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廍花鼓

大廍花鼓

起源於台灣省雲林縣褒忠鄉大廍村的大廍花鼓是雲林縣廣大的鄉野流行的民俗藝陣,主要盛行於嘉南平原及高屏一帶的農村,是在廟會及農暇時演出迎神娛樂的俚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廍花鼓
  • 地理標誌:台灣省雲林縣褒忠鄉大廍村
雲林縣廣大的鄉野,延續著不少民俗藝陣,其中褒忠鄉大廍村的花鼓盛名遠揚。
花鼓陣又名“大鼓花”、“鼓花陣”、“大鼓弄”或“翻鼓陣”,相傳始於明鄭時代,鄭軍退守台灣之後,實行屯田制度,士兵在農休時,溫習武藝,眾人則在一旁跳躍吶喊,擊鼓助興;入清以後,就改以花鼓的形式在民間流傳下來,主要盛行於嘉南平原及高屏一帶的農村,在廟會及農暇時演出迎神娛樂的俚藝。
今日的花鼓陣,基本上需要頭旗1人,鼓手1人,涼傘2人,鑼鼓手各2人,也可增加人數,使陣容更加浩大。在頭旗前導下,以大鼓為核心,隊員們開步屈膝,銅鑼圍住大鼓邊敲邊扭,涼傘則旋轉穿梭串場,整組人以兩拍節奏和七步步伐變化隊形,先拜旗、打圈,接著舞出跳四門、空穿、什花、蜈蚣陣、穿鑼、開花、龍門陣、八卦陣、金玉滿堂等陣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