武術大師,對該課題的《武當拳派祖師張三豐之生平》、《武當拳派之淵源》、《武當拳派之理論基礎》、《武當拳派之技擊內容》,進行了認真鑑定,一致認為:張三豐確有其人,武當山確有其拳,武當拳派是與少林拳派齊名的中國內家拳。這次對武當拳派的高層次高水準的研究,出了專著《武當拳之研究》,並在國家體委獲獎。
本來陳家溝的陳氏後裔,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從來沒說過陳家溝是太極拳祖庭、陳王廷是太極拳祖師,對外只稱是本家拳術。是唐豪的文章《少林武當考》出來後,作為武當拳眾多流派之一的陳家溝“陳式太極拳”派,才認為陳家溝是太極拳的發源地、陳王廷是太極拳的祖師。在20世紀90年代,國家體委科研課題《武當拳派源流、拳系及內容研究》通過鑑定後,太極拳發源地和太極拳祖師的爭論才歸於平靜。沒想到近幾年,極少數人卻又鬧起紛爭,不顧武當山是太極拳祖庭、張三豐是太極拳祖師的定論,又步唐豪後塵,挑起太極拳發源地和創始人的爭論,對張三豐祖師進行否定。此舉引起眾多太極拳傳人的不滿,現在是到了再次對太極拳正本清源的時候了。
一、太極拳源出武當道人張三豐

太極拳源出武當道人張三豐,這已是數百年來不爭的事實。筆者有幸參加了國家體委科研課題《武當拳派源流、拳系及內容研究》,現以下文列舉的事實,澄清唐豪等人翻造的混亂,還太極拳源流的本來面貌。
1、太極拳祖師是張三豐

據《明史?方伎傳》和有關典籍記載:張三豐名全一,字君寶,號三豐。遼東懿州(今遼寧阜新)人。生於元定宗貴由二年,卒於明英宗天順八年。身材頎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才華橫溢,過目成誦,學識淵博,醫術高明,道行高深,武功超絕。善嬉諧,旁若無人,因不飾邊幅,又稱邋遢道人。議論三教經書,則絡繹不絕,所以心與神通,神與道一。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興來穿山走石,能一日千里。行無常行,住無常住,人皆異之,鹹以為神仙中人也。
張三豐出身書香門第,幼年人道,拜張雲庵道長為師,後還俗專修儒學,曾在中山府安喜縣作過縣令,不久辭官,師從終南山火龍真人,傳以大道,命出山修煉。元泰定甲子春,南至武當,住在少祖山洞穴(人稱為“祖師洞”,元末在洞口建有一座磚石結構的殿堂,俗稱“無梁殿”,“文革”中被毀),修煉“內丹功”。張三豐在山洞居住九載,練到九轉還丹,終於練成。張三豐練“內丹功”的實踐與體會,在他的著作《玄機直講》、《玄要篇》中多有記述。內丹功俗稱“氣功”,其行氣需要肢體動作進行導引,張三豐根據練內丹的需要,創造了太極拳。張三豐創造太極拳有幾種傳說,一種是他看到鵲、蛇相鬥(俗稱“龍鳳斗”),一種是他看到貓、蛇相鬥(俗稱“龍虎鬥”),從中得到啟發,創造了一套靜如處子,動如飛羽,柔如靈蛇,剛如猛虎的全新拳法“太極拳”。
太極拳是“以內丹為體、技擊為用、養生為首、防身為要,以意領氣、以氣化神、以神還虛、以虛合道,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後發制人、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的全新的拳法。
這套拳法,是根據道教的太極軌跡,踏罡步斗、劃弧轉圈運行的,因此取名“太極拳”。在手法上含“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門),在步法上含“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五步),總計“十三勢”,因而又名“太極拳十三勢”。這套拳法區別於“技擊為首,主於搏人,直線運動,先發制人”的少林外家拳,故而也叫“武當內家拳”。這是開天闢地以來,張三豐首創的太極拳(武當內家拳),這是武當內家拳的母拳。以後的形意、八卦以及後來的各種門派的太極拳,都是從張三豐創造的這套太極拳中派生出來的。
張三豐創造了太極拳後,接著雲遊四海,北燕趙,東齊魯,南吳越,西巴蜀,隱顯邀游。於明朝初年重上武當,收徒傳道授拳。張三豐先後兩次上武當山,在武當山居住達30年。洪武年間,張三豐因收武當道教住持孫碧云為徒,事跡被傳至朝廷。洪武十七年,太祖詔求,不赴。十八年又遣臣沈萬山敦請,亦不赴。永樂四年侍讀學士胡廣奏言三豐深得道法,廣其神通。五年丁亥,永樂皇帝命給事中胡熒等齋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數年不遇。他日游四川,見蜀獻王,復入武當,歷襄漢,蹤跡益奇幻。並對武當預言:“此山異日必大興。”永樂十年,成祖下詔稱張三豐為“老師”,並請入朝,不赴,唯以詩詞托孫碧雲轉奏。成祖讀詩後封張三豐為“武當真人”。遂命工部侍郎郭進、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千萬計。既成,賜名大岳太和山,設官鑄印以守。並敕建遇真宮,下旨鑄塑張三豐銅鑄鎦金像,置於宮內大殿,香火祀奉,給以帝王的待遇。明朝歷代皇帝無不崇敬張三豐的道德武功,屢屢予以加封。明英宗天順三年封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成化二十二年封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又封為“清微元始真君”。
張三豐一生體恤民情,樂善好施,疾惡如仇,見義勇為,深得老百姓愛戴。他為朝廷出謀劃策,大修武當宮觀,以真武大帝的神威,震懾眾多野心勃勃的皇子皇孫,有效地穩定了皇室內部爭權奪位、動亂紛爭的政局。他兼收並蓄,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使武當道教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成為天下第一道場。他根據道教理論中的“道法自然”、“守柔處雌”等,把道家的內丹功、養生家的導引術、武術家的拳法、軍事家的兵法,加以糅合、編創和演化,作出了集大成的貢獻,創造了具有獨特功理功法、運動體系和形式的武當拳,亦名太極拳。
張三豐創造的太極拳(武當內家拳),可以健身、醫身、防身、娛身,其宗旨為養生祛病,延年益壽。幾百年來,武當拳派薪火相傳,弟子億萬,風行世界,成為與少林拳派媲美的武術體系,早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稱譽。武當山自然成為太極拳的祖庭,張三豐自然成為太極拳的祖師。

