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澗鄉

大河澗鄉

大河澗鄉位於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西部山區,東經141.1度,北緯35.9度,屬太行山向華北平原過渡的淺山區,西南與林州市隔山相鄰,北部臨姬家山鄉,東部臨鹿樓鄉和上峪鄉,鄉域面積97平方公里。全鄉共轄17個行政村,21個自然村,14107人(2017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河澗鄉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淇濱區
  • 下轄地區:張公堰村、肖橫嶺村、石鼓溝村
  • 電話區號:0392
  • 地理位置:鶴壁市淇濱區西部山區
  • 面積:97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14107人(2017年)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型季風氣侯
  • 著名景點:元代雙塔寺;牟山
  • 車牌代碼:豫F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資源,氣候,植物資源,礦產資源,經濟狀況,農業發展,工業發展,醫療衛生,交通,旅遊觀光,美麗鄉村,

歷史沿革

1958年建大河澗公社,1985年改鄉。
1997年,面積87平方千米,人口2.2萬,轄趙家廠、石鼓溝、張公堰、潘家荒、洪峪、窯家、大河澗、窯洞、馬橫嶺、肖橫嶺、牛橫嶺、潭峪、河口、弓家莊、盤石頭、將軍墓、大寬河、楊寨溝、小寬河、輝泉溝、水峪、野豬泉、毛連洞、小河澗24個行政村。
2006年,轄毛連洞、大河澗、潘荒、趙家廠、小河澗、爻家、譚峪、楊寨溝、洪峪、肖橫嶺、張公堰、牛橫嶺、馬橫嶺、窯洞、石鼓溝、弓家莊、河口17個行政村。
?年將弓家莊村劃歸金山街道。

行政區劃

大河澗鄉位於鶴壁市淇濱區西部,轄毛連洞、大河澗、潘荒、趙家廠、小河澗、爻家、譚峪、楊寨溝、洪峪、肖橫嶺、張公堰、牛橫嶺、馬橫嶺、窯洞、石鼓溝、河口16個行政村。
【2010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10611201:~201 210毛連洞村 ~202 210大河澗村 ~203 210潘荒村 ~204 220趙家廠村 ~205 210小河澗村 ~206 210爻家村 ~207 220譚峪村 ~208 220楊寨溝村 ~209 210洪峪村 ~210 220肖橫嶺村 ~211 220張公堰村 ~212 220牛橫嶺村 ~213 220馬橫嶺村 ~214 220窯洞村 ~216 220石鼓溝村 ~224 220河口村

資源

氣候

淇濱區大河澗鄉屬暖溫帶半濕潤型季風氣侯,山區面積廣大,溝岩縱橫,地形複雜,礦產資源豐富,野生植物茂盛。白雲岩儲量大,品位高,裸露地表,便於開採。被譽為淇河三珍之一的“冬凌草”,滿山遍野,鬱鬱蔥蔥,享譽海內外。河南省唯一無污染的河流--淇河,貫穿其境。投資9.8億元的省重要水利工程建於本鄉盤石頭村。
耕地面積1.54萬畝,其中水澆地300餘畝;荒山面積10萬畝,其中宜林面積8.1萬畝,綠化率達60%;氣候為大陸性較強的暖溫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春、夏季東南風偏多,秋、冬季西北風居主,春季平均氣溫17℃,夏季平均氣溫26℃,秋季平均氣溫18℃,冬季平均氣溫3.5℃;平均年降雨量為66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兩季。

