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千張

太和千張

鄂州市梁子湖太和千張,當地人習慣稱“謝埠千張”,是鄂州著名的特產,以“薄、軟、香”著稱,是鄂東南地區的風味食品,堪稱“湖北一絕”。太和千張薄如紙,色澤微黃,口感細膩,柔韌耐嚼,滿口生香。太和千張可涼拌,可清炒,可煮食,久煮不變形不變色。當地民間有湖水煮湖魚,佐以太和千張。梁子湖之魚久負盛名,自古有武昌之魚甲天下之說,以新鮮野魚配天然湖水,雜以山泉、綠色無污染黃豆精製之太和千張,佐當地純谷酒,可謂四絕。

相傳,在漢代淮南王劉安製作豆腐後不久,公元221年三國吳王孫權建都武昌(今鄂州)時,這裡就開始製作千張皮,孫權遷都建業(今南京)後,委派大將軍陸遜輔佐太子孫登留守武昌,太子經常到吳王山避暑和狩獵。吳王山下一小村莊,因地處兩水交匯處,水運的方便,已成為“商賈駢集、貨財輻輳,店鋪鱗次、帆檣雲聚”的商埠。時有一家謝氏豆腐作坊,每天從吳王山虎頭泉處取水,做出的一種豆製品,它薄得幾近透明,似一張張可捻開的宣紙,入口綿軟、清香、甘甜,讓人過齒難忘,這就是著名的謝埠千張(俗稱太和千張)。

到了宋代,此地商業日盛,油鹽柴米布匹生意興起,城鄉豆腐店增多,豆漿、豆花和豆果等品種花樣翻新,千張皮也就大宗製作起來;明清時列為朝廷貢品,光緒十一年(1885年)《武昌縣誌》將謝埠千張皮載入史書,距今傳承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和千張
  • 外文名:Taihe 1000
  • 別稱:謝埠千張、豆腐皮子、乾豆腐、百葉
  • 主要原料:黃豆,石膏,井水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主要營養成分:蛋白質,卵磷脂,多種礦物質
  • 主要食用功效:防骨質疏鬆,防血管硬化,防心血管疾病,護心
  • 適宜人群:所有人群,老人,產婦,青少年兒童,成年人
  • 儲藏方法:用清水將千張沒過,放進冰櫃用保鮮膜蓋住。
千張的來源,千張的叫法,太和千張的稱呼,太和千張的特點,太和千張的歷史傳說,

千張的來源

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豆腐之法凡黑豆,黃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綠豆之類,皆可以為之。”靠法為“水泡,粉碎,濾去渣,煎成。以鹽滷法或山礬汁或醋漿,醋淀,就收之,又有人缸內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鹹,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斂爾。其上面凝結者,揭取晾乾,名說豆腐皮,人甚佳也,氣味甘鹹寒。”

千張的叫法

千張(thin sheets of bean curd),由於在特質工具內層層壓制,出品時候看起來有千百張疊加在一起而在湖北、安徽等地稱為千張,我國北方某些地方稱為乾豆腐。它是一種特殊的豆制食品,是一種薄的豆腐乾片,可以理解成一片特別大特別薄有一定韌性的豆腐乾,色米黃,可涼拌,可清炒,可煮食。湖北有名菜“千張肉絲”,即以千張為原料。千張的叫法見於鄂、贛、皖地區,蘇北地區稱為百葉,有異曲同工之妙。

太和千張的稱呼

“太和千張”,應該正名為“謝埠千張”。太和指的是江南古鎮——鄂州市梁子湖區太和鎮,而太和鎮的謝埠村才是千張的發源地,這在當地可謂家喻戶曉。太和鎮在全國有好幾個,為了避免名字的混淆干擾和根據國家註冊法規的規定,因此現在註冊的商標為“謝埠”千張。但是謝埠還只是一個村,不為大家所知,因此外地人在稱呼謝埠千張的時候還是習慣性的稱呼為太和千張。

