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大佛頂首楞嚴經)

楞嚴經

大佛頂首楞嚴經一般指本詞條

《楞嚴經》是佛教的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如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楞嚴經包括:序分、三番破識、十番顯見、剖妄出真、會通四科、圓彰七大、審除細惑、從根解結、二十五聖圓通章、四種清淨明誨、楞嚴神咒、十二類生、歷位修證、七趣、五十陰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 外文名:Śūraṃgama sūtra
  • 又名:大佛頂首楞嚴經、首楞嚴經
  • 譯者: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 譯   
  • 卷數:十卷
  • 譯語: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 譯語 
  • 證譯: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 證譯 
  • 筆受:清河.房融 筆受 
本經淵源,本經梗概,首楞嚴法門殊勝處,五十種陰魔,四種清淨明誨,五會神咒注釋義貫,大佛頂經開題,

本經淵源

《楞嚴經》,著名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密諦譯,10卷。般剌密諦在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於廣州的“制止寺〈今光孝寺〉”誦出楞嚴經十卷,時由烏萇國沙門彌伽鑠佉譯語,沙門懷迪證譯,菩薩戒居士房融筆受。中國歷代皆視此經為佛教主要經典之一。清代,章嘉呼圖克圖等將其譯成藏文,並刊有漢、滿、藏、蒙四體合璧的《首楞嚴經》全帙。在日本,此經亦流傳不斷。
楞嚴經
據《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一淺釋說:早於天台智者大師研誦法華而創立三觀,後遇梵僧,與智者曰:“此與天竺楞嚴意旨相符。’智者聞後輒向西方叩拜,冀能一觀楞嚴的意旨,不料這么一拜便拜了十八年,而終未能得見這部楞嚴經。
本經譯主般剌密諦,依於願力,要利益中土之人,第一次身上藏著《楞嚴經》東來之時,被守邊界的官吏查獲,而不許他出境,這反而更使他的宏法之願更加堅定,並且更加精進。他並想到了一個方法,可以將此經攜帶出境而不被發覺;他用極細的白絹書寫此經,然後剖開自己的肩膊,將經文縫藏在其中,等瘡口平復之後,再申請出國,海關搜查無疑,才得航海東來。大師於唐中宗神龍元年(西曆七〇五年)到達廣州,那時正好首相房融被貶在廣州,房融便請大師住在制止寺。般剌密諦於是剖膊出經,並誦出,與另外兩位法師一起譯成漢音,房融筆受。大師如此艱辛冒險,乃至不惜榮辱、身命,正是所謂重法輕身,所成功德,不可思議;我國之眾生,均沾其法施之益。
眾所周知,《楞嚴經》是一部極重要的大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為過。因為此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淨密律,均衡發揮,皆詳盡剖析開示——從教令正發心起經循循善誘的破惑、見真(明心見性)、依性起修(設壇結界、於實際上起正修行),並詳細開示了一切凡聖境界(二十五聖圓通、三界七趣眾生),令於聖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從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詳述六十位修證(三漸次、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廣開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難,所修圓滿成就。