植物資源

鄉域內可供開發的主要野生資源及栽培植物品種有冬凌草、金銀花、柴胡、酸棗、花椒、核桃、柿子、黃楝、香椿、國槐等。

礦產資源

有可用於金屬鎂冶煉的白雲岩(貯量達9000餘萬噸)、可用於建築材料的石灰岩,許溝煤礦煤貯藏量達1000多萬噸,此外,紫砂岩、鐵礦石等礦產資源也較為豐富。

經濟狀況

農業發展

全鄉1.54萬畝耕地中,除去退耕還林(10000畝)及水庫建設、公益事業等方面的占地,糧食作物實際種植面積為3000畝,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穀物、大豆、紅薯等。全鄉荒山綠化總面積為5萬畝,主要栽種樹種有側柏、五角楓、桑樹、火炬樹、花椒、核桃、黃楝、國槐、香椿等,其中經濟林面積達到1萬餘畝。畜牧業以蛋雞養殖為主,全鄉蛋雞存欄量22萬隻左右。全鄉小流域治理面積達到15平方公里。
以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為主線,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積極發展優質林果業,著力培育畜牧發展龍頭,強勢推進農副深加工企業的發展,通過抓基地、帶農戶、出特色,全面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大力擴大區域化布局規模,織就了興鄉富民發展圖,闖出了一條符合山鄉實際、具有山鄉特色的農業結構調整新路子,找到了一條促進山區農民增收的致富新途徑。全鄉現已擁有牟鑫食用菌發展有限公司、未來特色農牧有限公司、大自然農產品有限公司三家“農”字號龍頭企業,建成了洪峪食用菌、張公堰紅薯、窯家中藥材、肖橫嶺小雜糧四大種植基地,趙家廠香椿、肖橫嶺核桃、譚峪國槐、小河澗小雜果四大林果園區,肖橫嶺蛋雞、石鼓溝波爾山羊、潘荒黃牛、張公堰笨雞四大特色養殖園區,“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的特色布局初顯端倪,“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初步形成,農業生產的產業化經營程度明顯提升,全鄉的農業結構調整正在向深度、廣度、高度方向健康快速發展。
在種植業方面,該鄉克服耕地面積少、糧食產量少、可利用水源少的“三少不足”,充分利用本地農作物副產品多、山地面積大的優勢,鼓勵農民變廢為寶、變冬閒為冬忙,大力發展食用菌種植業;變秋種為秋調,積極發展紅薯、中藥材種植業;變景點游為消費游,依託旅遊切實發展野菜種植業;變單一種植為多元種植,盡力使種植業從以糧為主向糧經並重轉變,形成了符合山鄉實際的特色種植業。在林果業方面,克服灌溉條件差、發展鮮果困難的不利束縛,充分利用本地立地條件和山區面積大的優勢,鼓勵農民發展乾鮮雜果,形成了以花椒、核桃、柿子、香椿等為主的乾鮮果同步發展的好形勢,以經濟林發展為突破口,實現了林果業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同步增長。在畜牧養殖業方面,克服養殖資源匱乏、養殖效益低下的不利條件,充分利用本地農民養殖經驗豐富、技術過硬的有利因素,鼓勵農民發展蛋雞養殖、黃牛養殖、波爾山羊養殖等,使畜牧業品種質量和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形成了食糧動物與食草動物齊頭並進的發展格局。在農副產品深加工方面,克服經濟基礎弱的不足,發揚攻堅克難的精神,積極籌措資金,興辦食用菌鹽水菇生產線、“三粉”生產線等,形成了以保鮮菇、純紅薯粉條、香椿醃菜等為主的拳頭產品,使全鄉的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以深加工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實現了全鄉農業增值與農業增效同台競唱的喜人發展局面。