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學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

太原理工大學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

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前身是1918年山西大學西學專齋時開設的電氣學門, 1931年成立電氣工程系,1953年太原工學院獨立建院時成立電機工程系,1958年山西礦業學院建院成立機電系。1998年由原太原工業大學電機工程系、熱能工程系和原山西礦業學院電氣工程系組建成立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原理工大學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
  • 創辦時間:1931
  • 所屬地區:太原
  • 前身:西學專齋時開設的電氣學門
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科研成果,專業簡介,所得榮譽,學院領導,機構設定,學科建設,學科設定,重點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創新團隊,學術科研,

辦學條件

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是以電氣、能源為主的工科學院,下設電氣工程系、熱能工程系、電工基礎教學部和教學實驗中心。學院現有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能源與動力工程2個本科專業,其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為山西省品牌專業;“電機與電器”學科是山西省重點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學院擁有電氣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涵蓋了電機與電器、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電工理論與新技術5個二級學科;並有熱能工程碩士點。學院還可以授予電氣工程領域和動力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學位。

師資力量

學院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據有關資料顯示,現有教職工106人,其中教師65人,教輔人員24人。教師中教授、副教授35人,博士生導師6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人數占教師總數的80%,教師中有2名獲得山西省教學名師稱號。學院教師形成了一支知識與年齡結構合理、奮發上進的穩定的教學科研隊伍。在礦用智慧型電器技術、特種電機技術、交流傳動技術、風力發電關鍵技術等領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在礦用智慧型電器技術、特種電機技術、交流傳動技術、風力發電關鍵技術等領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其中,在礦用智慧型組合電器關鍵技術研究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共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三項,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山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在國內及國際會議共發表論文400餘篇,其中被三大索引收錄60餘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1項,學院共承擔橫向課題40餘項,科研總經費5000餘萬元。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學院教師在研的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共33項,科研經費達2000餘萬元。以學院為牽頭單位承擔的國家“十一五”支撐計畫項目“煤礦全礦井安全生產數位化監測監控及重大災害預警系統的研究”項目標誌著學院已經具備承擔國家重大項目的能力。2009年“礦井局部通風群控系統和安全供電技術關鍵技術研究及配套設備開發”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已經成為學校的標誌性成果。

專業簡介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從事電機與電器、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與絕緣技術、煤礦自動化等領域的理論研究、工程設計、系統運行、電氣試驗、套用開發及工程管理的寬口徑“複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主要特點是以強電為主,強電與弱電相結合、電工與電子相結合、軟體與硬體相結合、系統與控制理論相結合。學生在學習電氣工程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的同時,受到電氣工程套用技術方面的訓練,具有解決電氣工程及其控制技術領域問題的基本能力。
主要課程:電路理論、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電機學、電力電子技術、電力拖動與控制、計算機技術(軟體基礎,硬體基礎、單片機等)、信號分析與處理、自動控制理論等。
主要實踐教學環節:軍訓、金工實習、電子工藝教學實習、計算機軟硬體實踐、課程相關實驗、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修業年限:四年。
能源與動力工程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從事能源與動力工程領域的理論研究、工程設計、系統運行、製造安裝、套用開發及工程管理的寬口徑“複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以熱科學理論和氣體動力學理論為基礎,以計算機以及控制技術為工具,以能源可持續發展為理念,將綜合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有機結合起來,要求學生掌握各種能量轉換及有效利用的理論和技術,掌握各種實現能量轉換及有效利用系統和設備的基本原理,掌握能源動力與系統的控制原理和控制技術,了解先進能源技術,具備解決能源與動力工程領域問題的基本能力。
主要課程:工程熱力學、傳熱學、流體力學、燃燒學、電工電子技術、工程力學、鍋爐原理、汽輪機原理、熱力發電廠、可再生能源、流化床燃燒技術、熱泵技術、自動控制理論和計算機技術等。
主要實踐教學環節:軍訓、心理健康教育、金工實習、課程相關實驗、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修業年限:四年。

所得榮譽

據有關資料顯示,學院現有在校本科生1185人,博士研究生13人,工學碩士研究生200人,工程碩士研究生113人。雄厚的辦學基礎、先進的實驗設備和穩定的教學實驗基地,可以為學生提供學習必須的實驗條件和訓練場所,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學院設有“電機工程教育獎學金”和“中原電器助困獎學金”,鼓勵優秀學生脫穎而出。多年來,學院以直接服務於電力行業、IT行業、電機電器製造工業以及能源工業為宗旨,為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培養了大批優秀工程技術人才,獲得了較高的社會聲譽。據有關資料顯示,近年來,學院畢業生的就業率一直位於學校前列。

