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市第十七中學

大連市第十七中學

大連市第十七中學始建於1958年,坐落於風景秀麗的凌水街道,位於大連理工大學和海事大學之間。南臨高新園區,便利的交通,幽雅的環境,花園式的格局是育人教書的理想場所。學校占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教學樓面積8000多平方米,新建一流的多功能教室、遠程教室、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微機室、“放心吧”、“休閒吧”、瑜珈功室等為師生提供良好的環境。現有30教學班,在校學生1187人,教職工80名,中高級教師占84%,市區級骨幹教師占10%,研究生2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連市第十七中學
  • 簡稱:大連市十七中
  • 創辦時間:1958年
  • 類別:公立國中
  • 現任校長:姚忠禮
  • 所屬地區:中國大連
學校簡介,校長簡介,學校特色,學校榮譽,教學成果,創效能教育,

學校簡介

大連市第十七中學始建於1958年,坐落於凌水鎮內凌水河畔,占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交通便利,環境幽雅。是一座有著五十多年歷史的學校。現有2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400多人,教職工92人中市區骨幹占10%,研究生學歷6人。
這所學校,曾經面臨困境:優秀學苗的大量流失,“活躍、散漫”同時又“樸實、落後”的學生群體,落後的教學條件,薄弱的師資力量,成了學校前進路上的絆馬索。
2000年,十七中學嶄新的領導班子,秉承“無情制度、有情管理”、“鑄高尚師魂,打造班主任隊伍”的原則,為十七中學構建了一支團結協作的和諧團隊,學校湧現出一批優秀教師。學校秉承“先學做人,後做學問;要想成才,必先成人”的校訓,不斷探索素質教育的規律和模式。學校確定了“以文體活動為突破口,發展學校特色,推進學校校本研修工作”的創新理念,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完善目標考核。求實創新的辦學理念,完善的管理措施,為十七中學劃出一個嶄新的起跑線,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教育教學面貌煥然一新,學校先後被評為大連市德育先進校,遼寧省教師實習基地先進單位,遼寧省課程改革先進校,全國教改的先進單位,文體科技各項活動在區市皆名列前茅。隨著學校的不斷發展進步,教學成績也連年創新高。學校升入重點高中的人數由2000年之前的0人上升到2007年的91人;2008年,高新園區張開懷抱接納了發展中的十七中學,隨著園區的不斷加大投入、深入指導,升入重點高中的人數更是一躍達到2010年的134人,實現了又一次歷史性的突破。
我們以卓越的成績鑄就了昨天的輝煌,2012年3月,學校迎來了第六任校長-姚忠禮,每個十七中人都深深地相信,十七中學全體師生將努力拚搏,艱苦奮鬥,以全面提高育人質量為中心,以追求卓越的雄心、爭創一流的氣概,把握機遇,精益求精,拼搏奉獻,實現學校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將十七中學建設成為一所特色鮮明、觀念先進、機制靈活、設施完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型示範中學

校長簡介

姚忠禮校長曾擔任大連理工大學附屬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團委書記、大連理工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副校長、大連高新區中心國小黨支部副書記、大連高新區黃泥川國小校長兼書記、大連高新區實驗學校校長兼書記。18年的一線教學和管理經歷,使姚忠禮校長成為省、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大連理工大學優秀黨員,大連高新區“青年崗位能手”和“建功標兵”。姚忠禮校長從事基礎教育工作多年,並在中、國小教學一線探究小班化精英教學模式,積累了豐富的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經驗。帶著大連理工大學名校的管理理念,伴隨著高新區兩個一流的國際化發展需求和高新區教育局打造園區特色名校的高標準規劃,姚忠禮校長正以教育家的策略、開拓者的魄力、實幹家的資本、發展家的眼光著力開創大連市第十七中學的現代化、國際化發展的宏偉藍圖。

學校特色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切實縮小校際差距,加快薄弱學校改造,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在這樣大的教育背景下,我校被大連教育學院國中教師教育中心確定為教學管理基地校,

學校榮譽

