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鳥指名亞種

太平鳥指名亞種

太平鳥指名亞種(學名:Bombycilla garrulus garrulus )為鳥綱太平鳥科的鳥類。體長18厘米,翼展34-35厘米,體重40-64克,壽命13年。屬小型鳴禽,全身基本上呈葡萄灰褐色,頭部色深呈栗褐色,頭頂有一細長呈簇狀的羽冠,一條黑色貫眼紋從嘴基經眼到後枕,位於羽冠兩側,在栗褐色的頭部極為醒目。頦、喉黑色。翅具白色翼斑,次級飛羽羽乾末端具紅色滴狀斑。尾具黑色次端斑和黃色端斑。特徵極明顯,數量眾多,體態優美、鳴聲清柔,為冬季園林內的觀賞鳥類。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太平鳥指名亞種雄性成鳥:額及頭頂前部栗色,愈向後色愈淡,頭頂後部及羽完灰栗褐色;上嘴基部、眼先、圍眼至眼後形成黑色紋帶,並與枕部的寬黑帶相連構成一環帶(枕部的寬黑帶被羽冠擾蓋);背、肩羽灰褐色;腰及尾上覆羽褐灰至灰色,愈向後灰色愈濃;翅覆羽灰褐色;初級覆羽黑色雎鮮明白端,形成翅班;初級飛羽黑色,自第2枚以內的外翈端部以及內翈端緣有明顯的黃色狹斑;次級飛羽外翈黑色具白羰斑,內翈黑褐色;次級飛羽的羽軸延伸出羽端2~8mm,形成扁片紅色蠟質突起;尾羽黑褐色,近端部漸變為黑色,羽端有5~7mm寬的黃端斑;中央2對尾羽羽軸的端部紅色,並向外伸出紅色的細針狀蠟質突起(在舊羽常因磨損而不顯)。頦、喉黑色;頰與黑喉交匯處為淡栗色,其前下緣近白,形成不清晰的頰紋;胸羽與背羽同色,腹以下褐灰;尾下覆羽栗色。
太平鳥指名亞種太平鳥指名亞種
雌性成鳥:羽色似雄但頦、喉的黑色斑較小,並微雜有褐色;初級飛羽羽端的黃色緣較雄鳥小,有的標本呈淡黃或近白色;次級飛羽端的紅色蠟突極小;尾端黃色較淡。
虹蟆暗紅色;嘴黑;腳、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52-65g,♀43-64g;體長♂174-212mm,♀180-205mm;嘴峰舍♂10-12mm,♀10-12mm;翅♂112-121mm,♀105-120mm;尾♂59-70mm,♀60-76mm;跗蹠♂18-23mm,♀18-23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楊樺林中,秋冬季非繁殖期多出現於楊樺次生闊葉林、人工松樹林、針闊葉混交林和林緣地帶,有時甚至出現在果園、城市公園等人類居住環境的樹上。

生活習性

在中國多數地區見於冬季和春、秋遷徙季節,屬於冬候鳥和旅鳥。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時候多成群活動,有時甚至集成近百隻的大群。通常活動在樹木頂端和樹冠層,常在枝頭跳來跳去、飛上飛下,有時也到林邊灌木上或路上覓食。飛行時鼓動兩翅急速直飛,除繁殖期外,沒有固定的活動區,常到處遊蕩。越冬棲息地以針葉林及高大闊葉樹為主。主要集聚均為槐林和針葉林。在繁殖期主要以昆蟲為食,秋後則以漿果為主食,也吃花揪、酸果蔓、野薔薇、山楂、鼠李的果實以及落葉松的球果。

分布範圍

分布於瑞典,挪威,芬蘭和俄羅斯,東至烏拉爾山脈,非繁殖期南到波蘭,巴爾幹半島,烏克蘭。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營巢於針葉林或楊樺針闊葉混交林中樹上,尤以在溪流和湖泊附近的雲杉等針葉樹最易被選擇。巢多置於不同高度的樹木側枝上,距地高12-16m。巢呈杯狀,主要用細的乾松枝、枯草莖、苔蘚和地衣等構成,內墊有柔軟的苔蘚、樺樹皮、松針 和羽毛等材料。每窩產卵4-7枚,通常5枚。卵灰色或藍灰色、被有小的黑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1-28mm×13-18.8mm,重3.5-4.0g。雌鳥孵卵,孵化期14天。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