僧眾每日早課都必誦楞嚴咒,而且歷代在打禪七之前,傳統上都是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嚴會],也因本經具有如此的重要性,也常[抱怨]諸注本都有許多地方未交待清楚;甚至有些地方變成有如解經的[死角],幾乎是無法克服的障礙;歷代大德注到這些地方,有時是一筆帶過,有時則含糊言之,有時就將原經文複述一遍,乃至乾脆略而不提的也有。不過本經的譯文特別古雅且簡練,更增加學者在理解上的困難。

本經梗概

楞嚴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為此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的深刻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淨密律,均衡發揮,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則更是充實、圓滿:舉凡發心、解、行、證、悟,皆詳盡剖析開示——從教令正發心起,經循循善誘的破惑、見真(明心見性)、依性起修(設壇結界、於實際上起正修行),並開示了一切凡聖境界(二十五聖圓通、三界七趣眾生),從而不受迷惑、不入歧途;又詳述六十位修證(三漸次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廣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
《楞嚴經》尤其是末法時期的種種亂相,佛在本經中,幾乎全都說到!並且指出各種對治之方。依《楞嚴經》末法眾生可於此正法得正知正見,而不被邪魔外道誑惑。
本經的基本結構,可說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也就是說,一開始時,佛以阿難示墮因緣,自說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說五十種陰魔,教示首楞嚴行者如何覺知魔事、破,作為結束;於其中間,種種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為主軸。所以略說本經之結構,即是:自阿難示墮、佛入定放光說咒,文殊將咒往救,此即是破魔之始。然後阿難請示修定的方法,因為誠如阿難所自述者,修行若光追求聞慧,定力不足,境界現前時,便把持不住,戒體不保,因而墮落,成就魔事。
基於阿難之請,於是佛方便示導,歷經七處征心(實即七處破妄),破妄之後[顯見],即十番顯見(顯示能見之性):[見性]顯示之後,會四科(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即性常住,融七大,即性周遍,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從此經首阿難啟請,世尊許說,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起,一往七征八辯,始則決擇真妄;且雲妄不是真,以明五蘊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執,以顯本覺真如;以至四科七大會歸藏性,然後真妄和融,方顯妄即是真;從淺洎深,大段總顯空如來藏理。
從富那執相難性,三種相續,深窮生起之由,委明循業發現之義,總顯不空之體。謂此藏體雖空,具有恆沙稱性功德,包含融攝,纖悉不遺。如摩尼珠其體雖淨,具有圓照之用,而能隨方現一切色,色即是珠,以珠現故。藏性雖空,而能隨緣顯現十界依正之相,相即是性,以性起故,名不真空;即不空如來藏。