在教育中心各位領導的指導和幫助下,我校不斷加大教育教學研究力度,深入挖掘教師與學生的潛力,歷經兩任領導班子,通過7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從薄弱學校的行列中脫穎而出,曾多次在國家、省、市國中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上做典型經驗交流。我校還先後被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授予“遼寧省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大連市中國小校教育質量綜合督導評估示範性學校”、“教育部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校本建設項目全國重點實驗學校”、“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教育部規劃課題全國重點實驗基地”、“遼寧省科研興校百強校”等榮譽稱號,並於2013年被評為大連市教育學院“十大優秀基地示範校”。

教學成果

教學管理的進步帶來了教育教學質量的逐年攀升,尤其是今年中考,全校師生克服了學苗差的巨大困難,仍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600分以上的同學達到40人,最高分達到659分;重點高中進線人數達到139人,優異的成績得到了各級領導、兄弟學校以及社會的認可。
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離不開基地校建設工作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
一、綠洲行動提升學校發展動力
2007年3月大連教育學院“綠洲行動”正式啟動,由21所學校組建成“非熱點學校聯盟”,由教育學院和區教師進修學校兩級研訓教師和優秀教師組成“綠化”隊伍,採取了多種途徑對“聯盟學校”教師進行指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我們十七中學就是其中一所受益的學校。專家團隊採用三種策略對學校的教學進行有效指導。
(一)開展現場教學指導
“綠洲行動”的工作團隊深入我校,聚焦課堂,與我校教師“親密接觸”,近距離指導,實現有效的專業引領。大連市教育學院的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和化學等學科的教研員與四區教師進修學校的教研員一道,集體深入我校進行教學觀察,並針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問題,與老師們一起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研討,開展面對面的教學指導。同時由大連教育學院牽頭,各區教師進修學校參與,組織市內四區名師打破校際限制,與“非熱點學校”薄弱學科有潛質的教師結成師徒對子,通過名師面對面指導,培養了我校各個學科的領路人。如語文學科劉玉、數學學科王桂萍、英語學科智輔輝、物理學科金弘、化學學科王艷珍、歷史學科高歌等。
(二)跨校集體大備課
大連教育學院將“非熱點學校”的教師組織起來,每兩周一次開展跨校集體大備課活動。在活動中,教研員帶領相關教師從“非熱點學校”的教學實際出發,從教師亟待解決的教學問題入手,結合學期的工作重點,確定活動的主題,制訂研討方案,並進行精細分工,通過專人主講,其他教師互動研討、對話交流的方式,對課堂教學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對學困生的共性問題和癥結進行多層面的診斷和剖析,尋找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提升我校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能力和教育能力。
(三)“量身打造”教學評優
“平時的評優活動,很多時候是按照學校名額分配的,根本沒有我們的份。可現在,‘綠洲行動’專門面向我們這些‘非熱點學校’,組織了教學評優活動,我們現在居然也能獲得市級獎勵,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情。”我校教師不無感慨地說。為了鼓勵聯盟校教師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活動,為聯盟學校教師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2007年,“綠洲行動”策劃了兩次專門為“非熱點學校”教師量身打造的教學評優活動。通過教學評優活動,我校的校本研修的氛圍日趨濃厚,一批青年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嶄露頭角。
二、基地校建設的有效開展讓教學研究有的放矢
在我校被確定為教學基地校以來,大連教育學院國中教師教育中心劉世斌主任多次帶領研訓教師到我校進行現場指導,極大的提升了我校教師的教研科研能力,極大的推動我校教學改革的進程。
