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頂(湖北遠安山峰)

太平頂(湖北遠安山峰)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太平頂位於湖北省遠安縣,是遠安縣的最高峰,海拔1325.1米,雄踞於該縣洋坪鎮北首,素有“百井仙山”之稱。太平頂山體覆蓋區域風景秀麗,民風淳樸;山頂雲霧繚繞,怪石嶙峋,生長有罕見的珍奇樹種及數不清的名貴藥材,綠茶修竹,風景別異,實為旅遊避暑勝地,是遠安縣著名的旅遊景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太平頂
  • 地理位置湖北省遠安縣
  • 自然信息:巴山松
  • 海拔:1325.1
自然信息,歷史信息,民間傳說,景點介紹,

自然信息

湖北省遠安縣太平頂太平頂岩性單一,礦物組成中石英占90%以上,堅硬無比,難以風化,為交錯層理和斜層理結構,因而使其巍峨挺拔,高聳入雲。其植被特點是喬木稀疏,灌木矮小,闊葉林居多,針葉林較少。遠安縣境內僅有的一些名貴樹種只能在此山中尋找。如:
巴山松,集中分布於該山海拔1000米以上處。其樹幹通直圓滿,長勢旺盛。1982年實測36株,平均樹高18米,枝下高9米,胸徑0.56米。有的橫空出世,儀表非凡;有的形態優雅,風采動人,很令人賞心悅目。相傳清朝乾隆年間修建百井仙山廟宇時,為道人引種於觀之四周而延續下來。現今,大樹之下幼林成片,為全縣所僅見,至為珍貴。
白皮松,散見於山頂部,其中一株樹高10米,胸徑約20厘米,覆蓋5平方米,樹齡百餘年,生長在一塊遠離山體而矗立的岩石頂部。樹幹樹枝灰白,枝椏平展,朝陽之下,閃閃發光,別具風采,的確為今古奇觀。人稱“娘子樹”。
青錢柳,在海拔千米處的闊葉林中散生,堅果有圓翅,酷似“金錢”。在果序上成串懸掛,美麗多彩,仿佛一顆搖錢樹。也是遠安縣境內僅有。
玉蘭,也稱迎春花、應春花。每逢早春,朵朵白花,開滿枝頭,煞是愛人。遠安縣沮西山地有分布,尤以本山較多。
建國後,政府在山上建立林場,曾引進華山松、濕地松、火炬松、厚朴等新品種,均能成活。山頂上還曾建有藥材場、茶場。藥材場種植各種名貴中草藥,為遠安縣的醫療衛生事業做出了貢獻。借太平頂“仙山”靈氣培育出來的“金頂碧翠”綠茶,曾在湖北省“百茗爭春”茶會上被評為優質產品。位於太平頂的百井村是洋坪鎮主要的香菇生產地之一,這裡培育出了8404號菌種的菌絲。
太平頂還有一個特點,那便是“山高水高”。太平頂山頂的水資源並不匱乏,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山上有很多泉水和湖泊,讓人不得不為之稱奇。

歷史信息

解放前的太平頂是遠近聞名,當之無愧的佛教、道教聖地。太平頂山體覆蓋區域有“九庵十八觀”,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位於山頂上的老廟和位於百井村(故稱太平鄉)的太平寺。老廟是道觀,太平寺是佛寺。太平寺位列遠安縣歷史上的“八大寺場”之首。這“八大寺場”包含:太平寺、真金寺、福和寺、壽和寺等(因時代久遠,無法收集齊“八大寺場”的名稱)。
太平頂素有“百井仙山”之稱,“百井”並非傳說。太平頂山頂的老廟內,挖有一百口井。其中九十九口內有水,只有一口內沒有水。那口沒有水的井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井,所以一般說山頂上只有九十九口井。“好一個太平頂,九十九口井。”說的就是老廟中的九十九口井。除了山頂上的九十九口井外,太平寺還有一口井,加在一起共一百口井。這就是傳說中的“百井”。
歷史上的太平頂是相當繁華的。每日到太平頂燒香拜佛的香客絡繹不絕,不僅有本縣的香客,還有荊州、沙市、當陽等地的諸多香客。百井村二組村民彭光軍家旁的稻田處原來是一個茶館,專供往來的香客歇腳飲茶。每年農曆的三月三和九月九,是香客最多的日子。香客主要是到山頂的老廟裡去拜“老爺”。山下的村民們會挑著自家的農產品到山頂的“洗乳池”畔去擺攤,於是山頂的“洗乳池”畔就會形成一個集市。不能回家的香客為了打發時間,夜間就會聚在一起賭博,於是“賭場”也形成了。由此可以想像當時的繁鬧場面。
有老人說,山頂老廟的正殿名叫“楚王殿”,殿內供奉著“楚王爺”。《史記·楚世家》云:“熊繹當周成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以上所言“成王封楚”,是西周時期楚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又有《左傳·昭公十二年》所引楚右尹子革的:“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云云,其中所提到的荊山當屬遠安縣北面的荊山,據說離太平頂不遠。由此看來,山頂道觀內供奉“楚王爺”也在情理之中。這也說明,太平頂與昔日的楚國可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關於老廟還有很多傳說,將在後面詳細介紹。