太和千張的特點

太和千張是一種豆製品,手工製作,工藝精良,太和千張薄如紙,色澤微黃,口感細膩,柔韌耐嚼,滿口生香,因原產於鄂州市太和鎮謝埠村而得名。當地人習慣稱“謝埠千張”,是鄂州著名的特產,以“薄、軟、香”著稱,是鄂東南地區的風味食品,堪稱“湖北一絕”。其歷史可追溯至三國時期,明清時列為朝廷貢品。光緒十一年(1885年)《武昌縣誌》將謝埠千張皮載入史書。
太和千張,它薄得幾近透明,但絕不殘損,似一張張可捻開的宣紙,入口綿軟、清香、甘甜,讓人過齒難忘。製作千張皮非常講究,水要附近金雞坡的泉水,豆漿要手工磨出的,滷水要點得恰到好處,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嫩。謝埠人是不保守的,可以毫不保留地將全套製作手藝傳授給你,可別的地方做不出太和千張,因為你學不來謝埠人那雙巧手,更重要的是製作太和千張要用金雞坡的泉水,泉水匯集了重山的雨露,飽含了綠玉似的草木的芬芳,是大地流淌出的乳汁。其他地方製作出的千張皮很難有謝埠千張這么薄、這么香、這么甜,太和千張是天地的精華,人間極品。
謝埠人也以太和千張自豪,對它喜愛至極。婚嫁喜事,紅白酒席,孩子的謝師宴,最先捧出的毫無例外是一盤千張皮,不然這酒宴就不夠豐盛,對客人就算不得尊重。烹飪太和千張不需要太多的作料,下鍋小炒或清蒸都可,端上餐桌前撒上一撮蔥末,熱氣騰騰,香噴噴的。如果與兩三尾梁子湖的鯽魚放在一起清蒸,不須品嘗,用鼻子一聞你就先醉倒了。

太和千張的歷史傳說

公元223年,孫權從建業(今南京)遷來千餘富戶來武昌落戶,為了區別地名和山名,逐將此山改名為吳王山,還從武昌修一條大道直通吳王山,並在武昌山上築城,修建樓台亭閣,建避暑宮。一時,吳王山便成為孫權講武、修文、避暑、宴飲、效天之所。孫權遷都建業後,委派大將軍陸遜輔佐太子孫登留守武昌,太子經常到吳王山避暑和狩獵。據民間傳說,吳王山下一小村莊,因地處兩水交匯處,水運的方便,已成為“商賈駢集,貨財輻輳、店鋪鱗次、帆檣雲聚”的商埠。時有一家謝氏豆腐作坊,每天從吳王山虎頭泉處取水,做出的一種豆製品,它薄得幾近透明,似一張張可捻開的宣紙,入口綿軟、清香、甘甜,讓人過齒難忘,這就是著名的謝埠千張。守護吳王山的將士們特別愛吃,謝家每天派自己的女兒小鳳給守軍送去。小鳳天生麗質,活潑可愛,而又正值豆蔻年華,越發出落的姿態萬千,婀娜可人。時間一久,負責守山的頭領魯紫和和小鳳逐漸熟悉,情感甚篤。
在一個雨後天晴、春光明媚的好日子,小鳳給吳王山守軍送去千張後,沿著龍山坡嶺,提著竹籃去采磨菇。一朵朵如同傘狀磨菇,悄然破土而出,探頭探腦地窺視春回的大地,一叢叢、擠擠挨挨、靈氣活現地散布於高高低低的山嶺。小鳳爬過一嶺又一坡,睜大雙眼搜尋,她輕輕撥開雜草,每當發現幾株磨菇在那裡猶抱琵琶半遮臉時,會禁不住驚喜地歡叫。她輕輕地、小心翼翼呵護著捧在手心,托之入籃,盤算著如何用自己家做的千張,配幾根小蔥和磨菇一起下鍋,想那美味,一定會讓紫和哥吃得高興。小鳳爬到龍山頂,累了坐在平地上歇歇,吸著夾雜青草味的空氣,坐看對面吳王山的魯紫和練箭,興奮得臉發燙、心直跳。正在這時,一頭金錢豹張開血盆大口,吼叫一聲撲向小鳳。小鳳嚇得尖叫一聲:“紫和哥,快救我!”便絕望地閉上眼睛……魯紫和聽到心上人的驚叫,循聲望去,心頭一悸。也許是愛情的力理無窮大,魯紫和蹲下馬步,張臂揚弓,一支利箭“嗖”地一聲飛向龍山,正中金錢豹的咽喉。金錢豹痛得吼叫一聲,丟下小鳳逃向密林。
小鳳得救了,他倆的愛情也被傳揚開來。仁慈的太子孫登知道這件事後,同意魯紫和與小鳳成親,但有一個要求,魯紫和什麼時間內能把守衛吳王山的將士們訓練成,箭能射到對面龍山頂,箭術能百步穿楊的程度就讓他與小鳳成親。於是,魯紫和帶領將士們日夜搭弓射箭,強化訓練。龍山頂上箭聲“嗖嗖”,箭如雨下,濺起的泥土凹陷成一口塘——落箭塘。
魯紫和娶了美貌的小鳳,也不願離開這片風水寶地,便和兩個弟弟——魯紫敬、魯紫檀在梁子湖畔安居樂業,生兒育女。相傳魯紫檀就居住在今天的太和鎮,魯紫檀的後裔歷經數代,子孫繁茂,成為這一帶的名門望族。至今在太和一帶還留有上紫檀(金壢高家咀)、子檀廟、魯家橋、魯家畈、分伙塘、打鼓墩、魯家祠等地名,太和鎮子壇村就是以魯紫檀的名字而命名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