尤其是楊增祥老師和侯麗娜老師為了更深入了解我校的教學管理優勢與不足,曾常駐於我校達兩個月之久,他們對學校的日常教學、教學管理、教師隊伍建設、學生學習狀況進行深入調研,為理清我校教師課堂教學問題積累了第一手材料。在兩位教師的指導下,我校領導班子帶領全校教師深入研究教材的編寫思路,探索適合我校的教與學的方式,不斷的完善教學模式和師生的課案,使得我校的“六字教法”更科學合理實效。同時有效利用身邊的典型事例進行推廣。其中我校王瑤主任(現任高新區實驗學校的副校長)執教的《名人傳》一課在“大連市國中有效教學·減負增效暨基地校建設”現場會上得到與會領導和教師的一致好評;劉玉老師、王琳老師、賈秀芳老師的常態課都是我校探索新的教與學方式的典範。
更讓我們振奮的是,根據調研情況,大連教育學院國中教師教育中心的領導為我校量身制定“基地校建設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工作目標:實施教學改革,提煉典型經驗;
第二步:工作目標:完善教學模式,形成教育特色;
第三步:工作目標:推廣教育經驗,提升學校影響力。
這無疑為學校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全校教師投入教學改革提供了動力源泉。
三、“五五六”工程的開展為學校發展注入活力
2012年,十七中學迎來了又一次更新換代,在姚忠禮校長的帶領下,學校制定了開展“五五六”工程、創新效能教育的新的發展方向。
第一個“五”,指的是鑄造“五心”師魂,即教師“用愛心關懷學生,用誠心尊重學生,用細心寬容學生,用耐心幫助學生,用恆心悅納學生”,從師德角度打造優秀教師團隊。
第二個“五”,指的是在教師關懷下,將學生培養成為“人格自尊、行為自律、生活自立、學習自主、體魄自強”的“五自”少年,從學生全方位發展方麵塑造合格人才。
“六”字包含兩個方面,有針對教法的“標、本、智、導、煉、評”和針對學法的“學、思、練、自、合、探”。即教師要“鑽研課標、鑽研課本、了解學情、善於引導、精煉教學、正確評價”,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練習、學會自主、學會合作、學會探究”。
第一部分鑄五心教師,培養優秀教師團隊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一名教師必須要具備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業務能力。兩者的完美結合才會造就滿足新時代需要、滿足社會發展需要、滿足家長學生需要的好老師。我校開展教師五心工程,就是要逐步完成這個神聖而艱巨的任務,具體採取措施如下:
(一)全方位地打造教師師魂
1、加強教師師德培訓,組織教師學習,開展師德形象大討論,進行師德建設專題講座,思想上提高認識,轉變觀念,規範行為,僅師德專項學習一學期就達到了30課時。
2、在黨員教師中開展“愛心幫教”活動,採取一對一的方式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教育和幫助;在班主任中進行“師愛進家庭”活動,關愛學生健康發展,把師愛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做好家校溝通,為“減負增效”搭建橋樑。
3、利用精細化的教學管理制度,完善的教學管理體系,為教師指明教學研究的方向,增強教師教學研究的內驅力、約束力和推動力,有效保證教學研究的順利展開。
(二)多種形式開展專業培訓
為了提高教師的素質與水平,開闊廣大教師的視野,學校領導班子在加強常規管理的基礎上,採取了“請進來,走出去,同伴互助,專家引領”的方法。
1、“請進來”。即從外校邀請優秀教師與全體老師交流,教師不僅開闊了視野,而且吸取了很多好的教育教學方法。如:東北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系教育學博士李廣教授做的《課堂教學實踐追求》以及《評好課應知應會》,張素蘭、李景龍《合學教育》等。
2、“走出去”。組織外出學習,領導帶隊分批到寧達中學、山東杜郎口等中學參觀學習。班主任和骨幹教師赴香港、澳門、深圳、廣州進行考查學習。骨幹教師到上海華東師大參加研訓。還組織教師到開發區7中學習。
3、“同伴互助”。即加強科研中心和教研組的建設,將教科研工作制度化,常規化。
4、自主學習。並且要求各備課組在充分集備的前提下完成教學設計。備課組在組長的組織下,認真備課,群策群力,最終定稿,在實踐之後,發現問題,又及時進行個人和集體的反思,繼續完善教學設計。我們不僅僅停留在教學設計的層面進行研究,更重要的是重視實踐研究,堅持走“實踐——反思——實踐——”的行動研究之路,並且藉助“示範課”、“校級教學大賽”、“每周組內課”、集備制度、教研組例會制等“同伴互助”活動,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另外,寒暑假每位教師都會拿到一本教育教學專注,利用假期自學研究,並在下個學期將自己的學習體會與全校教師交流,達到資源共享。
4、“專家引領”。學校定期邀請市、區教研員到校指導,每學期學校還會邀請教育教學方面的專家做講座,例如甘井子區進修學校趙校長《如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認知》、教育學院負責科研工作的楊增祥老師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2007年-2012年五年中,大連教育學院國中教師教育中心“綠洲行動” 專家隊伍深入學校,開展了全方位的教學指導工作。姚忠禮校長做了《導學案專題培訓》的講座。王文先副校長做了《集體備課的策略與方法》的講座等有效提高了教師業務能力,促進了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二)進行有效的校本研修