提到荊山,史料上記載荊山產玉。名揚古今的和氏璧就產於荊山之中。《韓非子·和氏》云:“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yuè)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獻其璞而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氏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名和氏之璧。”
可惜的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這一地區的老百姓對文物古蹟的保護意識淡薄,土地改革期間,這裡的“九庵十八觀”基本被毀。“破四舊”之後,這裡的古蹟幾乎全部毀壞殆盡。太平寺是這一帶堅持到了最後的古剎,被毀於二十多年前。
從山腳下的老君鄉開始,有一條通往太平頂頂峰的公路,這是1976年老君公社調集其社內十二個村的青壯年勞動力修建的,現在已經全部水泥化。在公路修通之前,通往山頂的是一條一尺來寬的小山路,公路大致是按原來小路的路線修造的。小路上遺留的很多古地名,現在仍被當地百姓使用。它們由下而上依次是:長嶺崗、頭天門、羅家坡、二天門、管山廟、太平寺、三天門、金頂。可以看出,除了長嶺崗和羅家坡外,其餘地名均與古蹟有關。頭天門、二天門、三天門是三道石門,石門約七尺高、四尺寬,兩邊是石牆,頂上是一道石樑。前文所提到的太平寺所處的那一帶就被稱為“太平寺”。管山廟那一帶曾有一個山神廟。金頂就是前面提到的老廟的所在地。頭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和管山廟這四處古蹟在修建公路時被損毀。金頂--三天門--二天門--頭天門等建築群體是受明清以來流行的“均州武當山”的建築格局的影響。因此,太平頂的道教至少可以追溯至明清時期。
據史料記載,遠安縣曾有一個很有名氣的道教聖地——青溪山,這裡出了許多道教名人。《青溪山館碑》云:“青溪山者,荊南之中嶽也。隱隱於霄,亭亭無際。雲蓋三層,如在帝台之側;桂林八樹,非異景山之傍。輕霞亘起,影落照於陽溪;清風遠至,響猿鳴於巫峽。西臨百丈之穴,南帶千仞之水,洪源湛澹,長波縈復……”據《中國古代地名大詞典》介紹:“青溪山,在湖北南漳縣南六十里,接當陽遠安二縣界,《荊州記》臨沮縣有青溪山,晉鄧璞為臨沮長,嘗游於此,賦遊仙詩。”《遠安縣誌》卷六有:“ 遠安在夷陵之東北,可二百里有奇,古臨沮地也。沮水出縣西,內漳水。又青溪水注之,水出縣西青山。山之東有濫泉,即青溪源也。……其源於青山,故以青溪為名……縣西南有青溪山,一名‘雲夢山’,宋法琳大師居山洞誦經……其山之陰為鬼谷洞,春秋時鬼谷子游此。……李白云:‘余聞荊州窟,近清溪諸山洞……又西十里有鳴鳳山,峰巒采麗。’”後有學者論證青溪山在今鳴鳳山一帶,鳴鳳山即為青溪山的一個山峰,但只是一家之言。史載青溪山曾是荊州道教的學術中心,以道教玄學義理為之主流。同為道教興盛之地,青溪山與太平頂究竟有沒有聯繫,有何聯繫,值得一究。

民間傳說

(一)太平頂與《封神榜》
說到這個話題,不得不提及太平頂舊稱的問題。
據太平頂地區的百姓稱,太平頂在古時候並不叫太平頂,而叫“青峰山”,山體覆蓋區域被稱作“青峰鄉”。後來有一位皇帝來此山避難,事態平息後回京時賜地名“太平”,寓意此山為太平之地,“青峰山”由此更名為“太平山”,其覆蓋區域也相應更名為“太平鄉”。(傳說的詳細內容見後面太平寺的介紹)“太平山”沿用至今,“太平鄉”在解放後不久便被重新劃分,其主要區域為現在的百井村和長嶺村。至今,荷花鎮靠近太平頂山腳處還有一個名叫“青峰村”的村子,這是唯一關於“青峰”的影子。
太平頂的舊稱是“青峰山”這一說法,據說是這裡的人們一代一代傳下來的,似乎是這裡人人皆知的歷史事實。但卻無史料可查,不能加以確認,不敢將其歸於太平頂的歷史中去。
在歷史神魔小說《封神榜》中,青峰山紫陽洞是清虛道德真君(道教“十二金仙”之一)的修煉之地,清虛道德真君又是周朝開國大將黃飛虎的長子黃天化的師傅。
民間傳說太平頂的舊稱是“青峰山”,太平頂山頂上又確實有個紫陽洞。《封神榜》的名貫古今似乎讓太平頂也沾了點“神氣”。《封神榜》是根據民間傳說和歷史評話整理加工而成的。太平頂地區的民間傳說會不會對《封神榜》的成書有一定影響呢?不過《封神榜》的成名倒是極大地影響到了這裡的文化。這一地區八十歲以上且有些文化的老人,都能給你來兩句“封神”,成了這一地區的一大特色。將原版神話傳說保存的最全最好的人,當屬那些“說書”先生們了,只可惜“說書”這個職業早已淡出了歷史舞台,太平頂地區最後的說書先生於幾年前逝世。