從四卷中而如來藏非心等起,至即常樂我淨等,文有二章,幾三百言。謂此藏性其體清淨,能應能現。如摩尼珠其體淨圓,淨故非色,以即珠故;圓故能應,非不色,以即色故;非色非珠。而此藏性其體淨圓,淨故非相,以即性故;圓故能現,非不相,以即相故;非相非性,名空不空;非相故空,非性故不空,非即非離,平等如如,名曰中道;即空不空如來藏。
阿難信解契入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後,繼請圓修,如來再教敕與會聖眾,向大眾開示此如來藏妙真如性之用,亦即令知依體起用,這就是[二十五圓通章],令眾生聞如來藏之妙果,而歡喜發心依此修行。開示依如來藏修行,當得種種妙果後,即回頭開示因位的修行,詳細展示從初發心直至菩提的真修之路。(如來說法,常是由果溯因,如四聖諦:由[苦]諦之果而回溯[集]地之因,次由[滅]諦之果而回溯[道]諦之因。)
至若四種清淨明誨,四重律儀,建立道場,五會神咒,即是圓通加行。為了實踐真修行路,阿難即請佛重說大咒、開示如何建壇、結界、嚴道場、及修楞嚴大定之法。本經的法門(楞嚴法門)之精髓,即在首楞嚴神咒,因為如來救度阿難免於墮落,乃至十方一切如來破魔、證三藐三菩提、於十方世界度脫無量有情,都是依楞嚴咒威神之力,這是佛在經中所開示的。關於楞嚴咒其它種種功德之力,請詳見本經經文。此外佛說:末法時期,眾生修行,若不持楞嚴咒,能遠離魔事者,無有是處!修行不能離魔事,而能有所修證、有所成就者,亦無有是處。
由是修門既啟,歷位宜明,先示染緣起,而成十二類生;廣明淨緣起,上歷六十聖位。[六十聖位]為:
1.三漸次——除其助因、刳其正性、違其現業(3)
2.乾慧地(1)
3.十信位(10)
4.十住位(10)
5. 十行位(10)
6. 十回向(10)
7.四加行位——暖、頂、忍、世第一(4)
8.十地(10)
9.等覺、妙覺(2)
一般通教大乘為五十二階位,本經為令易於實修,於開始時加上了[三漸次]及[乾慧地],俾入菩薩正位(信位)。其次於十回向後、入地之前,加[四加行位],因為[地前]為賢位,[十地]為聖位,是為摩訶薩埵之位,為令速入菩薩聖位,即精修加行,易得成就。
以上是如來開示的出世間無上菩提道的因緣業果,說完出世間聖賢解脫境界,接著如來即開示世間一切眾生的生死因緣果報。關於眾生的生死因緣業果,如來在諸經中皆有所開示,然而,開示得如此詳細而又全面,則非本經莫屬:如來首先詳細開示眾生輪迴生死的總因及總果,亦即三界眾生之[十習因]及[六交報],這是總的因與果,然後再分別開示四生(卵、胎、濕、化)以及[七趣]眾生。[七趣]即在一般所說的六趣,再加上[仙趣](因為仙趣眾生非天非人,非聖非凡,且修之者眾,尤其是中國人,多愛求仙、成仙),如來在此詳述七趣之因、果、相狀,於修多羅教中,亦無出其右者;這七趣,亦皆各有多種:種種地獄趣、十種鬼趣、十種畜生趣、十種人趣、十種仙趣、欲界色界諸天趣、四種修羅趣。如來詳示七趣眾生之意,在令真修菩提者了解諸趣皆是生死流轉,無有止時,令發心不貪著一切世間,速得離妄修真。
接著,為令真修免於魔事之留難與破壞,如來於是開示[五十重陰魔]。所謂五十重陰魔,其實也就是修定時會碰到的五十種難關,所以五十種陰魔可說是[禪定五十關];或是更確切及中性地說,即是[禪中五十境],也就是在禪定中會現起的五十種境界;但這五十種境界並不一定會成為難關,更不一定會成為魔境,它因人而異。如果修定者,對於這些定中所顯的境界,心不貪著、不緣、不取、不住、不憶、不念,則不但不會構成難關或魔境,而且還是[善境界]。然而行者心中若生貪愛、住著、自以為是,則立刻為魔所趁,轉此境界為魔境。所以佛於經中說:[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苦作聖解,即受群邪。]