學校是教學研究的基地,教師是教學研究的主體,校本研修是教學研究的有效途徑,促進師生共同發展是教學研究的直接目的。因此,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教學副校長為副組長,教導處、教科研中心、信息中心為主要管理者的教科研管理小組。建立了以教研組長為核心力量,備課組長為攻堅力量的覆蓋全體教師的科研網路。制訂了各主管領導、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工作細則,將教科研工作常規化、系統化、實效化。
為了更好地推進校本研訓工作,學校制定了詳盡全面的校本研訓制度。
1、建立領導班子成員聽評課制度。教導處及學校主要班子成員包組到人。實行每教研組每次教研都有人旁聽指導,肯定優點、指出不足,最大限度的發揮教研活動對老師們的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作用。
2、建立集體備課制度。每周兩次,學校各科老師都要進行集體備課,對課程的重點、難點及教學過程進行商榷,取長補短,互相學習。每月一次的全校大集備,更是將學校的校本教研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3、建立教師聽評課制度。每周都有以備課組為單位的組內研討課,研討課要確立小的研究專題,並利用集體備課的時間進行點評。
4、建立教研組例會制度。每兩周召開一次教研組例會。例會由教研組長主持,分年級確定中心發言人,針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疑難進行討論。
5、建立教師培訓制度。每月,學校把全體教師召集到一起進行理論學習,由領導班子的成員主講。
6、建立教師每學年大型賽課制度。每學年第一學期舉行“校園百花獎”授課大賽,提升教師業務水平。本次比賽由教研組內選拔,到學校比賽,老中青教師齊聚一堂,各顯神通。
7、建立各級教師示範課制度。充分發揮骨幹教師帶動作用。每學期學校還要開展豐富多彩的示範課活動:小型的備課組研討課,校級的骨幹教師的引路課、青年教師匯報課、中年教師的展示課、期中期末複習課穿插進行,將研訓融匯到教學的各項活動中。
8、開展課題研究,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每學年,全校的每一位教師根據學校設立的科研總課題,分別制定出各自的子課題,使自己研有方向,教有目標,並把對課題的研究滲透到教學中。
9、開展個案學習活動。領導班子成員先給教師提供身邊最常見的、最熟悉的現象或事件作為個案讓全體教師設身處地思考處境和對策,這就使理論學習水到渠成,實踐和理論也就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
另外,學校結合研究課題,經過不斷摸索,形成了“333”校本研訓模式,即“三備三改三聽評”。
“三備”,指的是主備人提前備課並將學案提供給全備課組教師——備課組教師在主備人備課的基礎上進行個人備課,對原始教案提出修改意見——在每周二、周四的常規集體備課中,全備課組教師集體研討備課,對學案進行全面細緻的修改,定稿印刷授課。
“三改”,指的是在備課過程中對原始教案的個人修改——備課組集體備課修改定稿——授課結束進行教學反思。
“三聽評”,指的是學校的三級聽評課制度,由備課組的每周一位教師上的組內研討課及課後評課,到學校教學部門隨機點擊推門聽課並點評,直至校級各類公開課、展示課的聽評課。由備課組參加,到教研組及教學部門領導參與,到全校教師共同研討學習,形成了立體全方位覆蓋的網路系統。
第二部分育五自少年,激勵學生持續發展
教學評價是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於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為了將學生培育成為“人格自尊、行為自律、生活自立、學習自主、體魄自強”的五自少年,我校充分利用激勵原則,全面實施發展性評價,建立起科學的學生評價體系。摒棄一味地為了“甄別”的評價功能,注重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強調全過程性評價,倡導並建立發展性評價。為了保證評價的全面、客觀、公正和合理,堅持評價的基本原則,做到領導考核、個人自評、教師互評、學生及家長信息反饋相結合,重實績與講實效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具體體現在用《評星晉軍銜評價方案》激勵每一位學生的成長。該方案包括班內晉級、加減分細則、周月評選、表彰辦法。值得一提的是,加減分細則中囊括學生課堂表現、課後作業、小測大考等全過程,學科教師和小組長全過程參與評價管理。班級每周、學校每月評選出做人星、學習星、文體星、進步星和學科星。創新表彰辦法,班級累計達到10顆星,晉升學校一級軍銜,班級累計達到20顆星,晉升為學校二級軍銜;以此類推。依次為列兵、上等兵、一級士官、二級士官、三級士官、四級士官、五級士官、六級士官、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少將、中將、大將。利用班級黑板報,把每個學生每周得星情況在班級展示出來,學校利用晨會定期進行單項表獎和授銜儀式。《班級量化考核評價條例》通過常規管理、學習成績、大型活動進行等級評價,並量化總分。班級量化考核滿分為100分,其中常規管理50分,學習成績40分,大型系列活動10分。
