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潮村(浙江省金華東陽市下轄村)

大潮村(浙江省金華東陽市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潮村又名大橋村隸屬於浙江省,位於金華東陽市城區南郊6公里處,1992年底轄有170戶,629人;該村占地面積1619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潮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地理位置:浙江金華東陽市城區南郊6公里
  • 面積:1691畝
  • 人口:629(1992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耕地面積:368畝
基本簡介,工業發展,建制沿革,農業生產,人口,教育事業,經濟,文化教育,文化古風,基礎設施,

基本簡介

該村有23姓,主姓吳,占78.6%。土地總面積1619畝,山地面積占77%。耕地面積368畝,其中田257畝,地111畝,屬於典型浙中丘陵地區。

工業發展

大潮村歷有大批壯年男子在滬杭一帶做泥工、木工、鐵工、縫紉、雕花、竹編、書籍印刷裝訂,可謂百工之村。清代末年,村人吳昌茂、吳昌盛兄弟倆在桐鄉、嘉興、烏鎮、石門灣等城鎮先後開設福興鞋莊總分號10多家。工藝考究,帶出一批製鞋工匠,曾壟斷了這些地方的鞋業市場。
1964年,村人吳德良身殘志堅,開創機器繡花。1979年第三生產隊用700元生產資金,試辦槐堂大橋工藝繡花廠,獲淨利1600元,從而調動起辦工業的積極性,規模逐漸擴大。1981年由大隊統一辦廠,獲淨利1.6萬元。隨後吳曉弟、方榮、文龍、章海、方斌、志南、方明、章生、龍德、方洪、金林、江德、桂芳、偉民、阿小、勝芳、忠潭等先後辦廠,出現村辦、聯辦、個人辦工業的熱潮,1987年成為繡花專業村。1992年底繡花廠42家及糧食加工廠、塑膠廠各1家,擁有繡花電車310台,職工650人,工業總產值1400萬元,固定資產原值420萬元。規模最大的是東陽市工藝繡品廠,廠長吳榮不僅在村里辦廠,還於1993年在吳寧鎮建東陽市京華製衣有限公司,產品銷往美國、日本等地。
大潮村大潮村
大潮村辦工業很有特色,自力更生,從資金到勞力,都是靠自己和親朋好友互助,人人出力、戶戶無閒人,依靠自身積累擴大再生產,一步一個腳印。善於開拓市場,以質量取勝,根據市場需要,決定產品方向,做到用料講究、工藝精細、款式新穎、價廉物美。同時依靠科技,不斷創新,不惜重金聘請工藝技師,引進電腦等先進設備,提高生產能力。企業致富不忘集體,慷慨捐資興辦公益事業,1987~1992年捐資12萬元用於村里修繕校舍、修路造橋、安裝水電。廠群關係融洽。

建制沿革

始祖吳大潮在明代初年從義烏吳大園、高城遷居於此,裔遂以大潮之名為村名。明、清屬懷德鄉六十三都。1929年為第八區大橋村,1935年5月為六十三都鄉第一保,1944年11月屬峴南鄉。1950年6月為橫城鄉五村,1956年3月又歸峴南鄉。1958年9月為城關人民公社峴南管理區大潮生產隊,1961年9月為槐堂人民公社大潮生產大隊。1983年8月為槐堂鄉大潮村,1992年5月屬吳寧鎮南郊辦事處。
大潮村

農業生產

幾百年來,大潮村民以務農為主,耕作之精細頗為出名。水稻、大小麥、豆類、番薯、玉米、粟、蕎麥等,種植品種繁多。1950年前水利條件差,耕地分割零畸,品種老化,糧食全年畝產徘徊在200公斤左右。1957年始建造西塢塘、瑤古水庫,修浚10口山塘,還與鄰村合建黃塘塢、宅里水庫。1973年南江渠道過境,全力以赴建成高架鋼筋混凝土天橋,高24米,長240米,號稱天渡,成為名符其實的“大橋”。劈山改地造田,引水入村,使90%耕地旱澇保收。加之品種改良,糧食產量迅速增長,1992年全年糧食畝產超過1噸,糧食總產量259噸。丘陵山坡,有果園66畝,1992年水果總產量31噸,以青棗為大宗,總產量30噸,自行加工成蜜棗,年收入7萬餘元。戶戶養豬,1992年生豬年終存欄數350頭,全年飼養量610頭,每戶平均3.6頭。牛、羊、雞、鴨、長毛兔等,六畜興旺。
大潮村大潮村

人口

截止2008年,該村有農戶1345戶,鄉村人口5164人,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農業人口5164人,勞動力3576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34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教育事業

大潮村原有私塾、蒙館教育少年。1918年創辦大潮國小,請名師陸季清任教。1964年新建教室、辦公室等10餘間,操場一個,占地1750平方米。1968年設國中班2個,1979年併入槐堂中學。1980年始辦幼兒班。
尊師重教,人才輩出。抗日戰爭時期,浙江省政府遷至方岩,吳文言、吳聖言、吳慎言三兄弟任省政府、審計處、財政廳秘書,名盛一時。吳瑞章(高級會計師,《中國銀行史》編委)、吳奇良(中學高級教師、原東陽二中副校長)、吳奇虎(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也是三兄弟。還有文化部舞台電子設備控測所副所長、浙江舞台電子技術研究所副所長、主任技師吳天德,《江南遊報》主編吳伏海等。另有年青工程師、講師10多人。旅台知名人士吳定言、吳雲法、吳寶連、吳福連等。武術方面,村人吳作霖是民國時期全縣著名拳師,武藝高強,慕名求教者絡繹不絕。1934年創辦大橋羅漢班,40多人參加,負責人吳賢明、吳德權。

經濟

農民收入以種殖業和養殖業為主。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594.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3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46.14萬元,占總收入的8.56%;畜牧業收入731.38萬元,占總收入的9.93%(出欄肉豬3939頭,肉牛238頭,肉羊473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收入1632萬元,占總收入的80.61%;工資性收入69.8萬元,占總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77人(占勞動力的13.19%),在省內務工647人,到省外務工30人,外出務工收入62.99萬元。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1 所,校舍建築面積 4802.4 平方米,擁有教師 30人,在校學生1195人,距離廠口鄉中學2 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485 人,其中小學生1195人,中學生290人。
全村建有文化站10個、業餘文娛宣傳隊 9 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文化古風

大潮村保持著濃郁的古風:春節掃墓祭祖,廳、堂屋掛祖像、設祭品,祭品規定為豆腐包、千張、烤豆腐、青菜4樣,酒2杯,飯1碗,節儉之風可見。年初二,後山每戶一人到前山;年初三,前山每戶一人到後山,自備糖果、酒菜,太公家出酒,相互拜年,同飲同樂,增強團結。
元宵掛燈、迎燈,有琉璃燈、篾絲燈、紗燈、珠燈、羊皮燈,十分美觀。橋燈(龍燈)幾百橋龍身,連成一條龍,前有龍頭、後有龍尾,製作精良,融詩、書、畫、藝於一體,遠近聞名。重陽節有羅漢班、高蹺馬、唱什錦、打蓮花等文娛活動。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有1154戶通自來水,有190戶飲用井水,有1344戶通電,有1190戶通有線電視,電視機農戶119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9.74%和89.9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6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11戶(分別占總數的57.84%和46.83%);該村委會到鄉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擁有汽車88輛,拖拉機112輛,機車85輛。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1戶,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3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8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2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