2.太極拳祖庭是武當山

張三豐為什麼在武當山創造太極拳,這是有其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地理淵源的。武當山,古名太和山、仙室山,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在這裡屯兵,以武力阻擋秦國,故而更名“武當山”。武當山雄踞中國腹部,主峰天柱峰“一柱擎天”與北斗星對應,周圍環繞俯首朝拜的七十二峰,使武當山處於“上貫天樞,下蟠地軸”的特殊地理位置,風景壯美,其“氣場”舉世罕見,歷來被“恨山不深,恨林不密”,注重“氣場”的修真之士,視為理想的修煉之地。據《太和山志》記載,自周康王后的兩千餘年,武當山一直是隱士、道家,隱居修煉的場所。最早來武當隱居的是周康王的大夫尹喜。尹喜本為函谷關尹,他在函谷得老子寫下的《道德經》後,遂掛印辭官,結庵隱居在武當山三天門石壁,研讀《道德經》,並設法使《道德經》傳之千古。
之後尹喜的弟子尹規,入武當山學道,後其門徒綿延不絕,創立道教“樓觀派”,頗顯於北朝,尤盛於唐,影響之大,能與佛教抗衡。尹規之後,漢代的戴孟、馬明生、陰長生,唐代的呂洞賓、孫思邈,宋代的陳摶等名真高道、仙丹藥家,莫不在此修煉。
由於武當山歷來為丹士、道人修煉之地,這就必然引起歷代封建王朝的重視。武當山道教活動日漸興盛。唐貞觀年間,均州太守姚簡奉命建五龍祠,拉開了在武當山營建道場的序幕。嗣後宋、元、明三代王朝,根據自己的政治需要,尤其推崇武當真武之神。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下詔封真武為“真君”;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元世祖忽必烈下詔封真武為“玄天上帝”,繼續在武當山大興土木,修建宮觀;到了明朝永樂年間,武當山道場建設達到鼎盛時期。明成祖朱棣為了達到其“君權神授”,“以神治天下”的目的,除了加封真武,還調動軍民工匠30萬人,大修武當宮觀,歷時十年,建造了九宮九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殿宇房屋二萬餘間的33個規模恢宏的皇家建築群落。在廟的乾坤二道多達二萬餘人,香火之隆盛亘古罕見,被稱為“天下第一道場”。
武當山的宮觀廟宇建設,又促進了歷代名真高道到此修煉。這些名真高道,運用自己的學識,發展道教理論,結合古往今來流傳的武術,煉內丹,求長生,為張三豐集前人內丹術和武術之大成,創立獨特的武當太極十三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於明王朝把武當山作為皇室家廟,二百餘年向武當山下了三百多道聖旨,對張三豐就下聖旨六道,彰其功績,進行加封。有明以來,從皇子皇孫,文臣武將,到黎民百姓,每年都要到武當山朝拜,以顯示皇室家廟,護國家神的至尊。所有這些,都為武當太極拳向全國輻射傳播,創造了政治的、宗教的、物質的和精神的有利條件。
3.太極拳的功理功法源自武當道教
太極拳是武當道人創造的拳術,因此又稱“道拳”、“武當拳”。太極拳的功理功法自然源自武當道教,其可以追溯到道教的理論基礎老子的《道德經》,諸如太極拳的“拳法自然”、“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後發制人”,無不是《道德經》的“道法自然”、“柔弱勝剛強”、“不敢為天下先”的引申。具體說來,太極拳的功理功法,可以用武當道教的“三說四論”進行概括。

(1)“養生健身”的起源說

道教修今世,道人修煉的目的就是為了“長生不老”,“飛升登仙”。因此,他們對養生健身十分重視。為此他們除了借外物(外丹),更主要的是導引行氣煉內丹。道教認為要養生必須“寶精愛氣”,氣是“人”與“仙”之間的橋樑。這種“氣”就是“內丹”。煉內丹就是“鍊氣”。鍊氣的方法,大致有:食氣,即不食五穀,專門食氣,最後達到“辟穀”而“胎息”的境界;養氣,吐故納新,補充內氣,護養真氣,延年益壽;行氣,運用意念,調動內氣,周身運行,通達筋骨,驅逐百病,行氣的最高境界,是用身體內的陰陽二氣,在自身中“燒煉”,所謂“自家精血自交媾,身里夫妻真妙哉”。人體就是“丹鼎”,煉出來的“丹”稱為“聖胎”。有人說,內丹練成,可以通過內視看到為一顆發光的“金珠”。體內有了這種“內丹”(即“聖胎”,或叫“真元”),精、氣、形、神就可以凝聚不散,人就可以長生不老了。
鍊氣需要導引行氣,這就產生了練拳。在練氣的時候,引入武術動作,而練拳的過程中,又滲入了練氣的目的。因此拳術的技擊價值觀念在道拳中受到氣功養生觀念的衝擊,形成了“養生第一,技擊第二”的道教武術觀。這種道教氣功與武術運動的結合,便產生了最初的武當太極拳。太極拳講究“內煉一口氣,外練筋骨皮”,講究“陰陽變換,圓弧扭絲,動中求靜,柔中寓剛,細長深勻,氣沉丹田”,建立“以丹田運化修煉為核心,以經絡氣血暢通為先導,以通過性腺系統功能為重點”的有序化程式,達到增強生命活力,延年益壽的目的,就是這個道理。
張三豐是練內丹的大家,被稱為“武當丹士”。他就是依據道教“長生久視”的需要,創造了太極拳的。這是武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太極拳起源於道人養生健身,而練太極拳的目的主要也是養生健身,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2)“拳法自然”的本體說