在太平頂地區民間版“封神”的殘言片語中,太平頂這個“青峰山”還有大功一次:姜子牙帥大軍途徑青峰山腳下,當時軍隊中流行“豆疫”(天花),戰鬥力大減。天花在那時候是疑難雜症。正在軍醫束手無策之時,從山上下來一位老人,提了一籃子藥草讓士兵們煎服。士兵們服藥後都立刻好轉,軍隊重新振作起來了。那位老人救完士兵後什麼也沒多說,飄然若仙一般消失在大山的密林之中。
據查證,湖北省十堰市也有一個青峰山,山上也有一個紫陽洞。究竟哪個才是《封神榜》中提到的“青峰山紫陽洞”呢?據了解,《封神榜》的作者至今仍有爭議,研究這些問題可能對研究《封神榜》有所幫助。
(二)將軍墳與娘娘墓
相傳有一朝皇帝逃難來到青峰山(太平頂),見山上仙氣繚繞,十分祥和,人民安居樂業,十分太平,便決定在此山安頓下來。
皇帝的寵妃不幸患上奶花瘡,因遠離京都藥材不齊備,隨行的御醫們都沒有辦法。皇帝便求助於隨行的臣子,一位大將軍聲稱自己能治此病,皇帝欣然同意大將軍為娘娘醫病。
大將軍在山中採摘齊備草藥後,讓娘娘用山頂處一清水池(現稱“洗乳池”)內的池水來煎熬藥汁清洗患處,娘娘照做以後很快就痊癒了。從此將軍與娘娘就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將軍聽說山頂有塊棋盤石,相傳是仙人下棋的地方,便邀娘娘一起去棋盤石上下棋。皇帝的群臣中有一個臣子為人陰險歹毒,素與將軍不和。見將軍與皇帝的妃子一起出遊,便誣告說將軍與娘娘通姦。皇帝聽後勃然大怒,下令捉拿並處死二人。
將軍的幾名親信聞訊後,趕在捉拿將軍和娘娘的軍隊前面找到了正在棋盤石上下棋的將軍和娘娘,並稟明實情。得知詳情後,將軍和娘娘十分憤怒但也非常無奈。將軍讓一名親信帶著娘娘沿偏僻的小路逃往山下,自己和餘下的幾名親信把捉拿他們二人的士兵引向山頂。
經過一番廝殺後,將軍最終寡不敵眾,被害於山頂,並被就地掩埋,即為如今的“將軍墳”。將軍的一名僥倖逃脫的親信追上了已逃至山下觀音崖處的娘娘,並告訴娘娘將軍被害的訊息。娘娘聽後悲痛萬分,飛身跳下觀音崖,被葬於如今的“娘娘墓”處。
皇帝回京後,將軍的幾名倖存下來的親信回到已被改名為太平山的青峰山,重修了將軍墳和娘娘墓。至於皇帝明白了自己的過失沒有,無人知曉。如此糊塗的君主,難怪會淪落到逃亡的地步。
(三)活龍的傳說
生活在原來百井村、水田寺村和長嶺村,靠近太平頂山頂的老人們都說太平頂山頂上有一條活龍,還有多位老人稱曾與此龍有過“親密接觸”。
那條“龍”形狀像蛇,遍體白鱗,頭頂上有三道火紅的冠,冠的形狀極像雞冠。它粗約三十多公分(因在當地用手比劃蛇形動物是不吉利的,所以被訪者一般是指著某一臉盆或水果盤作比,此數據為估算得來),且一般見其首不見其尾,難以估計它的長度。它通常潛伏在山頂的深水塘內,喜歡吃草,但不傷人。
這條“龍”可能就是一條巨蟒,被人們神話為龍而已。但不管是“龍”是蟒,它都十分稀罕。不過,現在沒有人再見過那條“龍”。有人說,建國後有人放火燒山,大火燒了七天七夜,“龍”被燒死在山裡。有人說,有一年發大水,“龍”隨大水下山去了。還有人堅持認為“龍”仍在山裡,只是現在到山上的人太多了,“龍”躲著不見人而已。
太平頂歷史悠久,有太多太多優美的傳說。這三個傳說是為了報告內容的流暢而單獨列出,只是諸多傳說中很小的一部分,剩餘的傳說將被穿插在景點介紹里。

景點介紹

(一)百井村景區
1、洞溝
沿著主公路往上行至羅家坡處,公路旁有一條下行的土公路,往下通往原高莊河村三組,現屬百井村二組。沿著土公路往下可行至山谷底,谷底有一條小河,人稱“洞溝”。
洞溝之水源於太平頂頂峰,十分清澈。洞溝沿岸草木茂盛,風景秀麗,流至此地,兩岸變為高山絕壁,綠樹蔥鬱,遮天蔽日,非常壯觀。
洞溝岸邊有條小山路,曾是該地區聯繫外界的“要道”。沿著小路順水流方向走,在兩岸的絕壁上可以看見很多岩洞。據說“洞溝”之所以被稱為洞溝,就是因為它兩岸的山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天然岩洞。其中有名的岩洞有鋪子洞、瓢兒洞、王子洞,著名的飛鼠洞就在這條河的下游。由於飛鼠洞過於遙遠,所以並不將其歸於景區之內。
河水流至鋪子洞洞口時消失,據說是轉而流入地下。沿著乾枯的河床繼續往前走,可以看到很多稀奇古怪的石頭。其中著名的有棺材石和打子岩。
棺材石因外形極像棺材而得名。相傳當地有一戶人家的祖先一次回家偶遇洪水,情急之下爬到棺材石上避水。奇怪的是洪水避開棺材石洶湧而下,怎么都不淹沒棺材石,那人因此躲過一劫。於是,以後每年到了發水這一天,那人就會來到棺材石前燒紙錢以報答棺材石的救命之恩。他去世以後,他的子孫延續下了這個傳統。直到如今,每年都會有人來棺材石前燒紙錢,並在棺材石周圍繞上紅布。
打子岩其實就是崖壁上的一塊形狀怪異的石頭。石頭上有個洞,據說孕婦只要能將石子扔進洞不掉下來,就能生男孩。從照片裡小石子的數目可以看出,這塊怪石是多么的有名氣。
除了美麗的自然風光,奇石異洞外,洞溝這裡,還有太平頂的兩大“名點”——娘娘墓和觀音崖。
下面將對娘娘墓、觀音崖和王子洞進行詳細的介紹。
娘 娘 墓
