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祿琳琅(清代皇家藏書樓)

天祿琳琅(清代皇家藏書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祿琳琅,是清朝乾隆皇帝的藏書精華,也是仍存世的清代皇室藏書。清乾隆九年(1744)開始在乾清宮昭仁殿收藏內府藏書,題室名為“天祿琳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祿琳琅
  • 石渠閣:宮廷檔案館
  • 蕭何:主持建造
  • 昭仁殿藏書:更加豐富
天祿閣,歷史,特徵,流傳,六方印記,兩岸合展,

天祿閣

漢代時,天祿閣、石渠閣是庭朝的宮廷檔案館,由劉邦的謀臣蕭何主持建造,既是存放檔案的庫房,又是撰史著述、校勘典籍和學術交流的場所。漢代著名學者劉向父子在此著《別錄》、《七略》。
天祿琳琅
到了清代時,乾隆九年(1744),乾隆帝命內臣檢閱宮廷秘藏,選擇善本進呈御覽,列於昭仁殿,賜名“天祿琳琅”,並親書匾額及對聯,「天祿」一詞取漢朝天祿閣藏書,「琳琅」為美玉之稱,意謂內府藏書琳琅滿目。此後,昭仁殿成為清廷收藏善本珍籍的專門書庫。
因此“天祿琳琅”成為清代皇室典藏珍籍的代稱,其文物價值和收藏價值極大。「天祿琳琅」是乾隆皇帝藏書菁華,也是至今仍存的清代皇世藏書。乾隆四十年(1775),大臣于敏中、王際華、彭元瑞等十人受命整理入藏昭仁殿的善本書籍,“詳其年代、刊印、流傳、藏棄、鑑賞家採擇之由”,編成《天祿琳琅書目》,即《書目前編》。該書目共十卷,按經史子集四部詳記天祿琳琅藏書情況,每部又以宋、金、元、明本及影印本時間先後為序,計有宋版7l部、金版1部、影宋抄本20部、元板85部,明版252部,總共著錄善本書429部。
嘉慶二年(1797),昭仁殿藏書更加豐富,彭元瑞受命仿前編體例,編成《天祿琳琅書目續編》。該書目“遍理珠囊,詳驗楮墨,旁稽互證,各有源流,而其規模析而彌精,恢而愈富”。該書目共20卷,收錄宋遼金元明五朝善本書663部,其中宋版241部、178種,“皆宛委琅函,螂嬡寶簡,前人評跋,名家印記,確有可證,絕無翻雕贗刻,為坊肆書賈及好事家所偽托者” 。書目前後編共收善本1092部、12258部,其中宋版及影宋即達332部,確實是集中了我國歷代善本的精華。
天祿琳琅玉璽天祿琳琅玉璽
嘉慶二年,紫禁城內昭仁殿所藏429部典籍因失火全部焚毀,當時身為太上皇的乾隆詔令重建昭仁殿,“天祿琳琅”重匯善本664部。然而至1925年清宮善後委員會查點故宮物品時,原本664部的“天祿琳琅”藏書只剩下311部,後來這批書幾經輾轉主要流向“台灣故宮博物院”。另外不知去向的353部有177部被溥儀通過賞賜溥傑的方式而流出皇宮。1945年,溥儀逃離長春時,這177部藏書又開始散出,近半數先後歸入遼寧省圖書館和國家圖書館,尚有近半數流散在社會上。
據溥儀自己回憶:“我們把宮裡最值錢的字畫和古籍,以我賞溥傑為名,運出宮外,存到天津英租界的房子裡去。溥傑每天下學回家,必帶走一個大包袱,這樣的盜運活動,幾乎一天不斷地幹了半年多的時間,運出的字畫古籍都是出類拔萃,精中取精的珍品。我記得的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墨跡《曹娥碑》、《二謝帖》,有鐘繇、僧懷素、歐陽詢、宋高宗、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等人的真跡,有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的原稿,有唐王維的人物,宋馬遠和夏璉以及馬麟等人畫的《長江萬里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還有閻立本、宋徽宗等人的作品。古版書籍方面,乾清官東昭仁殿的全部宋明版書的珍本,都被我們盜運走了。”
天祿神獸天祿神獸
1932年至1937年,為躲避日寇侵略,民國政府將故宮國寶奇珍運往南京、上海、武漢、重慶等地,史稱“古物南遷”,“天祿琳琅”珍籍隨往,從此就再沒回來過。今天,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及“台灣中研院”珍藏的宋版元刊,就是這批珍寶中的典籍。解放後,國家圖書館、北京故宮博物院只有少量從民間捐贈來的“天祿琳琅”零冊散頁,藏書界視“天祿琳琅”善本如鳳毛麟角。
昔日“天祿琳琅”曾經聚於一處,是中華民族悠久文明的歷史見證,而今卻分藏兩地。我們期盼著中國的統一,期盼著“天祿琳琅”珍藏的重聚。