其次,從本經的方法論來講,則為有破有立,破立均等。佛經中有些經是以[破]為主,有些則是以[立]為主;而破立均等的,並不很多;例如《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以破為主。而《華嚴》、《法華》、《涅槃》、淨土諸經、《藥師經》、《圓覺經》等,以立為主。而本經則破立均攝,破立均等。所謂[破],即是破凡夫、外道、魔道、小乘、乃至大乘權教。所謂[立],即是確立、建立大乘、無上乘心地法門如來藏、真菩提路;一言以蔽之,即是建立[如來密因,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再從教相上來看,則本經系圓攝[顯、密、性、相][禪、淨、密、律]諸法,再以禪密為主修。至於禪與密的配合,則取[先禪後密]、[由禪入密]、及[外禪內密]的方式。所言[密]者,秘密也,廣而言之,即諸佛如來自行的秘密、不可思議境界,以非九界凡聖六凡三聖)所知,故稱為秘密。詳言之,即如來的身、語、意三業,皆是秘密不可思議;故稱為如來之[三密],即[身密、語密、意密],如來以自住之身語意三密,教授菩薩及大根眾生,菩薩及眾生依教熏修此三密,即得自於八識中熏得三密之氣分,於外則能感得如來依本願威神之力,三密加持行者;內外勝因勝緣和合,是故速得生起菩提道種、乃至熏轉八識、斷惡生善、轉身為菩提薩埵。現將禪密修行的配合方式,簡述如下:
1.先禪後密——本經在如來詳說首楞嚴神咒之前,其教相主要是以禪為主,因為如來要以[顯說]的方式,來引攝阿難等,先行破妄,而於真實之道得信解,並發心修行,故這一部分非要顯說不可。於無上法得信解發心之後,再說密咒,及其修法,方便引攝,漸次入於如來甚深三密不可思議境界。是故,即是以禪入[信、解、行]之門,而以密入於深密修證之門,以是之故,本經在大藏經中,列於密教部,良有以也。
2.由禪入密——由對無上禪之聞、思,而得於如來藏不思議性心得開悟,復由如來三密威神之力加持,令行者頓得三密相應,頓入、頓證此不思議之本體。此即是本經由禪入密之處。
3.外禪內密——亦即外修首楞嚴定,內持心咒,如是即是禪密一體、外禪內密。
因此可知,本經之法門,殊勝無比。此外以本經教法而言,可說是:[非禪不得密,非密不證禪]。因為若光修密,而毫不習禪,則於無上理,無從信解、悟入,如是徑修三密,則不知所云,即使遍學、遍修種種密法,也不知在修什麼,因為無信、無解、無悟,則所修何事?所謂[悟而後修,不悟復何修?]而欲悟,則須先信解。因此古德說,修密須先有十年的顯教基礎,此話頗有道理。
其次,[非密不證禪],以無上禪乃如來不可思議的[秘語秘意]境界,故非言思可得;是故不能以[思議法]而求於[不思議法],須得徑以[不思議法]而證入[不思議法]。是故,於禪得悟之後,即頓舍一切凡夫言說思議之法,而徑以如來所開示之不思議[三密]法門為所依,以此而頓入如來三密不思議、萬德莊嚴之境。
再次,於經教中,像本經這樣圓攝禪淨密律、顯密性相諸法者,實不多見,其中以《華嚴經》最為明顯;不過《華嚴經》雖圓攝顯密性相諸法,但較偏於理,至於本經,則不但圓攝顯密一切諸法,且理事均等。
又次,本經圓攝顯密性相諸法,含有兩層深義(即所謂[如來密義]):
1.成就從生之具足信、決定信——何謂[具足信]?即具足信受如來所說一切顯密性相諸法,等心修學,不以自妄想心而妄生分別、計著。何謂[決定信]?即決定諦信一切佛語;佛語諦實,決定不虛;不為一切凡外邪小所動。行者以得[具有信]及[決定信]故,滿足信根,速入菩薩正位,而得十信滿心,於佛法中住。
2.速斷法執——以如法、等心修行一切法故,於諸法門,遠離妄想分別、愛憎取捨;於初發心時,即頓斷法執、法愛;法執斷故,我見、我慢、我執亦斷。我法二執斷故,頓了本具清涼法體(所謂[不歷僧祗法身]),頓與如來薩婆若一切智海相應,堪修無量無上不可思議大行,入普賢行;是故當知,此法門者,即是薰習、長養、成熟、成就[菩薩種性]、[如來種性],令佛種不斷。是為[如來真實義]也;何以故?一切法皆為一佛乘故,非若二、若三、何況若五,是皆化城,而非寶所。
楞嚴真經無疑
摘自成觀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問:【請師父慈悲開示:有人說《楞嚴經》是一部偽經,為什麼?又,討論《首楞嚴經》真偽之辨的文章或論文,可參看哪些刊物或書籍?】