沿主公路旁的土公路往下行至洞溝畔,可以看見河邊有一個圓形的小山丘,小山丘上有一個圓形的墓,這就是著名的娘娘墓。墓上面長滿了樹,周圍是稻田。娘娘墓的一側有一個大坑,這是2008年夏天一夥盜墓者破壞後留下的痕跡。據說娘娘墓曾有一塊墓碑,但在民國24年洞溝發大水時被洪水沖走。
相傳娘娘墓里葬的就是前面所提到得那位跳崖自殺的娘娘。至於這位娘娘是誰,實在難以知曉。這個墓還有專門的守墓人,百井村二組一村民的父親自稱是這個墓的守墓人。只可惜此人已經去世,他的子孫對此墓知之甚少。娘娘墓的真實“身份”,可能無法通過調查得出。
觀 音 崖
站在娘娘墓上往主公路方向看,山體上有一塊草木不生的崖壁,十分顯眼,那裡便是觀音崖了。
在中共遠安縣委宣傳部編印,於1994年出版的《愛我遠安》一書中講到太平頂時說太平頂頂峰東北面的萬丈絕壁叫“觀音岩”,其實是錯誤的。
在民間傳說中,“觀音崖”是崖下的娘娘墓中葬的那位娘娘跳崖自殺的地方。它也是景區的“名點”之一,與娘娘墓緊密相關。
觀音崖下有一股泉水,水質清澈,且從不枯竭。傳說跳崖的那位娘娘的淚水落在此處,便形成了這股泉水。村民說此泉流出的水是太平寺湖裡的水。太平寺湖枯竭後,湖水滲入地下,然後從這裡流出來。有一年發大水,有村民將麩皮撒在太平寺湖底塌陷的天坑裡,麩皮隨觀音崖下的泉水流出,人們由此得證。
王 子 洞
王子洞少有人知。該處村民也不願向外人透露該洞。因為該洞曾多次遭到“外來客”的損壞,使洞內的自然景觀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加之去年娘娘墓被盜墓者盜掘,更激發了當地村民對自家門口“風水”的保護意識。不在該處生活的百井村村民都極少有人知曉該洞。
感謝當地村民對筆者的信任,筆者有幸了解到了很多關於王子洞的信息,而且親自到王子洞“探究”了一下,感覺此洞極具開發價值。
據熟悉該洞的當地村民齊國平介紹,這個洞深不可測,進洞後兩三個小時都走不到盡頭。洞內遍布著造型奇異的鐘乳石,十分美觀。給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個球形的白色乳石,燈光照上去閃閃發亮;還有一個龍形的乳石,栩栩如生,十分壯觀。更加奇特的是,達到一定深度以後,該洞分為上下兩層,兩層都十分開闊,都可以進去觀賞。可惜的是,該洞曾多次遭人為破壞。很多人進洞後將漂亮的鐘乳石砸下,帶回去做盆景或者販賣出售。最嚴重的一次是一夥人開著大汽車來砸運鐘乳石。
但是,當地村民對該洞的開發價值很有信心。他們稱該洞內乳石太多太多,到目前為止,偷盜者也只是盜取了洞口一帶的乳石,洞裡面根本沒有被損壞,因為偷盜者們沒有能力損壞洞裡面的東西。
當提到洞溝下游著名的飛鼠洞時,村民表示,飛鼠洞內自然景觀少,進洞後如履平地,沒有多大意思,跟王子洞比起來有很大差距。
筆者也覺得王子洞的確不同凡響。它是筆者看到過的最壯觀的岩洞。
儘管洞外十分悶熱,但入洞後不到十步,渾身的汗就全乾了,在有光線處能看到自己哈出的白氣,溫度估計只有十多度。進洞後不久,筆者就被身邊的一塊巨大的鐘乳石所吸引。它的外形極像一個坐在蓮花盤上的觀音,旁邊坐著一個護法童子,十分壯觀。入洞後行至二十米左右,洞內便變得十分開闊。手裡的一個普通手電筒的光線顯得十分微弱,向前照不到頭,向上照不到頂,基本不起作用。再往前便是一個大斜坡,下去需要用繩索。據說斜坡過後便又是平地,可以看到洞內未被破壞的景致。由於照明設備不佳,安全工具不全,出於自身安全的考慮,筆者在此止步。
隨行者有人對地質學有一定研究,他說該洞洞頂以及洞的四周岩壁上無斷痕、裂縫,渾然像一整塊石頭,這樣的洞不易坍塌,安全性很好。
另外,當地村民十分歡迎相關領導來此洞進行實地調查。村民齊國平和田繼福對此洞十分熟悉。
此外,以山洞為特色的洞溝,除了王子洞外,還有鋪子洞和瓢兒洞,也可以開發。
鋪子洞即在洞溝水斷流處,瓢兒洞就在王子洞旁的崖壁上。據熟悉這兩個洞的村民介紹,這兩個洞並不深,觀賞價值一般,與王子洞相比,顯得並不十分耀眼。去這兩個洞的道路已經損毀,因此筆者無法親自去這兩個洞參觀。
儘管這兩個洞比不上王子洞,但是它們的存在凸顯了洞溝的“洞”這一特色。對他們的開發可後於對王子洞的開發,在對王子洞成功開發後,它們可作為“後繼產品”,以繼續吸引遊客。開發前,它們可被保護起來,供遊客觀賞和探險。
2、太平寺
前面關於太平頂的歷史中已經提到了太平寺。它的舊址位於百井村二組,原百井村國小處。
太平寺是遠安縣八大寺場(太平寺、真金寺、福和寺、祥和寺等)之一。據看過太平寺碑文的老人說,該寺建於唐朝,在明朝被復修過。
相傳一位皇帝逃難來到這裡,見這裡十分太平,便在這裡安頓下來。後來事態平息,皇帝回京,臨走時賜地名“太平”,取代了原來的地名“青峰”。“青峰山”自此更名為“太平山”,山上的村子也由原來的“青峰鄉”變為“太平鄉”。皇帝回京後下令在他的避難地建造寺廟。因臣子的疏忽,寺廟起初被錯建於南漳縣的“邰(音譯)平”。後來皇帝看了地圖後發現不對,糾正過來,太平寺才建造起來。
如果南漳縣真的有一個叫“邰(音譯)平”的地方,而且那裡也真有一座寺廟,那么,通過研究那座寺廟可能對研究太平寺有很大的幫助。