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他法道,道法自然。”以老子“道”的本體說為理論基礎的道教,特彆強調“效法自然”,“天人合一”。而且把效法自然,作為築建武當內家拳(含太極拳)理論和技術體系的根基。遠取諸生,,近取諸物,象其形,取其意,學其長,利其用,對生物、非生物進行仿效,達到返璞歸真,人與自然和諧。太極拳中就有不少“仿生”的名稱,諸如“白鶴亮翅”、“野馬分鬃”、“金雞獨立”等。人為“小宇宙”,小宇宙與大宇宙的融合,即是常說的“天人合一”。“拳為小道,而太極大道存焉”,“拳名為太極,實太極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合也。”在這裡,拳融道中,道存拳中,太極拳就是體現人與自然的合一,練太極拳的過程,也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過程。

(3)“圓弧運動”的軌跡說

太極拳以圓弧運動作為動作運行軌跡,這是對“道”運行規律的哲學思想的擴展和延伸。“道”是萬物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萬物的發展變化延伸,而最後又返回於“道”。這個過程即古人所謂的“曰道”、“曰大”、“曰逝”、“曰遠”、“曰返”的過程。道的運行規律是一個圓圈,是萬物“生生不息,永無窮殆”的最佳圖式。這個圖式,就是“太極圖”。武當內家拳(含太極拳),要達到養生健身的效果,自然也要選擇這一具有生命力的最佳化模式,將太極圖應運於拳技,這就是太極拳重視圓弧運動的根本原因。
由張三豐太極拳而產生的形意拳和八卦掌,運動軌跡也是圓圈。
太極、形意、八卦以圓弧為運行軌跡,不僅表現在外觀形體運動的路線和定勢姿態上,也反映在身體運動的特點上。練拳者以腰為軸心,無一不貫穿著圓弧運動.隨著動作的變化形成“大弧帶小弧”,“大圈套小圈”,或者平圈、立圈、八字圈等各種圓弧運動。人稱太極、形意、八卦的身法都是“圈兒”,是有道理的。

(4)“拳法陰陽”的技擊論

道教把世界看成陰陽對立統一的整體,這種對立統一,《易經》用“陰陽”,二字概括,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結合,產生了生生不已,無窮無盡的變化。武當內家拳(含太極拳)的一招一式,都是以陰陽為根本的。太極拳論講“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形意拳論講“陰陽暗合,形意三源”,八卦掌論講“內講氣功分三節,外有手法分陰陽”,都是此理。太極、形意、八卦行拳時的進退,上下,前後,左右,虛實,開合,動靜,剛柔,隱顯,緩急,就是遵循這種陰陽變化規律的。不懂陰陽,就無法練習太極拳。
太極拳在交手中,強調把敵我雙方當作陰陽對立的整體來看,根據攻守、順逆等陰陽變化規律和對手動作特點,採取相應對策,以便克敵制勝。太極拳技擊時,“以柔克剛”,“以靜制動”,“避實就虛”,“隨曲就伸”,“後發先至”,“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都是根據陰陽變化規律的具體運用。

(5)“後發制人”的戰術論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思想,以老莊思想為理論基礎的道教創造的太極拳,深受老子思想的影響,在太極拳的技擊戰術上,強調“後發制人”。“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太極拳以不發先動為主,遇敵來擊,先以化勁化之,待其不穩,從而擊之,則用發勁”。“打手之時,彼不動,則我亦不動,以靜待之;彼若微動,且動必有一方向,我意在彼之先,隨其方向而先動,則彼必跌出矣。”所有這些論述,都是講“後發先至”。後發所以能先至,前提就是避實就虛,引進落空,以此戰而勝之。

(6)“守柔處雌”的戰略論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對立的、統一的,是運動發展變化的。這個變化是雙向的,即可以向正方向,也可以向反方向。故《道德經》中講:“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老子根據這一轉化的規律,提出了“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觀點。就是說,道的運動是向相反的方向轉化的。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最好經常處於柔弱的地位,這樣就可以避免走向死亡。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由於水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又說:“知其雄,守其雌。”這種貴柔崇雌,崇弱尚下的思想,對太極拳的拳理拳法的影響是極大的,構成了太極拳的“尚意不尚力,貴化不貴抗”的守柔處雌特點。在練拳時講究“崇尚柔化”,最忌用力,務使全身放鬆,氣血貫注,日久自然練成內勁。這種柔化,可以柔化筋骨,常葆青春,延年益壽;可以柔化內勁,富含彈性,隨勁伸縮,柔中寓剛;在技擊時則能“以柔克剛”。《武當拳法秘訣》中講,守柔處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以柔克剛。“攛不與斗,貼跌更奇,彼來凶勇,圈插敵之。以柔克剛,以疾克遲,以靜制動,以曲取直”。
以柔克剛的技藝境界,對練太極拳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身法上,要靈活,似游龍,如飛鳳,輕快若風;在手法上,要隨心而動,擊出似閃電,出手不見手;在步法上,要隨心投足,步走奇正八方,使對方迎之不見首,隨之不見其後;在心理上,要不怕近,不怕剛,不怕猛,順乎自然,因勢利導,彼不動,我不動,彼動我先動;在練功上,要內煉精、氣、神,三華聚頂,外練力、速、變,意動形起。發勁時,似乎柔軟如綿,實則堅硬如鐵。迎戰時,以變應變,隨境而化,隨意而變,隨心所欲,似攻似守,似發似收,猶如水之無所不至,氣之無所不入,戰敵則無所不適,克敵則無堅不摧。誠如此,就達到以柔克剛,以靜制動的目的了。

(7)“化惡揚善”的道德論

太極拳祖師張三豐歷來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因此太極拳理論吸收了儒家的“仁學”和“禮儀”,重視武德,講究化惡揚善。武當拳派自張三豐起不是弟子選師父,而是師父選弟子,授拳時首在變化弟子的氣質道德,而且規定收徒傳拳時的“五不傳”:心險者不傳;好鬥者不傳;狂酒者不傳;輕露者不傳;骨柔質鈍者不傳。
武當道教強調“為善”始能“保真”。用之於拳術,被迫出手,應禮讓三招,即出手使對方不傷為上乘,化而使對方無所施其力為主要。
二、太極拳源遠流長門派林立