答:[首先,為何近代有人說《首楞嚴經》是一部偽經?因為這是一部專門破魔的大寶典,令修行人得以辨魔、遠離魔事,修行沒有障難。而末法時期魔強法弱,故魔力令愚痴邪妄之人,謗此法門,令人不信,即無所依怙;此法門即被謗、被毀,眾生不信此正法,魔於是得肆無忌憚,放心大膽地大造魔業,大成魔事,於是一切修行人不能出於魔掌,墮於三途,更遑論明心見性、修行菩提;故可知毀謗此經,即是毀去末法時期修行正法之人的最大靠山,竅取一切正修人士的護身符、以及破除魔事的無上法寶。因此,毀謗此經之事實,即末法一大魔事之肇端——魔尚未被破,已然先發制人,【搶先出招】了噁心、邪心之人為魔所用,而發如是破法邪言,而一般大眾,愚昧無知,不知輕重,也盲然隨之應合。
其次,《首楞嚴經》是一部破魔大全的寶典,是諸魔的剋星,有人說它是末法時期的一面[照妖鏡];一切佛法修行人,欲免於魔事,必須參究《楞嚴經》。又,末法時期,法欲滅時,這部《首楞嚴經》最先滅;因為《楞嚴經》一滅,諸魔橫行,即無人能制,一切邪魔外道、邪師邪說便能肆無忌憚,橫行無阻。如今末法已五百年,經法將滅時,即有邪心人,為魔所用,因而自疑經謗法,且令人疑經謗法;眾生疑經謗法既久,共業成就,經法即滅,這世間便再也找不到這部經書了——法如是故,眾生業報如是故:因為眾生共謗如是經法,便再也無福見聞、領受如是經法。話說近世最先起來倡導疑謗《首楞嚴經》的,是民國初年幾個白衣,後來亦時有所聞;有人在註解《楞嚴經》時,也自已主動提到,說:[有人說《首楞嚴經》是偽經],但作者只提這么一筆就罷了,並非加以任何的評論或駁斥,是故徒啟讀者之疑竇,且又象是在[默認]或默許其說,於是更令讀者心中狐疑不決,因而於此上妙法門即有障難:不能解,更不能悟入,遑論悟而後修。因此鄙人希望末世一切講經注經者,若遇有人謗經毀法,應善為眾生釋疑、破疑、解惑,普令眾生於如來正法生起正信、正解、正修行。這是講解正法者的職責,這也才能達到講經的目的;否則講經何為?
後段‘首楞嚴三昧法門的殊勝處’中所引之諸經論,便可用來作為‘以經證經’的最佳例證(亦即,用其他佛所說經典的聖言,來證明本經與他經所說無異),故知《首楞嚴經》不但是一部佛口親說的真經,而且是一部極為完備,圓滿殊勝之經。隋代天台“智者”大師,即已聞說西天有此殊勝經法,便期盼此經趕快傳來中土;其期盼之切,乃至造了一座‘拜經台’,天天都親自去西向拜經,盼其早來。然而盡智者大師一生,竟無緣親見此經;因為印度的國王,深以此經為國寶,不聽其外傳他國;後經般剌密諦法師千方百計,在唐時偷渡傳來,漢土眾生才有緣得聞如是妙法。不過此寶典最後之所以得以傳來中土,可能智者大師拜經的誠心也是一個增上緣。
東晉的高僧法顯,於其所著《佛國記》(或稱《高僧法顯傳》)中云:‘佛昔於此說《首楞嚴》,法顯生不值佛,但見遺蹟處所而已。
由此可見古人於佛、於法的信心之一斑,近世人根鈍,且不知惜福,不知經法之可貴,真是‘得了便宜又賣乖’;乃至依於世見、慢心,輕法慢教,疑謗正法,謂非真經,或曰非是佛說。試想:如是清淨、勝妙法門,一字一句,讀之都令人遍心清涼——如是智慧、妙法,除了佛的一切智外,還有誰能說得出?又,佛弟子不同於世間儒者或學問家,佛弟子或菩薩,若有所說、有所作,絕不會、也不須妄語假託是佛所說,因為他們不須像孔子有‘托古改制’的需要;他們沒有什麼‘制’可以改、或須要改;諸菩薩、祖師大德,皆是承佛之教,弘傳如來正法,其所作也都名正言順的稱為‘論’,而為三藏之一,與佛所說的經藏一樣受到尊重,受歷代弘傳;因此這些如來的賢聖弟子實在沒有必要這樣犯戒,欺誑如來及眾生,而‘偽造經典’——再想:若菩薩或祖師大德,已修到了能造出如是上妙經典、能開悟度化無量眾生的境界,他還會去造這樣的欺誑之業嗎?他心中還會有如是欺誑的雜染心嗎?連一般受五戒的居士都不會輕易妄語,更何況有如是智慧與修行境界的菩薩或祖師大德,會去犯這最基本的戒律?再說,如果菩薩已達到能宣說如是清淨上妙之法的境界,他一定不會犯戒、偽造佛經,一定會按照正途而‘造論’,且於其論中推仰如來,推尊如來修多羅教,宣揚如來修多羅之教旨,(這是一般論藏的通途),而不會‘假裝’自己是佛,而‘假藉佛的名義’來說他自己的法,這種事,菩薩是乾不出來的。
再者,我已如是稱揚讚嘆此首楞嚴法門,亦引諸經論加以稱揚——我講這么好的經給你聽,你卻來問我此經是真是假?!若是偽經,我幹嘛費這么大工夫為你講?