太平寺前曾有一個湖,後來因湖底塌陷,湖水流失,只剩下一塊窪地。塌陷的地方形成了一個大洞,當地村民稱之為“天坑”,窪地也隨之被稱為“天坑塘”。如今湖底已被改造成為農田,約有28畝。傳說湖裡有一條想升天的妖龍,經常從湖裡探出頭來偷聽太平寺里的長老念經。有一天,妖龍在偷聽長老念經時被長老發現,長老將敲木魚的小錘擲向龍頭並施佛法,妖龍躲閃不及被木魚錘擊中頭部,妖龍見大勢不妙便調轉回湖底鑽入地下逃跑了。湖底被龍鑽出了一個大洞,於是湖水便順著洞流走了。太平寺湖便枯竭了。
太平寺與48這個數字極為有緣。它有48間房,48部碾子,每年能收48擔佛糧的佛田。寺前有48級石階一直延伸至寺前的湖裡。
沿著湖邊的石階進入太平寺,正前方便是正殿。正殿處在一塊高地上,正殿門前約有十級台階,下往高地下面的院子裡。院子的兩邊是偏殿。通往台階的路兩邊對稱分列著八大金剛的泥塑和一對石龜,八大金剛在前,石龜在後。
石龜是太平寺的鎮寺之寶。它們十分巨大,據說首尾相距約1.5米,兩側距離也為1.5米,高約一米。石龜背上駝有三米多高,一尺來厚的石碑,石碑頂上還有碑帽。傳說這對石龜是一對神龜,他們喜歡吃大麥,經常在夜間到太平頂山腳下的青坪村(現屬百井村)偷吃大麥,青坪村的村民跟隨他們的腳印找到了這對“偷麥賊”。報告給太平寺的長老後,長老找工匠打了兩塊巨大的石碑來鎮壓這對神龜。駝上了石碑的神龜從此不能挪步,沒有再偷吃大麥。這對石龜在太平寺被損毀之後仍被留存了很多年,直到二十多年前百井村修建國小時才被徹底砸毀,石龜被砸的身首異處,但龜身保存完好,背上的石碑被砸成幾塊,砸後被就地掩埋。但是,由於石龜過於龐大,被破壞後的石龜仍可以被拼湊、修復。
正殿門口種有一顆桂花樹、一顆紫金樹和一顆柏樹。紫金樹和柏樹已被盜伐,現存的僅有一顆桂花樹。這棵桂花樹是被林業部門掛牌保護的樹。這棵樹枝繁葉茂,四季常青,長勢很好。它的樹幹需兩人合抱。每到九月,桂花樹會開出滿樹的桂花,香飄萬里,整個百井村二組都能聞得到。人站在樹下,秋風吹過,花瓣落下有如下“桂花雨”,很有意境。傳說在毛主席去世的那天夜裡,四季常青的桂花樹竟然在一夜之間落盡了葉子,一個月之後才重新長出新葉子來。
太平寺正殿里供奉著巨大的釋迦牟尼泥塑,泥塑後面是青獅白象朝天吼的青石浮雕。殿內還有很多菩薩、羅漢的泥塑。正殿的房樑上雕刻著太極圖、二龍戲珠、龍鳳呈祥等圖案。
正殿內最奇特的是起支撐作用的四根“馬桑台”柱子。馬桑台是當地村民熟知的一種灌木,一般只有食指粗,四五尺高。而這四根柱子的直徑約有五十公分,高約五米,十分神奇。且不論這四根柱子是否真的是“馬桑台”,單想想在沒有機械幫助的古代,工匠們是如何將這么大的四根柱子立起來的,就足以讓人心生敬畏。相傳太平寺的建造與魯班祖師爺的幫助有關。
傳說建造太平寺時,木材稀缺,工匠們用料都十分謹慎,尤其是對這四根舉世罕見的“馬桑台”,工匠們遲遲不敢下手,一直被放在伐木場上。期間,工地上來了一個衣衫襤褸的人,背了一個破背簍,裡面裝著些木匠用的工具。人們以為他是一個來工地做事的窮木匠,就沒太在意。一天,這個人來到伐木場,拿出墨線盒在這四根木料上彈了很多墨線,然後就叫人抬回去。人們雖然覺得奇怪但還是照做了。抬回施工現場後放到地上的一剎那,木材突然變了樣,該剔的被剔了,該鑿的被鑿了,在打孔的地方打了孔,可以直接用了,而且做工光滑細緻,沒有一點毛刺,剩下的廢料都是整塊整塊的,還可以另作他用。人們都十分驚奇。可是,新的問題出現了,那就是該怎樣將它們立起來。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工匠們聚在一起討論解決方案,但眾說紛紜,難以達成一致。這時,人們想起了白天的那個“彈線斷木”的木匠,於是將目光一齊投向了那個席地而睡,一言不發的“怪人”。這時,只見那個人坐起身來,從旁邊的背簍里拿出一把斧頭,走到一根圓木旁,用斧頭狠敲了圓木一下,同時高喊:“起來!”那圓木竟然滾向它的預定方位,然後自己立了起來,穩穩噹噹的站在了它該站的位置上。那個木匠又用同樣的方法讓另外三根木材也立在了它們應該立的位置上,眾人目瞪口呆。那個木匠立完木材後一言未發,走回去放好工具,倒地便睡。第二天早上,那個木匠不在了。人們到處找也沒有找到。有人問起那個人的名字時,工地上唯一一個跟那個木匠搭過話的幫工說,那個人叫魯班。可是那個幫工的沒什麼知識,並不知道魯班就是木匠的祖師爺。那個幫工還說,魯班還告訴他,因為山路太不好走,他從山頂上下來的路上扔下了一個擔子。人們趕緊去找,結果在山坡上發現了一對石頭,外形極像擔子的兩個竹簍。在此之前,人們從來沒有見過這對石頭。而且山上從來就沒有住過這么一個人。於是有人說,原來是魯班祖師爺下凡來幫忙修建太平寺了。這就是魯班祖師爺幫忙修建太平寺的傳說。那對石頭現被稱為“雙石”。
太平寺下面有一口古井,是“百井”中的一口。現在百井村村民王春生家院內。這口井從不枯竭,至今仍發揮著作用,是王春生家的飲用水井。這口井是“百井”中唯一一口保存完好的井。
太平寺旁還有一個天然形成的石拱橋,十分奇特,當地人稱“自生橋”。但在修建通往國小的公路時被掩埋。
