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永樂禪寺

天心永樂禪寺

天心永樂禪寺,深藏於武夷山中的一座佛教名剎。初建時稱為山心永樂庵。“山心”,指其地理位置而言,因名剎坐落於武夷山方圓120里的景區範圍中心,故名。 名剎的建築在明清之際就曾輝煌一時,當時寺廟的中軸線上建有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法堂、庫房、齋堂、禪堂、客堂、香客樓等,兩側建有三層重樓的鐘樓,鼓樓和偏殿。大構體則飛檐曲欄,壯麗雄偉;小雕件則巧奪天工,精美絕倫。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式建築,仰之彌增佛界莊嚴之感。這座規模宏大、清淨莊嚴的名剎,文革中幾經塵劫。三中全會後,落實了宗教政策,得以重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心永樂禪寺
  • 開放時間:7:30-17:30
  • 景點級別:AAAAA級
  • 門票價格:無需門票,包含在武夷山風景區門票內
  • 著名景點: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福建南平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冬季山景蕭條不影響建築)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人文歷史,近況,發展歷史,歷史典故,交通信息,

人文歷史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道士韓洞虛曾一度易其名為天心庵並予以擴充構體。清康熙年間,武夷山章堂岩鐵華國師的弟子果因和尚重光這一宗教名構,改為天心永樂禪寺。此時,“天心”之寓意又進一步得到禪理的抒發,因據清朝的董天工《武夷山志》記載,天心永樂禪寺所坐落之天心峰居於武夷山之中,“猶天之樞極也,故名”。名寺聳立於名山之樞極,縱覽總領群峰中的寺觀廟宇。禪寺取名“天心永樂”還蘊藏著禪語“天心明月”和多處“無量壽佛”、“南無阿彌陀佛”的珍貴摩崖石刻,與天心永樂禪寺相映成趣,給遊客、香客留下深邃的禪理遐想。清末,光緒皇帝的老師陳寶琛大學士贈送“福德因緣”匾額一塊,仍懸掛的寺中。
天心永樂禪寺鼎盛於清朝之際。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由福建鼓山名剎的名僧德容榮任住持。他主持大興土木,廣增佛殿僧舍;弘揚佛法,喜結十方叢林,遂開創這方寶剎最令人難忘的歷史。自僧德容住持寶剎起訖至民國26年,該寺先後共傳了七堂大戒,曹洞鐘鼓遍天下,武夷佛法傳人心,天心永樂禪寺也成了各地僧侶朝拜受戒的古聖道場。據傳,名剎香火旺盛之時,寺內有僧眾百餘人,鐘鳴鼎食,磬鈸和諧,香菸繚繞,梵音清越,遊客亦多為香客,名山倍加揚其名。佛誕之日,香客摩肩接踵,絡繹不絕,武夷山道為之擁擠不前,盛況空前。它得天獨厚地處於武夷山山北的風景絕幽之處。四周古木參天,篁竹蔽地,鳥鳴蟬噪,意境深邃,步入寺內,恍如遊仙,大有“天外天”的神秘之感“平衍之處日葛香林,禾忝環匝,竹樹森列,望之蔚然,猶濠濮間雲。”(清朝的董天工《武夷山志》)名剎南北長170米,東西寬150米,占地面積約26000平方米。名山深藏古寺,亦深藏禪心,令人超凡脫俗。古代詩人傅如舟在《宿天心永樂寺》中有詩句贊曰:“始知九曲外,又有南山南,森邃更險豁,深篁倚煙嵐,沙田稻翼翼,岩桂花王參。”

近況

1、國家領導人及國際友人蒞臨天心永樂禪寺
1989年正式對外開放。1990年畢業於佛學院的澤道法師等僧人入住本寺,並得到了原省佛教協會會長、廈門南普陀寺方丈妙湛大和尚、台灣傳孝大師、開證上人等高僧大德的鼎力加持,為這座無可替代地肩負武夷山宗教旅遊文化發展重任與一身的千年古剎的重光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90年底,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光臨本寺,並為禪寺題額。隨後有荷蘭女王亞特麗克絲、泰國議長米猜.雷初攀等海外名流,國家領導人楊尚昆、李瑞環、李鵬等相繼蒞臨,為本寺留下彌足珍貴的墨寶。
2、與文化傳媒界人士廣結善緣
2009年,資深文化傳媒人、書法家張燕生等人應邀來到天心永樂禪寺,與天心永樂禪寺的住持澤道法師品茶論道,其間品飲大紅袍時,對“茶禪一味”大紅袍的無與倫比的神妙茶韻讚譽有加,應澤道大師之邀,張燕生寫下了“禪茶賦”及“藏經樓”、“瑞應寶塔”等匾額作為自己對這座聞名天下的古剎禪院的虔誠禮拜,而澤道大師也回贈了“心即是佛”、“話說大紅袍”等墨寶,兩位大師的心有靈犀,為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更增添了一縷佛韻茶香,令其神韻和佛境清揚而致遠。