歷史

  • 1744年(乾隆9年),乾隆帝下旨搜羅宮中藏書,擇善本進呈御覽,計429部(宋版71部、金版1部、影宋抄本20部、元版85部、明版252部),收貯昭仁殿,並將此批皇家善本特藏賜名為“天祿琳琅”。
  • 1775年(乾隆40年),命四庫館臣(大學士于敏中、尚書王際華等人)奉敕編撰藏書解題目錄,仿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詳記收藏家題識,並按照年代、版本、經史子集順序,是為《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又稱《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初編》,計10卷。
  • 1797年(嘉慶2年),昭仁殿焚毀,殃及藏書,嘉慶帝為回復藏書規模,命彭元瑞等人再行蒐求檢閱,計664部,編成《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計20卷 ,雖較《初編》更為豐富,然偽本參差。

特徵

每一部編進書目的善本書均加蓋鈐印,分別是“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征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乾隆御覽之寶”等屬於乾隆帝的璽印。及至《後編》既成,每部書另鈐“天祿繼鑒”。此外,亦有許多書目未列,而存在此類鈐印特徵的目外書籍。

流傳

乾隆朝《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初編》著錄之書籍,目前考證與調查皆未見殘存,現存於世之《天祿琳琅》書刊皆為嘉慶年間重匯,登載於《後編》書目。1894年(光緒20年),光緒帝諭查昭仁殿藏書,按《初編》皆不在其中,並依《後編》重新清點殿內藏書,詳記書況。宣統帝溥儀遜位後,以賞溥傑名義運送文物出宮,其中即包括《天祿琳琅》書刊83部,合計1,241冊。今日《後編》收錄書刊仍有67部不存或不知其所。
書目補纂
《後編》完成後,昭仁殿並未停止後續庋藏與編目,一直延續至清末,而有《三編》、《四編》,今皆不傳。

六方印記

“天祿琳琅”失散在民間的國寶,在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13冊清宮珍籍日前也入藏山東省圖書館。經專家鑑定,這是清代乾隆皇帝“天祿琳琅”中的明刻版善本《呂氏家塾讀詩記》,為宋人呂祖謙所著的註解《詩經》的一部書,雖為殘秩,但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版本價值、文物價值和收藏價值。
這批珍籍由13冊裝幀精細的線裝書組成,封面為黃色,絲線裝訂,書的前後和首頁末頁上分別鈐有“五福五代堂寶”、“八征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乾隆御覽之寶”、“天祿繼鑒”和“天祿琳琅”六方印記。這六方印記是清宮“天祿琳琅”的藏書標誌,它們中除“天祿繼鑒”是嘉慶皇帝的印記外,其餘五印都是乾隆皇帝的,又稱“天子五璽”。這13冊珍籍共分19卷,是《呂氏家塾讀詩記》的一部分,原書是32卷16冊,為著名的《詩經》註解本。該書作者為宋呂祖謙,他與朱熹、張軾並稱“東南三賢”。從款式上看,這13冊珍籍為明嘉靖十年傅氏刻本,雖不是現存最早的刻本,但其來源是翻刻宋版,以至於“天祿琳琅”曾將其定為宋版書。
在國內古籍拍賣市場,散失民間的“天祿琳琅”開始嶄露頭角,成為備受收藏界青睞的極品。它們雖然多以單冊、殘卷出現,卻屢創天價。

兩岸合展

2013年1月23日,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與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等人一同在北京召開相關的研討會,在會後宣布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圖書館、台北故宮博物院將完成“天祿琳琅”書目、書志、圖錄等的編制,分散在兩岸的“天祿琳琅”有望合璧並於2013年10月的台北故宮“乾隆皇帝的藝術品味”大展上與公眾見面。
2011年,兩岸《富春山居圖》合璧造成轟動,馮明珠表示,此次的“天祿琳琅”涉及到兩岸再造古籍的計畫,意義非凡,“‘天祿琳琅’其中的《春秋經傳集解》《孔氏六貼》分藏兩地,此次古籍再造意味著它們的合璧。”
截至2013年1月,全國查明52家單位一共藏有600多部“天祿琳琅”,這次聯合目錄的推出也是希望查明到底在世上還有多少“天祿琳琅”,哪些有合璧的可能性,“包括民間私人收藏了多少。”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表示,這次若合璧成功,與《富春山居圖》合璧有相同的意義,“而且書的意義更大,藝術價值更大,現在各方都在積極促成這件事,希望比較圓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