太極拳六百餘年的薪火相傳,其傳承在歷史上主要有南派和北派之分。
即:
張三豐→王宗→陳州同→孫十三老→張松溪,張松溪開創太極拳南派:
張三豐→劉古泉(雲遊道人)→王宗岳→蔣發,蔣 發(趙堡)開創太極拳北派。
(武當趙堡太極拳第一代 1.蔣發-2.明朝萬曆年間傳趙堡邢喜懷-3.清初傳趙堡張楚臣-4.康熙年間傳趙堡陳敬柏-5.乾隆年間傳趙堡張宗禹、-6.趙堡張彥......)
(1.蔣發明末清初將武當趙堡太極拳又傳陳家溝陳王庭太極拳。...
5.乾隆年間趙堡鎮陳敬柏將武當趙堡太極拳再傳陳家溝陳繼夏-陳秉旺-陳長興...)
南派保存張三豐的拳經較少,而張三豐的原式拳法也得到加工,形成松溪派的體系。
北派保存張三豐的拳經和早期傳人王宗岳的拳經較多,(趙堡太極拳)拳法形式基本與張三豐原式相去不遠。
張三豐作為太極拳祖師,創拳後雲遊天下多年,蹤跡遍及大江南北,為其傳拳提供了便利。但是,由於道教擇徒十分慎重,傳拳十分秘密,俗稱“道不傳六耳”,就是說道人授徒時不允許有第三人在場,因此一般為單傳。所以,在明朝太極拳的發展比較緩慢。一直傳到張松溪和蔣發,太極拳才發展較快,出現了太極拳南派和太極拳北派。

1.太極拳南派

按照南派太極拳的承傳關係,張三豐首先傳拳於陝西王宗。據胡轉運、黃瑋著《太極拳與氣功》載:王宗為陝西西安壩橋官廳村人,祖居浙江餘姚。官廳村位於唐代宦官“夏侯墓”附近,原名“夏侯村”。明代村內武將王通領兵打台灣,後受誣陷被屈殺,皇帝給雪冤後賜以金頭,葬於村西南(有墓遺址)。夏侯村,當時又稱“金頭村”。由於皇帝雪冤後追封王通,其子王宗遂祭文設廳,將村名改為“官廳村”。
王宗師從張三豐習拳後,回到了浙江餘姚老家,其家族世代習武。王宗之子王守仁,號陽明,習武有成,後來官至兵部尚書。他倡導“知行合一”,反對“程朱理學”,對後世影響很大。
王宗的弟子陳州同,與王宗同鄉同事,曾在西安府衙任文案多年。據台灣宋志堅著《內家太極流傳師承考》載:“永嘉倪和清撰《內家拳技擊篇》第一篇為《陳州同述內家意旨心傳》,署名為‘大明大德十五年(1520)庚辰,甌江釣叟陳州同沐手敬跋’。”
南派太極拳第三代傳人張松溪,正德元年(1506)前後生於溫州,泰昌元年(1620)左右卒於貴州玉屏。他師從陳州同,傳徒數人,創立太極拳南派,亦稱武當內家拳松溪派。據明朝人沈一貫《搏者張松溪》、《寧波府志?張松溪》和百玉豐《浙東四明剡山少林寺——十庵十廟》等文章記載:明朝嘉靖年間江浙沿海發生倭亂,抗倭名將戚繼光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奉調浙江,親自招募了一支三千人的新兵,參軍抗倭的還有少林寺武僧,當時新科武狀元楊斌也推薦自己的師弟張松溪參軍。少林武僧雖“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而乘之”,而張松溪的內家拳卻“禦敵無隙可擊”,“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因此,戚繼光訓練戚家軍多用此法,從而冷落了少林武僧,引起不滿,派出武僧70人找張松溪挑戰,“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躍來蹴,松溪稍側身,舉手送之,其僧如飛丸隕空,墮重樓下,幾斃,眾僧始駭服。”從此武當內家拳法,名聲大振,無人不服。張松溪之後,武當派人才濟濟,形成了太極拳南派。張松溪傳弟子四人,以四明葉繼美(近泉)為魁;近泉傳弟子吳崑山、周雲泉、單思南、陳貞石、孫繼槎;吳崑山傳李天目、徐岱;李天目傳餘波仲、吳七郎、陳茂宏;周雲泉傳盧紹歧;陳貞石傳董扶輿、夏枝溪;孫繼槎傳柴玄明、姚石門、僧耳、僧尾;單思南傳王征南。
王征南(1617--1669),名來鹹,字征南。早年從軍,由於“屢立戰功”,官至“都督僉事副總兵”。由於參與反清復明,事敗後隱居鄉野,“終身菜食以明其志”。征南雖然罷事家居,但慕其才藝者來訪不絕。由此還引發了王征南與松江武藝教師的一場精彩比武,明末清初的大文學家、思想家黃宗羲寫的《王征南墓志銘》對此有記載(不贅)。王征南晚年秘密收徒傳武多人,黃宗羲之子黃百家,就拜王征南為師,學練武當內家拳。王征南下世的當年,黃宗羲給他寫了墓志銘,在中國武術史上,首次提出:“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內家。蓋起於宋之張三峰。”王征南死後七年(1675),他的弟子黃百家即著《內家拳法》和《王征南先生傳》。比較全面地介紹了王征南的內家拳法。其功理功法和“五不傳”的擇徒原則,大都與太極拳相同。王征南之後南派太扳拳還傳到南京、四川等地,出現了一大批武林高手。

2、太極拳北派

從南北兩派太極拳的承傳時間看,北派太極拳的承傳比南派略晚。張三豐之後,太極拳傳於山西(古稱山西為“山右”)王宗岳。王宗岳學來道門中的太極拳,受傳拳人告誡,對後人不明示師父姓名,只說是“雲遊道人”所傳。只在其《太極拳勢》的最後寫:“此系武當山張三豐祖師遺論,欲天下英雄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耳。”
王宗岳生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左右,山西陽城縣七里崗小王莊人,經常往來於陽城與河南鄭州之間經商做生意。由於他對太極拳有極高修養,人稱“華北大俠”。他在太極拳的發展史上貢獻十分突出。首先,他對張三豐的六首太極拳經進行解釋,寫出了《太極拳論》,概括了太極拳理論與實踐的真諦,指導著太極拳的健康發展,被後來的太極拳各流派尊為經典之首。再者他獨具慧眼,按照武當內家拳的擇徒原則,選擇河南蔣發作為衣缽傳人,使太極拳北派能夠開創形成,功莫大焉。