太平寺後面有一顆很高大的古松,也是被林業部門掛牌保護的樹。它與寺里的大桂花樹一起,成為了太平寺的標誌。
太平寺最後的兩位僧人的法號分別為“心智”和“浩然”。人稱“心智和尚”和“浩然和尚”。由於心智和尚行為不端,不守清規,被百井村一村民打了一耳光,教訓了一番,他自覺無顏見人,便與浩然和尚一起,離開了太平寺。太平寺從此沒有了僧人守護。後來百井村一村民自願出家到太平寺做僧人,但沒有堅持下去。
沒有僧人守護的太平寺經歷了三次劫難。第一次是新中國成立後進行土地改革時,太平寺的偏殿被毀,寺內泥塑全部被毀,兩個石龜背上的大石碑被砸。第二次是“破四舊”時期,寺內古物被進一步破壞。第三次是百井村建國小時,當時的村委選址太平寺,於是太平寺被全部拆除。石龜被砸後埋於地下,正殿被砸毀後,石料用於鋪地,殿內的四根“馬桑台”木柱被包工頭賣掉了。從此,古剎便不復存在。
3、其他
在百井村景區,還零散的分布著幾個看點,它們分別是葫蘆溝、空墓、黑洞和兩個怪石。兩個怪石包括母石、雙石。下面一一介紹。
(1)葫蘆溝
葫蘆溝是一條山澗,與洞溝一樣,發源於太平頂。它與洞溝對稱分位於太平頂山麓的南北兩側,但它的水量遠不及洞溝。
葫蘆溝流經的區域都是人跡罕至的深山峽谷,這使得葫蘆溝流域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葫蘆溝的一大特色就是溪水裡石蛙特別多。夏天晚上八點鐘以後,是石蛙最活躍的時候。有愛好的遊客可以在洞溝流域一飽眼福。
(2)空墓
空墓位於原百井村六組,在葫蘆溝的上游區域。
空墓沒有墓碑,頂部有一個井口大小的洞,墓的前面被打開。墓室由長條石砌成,並不大,分前、中、後三個部分。最前面的那部分起連線墓門和墓室的作用,中間部分是圓形的墓室,後面的部分也是圓形的墓室。墓頂部的洞就位於最後面的墓室頂上。這三個部分是相通的。估計是古代一位財主的墳墓被盜墓者盜後的“遺蹟”。
有人說空墓是有名字的,叫“夫妻墓”。相傳古時候當地有一對恩愛夫妻,許下同生共死的諾言,併合力建造了這個墓穴,希望死後仍能在一起。最後,也許是上天的成全,他們壽終正寢,真的做到了“共死”。但是這對糊塗夫妻到死都沒有告訴別人他們已經為自己建好了墓穴。於是這個墓穴就永遠的空在了這裡。後來有人在墓室里布置了一個碾盤,供村里人碾米。抗日戰爭時期,空墓還被作為備用的躲難之地。
(3)黑洞
黑洞位於原百井村一組,葫蘆溝的下游一帶,是一個天然岩洞。洞不深,但很開闊。據說洞內曾經有很多鐘乳石,但是均遭人為破壞。此洞有可能是百井村景區內遭人為破壞最嚴重的一個岩洞,但仍殘留著一些大型的鐘乳石,述說著它曾經的秀美。
百井村村民熊成學對此洞非常熟悉。
(4)怪石
由百井村去往太平頂頂峰的途中有很多高大怪異的石頭。現將其中最有名的列舉如下:
1、母石
母石位於今百井村的梅子崖水庫處,是一塊十分高大的石頭。石頭的底部有一個三角形的小石洞,下寬上窄。石洞內有一塊條狀的石頭,一端裸露在外,另一端深陷在巨石下的泥土中。那塊條狀的石頭很鬆,很容易就能搖得動,但就是拿不出來。有一股泉水從條狀石頭的下面流出來,從不枯竭。
傳說每逢大旱的時候,百井村的村民都要到這個地方來挑水。如果在母石前挑水的人因爭水發生口角,天馬上就會下雨。母石就是這么一塊有靈性的石頭,對當地的村民有如母親般疼愛,於是被當地百姓敬稱為“母石”。
後來,百井村的村民依託母石下源源不竭的泉水修建了梅子崖水庫,母石下的泉眼就被掩蓋在水庫下面了。梅子崖水庫的水有兩丈多深,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今,我們只能看到母石的上面部分,可以想像母石是多么的巨大。
2、雙石
雙石位於梅子崖水庫附近的雙石坡內。在前面關於太平寺的傳說內已經講到了雙石,在此不再贅述。
(二)金頂景區
1、老廟區
(1)老廟舊址
老廟是一座道觀,它的修造年代不詳。有老人說它的正殿名叫“楚王殿”,供奉的是“楚王爺”。它被毀於建國後的土地改革時期。它的舊址在原太平頂林場職工房前面的院子內。
老廟是太平頂這座仙山上真正的道教核心,來太平頂的香客幾乎全是衝著老廟而來。由於它歷史悠久,關注的人多,所以關於它的傳說也非常的多。
提到老廟,當地的人們就會樂呵呵的給你講李道人和銅“老爺”的故事。
李道人是曾在老廟內修行的一個有名的道士,深受當地百姓敬重。他的姓名不詳,估計為清末和民國時期的人。傳說他不吃齋,好吃肉。老廟在他的主持下達到了鼎盛時期。銅“老爺”共有兩個,均有800多斤重。是李道人四處化緣後,籌集夠資金後在沙市鑄造的。經水路運到太平頂山下,再由小路抬到山頂去的。據說銅“老爺”在鑄造時,鑄了多次都不能成功。李道人割下自己的舌頭丟進鑄“老爺”的銅水內,銅“老爺”才鑄成功。有人說兩個銅“老爺”是真神的化身,它們怕李道人泄露天機,所以非要李道人割下舌頭才成型。銅“老爺”運到山下後,抬“老爺”成了當時太平頂地區人民的一件大事。在抬“老爺”時,李道人走在“老爺”前面,“老爺”就抬得動,否則“老爺”怎么都抬不起來。途中,有一個婦女戲謔了銅“老爺”幾句,頓時口吐白沫,急忙在“老爺”面前磕響頭,症狀馬上就消失了。這些十分奇異的事情起到了很好的廣告作用,老廟的聲威愈發增大。