這種評價方案在設計上體現出科學性。首先,在評價主體上,更加強調學生的自評;其次,在評價功能上,更加注重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使評價更關注個體的處境和需要,尊重和體現個體的差異。通過多元評價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結果是學生群星燦爛,通過多元評價提升了學校文化的建設,結果是各個班級軍銜不斷晉升,學生的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大為增強。
教育為教學服務,教學提升教育。這種多元的評星晉級評價體系讓師生的面貌煥然一新,教育教學質量也大幅度提升。
第三部分展“六字”特色提升教師教研能力
將校本研修工作與課題研究、學校實際相結合,突出針對不同時期內出現的不同問題開展課題研究的重點,確定了兩大工作目標——研究並解決教學管理中出現的新問題,特別是學生的學習思想轉化工作;研究並解決本校教育教學中出現的突出問題,注重新教法、學法的學習和研究。
我校的“六字教學法”的課題研究分三步走:局部突破——全面推進——走特色發展之路。
第一步:推行“講、練、考、批、跟、盯”六字方針,以最佳化結構、夯實基礎、加大教育改革力度,進一步規範學校管理,大面積提高教育質量,創造良好的社會聲譽。
第二步:由老六字方針發展為“精、實、嚴、勤、細、全”,拓展出“學、思、練、自、合、探”的六字學法,進一步增強綜合實力,造就一批教學骨幹和學科帶頭人。
第三步:應當說,前兩個階段的教學變革對於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起到了積極推進作用。但是在前兩階段,變革思路更多圍繞的是教師教學的不斷改進,而忽略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在這種情況下,大連教育學院國中教師教育中心的研訓教師走進我校的課堂,結合新課程理念的要求,研訓人員和學校領導、教師不斷進行深度交流、反覆研討,倡導“學思結合,知行結合,因材施教”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引導學校從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方面入手,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最終總結出“標、本、智、導、煉、評”六字教法和“學、思、練、自、合、探”六字學法。
六字教法的含義是認真學習課程標準,並依據課程標準,確定學科教學目標,編寫課案的練習題,科學地確定教學起點及教學深度;仔細研讀教材文本,揣摩教材編寫者的意圖,精心設計教學流程,突出重點難點;在前兩項的基礎上,確定課程的核心知識與核心能力,提取知識點,形成學科能力;
六字學法指的是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通過教師積極引導,充分利用課案導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習慣;在自主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師生一同提煉核心概念,總結方法,形成能力,並對學生的學習體會進行及時總結升華;通過自評、互評和師評,科學評價學生的學業質量,並設定各種進步台階,激勵學生不斷進取。
六字教法和六字學法是新課程理念與學校教學實踐有機結合的產物。實現了學校管理者與教師理念的重大轉變,從教師的發展變化入手,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實現了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進一步發展為注重教師、學生、學校的可持續性發展。
學校科研課題由主管校長擔綱,僅由王玉平校長主抓的《“教學鏈研究與實踐”暨“中學基本課型教學行為設計研究與實施”》國家級課題,學校就投入8萬元用於申報和研究。現在學校的各項教科研工作在姚忠禮校長的帶領下,仍舊保持著高速運轉的狀態,目前處於研究過程中的有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教育部規劃課題《校本教研引領和促進基礎教育質量提升的研究》總課題下的子課題《班主任德育實效性研究》和姚忠禮校長擔綱的遼寧省《基於新課程背景下的區域中國小語文教學(主題式經典閱讀)實驗研究》課題組的《經典名著閱讀生成學生習作智慧的研究》子課題,遼寧省教科所的《共建共享教學資源促進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還在申報過程中的有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教育部規劃課題組的《生命教育》課題等項目。參與研究教師達到90%以上。
第四部分 創效能教育 探索學校發展新路
