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加蚋

大加蚋,又作大佳蚋、大佳蠟、大加臘等,用字未規範。為早期台北市地名,今已罕用。據傳為平埔族語Ketagalan(凱達格蘭)省音而得;又傳Tagal原指沼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加蚋
  • 又名:大佳蚋、大佳蠟、大加臘等
  • 讀音:dagalia
  • 廢除時間:日治時期1920年
簡介,範圍,

簡介

懸匏居士認為,“加蚋”讀音galia,狀如簸籮,直徑可達二、三米,用於晾曬物品,或臨時放置大量粿、面等食品。詞收於閩南話漳音辭典。“加蚋”不一定有“大”這一修飾詞,可見前說未允。參照台灣早期地名,雞籠、布袋等,“加蚋”系指台北盆地形狀像福建傳統竹編用具。

範圍

大加蚋為今台北市萬華區新店溪沿岸一帶平原,原為平埔族「雷里社」或「龍匣社」。1709年墾號陳賴章請準開墾大加蚋草地,三十年內已成漢人聚落「加蚋仔莊」。而後更以大加蚋一詞作為堡名,稱「大加蚋堡」。
隨著大加蚋成為堡名,其所指範圍日漸增大。道光年間已轄有艋舺街、三板橋莊、古亭村、大灣莊、林口莊、上陂頭莊、錫口街、新南莊、南港仔街、搭搭悠莊、東勢莊、新莊仔莊、圭母卒莊、大隆同街、社仔莊等聚落。(今台北府城大稻埕、萬華區、內湖區松山區台北大部分。)淡忘
日治時期1920年廢大加蚋堡。將大稻埕、台北城劃歸台北市,內湖松山併入七星郡,大加蚋之名遂淡出記憶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