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團團

大熊貓團團

大熊貓團團(2004年9月1日-2022年11月19日)雄性,2004年9月1日出生於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母親是海歸大熊貓華美,父親是大熊貓靈靈

2008年12月23日,和雌性大熊貓圓圓作為贈台大熊貓一同前往台北動物園。

2022年11月19日,因病去世於台北動物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熊貓團團
  • 外文名:Tuantuan
  • 別名:華靈 
  • 出生日期:2004年9月1日 
  • 逝世日期:2022年11月19日
  • 兄弟姐妹:美靈、婷婷、偉偉、華龍、華奧、好好、陽虎、嘉嘉、華榮、壹壹、玖玖 
動物經歷,名稱由來,網傳謠言,健康狀況,家庭成員,

動物經歷

2004年9月1日,團團是第一隻在國外出生並回國的大熊貓華美的第一胎中的第一隻幼仔。
2005年5月,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陳雲林受權宣布,大陸同胞將向台灣同胞贈送一對象徵和平團結友愛的大熊貓。
2006年1月6日,國家林業局宣布兩隻贈台大熊貓遴選結果出爐。不過,民進黨在台當政期間,長期以種種理由阻撓、拖延大熊貓入台,致使“團團”和“圓圓”長期未能和台灣同胞見面。
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原居住在臥龍的“團團”和“圓圓”受到驚擾。6月18日,“團團”和“圓圓”被轉移至雅安碧峰峽基地,得到精心呵護並很快康復。8月,台當局“農委會”宣布,經“熊貓項目審查小組”對台灣相關動物園的實地勘查和審查會議決議,台北市立木柵動物園獲準接收大陸贈台大熊貓“團團”和“圓圓”。12月23日下午5時許,搭乘台灣長榮航空公司專機抵達台北桃園機場;隨後換乘專車,於晚間7時30分許抵達它們的新家——台北市立動物園新光特展館。進入新光特展館後,“團團”“圓圓”進行活動和進食。晚間9時熄燈後,它們小寐到晚間11時。11時醒來後,吃了一些箭竹、水竹、刺黑竹和少量的蘋果、胡蘿蔔、窩窩頭。24日凌晨3時,“團團”“圓圓”再度入睡,依偎在欄舍里一直睡到早上8時。
大熊貓“團團”“圓圓”如果順利通過檢疫,計畫於2009年1月26日大年初一在台北市立動物園正式與遊人見面。台北市立動物園已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2018年12月9日,保育員在幫大熊貓“團團”實施例行動物訓練課程時,發現它的左上犬齒斷裂流血。動物園隨即聯繫醫療團隊為“團團”緊急進行牙齒檢查及處理。12日醫療團隊先對它進行活髓治療,將局部發炎感染的牙髓組織移除,並裝填三氧礦化聚合物(MTA)保護並活化神經。並在當天製作齒模,運用鈦金屬材質製作牙套。23日上午,醫療團隊再次合作,順利為“團團”裝上牙套。這不僅是全球大熊貓裝牙套的首例,更為野生動物醫療專業發展,為野生動物的牙齒醫療及護理開啟重要的一課。
大熊貓團團
團團裝上牙套

名稱由來

大陸命名
乳名:團團
一對贈台大熊貓的乳名在除夕夜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經1億多人次觀眾的投票最終選定為“團團”、“圓圓”;
台灣命名
大名:志明,由台灣地區網路投票所得。

網傳謠言

2016年5月16日,針對有傳言稱大陸贈台大熊貓“團團”因感染犬瘟熱得病死亡,新華社駐台記者電話採訪台北市立動物園有關人士,園方表示“團團”一切安好如常。台北市立動物園新聞聯絡人對記者說,“團團”“圓圓”和“圓仔”一家都很健康,也正常接受參觀,一切是誤傳。