該鄉的農業結構調整在全市已小有名氣,隨著豫北最大食用菌種植基地規劃的實施,大河澗鄉的農業結構調整將步入快車道、高質量發展時期。 為了促進農業結構調整,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該鄉在工作中實施“八動”戰略,強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進程。一是宣傳啟動促調整,先後召開座談會、匯報會、現場會、經驗交流會等各種類型的農業結構調整專題會議,大會強調,小會安排;利用宣傳車、廣播、標語、傳單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廣泛宣傳黨和政府的富民政策和農業結構調整的好處,打開農民思想解放這個總開關。二是組織發動抓調整,專門成立以鄉長為組長,以農業辦、科委、農技站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業結構調整領導小組,組建了農業結構調整合力團,在明確主要領導掛帥的同時,又明確一名政府副職和一名黨委成員具體主抓,黨政協力,上下同心,督促農業結構調整工作。三是示範觸動引調整,組織十多個村100多位農民民眾到河北省靈壽縣、駐馬店市泌陽縣、新鄉市輝縣、許昌市禹州、三門峽澠池縣等地參觀學習,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樹立各種不同類型的典型,公開披紅戴花,大張旗鼓進行表彰,“撥明一盞燈,照亮一大片”。四是政策驅動激調整,制定了“四免三幫”優惠政策(即免費技術培訓、免費技術服務、免費參觀學習、免費信息諮詢和無償幫助貸款、無償幫助建設、無償幫助銷售),實行以獎代補,有效發揮行政引導作用,激發農民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的熱情。五是龍頭拖動帶調整,堅持“誰有能力誰牽頭,誰有能力扶持誰”的原則,重點扶持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型、貿工農一體化的龍頭企業,帶動農戶進行產業化、規模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六是服務推動幫調整,以服務體系建設為重點,切實為農民搞好產前、產中、產後的全程化、系列化、一條龍服務,為農民進行農業結構調整提供寬鬆的發展環境。七是科技拉動助調整,適時引進新技術和科技含量高的新品種進行推廣,邀請省農科院、紅薯研究所等科研單位的專家進行專題培訓,拓寬技術合作範圍,鼓勵農民依靠科技調整農業。八是市場帶動推調整,注重培植各類中介組織,建立養雞、養兔、食用菌等協會,放手發展經紀人隊伍,在深圳、武漢等大中城市設立直銷視窗,把立足點放在按照市場規律組織生產、適應市場需求發展產品上,使農業結構調整真正圍著市場轉。 在得力措施的推動下,全鄉食用菌產量已達500噸,粉條生產能力達30餘萬斤,乾鮮雜果產量達80多萬斤,僅農業結構調整一項就可使農民人均增收近300元,農業結構調整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額明顯增強。全鄉現已擁有牟鑫食用菌發展有限公司、未來特色農牧有限公司、大自然農產品有限公司三家“農”字號龍頭企業,建成了洪峪食用菌、張公堰紅薯、窯家中藥材、肖橫嶺小雜糧四大種植基地,趙家廠香椿、肖橫嶺核桃、譚峪國槐、小河澗小雜果四大林果園區,肖橫嶺蛋雞、石鼓溝波爾山羊、潘荒黃牛、張公堰笨雞四大特色養殖園區,“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的特色布局初顯端倪,“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初步形成,農業生產的產業化經營程度明顯提升,全鄉的農業結構調整正在向深度、廣度、高度方向健康快速發展。
大河澗鄉大河澗鄉