鑄“五心”師魂,育“五自”少年,展“六字”特色,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育教學效能,探索出“效能教育”特色之路。隨著效能教育的研究不斷深入,學校的變化也越來越大。
1、“五五六工程”引領下的效能教育促進了教師的成長:
十四年的探索和實踐,十七中學的“六字教學法”獲得成功,成為教育教學的自主品牌。“五五六工程”的不斷深入,使教師素質得到了明顯提高,全體教師的教育理念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從我校教師的課堂可以看出,教師們通過學習與實踐的結合,教學觀念有了很大的轉變,課堂設計、說課、評課等都能用新思想、新理念來指導,尤其是課堂教學行為有了較大的轉變。一批優秀教師也隨著新課改脫穎而出,同時也造就了一批研究型的教師,許多中青年教師成長為教學工作的骨幹力量。學校教師中現有研究生12人,在讀研究生5人,市級骨幹教師7人,區級骨幹教師11人。教師的成長對學校的長遠發展帶來良好的促進作用,為學生的不斷進步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2、“五五六工程”引領下的效能教育帶來科研的不斷發展:
2009年11月,學校在遼寧省國中課堂教學改革經驗交流研討會上作了《積極推進教學改革 轉變教與學的方式》的經驗匯報。2010年10月學校被評為“全國科研興校”先進單位。2010年,學校《“教學鏈研究與實踐”暨“中學基本課型教學行為設計研究與實施”研究》課題結題,並通過了國家級鑑定,獲一等獎。2011年3月,學校在北京舉行的課改先進校校長論壇上作《“草根”的起點,未必“草根”的未來----“六字教學法”教與學的自主品牌》的經驗介紹。
2012年4月,“大連市國中有效教學、減負增效暨基地校建設現場會”在大連市第十七中學召開,會上,十七中學的王瑤老師的有效課堂匯報課得到了極大好評,高新區文教衛生局王玉平副局長(原大連市第十七中學校長)進行了《有效教學、減負增效》的經驗介紹。由大連教育學院國中教師教育中心、大連市第十七中學聯合編輯的經驗材料《草根生髮 綠意盎然—大連市第十七中學教學改革紀實》記錄了十七中學由薄弱到崛起、由崛起到優秀的全過程。
2012年學校被評為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實驗學校。
2013年學校被評為“遼寧省第二屆科研興校百強校”。
3、“五五六工程”引領下的效能教育的深入研究,使學校課程體系更加完整:
“五五六工程”的推行,大大提高了課堂效能,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也使學生有了更充沛的時間和精力。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在開足國家、地方課程的基礎上,大力開發適應形勢需要、有利學生髮展的校本課程。學校教師積極參與,先後開發出《傳統中國節》、《論語輯錄》、跆拳道等校本課程,並自覺將開發的課程與教育相聯繫,從而最佳化了校園育人環境。
學校還成立了田徑隊、籃球隊 、足球隊、跆拳道隊、輪滑隊、跳繩隊、踢毽隊等訓練隊伍。高效能的教學帶來的是更加豐碩的成果。
2013年學校自主開發的校本課程《傳統中國節》入選遼寧省優秀校本課程。
2012年9月榮獲高新區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團體第一名
2012年9月榮獲“三生海參杯”中國中小學生跆拳道錦標賽團體總分第一名
2012年10月榮獲大連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團體第二名
2012年11月榮獲大連市楓葉杯籃球賽男子組第四名
2012年11月榮獲大連市楓葉杯籃球賽女子組第五名
2012年11月榮獲大連市市長杯足球賽男子組第四名
2013年4月榮獲大連市遼附杯籃球賽女子組第二名
2013年4月榮獲大連市遼附杯籃球賽男子組第七名
2013年4月榮獲大連市第二屆青少年輪滑賽團體第一名
學生的全面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應——
家長認可十七中學的教學“孩子放到十七中放心”;、
上一級學校評價十七中學的學生“發展全面、後勁十足”;
十七中學的畢業生也邁進了清華大學的校門。
4、“五五六工程”引領下的效能教育,使教與學方式有了重大改變。
“五五六工程”的推行實施,使領導乃至全體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發生了重大的轉變。由開始注重教師的自身發展,變為注重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展,進一步發展為注重教師、學生、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轉變帶來了課堂的變化,由“滿堂灌”“一言堂”到鼓勵促進學生通過自己閱讀、質疑、思考、觀察、想像、試驗、探索、交流等豐富多彩的認知過程來獲得知識,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有所嘗試和運用,教師與學生良性互動,課堂氣氛變得和諧與活躍。