王宗岳收蔣發為徒,有三種說法:
一為李派太極拳傳人公布的陳派太極拳宗師陳長興,關於太極拳源流的《序》中講:蔣發幼年練少林外加拳,在一次廟會上同眾人操練拳術,見場外有二客牽馬立觀。其中一位年長者,對練拳諸人似有菲薄之意,又似有憐惜之情。蔣發正在凝想之際,他的一位好友把他拉到無人處說:“適才牽馬二客甚為讚美你,年輕者還說可惜此子未得真傳,若在吾兄門下,不出十年,必能成名於天下。”蔣發知二客為練藝高人,遂尾隨至無人處,長跪二客面前,懇求拜師。年長者見蔣發心誠,便說爾若決心學藝,請於下月某日午時,在此垂楊柳下等候。屆時蔣發正在垂楊柳下恭候,果然二客乘馬而來。年長者即是王宗岳,遂收蔣發為徒,帶回山西傳授。
一為趙堡太極拳宗師鄭悟清述、鄭瑞整理的《武當趙堡和式太極拳闡秘》載:明萬曆年間,山西陽城王宗岳一行二人,到鄭州檢查生意,住宿趙堡,見數人練拳,議論說穿紫花布衫的蔣發,天質好可教。蔣發知道後多方懇求拜師學藝,王宗岳才允許,約定日期,等他從鄭州回來,同上山西學拳,如同父子。因王宗岳年事已高,就由其女帶父授拳於蔣發。蔣發回來傳拳於趙堡,人們因此稱趙堡太極拳為“大姑娘拳”。
一為楊派太極拳傳人王矯宇,在1934年應《北平實報》記者王柱宇採訪時說,聽宗師楊祿禪講,蔣發幼年出天花形成疤頭,王宗岳先生因呼蔣發為禿小子,激起蔣發大怒,與王宗岳較,三次被王宗岳擊出數丈,始知遇到非常人,急奔王宗岳前,跪地呼師父叩首至出血,請收為弟子。王宗岳察其誠收為門人。三種說法雖有出入,且有誇張潤色之詞,但在王宗岳慧眼識珠,收蔣發為徒上是一致的。
蔣發生於明萬曆二年(1574)(1574—1655),河南懷慶府溫縣趙堡小留村人。據趙堡太極拳第九代傳人杜元化所著《太極拳正宗》(1935年石印版)載:蔣發先師生於大明萬曆二年,22歲時,從山西王宗岳(又名王林禎)學拳7年。又據陳長興的一篇太極拳源流的《序》中講:蔣發為王宗岳門下之高弟子,得內家武當派悟修之真傳。幼時因出天花,為悶痘而斃被棄郊野。忽被狼將頭皮咬破,一痛而蘇,一聲大哭,將狼驚走。適有鄰人經過,聞其哭聲甚雄,視之為蔣氏之子也。遂抱之送歸其家。後來痘痊癒,惟頭皮半邊留一大疤,故後人皆稱先生‘疤頭’焉。名滿海內,凡拳勇者,無不拜服。
蔣發(趙堡)開創太極拳北派,根據祖師張三豐的《太極煉丹秘訣》中的“太極十要訣”、“太極行功法”,口傳一篇《太極拳功》,由弟子們記述得以流傳。
蔣發回河南溫縣(趙堡)傳太極拳,有記載的為二人,一為趙堡的邢喜懷,一為陳家溝的陳王廷。
陳王廷,亦名陳奏庭(1600—1680),河南溫縣陳家溝人,曾做過一般武官,學過五套“炮捶”少林外家拳,為當時一位少林拳師。蔣發傳授他太極拳時,由於陳王廷珍惜自己所學的炮捶,並沒全身心投入到太極拳中,加之陳王廷已經練成剛硬的少林外家拳,再練守柔處雌的太極拳,自然大打折扣。因此陳王廷始終不滿意自己的造詣。但是陳王廷畢竟是一代外家拳師,他將炮捶的一些理念和招式揉進太極拳中,把其頭套炮捶改造成“太極拳”,因此陳王廷的太極拳,遺留了外家拳的不少痕跡。由於陳王廷沒有得到太極拳的真傳,改造的頭套炮捶很粗糙,因此無法流傳,以至於陳王廷後,太極拳承傳斷了兩代。
邢喜懷(1589—1679),河南溫縣趙堡鎮人,開布行經商,蔣發太極拳衣缽傳人。蔣發由山西回小留村後,家貧地少,從事制布袋的手工行當,所制布袋要到集鎮趙堡鎮銷售,再從集鎮上購買制布袋的布料,這就與布行老闆邢喜懷結下機緣。邢喜懷慕名想學蔣發的太極拳,就殷勤接待多方照顧,蔣發經過兩年對邢喜懷的考察,(1606)才正式收徒傳拳。邢喜懷為趙堡太極拳第二代傳人,練拳刻苦,拳技高超。他遵從師訓選賢傳授的教誨,將太極拳傳給了自己的同盟兄弟張楚臣(1628—1712),是為趙堡太極拳第三代傳人。張楚臣又傳給陳敬柏(1653—1738),是為趙堡太極拳第四代傳人。
陳敬柏,河南溫縣趙堡人,太極拳的技藝達到很高境界,人稱“神拳手”。他傳拳給張宗禹,是為趙堡太極拳第五代傳人。張宗禹傳其孫張彥,是為趙堡太極拳第六代傳人。張彥傳陳清平,是為趙堡太極拳第七代傳人。陳清平是趙堡鎮人,不僅拳藝高超,而且善於總結教拳經驗,並上升為理論。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祿禪1896年曾在其《楊氏太極拳》一書中寫道:我“學太極拳於陳家溝陳長興,得拳理於趙堡的陳清平。”