工業發展

全鄉共有工業企業72家,其中集體企業7家,非公有制企業65家,企業主要經營類別為:煤炭開採、金屬鎂冶煉、石料開採、建築等。
大河澗許溝煤礦是全鄉人民依靠貸款和籌資於1977年興建的鄉鎮企業,位於市南淇濱的淇河北岸。全礦幹部職工以安全生產為前提,以經濟效益為中心,艱苦奮鬥,大膽改革,嚴格管理,銳意創新,使煤礦發生了巨大的普公,原煤產量由1986年的3萬多噸,遞增到98年的20萬噸,由過去的單一產品發展到現在擁有七個地面企業的集團化企業,1998年煤礦完成產值3000多萬元,實現利稅500萬元,企業現擁有固定資產二千萬元,流動資金一千萬元,職工1000餘人。成為豫北地區最大的鄉鎮煤礦。85年以來,連續被市煤管局、市政府、省煤炭廳評為“先進企業”、“經濟效益顯著單位”、“安全生產先進企業”等五十多項榮譽稱號,88年跨入了全省十家“質量標準化礦井”的行列,90年被省政府評為“省鄉鎮系統一級先進企業”,被能源部評為“質量標準化礦井”,91年被省政府評為“先進企業”和“文明單位”,92年被評為“省地方煤礦十面紅旗單位”,93年被市政府評為“明星企業”,96年被煤炭部評為“特級質量標準化礦井”,被省政府評為“文明單位”,94年到98年連續被省煤炭廳評為“安全生產先進集體”。
大河澗鄉大河澗鄉
大河澗許溝煤礦所採煤田屬鶴壁礦務局冷泉井田,煤層厚度比較穩定,為6--10米。採煤方法為走向長壁式傾斜分層採煤與一次采全高相結合,工作面使用磨擦式金屬支柱絞接頂梁,塑膠網假頂。能有效的保證原煤質量。煤質具有熱量高、雜質少、易燃、煤質穩定等特點。以大礦的煤質、小礦的價格享譽鶴壁、新鄉、濮陽、安陽以及山東等省市地區,是工業、民用的理想燃料。
許溝煤礦實現了機械化作業。採區使用了刮板運輸機,東井大巷使用了電機車,一號下山用上了乘人車,主井口和南北翼下順槽使用了皮帶機,各種機電設施齊全,設備選型合理、使用配套、台台防爆,保障了煤礦的安全生產。許溝工礦注重安全投入,增添了一系列的安全裝備,提升系統安裝了倒楔式防墜器、松繩過卷信號;局扇台颱風電閉鎖;供電使用了漏電繼電器;煤電鑽使用了綜合保護裝置;通風隊配備了瓦斯檢定器、風表秒表,採掘工作面配備了攜帶型瓦斯報警依,一線職工配備了隔離式和壓縮氧自救器。投資30多萬元,安裝了瓦斯微機監測系統,井下各主要地點安裝了呼叫電話,採掘工作面還安裝了8000多米的灑水管路,從而增強了礦井安全係數,提高了抗災能力。
許溝煤礦在維護好煤礦安全生產的同時,走多業並舉、滾動發展的路,使企業立體發展,不斷壯大。經過深入細緻的尋找項目,考察市場,籌措資金,成立了鑫源(集團)公司,先後興辦了打包帶廠、綜合服務部、經貿公司、鉬鐵冶鐵廠、金屬鎂廠、仿古家具廠、冬凌草茶廠、仿瓷餐具廠,淇濱開發區綜合服務樓等地面企業。公司生產的鉬的含量達60%,金屬鎂含量達99.9%,冬凌草茶具有清熱利喉、治癌防癌的功效。仿瓷餐具美觀大方,不易碎,經久耐用。開發區綜合服務樓對外招商租賃。

醫療衛生

現由鄉級衛生院1所,村級醫療點55個。鄉衛生院為新鄉醫學院附屬醫院協作醫院,共有在職職工32人。

交通

全鄉基本實現村村通柏油路。鄉級公路(小河澗—牛橫嶺;牛橫嶺—河口;大河澗—肖橫嶺;肖橫嶺—牛橫嶺)總長度約10公里。縣級公路(大河澗—野豬泉;蜀大線)總長度為24公里。省級公路壺台公路(山西壺關—河南台前)在該鄉境內9公里,其路面寬11米。即將興建的大海線和沿淇公路在該鄉合併後,總長度約4公里。

旅遊觀光

宋瓷窯遺址於淇河岸邊;元石塔立淇河懸崖;古寨牆、古戰壕保存完好;古石刻、古石碑處處可見。牟山為全市最大高峰,雄偉壯觀;雞冠山峻秀挺拔,直立庫中。國防出路壺台線橫穿全境,鄉村級公路縱橫交錯。有元代雙塔寺遺址。鄉境內有鶴壁第一峰—牟山,省內唯一不被污染的河流—淇河穿境而過,沿河山清水秀,風光秀麗,是旅遊觀光、度假休閒的好去處。
全市唯一的省重點水利工程—淇河盤石頭水庫將成為遊覽勝地,趙南古長城、雙塔寺將成為該鄉發展旅遊業的幾大景區。

美麗鄉村

洪峪村位於鶴壁市淇濱區大河澗鄉西北部,太行山脈牟山東麓,268戶,998人,耕地884畝,人均耕地僅0.89畝,交通閉塞,水源奇缺,信息落後,屬省重點扶持貧困村。長期以來,該村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飯,人均收入僅800元左右,生活在溫飽線上徘徊。為了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1999年,洪峪村搶抓壺台公路開通的有利契機,藉助國家大力實施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的強勁東風,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區科協的大力支持和正確引導下,由支部一班人帶領村民代表赴河北、浙江等地考察,選定了用水用電極少的金針菇種植項目。
大河澗鄉大河澗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