身為佛弟子,深受佛恩,不知寶愛佛經之可貴,卻聽從惡知識來疑它、謗它,辜負如來。譬如有人被父母養育成人,一朝忽聽惡人造謠,說他父親不是他的親生父,於是起疑,乃至不信親父,甚而忘恩絕義,聽信惡人謗法者亦如是,若因此疑而不信正法,忘佛深恩,即斷絕善根,成一闡提人。
經中說:佛初成道時,魔王波旬即來見佛,勸請如來速入涅槃。他說:世尊所作已辦,已證一切法無生,可以速入涅槃。
佛對波旬說:我諸弟子尚未成就,我不宜入涅槃。
波旬說:那么待世尊弟子皆成就時,應即入涅槃。
佛默然應承。
於是魔王波旬歡喜踴躍。
波旬又對釋尊說:世尊,世尊滅度後,於末法時期中,我將化為比丘僧,於世尊佛法中出家,披佛袈裟,誦佛經典,而破壞佛法。
於是世尊落淚。
﹡﹡﹡﹡﹡
最後我再說一句話:若連信根都沒有,如何堪受如是“如來密因、諸菩薩萬行”的大法?《地藏菩薩本願經》云:“或有善根,聞即信受;或有障重,久化方歸。”
願您堅信,佛不妄語,菩薩不妄語;佛語諦實,決定不虛。”
楞嚴經三大主旨
悟本體
本性即是真如本性,即如來藏性。
[悟]有三種:
1解悟
2行悟
3證悟。
1)解悟——即是始覺。於此覺中,了妄達真。[了妄]者,如了七處皆妄,一切世間幻化虛妄。[達真]者,如十番顯見,通達本有[真見之性]。此[始覺智]即見道位,於是悟中,行者之觀念(知見)改變、行為轉變,且此等轉變皆是決定,非如突然心血來潮,曇花一現,此即如《圓覺經》所云:[即已成金,不復為礦]。是故非如一般之文字知解,乍現即逝;即如小乘之見道位,一切邪見、惡知見悉斷;亦如大乘見道位,決定一佛乘,不再履於凡外權小之徑,並於一切法,聞即信受、諦解。
2)行悟——即明心見性。[明心]者,明心相也。心相者,即如大乘五位百法中所示之心王心所心不相應行等法,包括心所的善惡(煩惱)等法自相、及相互間的關係,如何生起、如何修滅等。至於[心王],則了八識之體,諸識各自之體、相、用如何,以及其間互動之條件及本源。如是一一法皆明了者,乃得稱為真[明心]者,故六祖惠能大師說:[明心號菩薩。][見性]者,即是見自本性,亦是見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此見性,常修道位,亦即[分證覺],即於六十位修證過程中,分分斷無明,即得分分見;是故《大般涅槃經》中說:[十住菩薩猶見不了了。]意謂:十住菩薩雖有見性,但仍不能了了全見,是故,於此位中,尚非現量境界,而仍屬比量智。
3)證悟——此即[究竟覺],亦是證道位,即為現量智。是故當知,所謂[悟]者,絕非[神秘]、籠統的概念,而是有具體之悟境、對象及內容的。且悟前與悟後,其人之三業,必然轉變,有所不同;其轉變即:越加清淨、莊嚴、不貪染、有智慧。而且當然不會因為悟了,而言行乖異、反常、狂妄、貪愛世間、恣行雜染(若如此者,則決非悟了,而是著魔,—般末世眾生愚妄不知,常以著魔為大悟!
