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區耕地多功能保護理論與技術集成研究

《大都市區耕地多功能保護理論與技術集成研究》是由中國農業大學擔任主要完成單位,張鳳榮,孔祥斌,趙華甫,姜廣輝,馬慶綏,段增強,張琳,安萍莉,李翠珍,徐艷,關小克,趙婷婷,孟媛,郭力娜,王茹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都市區耕地多功能保護理論與技術集成研究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農業大學
  • 主要完成人:張鳳榮,孔祥斌,趙華甫,姜廣輝,馬慶綏,段增強,張琳,安萍莉,李翠珍,徐艷,關小克,趙婷婷,孟媛,郭力娜,王茹
  • 等級:一等
  • 獲獎序號:20100009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0-1-09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大都市區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既有激烈的耕地、建設用地、生態綠化用地之爭,也存在著協調國家目標、城市政府職責、市民和農民利益的艱巨任務;還存在著耕地利用在城市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目標間的平衡問題。經研究形成以下成果:(1)構建了大都市區耕地多功能保護理論框架。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與耕地多功能間的耦合演變機理,構建了耕地多功能保護理論框架;創新性地提出了“反圖能圈”耕地利用布局理論。 (2)形成了多層次、多尺度的耕地多功能評價與布局最佳化技術方法體系。集成了多尺度、多層次的耕地多功能評價技術方法體系,發展了土地利用變化模擬技術,實現了對耕地、建設用地、生態用地間競爭過程的模擬,提供了耕地多功能布局調整和多功能利用模式最佳化的技術支撐體系;並在案例區進行了市、區、鄉三個尺度的耕地多功能布局最佳化和利用布局最佳化。(3)發展了顯化耕地多功能的耕地利用設計技術體系。構建了規模農田、景觀農田和生態農田功能顯化的設計模式與技術;提出了農業生產與設施用地的空間配置模式以及分區位與配置模式下的設施用地控制標準。(4)提出了基於多功能的耕地保護激勵機制。探討了耕地保護相關利益主體對耕地功能的認知狀況和需求規律,提出了基於耕地多功能外溢補貼及發展權補償的耕地保護經濟激勵機制,通過調整區域間的耕地布局、發展多種利用方式以及給予耕地保護與利用經濟補償等,增強了耕地保護的合力。該項研究成果提升了大都市區耕地的多種功能,化解了大都市區紅綠黃用地之爭,顯化了耕地的多重價值,促進了耕地保護、“宜居城市”建設、農民利益保障多重目標的實現和耕地保護工作由被動向主動轉變。相關成果已在北京市、區、鄉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得到套用,並通過國土資源部相關檔案在全國其他大都市區得到推廣。耕地多功能顯化設計技術成果也在《關於完善設施農用地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和《關於北京市農業產業布局指導意見》部、市檔案中得到採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