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則不僅從陳清平那裡學到了太極拳精妙的技藝和拳理,還從他那裡得到了王宗岳的《太極拳譜》,並據此創造了武式太極拳。陳清平傳與其子陳景陽和張應昌、和兆元等人,是為趙堡太極拳第八代傳人。和兆元在繼承趙堡太極拳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和創新,創立了“和式太極拳”。杜元化為趙堡太極拳第九代傳人,1935年撰寫《太極拳正宗》,全面介紹了趙堡太極拳的源流、內容和練法。
在北派太極拳發展史上,陳敬柏作出了卓越貢獻。他不僅在趙堡鎮傳拳,還打破了趙堡太極拳不外傳的禁錮,廣收門徒八百餘人,培養了一批高手弟子,(九世)陳王廷後族重孫(十二世)陳繼夏就是在陳敬柏廣收門徒時,在趙堡鎮學的太極拳。陳繼夏傳太極拳於(十三世族侄)陳秉旺,陳秉旺傳太極拳於其子陳長興(十四世)。
陳長興生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1853),得到太極拳真傳,其學的太極拳與九世陳王庭的太極拳大不一樣,被稱之為“老架”。有文章說,是陳長興開創了“陳式太極拳派”,也有文章說,是陳長興完善了“陳式太極拳”。兩種說法都承認陳長興是陳派太極拳的關鍵性人物。從陳長興起,陳式太極拳日益興旺。但是,陳長興不忘師祖,終其一生一直尊張三豐、王宗岳為太極拳祖師,並以此教導弟子。
在北派太極拳的發展過程中,陳家溝和趙堡鎮一直是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關係非常融洽,建立了“兄弟”關係,共同規定“打東不打西”。由於陳家溝和趙堡名氣都很大,外地來訪的武林高手自然不少,特別是山東來的武士更多,兩家都毫無顧忌地與之交手切磋。這叫“打東”。但是,凡是山西來的武士,兩家都不能出手,因為山西乃王宗岳老師所在地。這叫“不打西”。
向陳家溝陳長興學太極拳術,同趙堡鎮陳清平學太極拳理的楊祿禪,創造了一個重要流派“楊氏太極拳”。他拳技高強,號稱“楊無敵”。把太極拳帶到了北京,向皇親國戚王公大臣們傳授,從此使太極拳發揚光大,在太極拳發展史上豎了一塊光輝的里程碑。從此,太極拳流派紛呈:武禹襄向趙堡太極拳傳人陳清平和楊祿禪學拳,創造了“武式太極拳”。李瑞東向楊祿禪學太極拳,創造了“李式太極拳”。吳保亭(全佑)向楊祿禪學拳,還向楊祿禪之子楊班侯拜師,創造了“吳式太極拳”。孫祿堂師從郝為真,創造了“孫式太極拳”。由於楊祿禪的作用,這時北派太極拳後來居上,超過了南派太極拳的發展。
3.太極拳其他流派
在太極拳發展過程中,除了南北兩大派系,還出現了其他一些流派。這些流派,或在家族內部承傳,或在南北交叉承傳,都為太極拳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諸如:由明代嘉靖年間安徽人宋遠橋在武當山學的“太極拳十三勢”,在家族中秘傳到民國年間的十七代傳人宋書銘,推手功夫十分精湛,曾戰勝當時的不少太極拳大師。由一代武術大師甘鳳池創立的“武當嫡傳金蟾派太極功”,流傳江南廣大地區。由武當山道人培元塵將“武當隱仙猶龍派太極拳”傳給北京的司星三,該派至今流傳於天津地區。由谷宗雲、谷宗秀兄弟將“金陵太極功”,傳給河南李六如,李六如傳北京夏桂勛,夏桂勛傳恆壽山,此派也在天津地區廣為流傳。由道人吳鑫泉傳承的“武當道家太極拳”,由北京白雲觀安聲遠道長傳承的“原始太極拳”,都在各地廣為流傳,而且各自有其傳遞程式,與陳家溝毫無瓜葛。
總之,中國太極拳經過六百餘年的師承流傳,如今已是流派紛呈,弟子億萬,遍及海內外。如果說六百年前張三豐創拳時,太極拳還是涓涓細流,六百年後的現在太極拳已經是洶湧澎湃的大江大河。然而,儘管六百年前張三豐創造的太極拳是一滴水,它也是源;六百年後的太極拳是江河,它也是流。沒有滴水之源,就沒江河之流!不管哪一個太極拳流派,不管這個太極拳流派如何興旺,都不應該忘記太極拳那滴水之源,不應該忘記那開掘太極拳源頭的開山祖師張三豐!
三、“陳王廷創造太極拳”質疑