持心戒
持心戒者,即是持佛戒。如佛在本經中說:[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一般的戒,都是指身口戒,不是心戒;而[佛戒]是心戒,故說:[攝心為戒],以攝心、攝念,令噁心、惡念乃至善心、善念不起,名為心戒,是為如來戒。因為既要修[佛定],而不能光持凡夫、小乘[身、口]之戒——持此戒者,於其持犯,即不能說要具多少緣,且其事成就——如[前人命斷](殺生)、[離本處](偷盜)、[入胡麻許](邪淫)、[前人領解](妄語)、[咽咽得罪](飲酒)等——方結罪,只要起心動念有惡念,噁心生起,即是有犯,是故名為心戒。故欲修佛定者,須持佛心戒,持心令無殺心、無盜心、無淫心、無妄語心,才有資格修習佛定。至於持佛心戒,於本經中則包含兩大單元:
1)四種清淨明誨(詳見經文卷六)
其心不殺——不起殺心
其心不盜——不起盜心
其心不淫——不起淫心
其心不妄語——不起妄語心
2)三種漸次(詳見經文卷七)
除其助因——除五辛
刳其正性——斷除酒肉、淫慾(包括正淫)
違其現業——不緣六塵,旋元自歸
如是持佛戒,身語意三業清淨,資糧具足,方堪修大定。
修大定
此即所謂[全體起修]。所言[體]者,真如本體也,以悟得本體故,故得依此本體為[本修因](即[如來密因]),而進修首楞嚴大定。其次第為:
1) 具信解——信解正法、無上法,尤其是真如法;如前說。
2) 持淨戒——除在家者五戒、八戒,出家者沙彌戒比丘比丘尼戒之外,尚須依循四種清淨明誨、三種漸次,此則僧俗共遵者,如前說。
3) 嚴道場——包括擇地、掘地、淨地、建壇、灑淨、結界、莊嚴道場(含如法安奉佛菩薩像、法器、供具、莊嚴具,如幢、幡等)。
4) 持心咒——先持大咒以為結界,再持咒心,以為攝心入定。
5) 修大定——以持佛心咒,得與佛心相應,入佛總持,三密與佛相應,得佛三密加持,速入大定。
6) 破五陰——入大定後,以大定之定慧力,破五十種陰魔;陰魔破故,即破五陰(五十陰魔即五陰各各有十境,五乘十為五十,故五陰總共有五十境);五陰破故,得度[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7) 證三昧——五陰魔破,即身證得三昧,究竟、堅固、不動。
8) 證圓通——證三昧故,以三昧力照破六和合,復歸一精明,無復根隔,內外圓通,諸根互用,身心無礙,理事無礙,是名圓通。
楞嚴法門之精要,一言以蔽之,即是首楞嚴三昧。雖然其他經典也講種種三昧,甚至三昧的修法,然而最完整、圓滿的,莫過於本經所開示的首楞嚴三昧。何以故?本經從開始修定前的信、解、悟、入之資糧位,到正行的修行、證果,整個過程,其間修行者會碰到的種種困難、岔道(例如三界七趣)、以及困難的排除、岔道的避免,一一詳細解說,令你不會為內外障難所困,不受邪魔留難,亦不墮為凡、外、邪、小,而一路直趨無上菩提妙莊嚴路。
又,首楞嚴三昧,以密教言之,在本經中即是[本尊三昧],以是本尊所入之三昧故。行者若依法修習而入此三昧,即得本尊加持。

首楞嚴法門殊勝處

首楞嚴三昧法門殊勝無比,因為首楞嚴三昧即是【佛定】,唯有十地以上菩薩才能真正成就;十地以下菩薩即使修習,也只能得其少分。茲舉諸經論,以資證明。