健康狀況

  • 食慾不佳
2022年8月中下旬,保育員發現大熊貓“團團”行為與以往不同,食慾不佳且嘴邊出現白沫,工作團隊回放監視器畫面仔細觀察,發現8月23日上午7時左右,“團團”出現3分鐘疑似癲癇的症狀,於是為它進行腦部核磁共振檢查。
  • 健康檢查
8月18日上午,“團團”被送往台大附設動物醫院,麻醉後進行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結果顯示它的左大腦半球有局部液化壞死病變,右大腦半球也有類似的情況,可能是造成癲癇發作的原因。獸醫師也為“團團”採取腦脊髓液劑型後續分析化驗,並且完成整體生理檢查。9月23日,台北市立動物園召開記者會,詳細說明“團團”的病情與照護狀況。先給予“團團”抗癲癇藥物治療,等後續化驗結果出來再進一步決定治療方案。
  • 病情惡化
2022年10月,台北市動物園獸醫鄭秋虹下午稱,“團團”病情確有惡化,近期將儘快安排第二次核磁共振檢查,也不排除聯繫大陸專家來台。10月16日,出現後肢無力、食慾下降、躺著或趴著進食以及休息時間變長等情況。10月26日,台北市動物園發訊息稱,第二次核磁成像檢查結果顯示病灶區域明顯擴大,腦部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大幅提高,因沒能做侵入型切片檢查,無法確認病因。10月24日,園方表示,“團團”的病情又變差了一些,如果貿然到展場活動可能有安全疑慮,還不適合見客。10月27日,台陸委會表示,已經收到台北市動物園方來函申請大陸專家赴台,將提供協助讓大陸專家能儘速來台協助園方。10月29日訊息,大熊貓 “團團”病情惡化,大陸專家將赴台協助治療。
11月1日,據台灣《聯合報》報導,大熊貓“團團”疑似罹患惡性腦瘤,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派出的大陸專家吳虹林、魏明已順利抵達桃園機場,一下飛機就直奔台北市立動物園,探視“團團”“圓圓”一家。11月2日,台北動物園舉辦新聞發布會透露,大陸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兩位專家已於1日晚間抵達台灣並探視“團團”。兩岸專家已達成共識,對“團團”治療以舒緩為主。11月6日報導,大陸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兩位專家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團團”身體狀況逐漸向好,未來將根據病情實時調整治療方案。
  • 突發癲癇
11月17日下午4時41分,保育員看到大“團團”突然發生癲癇,於是立即通知獸醫。“團團”的癲癇症狀持續約1分鐘左右,當獸醫陸續抵達時,其癲癇症狀已停止。園方稱,隨後約10分鐘期間“團團”曾試著想要走動,但左後肢卻明顯無力;4時58分“團團”再次發生癲癇,獸醫立即為“團團”注射抗癲癇藥物,1分鐘後藥物發生作用症狀緩解。接下來“團團”的癲癇症狀在晚間6時28分及7時33分又陸續發作。11月18日,台北市立動物園表示,大貓熊團團昨晚突發四次癲癇,醫療照管團隊即時給予抗癲癇藥物緩解症狀並徹夜守候,團團經過休息後18日早上甦醒,試圖起身活動但後肢明顯無力,需再進一步觀察。
  • 不幸病逝
11月19日,台北動物園表示,贈台大熊貓“團團”19日凌晨1點5分、1點56分及3點54分癲癇再度發作,醫療照管團隊同仁雖為“團團”施打抗癲癇藥物,但癲癇症狀仍持續間歇性發生,在獸醫師數度補強抗癲癇及鎮定藥物後,早上7點3分癲癇症狀才暫歇。醫療團隊最終決定忍痛放手,讓“團團”在麻醉沉睡中離開。當日下午1點48分,“團團”心跳停止。 園方表示,“團團”已於19日解剖,待解剖的病理報告收集完成後,園方會再統一對外說明,約需14至21天時間。
  • 解剖結果
2022年12月19日,台北市動物園公布“團團”的解剖結果,病因為“肥胖細胞型星形膠質細胞瘤(Gemistocytic astrocytoma)”,屬於原發性腦瘤,也是造成“團團”癲癇的原因。
  • 標本已製作完成
2023年11月17日,台北市動物園表示已留存皮毛、骨骼、冷凍精子及纖維母細胞等樣本,皮毛則已製作成標本;19日將有家族影片及祝福卡緬懷活動。

家庭成員

  • 家族譜系
外公石石出生於四川汶川野外,外婆白雲出生在四川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媽媽華美出生在美國聖地亞哥動物園。團團多數時間是人工撫養,從小和人接觸比較多,喜歡和飼養員玩耍,養成了活潑、大方的性格。
  • 繁育情況
2013年7月6日,大熊貓“團團”和“圓圓”生下女兒“圓仔”;
2020年6月28日,大熊貓“圓圓”順利產下雌性幼崽,8月30日,台北市立動物園宣布,經過網際網路票選大陸贈台大熊貓“團團”和“圓圓”的第二隻幼崽正式命名為“圓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