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中國太極拳的發源地和創始人是沒有爭議的。包括陳家溝陳派太極拳的著名傳人陳長興和陳鑫,都歸宗認祖,承認武當山為太極拳祖庭,承認張三豐為太極拳祖師。然而,由於唐豪文章的錯誤結論引導,導致陳派太極拳後來的傳人,也否定太極拳祖庭武當山和太極拳祖師張三豐,而定太極拳祖庭為陳家溝和太極拳祖師為陳王廷。根據海內外武術家和武術理論家的考證,陳家溝作為“陳式太極拳”的發源地,是可以的;陳王廷作為“陳式太極拳”的創始人,也勉強說得過去。雖然陳長興完善了“陳式太極拳”,但陳王廷畢竟向太極拳北派開創先師蔣發學過太極拳,他又是陳長興的祖先,尊他為陳派創始人,於情於理都說得通。但是,陳王廷要作為中國太極拳的創始人,把中國太極拳的產生推遲三百年,這與太極拳的歷史事實不符,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懷疑。

1.蔣發的畫像為什麼和陳王廷的畫像在一起

數月前,中央電視台曾以《尋找太極張三豐》為題,訪問了武當山、遼寧張三豐故鄉和陳家溝。陳派太極拳傳人,拿出了陳氏宗祠的一幅遺像。遺像上畫著陳王廷和蔣發。當中央電視台記者問道,蔣發的像為什麼和陳王廷畫在一起?陳家溝人回答:蔣發是陳王廷的長工,關係很好,見陳王廷畫像讓後輩祭祀,想到自己當長工沒娶妻室,無後人祭祀,當時就哭了。陳王廷就叫人把蔣發的像畫到和自己一起,接受子孫燒香祭祀。
這種解釋難以自圓其說。畫像懸掛陳氏宗祠,讓後輩子孫永久祭祀。莫說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不可能,就是在現在也難做到。試想一個打工的人,老闆會平白無故把他的像畫到與自己一起讓子孫紀念?除非這個長工(如今叫打工的)與老闆有特殊關係。什麼特殊關係?陳王廷畫的圖是叫後輩子孫紀念他是太極拳宗師,蔣發居然也在上面,他與蔣發是什麼特殊關係,這裡決非“主僕關係”,而是“師徒關係”,即:蔣發是師,陳王廷是徒。非這種關係,這幅圖就無法解釋。其實,就在1931年,唐豪到陳家溝調查太極拳史的時候,陳家溝人實事求是地對他說“蔣發為陳王廷之師”,就連唐豪後來寫的《太極拳研究》中,也不得不承認:“蔣為奏庭之師,合於畫像”。
2.陳派太極拳早期傳人為什麼不承認太極拳祖師是陳王廷

陳式太極拳是在二百多年前陳長興手上完善和推廣的,因此陳式太極拳的源流,陳長興應該最有發言權。陳長興家存的祖傳秘訣《太極拳譜》(乾隆年間抄本),有張三豐太極拳歌訣,諸如:
舉動輕靈神內斂,莫教斷續一氣研,左宜右有虛實處,意上寓下後還天。掤捋擠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乾坤震兌乃八卦,進退顧盼定五行。
拳譜最後落款為:“以上系三豐祖師所著,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姜容樵《太極拳講義》)
陳長興親傳楊祿禪的拳譜上雖然少了張三豐的太極拳歌訣,但在最後落款處仍然是:“以上系武當山張三豐祖師所著,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陳微明《太極拳術》)
落款處道出了張三豐創造太極拳的實質,就是為了延年益壽。這符合道教的特點。道教一貫視養生為“首”,視技擊為“末”。
陳氏興之後的陳式太極拳傳人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中說其祖陳卜“教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日太極拳”,“我陳氏自山西遷溫,帶有此藝”。又說:“拳以太極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極之理,而後於全體之上下左右前後,以手足旋轉運動發明太極之蘊,立其名以定成成憲,義至精也,法至嚴電。”
這裡陳鑫把打太極拳說成為了促進消化,顯然是離了練太極拳的宗旨,有附會之嫌。而他說太極拳是先祖陳卜,從山西帶到河南溫縣的。又說太極拳古已有之,先祖陳卜不過是學了太極拳而已,從沒提到陳王廷創太極拳。
陳鑫之後的陳氏太極拳傳人陳森,保存著《陳氏家譜》,他見家譜沒有拳術記載,就給九世陳王廷到十六世陳鑫等25人的名字旁加了注。在陳王廷旁註:“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在陳長興旁註:“拳師”。在其直屬祖先旁皆註: “拳手大家”、“拳師神妙”等。但他說的陳氏拳,根本沒有“太極”二字。
李亦畲根據陳長興弟子楊祿禪的透露,在清光緒六年所作的《太極拳小序》中寫道:“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人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
陳式太極拳的幾代傳人雖然對太極拳祖師的說法不一,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太極拳祖師是張三豐,不是陳王廷,陳王廷頂多是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人。從陳王廷擔任過鄉兵守備一職的武官和他會打少林拳派的炮捶看,陳森的批註不是沒有道理。武官要帶兵打仗,正符合“主於搏人”的少秫拳宗旨。可是,唐豪先生卻根據這一批註,武斷地下結論:陳王廷的拳就是太極拳,而且把“發明太極拳”的桂冠強加到陳王廷頭上。
3.《陳氏拳械譜》的兩個抄本“文修堂本”和“兩儀堂本”,為什麼不一樣
陳式太極拳傳人陳子明的好友徐震(字哲東).1934年曾向陳子明借抄《陳氏拳械譜》的兩個抄本“文修堂本”和“兩儀堂本”,並錄入他的著作《太極拳考信錄》。徐震說:“文修堂抄本,可能是較早的家藏拳譜,主要是炮捶的名目。有頭套捶拳架、四套捶拳架、五套捶……唯獨沒有‘太極拳’及‘十三勢’。兩儀堂本的內容有:頭套十三勢拳歌、二套炮捶十五紅炮走拳,三套拳、四套拳、五套拳。在五套之外,另有一套‘太極拳’。……其內容與頭套十三勢拳歌相似。”同是《陳氏拳械譜》的兩個抄本為什麼不一樣?這正說明,在蔣發傳拳前,陳王廷學的是少林外家拳的炮捶,而在蔣發傳給陳王廷太極拳後,才出現“十三勢”和“太極拳”歌訣。
4.唐豪為什麼要發表“陳王廷是太極拳創始人”的欺世之淡

唐豪(唐范生),1896年生,江蘇吳縣人,1928年中央國術館成立後,他出任編審處長。1931年,他跑了一趟陳家溝,看到陳森在陳王廷名字旁的批註:“陳氏拳手刀槍之創始人也。”和陳王廷的《長短句》中云:“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閒,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就下結論說陳王廷的拳就是太極拳,陳王廷就是太極拳創始人。唐豪是做學問的,應該明白太極拳的拳理拳法是什麼?《長短句》中的“悶來時造拳”,說的是打拳為了解悶,與太極拳的養生健身相去甚遠。而教子孫“成龍成虎”,顯然是“以武取仕”,走自己當武官的道路,與太極拳的延年益壽何乾?何況人家陳王廷也好,陳鑫也好,就根本沒提“太極”二字。唐豪就斷定人家是太極拳創始人,這不是主觀臆斷是什麼?為了強樹陳王廷為太極拳祖師,唐豪不惜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傳授陳長興等陳氏子孫太極拳的趙堡第四代太極拳傳人陳敬柏,劃為陳家溝的傳人。更有甚者,陳氏子孫陳鑫在《陳氏家乘?陳王廷傳》中明明白白寫道:“公際亂世,掃蕩群氛,不可勝記,然皆散亡,只遺《長短句》一首。”這裡已經說明陳王廷沒有《拳經總歌》,唐豪卻在陳氏“兩儀堂”拳械譜抄本上,找了首沒署名的《拳經總歌》,而且硬說是陳王廷所作。為封陳王廷太極拳祖師,找拳經根據。然而奇怪的是後來陳式太極拳的三部代表作,都沒有引用過《拳經總歌》一句話。就連當代陳式太極拳傳人陳正雷所著《中國陳氏太極》的技擊部分,全用王宗岳《太極拳論》,而無一句用《拳經總歌》。原來這首《拳經總歌》是陳氏抄錄的戚繼光外家拳經中的有關歌訣,沒有太極拳理,無法套用。早於唐豪多年的陳氏子孫陳鑫就不承認陳王廷有《拳經總歌》,後來的外人唐豪卻承認陳王廷有《拳經總歌》,而且把戚繼光的外家拳經冒充陳王廷的《拳經總歌》,這是為什麼?
說穿了唐豪在這裡說謊,是為了掩蓋他的上一個謊言。就在他到陳家溝“調查”太極拳史之前,他發表了《少林武當考》,公然否定太極拳祖師張三豐,否定當時流傳五百餘年的武當太極拳。在武術界引起軒然大波,全國的武當弟子更是強烈不滿。唐豪先生因此也丟掉了中央國術館編審處長的職位。唐豪雖然丟官罷職,但他為了自圓其說,就要樹一個太極拳發源地,樹一個太極拳祖師。