學院領導

太原理工大學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書記
趙惠民
院長
韓肖清
副書記
副院長
王淑紅

機構設定

太原理工大學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下設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黨委與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行政。
結構如圖:
機構圖機構圖

學科建設

學科設定

太原理工大學電氣與動力工程是1998年由原太原工業大學電機工程系、熱能工程系和原山西礦業學院電氣工程系合併組建成立的。現設有電機工程系、熱能工程系、電工基礎教學部和教學實驗中心等兩系、一部、一中心。學院現有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和熱能與動力工程2個本科專業,其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為山西省品牌專業;學院擁有電氣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涵蓋了電機與電器、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電工理論與新技術5個二級學科;並有熱能工程碩士點;“電機與電器”學科是山西省重點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學院現有在校本科生1185人,博士研究生13人,工學碩士研究生200人,工程碩士研究生113餘人。

重點學科

電機工程系是由原太原工業大學電機工程系與原山西礦業學院電氣工程繫於1998年7月合併而成。1997年兩校合併以後電氣工程學科的到了發展壯大,2004年太原理工大學電氣工程學科被評為山西省一級學科,1999年“電機與電器”學科被評為省級重點建設學科,2000年該專業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2008年“電機與電器” 學科成為山西省重點學科。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及多年的辦學歷史沉澱,形成了一支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比較合理的師資隊伍。學術隊伍結構穩定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主要從事礦用智慧型電器控制技術、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高電壓與絕緣技術、故障診斷技術、電機最佳化設計及電磁場分析、電力電子變換技術、新能源利用與開發技術等方面的研究。電氣工程學科現有本科生882人,博士研究生13人,工學碩士研究生176人,工程碩士研究生105餘人。
重點學科批准時間
2008年
重點學科依託單位
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
學科研究方向
1、智慧型電器及其控制技術
2、特種電機電磁場分析及其最佳化設計
3、特種電機控制及故障診斷技術
4、電力電子變換技術及套用
5、交流傳動控制技術及套用
學科帶頭人
宋建成 教授
學術梯隊和人才培養
教授17人 副教授14人 講師12人 已畢業博士6人 在讀博士13人 碩士176人
相關的二級學科
電機與電器 (博士點 碩士點)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碩士點)
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碩士點)
高電壓與絕緣技術 (碩士點)
電工理論與新技術 (碩士點)
近五年研究成果
論文300餘篇 國家發明專利9項
獲獎:國家級1項 省部級8項
承擔科研項目62項 經費4200餘萬元

博士後流動站

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電機與電器”學科博士點於2009年7月13日經過國家博士後管委會組織的專家評審,最終被批准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本學科具有一支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在礦用智慧型電器技術、特種電機電磁場分析、交流傳動技術、風力發電關鍵技術等領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其中,在礦用智慧型組合電器關鍵技術研究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04.1-2008.12間該學科共承擔總橫向課題40餘項,科研經費5000餘萬元,其中,以該學科為牽頭單位承擔的國家支撐計畫項目“煤礦全礦井安全生產數位化監測監控及重大災害預警系統的研究”項目總經費10890萬元,國撥經費3192萬元。近幾年共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三項,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山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在國內及國際會議發表論文300多篇,其中三大索引收錄50多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1項。目前該學科在研科研項目共33項,科研經費達2000餘萬元,能為博士後研究人員提供充裕的科研經費和生活條件。
學科動態學科動

創新團隊

通過山西省教育廳組織的專家評審,學院以宋建成為帶頭人的創新研究群體於2009年5月13日入選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創新團隊。
團隊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礦山安全技術,包括三個研究方向:(1)煤礦安全生產監測監控及重大災害預警技術;(2)礦用智慧型電器技術及大型設備故障診斷技術;(3)礦山火災防治技術等。通過3-5年的建設,使太原理工大學礦山安全技術學科成為具有優勢突出、特色明顯的強勢學科,躋身於國內同類學科前列,形成具有競爭國家級創新團隊的實力,為煤炭行業的安全生產提供技術支撐。
團隊目前正承擔著國家“十一五支撐”計畫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等國家級課題和地方政府的重大攻關、工業項目等省級課題20餘項。

學術科研

宋建成承擔的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子課題通過驗收及科技成果鑑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