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岩遺址

大岩遺址

大岩遺址,位於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臨桂縣臨桂鎮臨二塘村委小太平村下岩門山北麓,為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為古遺址,2009年5月4日。公布為第六批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大岩遺址年代跨度達1萬多年,為中國考古史罕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岩遺址
  • 地理位置:廣西壯族自治區臨桂縣臨桂鎮臨二塘村委小太平村下岩門山北麓
  • 景點類型:古遺址
  • 主要成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年代,出土文物,意義,保護,

簡介

大岩遺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臨桂縣臨桂鎮二塘行政村小太平自然村東南約0.5公里的下岩山北麓,東北距臨桂縣城約三公里,由A、B兩洞組成。A洞位於東側,B洞位於西側,兩洞洞口相鄰,均朝向正北。
大岩遺址,早期體系完整,是嶺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於1999年被首次調查發現。

年代

大岩遺址
從遺址發現的墓葬、灰坑等遺蹟現象及數量較多的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等遺物分析,其年代大約是距今15000年——4500年之間,其文化發展序列可分為五個時期:
(1)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1萬五千年前)
(2)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
(3)新石器時代早期
(4)新石器時代晚期
(5)新石器時代末期(距今約4500年)。
遺址年代跨度達1萬多年。年代跨度如此之長,這在我國考古史上極為少見,在廣西洞穴遺址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出土文物

2000年10月至2001年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隊和桂林市文物隊對大岩洞遺址進行了為期三個多月的發掘,揭露面積72平方米,共發掘墓葬10處,用火遺址10餘處,完整的陶、石、骨、蚌器數百件。
此次發掘的所有成果均出自A洞,依地層迭壓關係及出土文化遺址的變化,自下而上大致分為六個時期:
(1)第一期為灰黃色粘土堆積,並夾雜少量碎螺。
(2)第二期是以螺殼為主要包含物的堆積,礫石打制石器仍占較大比重,新出現磨製骨錐、穿孔蚌器以及兩件燒制的陶土塊等。穿孔蚌器僅穿一孔,器身不加磨製。
(3)第三期堆積仍以螺殼為主,出土物包括礫石打制石器、骨器、蚌器及陶器等文化遺物以及較多的水陸生動物遺骸。
(4)第三期堆積以螺殼為主,出土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數量較少。
(5)第五期仍為含螺殼的堆積,但地層中螺殼數量較少,出土物抱括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
(6)第六期為棕紅色粘土堆積,僅分布在洞口一帶,出土遺物較少,僅見陶器和石器兩種。
在遺址發掘過程中,考古隊還發現了水稻植矽石,由於是孤證,目前還很難判斷是栽培稻還是野生稻。考古隊長傅憲國專程到臨桂縣會仙鎮、桂林市雁山區採集現代野生稻進行對比實驗,並在廣西考古發掘中首次採用浮選方法來尋找古代的植物遺址,並對700多袋土壤進行浮選。
目前(2011年),有關專家正用高科技在進行檢驗當中。不管其結果是野生稻還是栽培稻,對我國栽培稻與農業起源的研究,對復原當時在桂北的自然環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2年11月,考古隊對大岩遺址進行了兩個多月的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以陶器碎片為主,還包括石器、骨器、蚌器等先民生產生活所留下來的遺物。其中,三件處於舊、新石器時代過渡期製作的陶器碎片尤為珍貴。這些陶器距今12000年左右的原始陶器。該批文物是目前中國嶺南地區出土的最原始的陶器。
目前(2013年),除部分陶器留作考古研究用途外,其餘部分已進行保護性回填。

意義

大岩遺址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構築了桂北古代文化發展的序列並填補了以往研究不足而留下來的文化缺環。通過科研可以揭示桂北古代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影響的面貌,並將首次揭示桂北地區舊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直至夏商時期的文化發展序列,展示了古代文化與古代文明。種種跡象表明,大岩遺址將成為桂北古文化的一個標尺。考古專家認為,其學術研究價值非常重大。

保護

大岩遺址這樣的洞穴遺址在桂林已發現72處,是目前中國發現洞穴遺址最豐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桂林境內的靖江王府及王陵、甑皮岩遺址已於2010年被列入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目前(2013年),桂林市相關部門正在積極籌劃,集結境內的72處洞穴遺址,申請納入“國家大遺址保護規劃體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