5.唐豪為什麼要否定太極拳祖師張三豐和武當內家拳

1931年,就在唐豪否定武當山為太極拳發源地,否定張三豐為太極拳創始人,封陳家溝為太極拳發源地,封陳王廷為太極拳創始人的時候,賀龍軍長率領紅三軍就駐在武當山,向道總徐本善學習太極拳。唐豪既不上武當山,又不看武當山道人打太極拳,就敢說武當沒有太極拳,其“武斷”得也算可以了。
張三豐的太極拳祖師地位,是唐豪否定得了的嗎?從典籍記載,張三豐著述,到民間傳說,反覆證明,是張三豐創造了太極拳。《明史?方伎傳》和張三豐健在時的任自垣編撰的《大岳太和山志》,都記載張三豐“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興來穿山走石,倦時鋪雲臥雪,能一日千里。行無常行,住無常住,人皆異之,鹹以為神仙中人也。”這裡,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張三豐,無疑是位武藝超絕的高人,他內丹功高超,達到了數月不食的“辟穀”境界,有著鋪雲臥雪的金剛不壞之身,而且能穿山走石,一日千里,武功了得!有人說沒有張三豐會武功的記載,這裡記的是什麼?張三豐在其著作《大道論》、《玄機直講》和《玄要篇》中,大量記載了為何練內丹功,如何練內丹功。而且他的《太極拳歌訣》,經過太極拳北派宗師王宗岳的解釋,寫成《太極拳論》,成為指導練太極拳的經典著作。張三豐從理論到實踐,都證明是太極拳祖師,是誰也否定不了的。
唐豪為什麼要否定呢?這與當時的大氣候有關。1930年前後,正是學術界“疑古”思潮泛濫之時。在這股思潮的影響下,一些人對古代的人和事,都要懷疑否定,不管你是儒是釋是道,不管你是孔夫子、達摩,還是張三豐,一概懷疑。當時的胡適先生,甚至提出“先下結論,後找根據”,還說歷史就像人身上的衣服,可以換來換去。唐豪自然受這種疑古思潮的影響,難怪敢發表否定數百年來萬千弟子尊崇的太極拳祖師張三豐的欺世文章了。
6.唐豪為什麼把明朝的王宗岳說成清朝人

眾所周知,陳王廷是一個騎馬打仗“掃蕩群氛”的武官,學的是主於搏人的少林外家拳,他即非道人自然沒有練內丹功的體驗,後來師從蔣發也是學了點太極拳的皮毛,因此,他無法拿出公認的太極拳拳理拳法(其實人家陳王廷當年學太極拳壓根就沒想當祖師)。但是,蔣發的老師、陳王廷的師爺王宗岳,不光太極拳技精湛,太極拳的理論造詣也有很高。他解釋張三豐六首《太極拳歌訣》,寫成了著名的經典著作《太極拳論》。唐豪為了樹陳王廷為“太極拳祖師”,就看中了《太極拳論》。要是陳王廷有這一部《太極拳論》,當祖師就順理成章了。可惜得很,陳王廷是清朝人,王宗岳是明朝人,比陳王廷早上百年。於是,唐豪就給王宗岳改“檔案”,寫了篇《王宗岳考》,說王宗岳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洛陽,後到開封,而且乾隆六十年(1795)尚健在。如果此說成立,生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的王宗岳已經活了260歲。唐豪造出了王宗岳的生平檔案,就謊說王宗岳的另一部著作《打手歌》,是修訂陳王廷的四句《打手歌》而成的。既然王宗岳能修訂陳王廷的打手歌,他作的《太極拳論》自然也是根據陳王廷的理論得來的了。現在有少數人,步唐豪後塵,也把明朝的王宗岳說成清朝人,目的就是讓這位太極拳先師、太極拳理論家,為後輩弟子陳王廷幫忙,樹太極拳弟子為太極拳祖師。
然而歷史就是歷史,王宗岳寫《太極拳論》和《打手歌》時,陳王廷還沒出生呢,他怎么可能修訂陳王廷的東西呢?
結論
太極拳作為武當內家拳的“母拳”,產生六百餘年來,早已發展成了包括“太極、形意、八卦”三大拳系的可以和少林外家拳體系媲美的武當內家拳體系。唐豪先生更換太極拳祖師的理由,是站不住腳的。步唐豪先生後塵,否定張三豐,樹立陳王廷,也是徒勞的。
從太極拳的宗旨、拳理、拳法、創拳條件、創拳人的武功記載、內丹功著作、太極拳歌訣等證據來看,都證明了武當山是太極拳發源地,張三豐是太極拳創始人。“陳式太極拳”只不過是中國太極拳眾多流派中的一個流派。陳家溝只不過是“陳式太極拳”的發源地,而不是中國太極拳的發源地;陳王廷只不過是“陳式太極拳”的創始人,而不是中國太極拳的創始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