兩個銅“老爺”在建國後的土地改革時期被砸毀。據參與砸銅“老爺”的人說,銅“老爺”體內有“金心銀膽”(可能還保存在百井村某村民家中),鑄造時用的銅錢和首飾有的還沒有化開,清晰可見。砸老爺時,起初怎么砸都砸不壞,後來百井村的一名村民爬到“老爺”面前叫罵著打了“老爺”幾耳光,水田寺村的一名村民掄起大錘砸向“老爺”,銅“老爺”應聲而裂。但這兩個人回去後都大病一場,不久便病逝,十分奇異。
前面已經提到,老廟內有九十九口井,他們分布在老廟內地下的各個地方。這九十九口井都只有兩三米深,但從不枯竭。有人說,老廟內的這九十九口井是防潮用的。雖然老廟位於太平頂山頂,但這裡的地下水十分豐富,地面上的潮氣很大,這九十九口井既可以儲水,又可以防潮,一舉多得。很多井上都蓋著木蓋子,蓋子上放一個葫蘆瓢,供香客飲水用。
老廟內沒有客房,想在老廟內過夜的香客常被安排在廟內的一個大碾盤上休息。每到農曆三月三和九月九香客雲集的時候,一個碾盤上擠五六十號人,是老廟內另一大奇觀。
老廟內的最後一個道士叫李福神(可能為化名)。他是一名共產黨員。當時洋坪鎮一帶有一夥惡勢力,頭目叫李吉亭(音同)和李測塘(音同),他們均是國民黨人。他們家與縣政府關係很好,家裡有幾百條槍,都是政府特批的。李福神不知為何觸怒了李吉亭和李測塘,於是被二人追殺。李福神逃至太平頂,在老廟內出家做了道士,躲過了追殺。後來,李福神出去化緣,就再也沒有回來。
老廟被毀於建國後的土地改革時期。被拆得面目全非,在其遺址上僅能看到一個門檻,幾個石凳,一塊功德碑,還有刻有“威震全球”四個字的石條。
老廟周圍古木參天,可能只有他們,才詳盡的知道這個盛極一時的老廟。
(2)紫陽洞
從老廟舊址出發,沿主公路下行不到一公里,在一個很急的彎道旁邊,有一條小道,沿小道往下走不遠便可到紫陽洞。
傳說紫陽洞是清虛道德真君(道教“十二金仙”之一)修行的地方。據說每天早上太陽升起時,陽光剛好照在這個洞內,在洞內看初升的太陽是紫色的,所以取名為紫陽洞。
紫陽洞並不深,呈三角形狀,洞口處是三角形的底部,洞裡是三角形的頂部。洞的最裡面是兩塊巨石緊密相夾形成的一個石縫。
傳說此洞不止這么深,紫陽洞是整個洞府的前門,它的後門在山頂電視差轉站旁懸崖的崖壁上。以前,凡是山中村民家要辦喜事或者喪事缺鍋碗瓢盆等用具的,只需要在紫陽洞洞口燒點紙錢,磕幾個頭,然後遠離紫陽洞,不往紫陽洞處看,過一會再去洞口,那裡便擺好了所需要的鍋碗瓢盆等家什。用完後,只需要放在洞口,再燒點紙錢,便可以離開了,自會有人來收走這些家什。直到有一天,有一個放牛娃閒來無事,想探一探洞裡究竟有些什麼。於是在洞口燒了點紙錢,磕了幾個頭,然後躲在洞旁的草叢裡。這時聽見洞裡轟隆隆一陣聲響,然後走出來一個姑娘,抱著一摞碗。那個放牛娃突然從草叢裡蹦到那個姑娘面前,想嚇一嚇那個姑娘。結果那個姑娘被嚇了一跳,碗掉在地上全打碎了。姑娘急忙轉身回到洞裡,轟隆一聲洞內的兩塊巨石合在一起,洞內的洞口封閉。放牛娃只看見洞裡有個白頭髮白鬍子,穿著白衣服的老人在推磨。從此以後,人們再在不能在紫陽洞借家什了。
有人說,紫陽洞原本是一個很深很深的岩洞,後來洞口處坍塌,就成了現在這個模樣。洞內還有一股泉水,但現在看到的卻是一溝稀泥。
(3)棋盤石
棋盤石在紫陽洞旁不遠,是一塊很高的巨石。頂部很開闊,長有兩顆小松。相傳是紫陽洞內仙人會友下棋的地方。
傳說古時候山下的一個樵夫到山上砍柴,路過棋盤石下,聽見上面有人說話,好像是在下棋,便止步仰望。這時棋盤石上有人丟下來一個桃核,不像是山上長的小野桃的桃核。那人家貧,很少有機會吃到好桃,便偷偷撿起桃核吮吸桃核上殘餘的果肉。過了一會又掉下來一個桃核,那人又撿起來吮。如此三五次後,那人決定到棋盤石上一探究竟,看看是哪些富貴人家不嫌麻煩到這裡來下棋。他爬上棋盤石,看到有七個人坐在石上邊吃桃邊下棋,於是也坐在一旁看棋。其中有一個人還給了他一個桃吃。連下了七盤棋之後,眾人散去。那個樵夫見天色不早便背起柴回家。但他回到村子才發現,他的家已經不在了,一切好像跟以前大不一樣了,一問才知道,他看了七盤棋,近三百年過去了,這裡已經生生死死過去了三四代人了。他把他的故事講給鄉里人聽,人們找到了這塊石頭,將其命名為棋盤石。棋盤石還是後來將軍墳里埋葬的那位將軍和娘娘墓里埋葬的那位娘娘下棋的地方。
古人好像早就對棋盤石進行了“開發”,有專門的小路通向棋盤石頂部。小路設計的十分巧妙,“好上不好下”,尤其是攀到石頭頂部的幾步,怎樣上去就要怎樣下來,姿勢變一點都不行,非常有意思。只有親身體驗過才知道其中的精妙。但那條小路也十分危險,下面是幾十米的懸崖,一旦失足,後果不堪構想。
(4)洗乳池(洗馬池)
洗乳池就在老廟遺址前,現已改造成為洗乳池水庫。之前將軍和娘娘的故事中已經講到了洗乳池,它就是娘娘熬藥治病的取水之地。
在太平頂地區的方言中,乳房發音為“ma 子”。因此當地方言中洗乳池發音像“洗馬池”。以至於很多人誤認為這裡曾經有什麼名人洗過馬,實為謬誤。
