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蓋蹄蓋蕨

大蓋蹄蓋蕨

大蓋蹄蓋蕨(學名:Athyrium foliolosum)為蹄蓋蕨科蹄蓋蕨屬下的一個種。根狀莖短,直立,先端和葉柄基部密被深褐色、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鱗片;葉簇生。分布於台灣、雲南和西藏東南部。生於常綠闊葉林下,或山坡岩石縫,海拔1700-290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蓋蹄蓋蕨
  • 拉丁學名:Athyrium foliolosum Moore ex Sim
  • 二名法:Athyrium foliolosum
  • :植物界
  • :蹄蓋蕨科
  • :蹄蓋蕨屬
  • :大蓋蹄蓋蕨
  • 分布區域:台灣、雲南和西藏。
形態特徵,葉子形態,孢子形態,染色體,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相關介紹,

形態特徵

葉子形態

能育葉長50-75厘米;葉柄長22-23厘米,基部直徑約1.2-2毫米,帶深褐色,
向上禾稈色,略被小鱗片或近光滑;葉片長圓狀披針形或闊披針形,長30-56厘米,寬7-26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漸變狹,一至二回羽狀;羽片約15-18對,互生,斜展或近平展,稍向上彎弓,有柄(長2.5-3毫米),下部3-4對羽片逐漸縮短,基部一對長卵形,長約1.4-9厘米,羽狀半裂,中部的羽片闊披針形,略成鏟刀狀,長5-15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較闊,不對稱或近對稱,上側近截形,耳狀凸起,下側斜楔形,上側往往覆蓋葉軸,一回羽狀;小羽片8-15對,互生,斜展或近平展,近無柄,基部上側1片最大,卵狀長圓形,長達1.3-2.5厘米,寬約0.6-1.2厘米,鈍尖頭或急尖頭,基部對稱,近圓形,與羽軸合生,或不對稱,上側截形,耳狀凸起,下側斜楔形,淺羽裂至深羽裂;裂片4-6對,斜向上,粗齒狀至三角狀長圓形,鈍頭或尖頭,有3-4個鈍齒牙,兩側近全緣;向上的小羽片較小,長5-10毫米,兩側深波狀或為鈍齒牙,基部通常下延在羽軸上成狹翅,彼此相連。葉脈上面略可見,下面稍明顯,在小羽片上為羽狀,側脈單一或分叉。葉乾後草質或近紙質,上面暗綠色,下草綠色,兩面光滑;葉軸和羽軸下面禾稈色或略帶褐色,疏被短毛。
大蓋蹄蓋蕨

孢子形態

孢子囊群大,圓形或近圓形,每裂片1-2枚,生主脈與葉邊之間,略近主脈;囊群蓋大,多為馬蹄形或彎鉤形,近頂部的為長圓形,灰褐色,膜質,邊緣略有睫毛或近全緣,宿存。孢子周壁透明,有少數褶皺。

染色體

染色體數目n=40,80。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700-29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下,或山坡岩石縫。

分布範圍

分布於台灣(南投)、雲南(新平、雙柏、元陽、景東、永德、盈江、貢山等)和西藏東南部(墨脫南迦巴瓦)。緬甸、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尼泊爾。

相關介紹

在1929年發表本種裸名名稱Asplenium foliolosum Wall.時所依據的模式標本是合模式Syntype,包括不同採集號和同一採集號不同植株的一些標本,其中一部分標本和他1928年發表的裸名Aspidium fimbriatum Wall.所依據的模式標本是相同的,葉軸帶紅色、囊群蓋較小。後來Moore所作出的選模式(K!)則葉軸禾稈色、囊群蓋較大,可以和Aspidium fimbriatum Wall.區別開來。然而,R. Sim在1859年合法發表Athyrium foliolosum Moore這個名稱時,在拉丁描述中並未注意到Moore的選模式的區別。再者,Moore在1860年合法發表Athyrium fimbriatum(Hook.)Moore這個種所依據的仍然是Aspidium fimbriatum Wall.的模式標本,其葉軸帶紅色、囊群蓋較小。說明Moore是了解這兩個蹄蓋蕨屬種的區別的。所以,我們根據Moore所作出的選模式為標準,來區分這兩個種和選用它們的合法名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