發展歷史

【1385年】洪武十八年,舉子丁顯在趕考路上中暑,被天心寺僧以茶入藥治療,得救後中狀元。為報佛恩,狀元以紅袍披茶樹。始有“大紅袍”之名。
天心永樂禪寺
【1419年】明永樂十七年,明成祖敕封天心永樂禪寺,封天心寺茶為“大紅袍”。“大紅袍”遂為萬茶之尊,名揚天下。
【1526年】明嘉靖五年,徐柳寫《天心禪茶疏》,“天心禪茶”之名首見經傳。
【1646年】清順治三年,天心茶僧研製出烏龍茶製作工藝,經久耐泡的烏龍茶為工夫茶提供有「米」之炊。「大紅袍」被稱為烏龍茶之祖、工夫茶之源,並漸成為武夷岩茶的代名詞。
【1685年】清康熙二十五年,天心茶僧釋超全寫《武夷茶歌》,是最早記載烏龍茶製作工藝的文獻。
【1855年】清鹹豐五年,天心方丈贈予台灣學子林鳳池三十六棵茶苗。在台被廣泛引種,成為名茶“凍頂烏龍”。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天心僧人完成“大紅袍”摩崖石刻。
【1951年】 “土改”把天心永樂禪寺廟產九龍窠“大紅袍”茶園劃歸農場管理。
【2006年】 “大紅袍”製作工藝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 在首屆武夷山國際禪茶(大紅袍)文化節上,舉行“大紅袍祖庭”揭碑儀式。
【2008年】 在第二屆中國(武夷山)國際禪茶文化節上,舉行茶祖殿開光法會及海峽兩岸茶文化“陸羽獎”頒獎典禮等系列活動
【2009年】 天心永樂禪寺澤道法師為“大紅袍”禮品茶親筆題字留下墨寶,澤道法師在包裝盒的正面題寫“大紅袍”三字,並邀請書法家張燕生先生在包裝盒的背面題寫“綠葉鑲邊兮紅袍罩身,善緣接善兮一泡心寧”二句。

歷史典故

根據《瑞岩實錄》等有關史料記載,唐末詩僧貫休禪月大師曾三次訪武夷,在天心寺掛單,並在那裡巧遇扣冰藻光禪師,二人把茶當酒,說禪論時務。“閒雲野鶴”的貫休,在茶單寧的作用下才思泉涌,口若懸河,參公案、把話頭、斗禪機。藻光頻領要旨,大開眼界。天心禪茶不但承擔了社交中以茶為媒的功能,而且成為參禪悟佛之機,顯道表法之具。明代冰縣知縣徐柳不但崇佛而且嗜茶,遊覽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時,茶過七巡而意猶未盡,詩心大發,萬千感慨躍然紙上,以洋洋灑灑的《天心禪茶疏》盛讚天心扣冰古佛和禪月大師援禪如茶、融茶於禪的茶禪之緣。天心禪茶始見於經傳。
第一個種茶的人是僧人,第一本茶書寫於寺廟,最好的茶也都產自寺廟,如龍井茶出於龍井寺、大紅袍源自天心寺、雲霧茶產於廬山東林寺……這些都是“茶佛一家”最真實的寫照。
天心永樂禪寺的僧人們繼承農禪並舉的傳統,秉承造福十方茶農,利樂有情眾生的理念,廣辟茶園,以永樂茶坊為手工制茶基地,以萃辰天心禪茶會所為茶文化交流視窗,以茶會友,廣結善緣,註冊了“扣冰”、“無我”商標,更慧眼選中大紅袍茶枕、茶墊系列產品,力推尊貴天成的烏金石茶盤、經營附屬水晶系列吉祥飾物等。為推廣武夷岩茶、傳播禪文化不懈地努力。

交通信息

在武夷山景區內步行前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