可以說,十七中學是“綠洲行動”和基地校建設的最大受益者。正是大連教育學院的領導和專家的高瞻遠矚,為“推進區域均衡,促進教育公平”而做出的重大舉措,促使我校的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工作全面鋪開,實現了薄弱學校轉化,提升了教育教學質量。
“陽光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正是我們十七人的真實寫照,也正是因為我們平凡,所以我們要思考、要進取、要追求、要創新。雖然我們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我們還要在反思中不斷進取,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在改革中不斷發展,在大連教育學院領導和專家高屋建瓴的專業引領下,十七中學必將大跨越地走在教改的路上,一路走來,一路收穫。

創效能教育

通過提高事實師生內在的基礎性素養,並將其二次轉換參與提高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的效能過程,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
效能教育:實現學校教育教學增值發展
——大連市第十七中學“效能教育”特色項目建設紀實
大連市第十七中學位於高新園區凌水街道,始建於1958年,現有27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288名,教職員工92名,辦學條件齊備,是一所後髮型學校。學校在長期發展歷程中,始終把“辦平民教育”作為永遠的追求,堅持 “先學做人、後做學問,要想成才,必先成人”的辦學理念,探索創新課堂六字教學法,並在此基礎上理性概括與推進“效能教育”,全面落實素質教育,促進學生主動發展,走出了提高教育教學效能、學生教師學校三位一體共同發展的特色之路。
一、理性定位,效能教育直面困境。
我校地處城鄉結合部,生源主要來自本地農民與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是典型的教育“棚戶區”。針對學校發展停滯、教師焦躁迷茫的現狀,學校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探索實踐了課堂六字教學法:教法的“講、練、考、批、跟、盯”,“精、實、嚴、勤、細、全”,“標、本、智、導、煉、評”和學法的“學、思、練、自、合、探”,構建了全新的的師生互動教學方式,提高了課堂教學效能。回首十四年來十七中學由薄弱到崛起、由崛起到優秀的全過程,我們思考符合本校發展的特色定位——由追求教學效率走向注重提高教育效能,堅持走內涵式教育發展之路——高位建構了“效能教育”學校特色項目。
所謂“效能教育”,即強化對影響效能因素的教育、激活師生內在的活力因素、提高師生自我效能感和教育教學效能、追求能力效率和效果的預期目標的教育活動,是一種高層次的學校管理科學的形式和載體。 “效能教育” 的內容主要以校本課程的形式呈現,包括自我效能感、情緒掌控、潛能激發、自信心與意志力素養、習慣養成、責任、感恩和理想、時間管理、自我規劃設計、方法與技能、班集體建設、團隊精神與文化、團隊士氣管理等全方位的素養訓練與教育。效能教育提供了引爆師生無限潛能的全方位解決方案,它不直接追求效率和質量,而是從影響質量的各方面因素的教育入手,通過提高內在的基礎性素養,並將這些素養二次轉換,參與促進提高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的效能過程,以強化、提升教師服務能力和水平、學生心理、品行和能力等核心素養。
二、精心實施,效能教育強化育人。
實施效能教育,我們著重在“具體操作”、“基礎保障”兩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一)實施效能教育的具體操作
1、加強對教師的效能教育,重點放在“五心”上,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效能。
提高教育教學效能取決於教師的基本素養。學校著力打造了教師“五心”工程,即用愛心關懷學生,用誠心尊重學生,用細心寬容學生,用耐心幫助學生,用恆心悅納學生。採取構建教師“五心”教育校本培訓課程、組織學習先進教師感人事跡、邀請專家培訓指導、引導教師崗位鍛鍊等多種途徑和形式,提高教師師德水平、業務能力,強化服務學生意識,建立新型師生關係,提高教師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教師的“五心”工程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學工作的效能。
2、加強對學生的效能教育,重點放在“五自”上,提高學生學習、發展的效能。
我們把“學會做人”作為首要工程,建立社會、學校、家庭、學生自我“四位一體”的德育體系,實施學生髮展的“五自”工程,即培育學生“人格自尊、行為自律、生活自理、學習自主、體魄自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心理健康、孝敬、完美形象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等為主要內容,開展校園文化藝術節、大型活動紀念日等形式多樣的德育實踐活動,完善“評星晉級”激勵制度,營造高雅的校園文化,