為洗乳池供水的是一條小溪,溪水看上去是紅色的,十分有趣。
(5) 梳妝檯
梳妝檯在老廟遺址的前面,洗乳池畔。一說為李道人所建,不知道有什麼意義;也有人說是前文提到的娘娘梳妝所用,卻沒有更多與之相關的神話傳說。
梳妝檯在老廟被毀的時候也被毀壞,現如今只剩下兩塊石基。沒有人見過它的舊貌。
(6)將軍墳
由老廟遺址沿主公路往上走不遠,就到了將軍墳處。前面的傳說里已經講到,將軍墳就是埋葬那位屈死的將軍之處。
將軍墳看上去就像一個圓形的小山丘,沒有墓碑,墳上和周圍都長滿了參天古木。墳的頂部有個大坑,據說是文化大革命時期被紅衛兵挖過後留下的痕跡。據參與過當時挖墳的人說,只挖到了一些用石灰做的字,字的外面刷有銅水,除了這些別的什麼也沒挖到。也曾有一些盜墓者光顧過這裡。但那個坑與整個墳比起來並不大。估計是沒有人有那個耐心來挖如此大的一座墳。
二、金頂區
由老廟遺址沿公路往上不遠,便到了公路的盡頭,這裡便是金頂區。這裡是太平頂的最頂端,建有電視差轉站、觀光台。這裡是遠眺的最好地點。
這裡也曾有一座廟,被稱為“新廟”,是前面提到的那位李道人化緣建造的,可以說成是老廟的一個分廟。這座廟在老廟被毀時也被毀掉了。如今它的舊址上是一座通信鐵塔。人們通常把新廟的所在地稱為金頂。
天氣晴好,能見度高的時候站在觀光台上眺望,視野極為開闊,可以看見大大小小百來個山頭,十來條河流,幾十個村莊、城鎮,十分壯觀、十分震撼,能給人以“極目楚天舒”的暢快之感。有雲霧的時候在觀光台上眺望,可以看見雲霧三層,飄飄渺渺,山下草木若隱若現,仿佛置身於仙境之中。
三、庵塘區
老廟舊址旁公路的轉彎處有一條較寬的支路,從這條路進去,前行約一公里,便到了有名的“娘子樹”處,再往前一公里,便到了百井村最大的水庫——庵塘水庫處。“娘子樹”至庵塘水庫一帶被劃分為庵塘區。
庵塘區森林茂密,遮天蔽日,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而且十分安全,沒有懸崖峭壁。很適合於休閒娛樂。
五、地域美食
一個景區要留的住客人,讓人玩不膩,贏的回頭客,除了要有美景、名勝這些必備條件外,還要有特色的美食做支撐。只有這樣,才能讓遊人盡情的休閒,享受旅遊的樂趣。太平頂地區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使得這一地區擁有很多地域性的美食。下面簡單介紹幾種。
(一)野生獼猴桃
野生獼猴桃是太平頂地區比較有特色的一種水果,在太平頂的樹林裡分布很廣泛。當地百姓稱之為“楊桃”(與水果超市裡的楊桃完全是兩回事)。每年九月份,是這些比棗大比雞蛋小的獼猴桃成熟的時候。它們酸甜爽口,老人小孩都很喜歡。有人還用這些獼猴桃來釀酒,釀出來的酒帶有淡淡的獼猴桃香味,十分誘人。
雖然個頭沒有超市里賣的獼猴桃大,但野生獼猴桃的味道卻要比那些大如鵝卵的獼猴桃好得多。最重要的是,這裡的野生獼猴桃遠離農藥,遠離污染,純自然生長,非常綠色,吃起來心裡踏實。
(二)八月楂
八月楂是音譯。在太平頂地區的方言中,楂(zhā)這個字的讀音代表的是“裂”的意思。八月“楂”這個名字要表達的實際意思是八月“裂”。這種水果在每年農曆的八月初八左右成熟。成熟的水果會裂開一條口子。八月楂這個名字就是這么得來的。
八月楂也是太平頂地區的特色水果,分布也很廣泛。別的地方不知道有沒有,超市里沒有賣的。成熟的八月楂果實有紅色的軟殼,乳白色的果肉,果肉裡面有很多籽,籽是黑色的,圓圓的像黃豆,很堅硬,不能食用。
(三)葛粉
葛粉是用這一地區百姓稱為“葛藤”的根經加工後得到的白色粉末。用熱水沖泡後變為晶瑩的無色糊狀物,聞起來清香撲鼻,入口清涼爽滑,是深受這一地區的人們喜歡的飲品。據說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四)楊母奶
楊母奶一般在七月份成熟。成熟的果實呈粉紅色,外面有一層白色的絨毛。果實不大,像枸杞,但沒有枸杞紅。楊母奶有的很酸,有的很甜,同一棵樹上結的果實卻有不一樣的味道。它是這一帶小朋友們的最愛。
(五)蒿子
蒿子是這一帶生長的一種野菜。每年春天蒿子發出嫩芽的時候,是采蒿的最佳時機。採回來的蒿子和肉、米麵一起蒸,蒸出來的“蒿子蒸肉”清香撲鼻,肉鮮香不膩,吃後回味無窮,滿口留香,是當地的一道特色美食。
(六)榨廣椒
榨廣椒就是經發酵處理後的玉米面粉。遠安縣的其他地方都有,但在太平頂地區,榨廣椒是家家戶戶的廚房必備之物。榨廣椒色澤金黃,十分惹眼。和紅辣椒、肥肉一起炒後,香味撲鼻。吃起來既鮮,又香,還略帶點酸味,十分開胃。是一道很好的下酒菜。
還有一些像雞蛋糕、魔芋、涼粉、梅渣、炸皮子肉等,在遠安縣的其他地方都有,稱不上地域特色,在此不再贅述。
太平頂絕對是一個值得一去的地方,歡迎您來太平頂旅遊觀光!
文章出處:
《太平頂景區開發前期調查報告》 作者:趙君 指導單位:湖北省遠安縣洋坪鎮人民政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