培養學生的心理、道德和思想意識等多方面核心素養,將 “五自”內化和外化落實在學生的言行中,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為提高德育效能打好基礎。
3、加強課堂教學的效能教育,重點放在“六字教學法”上,提高課堂教與學的效能。
全校教師深入研究學生學習規律,不斷探索教學模式,全力打造效能課堂。2008年以來,在探索“講、練、考、批、跟、盯”和“精、實、嚴、勤、細、全”六字教學法的基礎上,學校根據新課程理念,研究總結出更加符合學生學習特點的“標、本、智、導、煉、評”和“學、思、練、自、合、探”全新六字法。新六字法重視對師生的效能教育,倡導教師實施課堂教學的標(課標點)、本(課本點)、智(智慧型點)、導(導學點)、煉(提煉點)、評(評價點)六字教法,同時,引導學生掌握運用“學(好學樂學會學善學)、思(動腦筋、想問題)、練(鞏固知識、形成技能)、自(自主、互動、互幫、互學)、合(合作、參與、競爭、交流)、探(探討、探究、探索、提高)”六字學法,變革課堂教學的教學組織結構,形成了完整實用見效快的師生互動式教法與學法,大大最佳化了課堂教學效能,學生負擔減下來了,教學質量升上去了,師生的自信心增強了,學校也成為薄弱學校轉化的教改典型。
(二)效能教育的基礎保障
1、實施效能教育的理論支持。
效能教育主要以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指導,我們通過蒐集國內外效能教育的理論和動態做文獻分析,汲取和吸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作為理論支持。柯爾曼《教育機會均等報告》,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布魯科維爾的有效學校研究……孫綿濤、王建俠、張鼎昆等對學校效能的研究,對於我校的效能教育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2、開發效能教育的校本課程。
在藝體類、科技類、傳統類課程的基礎上,拓展了效能教育課程系列的校本課程體系,開發與實施了《教師“五心”修養》《效能與學生“五自”養成》《自信心、意志力與自我效能感教育》《“六字教學法”與效能》等十餘門課程,旨在通過提高教師專業素養而提高教育教學效能;通過提高學生核心素養而促進學習效能;通過改善和最佳化各種教育資源的質量和結構及方式,提高教育資源在教育過程中的效能,從而達到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教育目的。
3、構建效能教育的評價體系。效能教育的評價採用現代教育評價的質的研究和發展性評價理念,出台教育教學的各類考核評價方案,堅持過程與終結、定量與定性、民主與多元評價相結合,採用“評星晉級”的綜合評價方式,用全面、客觀、公正、合理的評價槓桿激勵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學業發展,讓評價真正起到提高教育效能的激勵作用。
4、積澱效能教育的文化元素。
效能教育特色是一種先進的、獨特的、富有時代特徵和相對穩定性的學校文化,效能教育認為學校文化是學校生命所在,是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其特徵:它不僅表現為學校具有個性化的外顯環境,更表現為凝聚在每一成員身上的服務意識、獨立的意志力、自信心、嚴守時間、要事第一等優良品質,這些文化品質一經形成就無處不在,它不因校長更換而改變,不因教師調動而弱化,它深入學校每一個成員的骨髓,外顯於言行,影響人的一生。
三、總結提煉,效能教育成效顯著。
十四年的探索和實踐,效能教育造就了一批研究型的市區級骨幹教師,許多中青年教師成長為教學工作的骨幹力量。效能教育使學生德智體得到全面發展,學校成立了田徑隊、籃球隊 、足球隊、跆拳道隊、輪滑隊等,榮獲“三生海參杯”中國中小學生跆拳道錦標賽團體總分第一名、大連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團體第二名,在楓葉杯籃球、市長杯足球、遼附杯籃球、輪滑賽等賽事中都榜上有名。“六字教學法”獲得成功,成為教學的自主品牌,在北京課改先進校校長論壇、遼寧省國中教學改革經驗交流會、大連市國中有效教學減負增效暨基地校建設現場會上,學校展示了積極推進教學改革,轉變教與學方式的成功經驗;自主開發的《傳統中國節》入選遼寧省優秀校本課程;《中學基本課型教學行為設計研究與實施研究》課題通過國家級鑑定獲一等獎;學校被評為“全國科研興校”先進單位、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實驗學校、遼寧省第二屆科研興校百強校等。上一級學校評價我校畢業生“發展全面、後勁十足”,家長認為“把孩子放到十七中放心”。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效能教育探索僅僅是一個開始,在實施素質教育道路上,我們將以追求卓越的雄心,爭創一流的氣概,深化效能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不斷突破,創出特色,永遠揚起辦好平民教育的旗幟,給孩子們構建一個更幸福、更美好的未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