1.《佛學辭典》上云:首楞嚴三昧,即堅固攝持諸法之三昧,為百八三昧之一,乃諸佛及第十地菩薩所得之禪定。又作首楞嚴三摩地,首楞伽摩三摩地,首楞嚴定。意譯為:健相三昧、健行定、勇健定、勇伏定、大根本定。《大智度論》卷四十七云:[首楞嚴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如大將知諸兵力多少。複次,菩薩得是三昧,諸煩惱魔魔人無能壞者,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將,所往之處,無不降伏。]
2.《首楞嚴三昧經》卷上載:首楞嚴三昧非初地乃至九地之菩薩所能得,唯有十地菩薩能得此三昧。所謂首楞嚴三昧,即修治心猶如虛空、觀察眾生之諸心、分別眾生諸根之利鈍、決定了知眾生之因果等共一百項。是故此三昧並非僅以一事、一緣或一義便可了知,因為一切禪定解脫三昧、神通如意無礙智慧,皆攝住首楞嚴中,譬如陂泉江河諸流皆入大海。故菩薩所有禪定皆在首楞嚴三昧,乃至所有三昧門、禪定門、辯才門、解脫門陀羅尼門、神通門、明解脫門等諸法門,悉皆攝在首楞嚴三昧。此首楞嚴三昧有五種名:
首楞嚴三昧
般若波羅蜜
金剛三昧(十地等覺菩薩入[金剛喻定],及密教所言[金剛三昧],即是首楞嚴三昧。)
獅子吼三昧
又,南傳本涅槃經卷二十五亦謂:佛性即首楞嚴三昧。
3.《成唯識論》卷九云:定學有四:
一.大乘光明定:謂此能發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
二.集福王定:謂此自在集無邊福,如王勢力,無等雙故。
三.賢守定:謂此能守世出世間賢善法故。
四.健行定:謂佛菩薩大健有情之所行故。]
此處所言[健行定]即是[首楞嚴三昧]一詞的意譯。由以上所引諸經所說可知,此首楞嚴三昧系性相二宗之所共說,且系最高最上之定,毫無疑問。
4.復引《首楞嚴三昧經》,以證知首楞嚴三昧的境界與功德威力:
爾時佛告堅意菩薩:
[首楞嚴三昧,非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菩薩之所能得,唯有住在十地菩薩,乃能得是首楞嚴三昧。
何等是首楞嚴三昧?
謂修治心猶如虛空
(1)觀察眾生諸心
(2)分別眾生諸根利鈍
(3)決定了知眾生因果
(4)(中略)於宿命智得無所礙
(10)天眼無障
(11)得漏盡智非時不證
(12)(中略)得入一切菩薩密法
(68)常放光照無餘世界
(69)(中略)自然而得無生法忍
(74)(中略)聞無量法具足能持
(84)求一切法心無厭足
(85)(中略)百千密跡金剛力士常隨護持
(89)(中略)示現入胎出生
(97)出家成就佛道
(98)轉於法輪
(99)入大滅度而不永滅(100)]
經上又云:
[堅意,首楞嚴三昧如是無量,悉能示佛一切神力,無量眾生皆得饒益。堅意,首楞嚴三昧不以一事、一緣、一義可知,一切禪定解脫三昧,神通如意無礙智慧,皆攝在首楞嚴中。譬如陂泉江河諸流皆入大海;如是,菩薩所有禪定,皆在首楞嚴三昧。譬如轉輪聖王有大勇將,諸四種兵皆悉隨從。堅意,如是所有三昧門、禪定門、辯才門、解脫門、陀羅尼門、神通門、明解脫門,是諸法門,悉皆攝在首楞嚴三昧,隨有菩薩行首楞嚴三昧,一切三昧皆悉隨從,是故此三昧名為首楞嚴。]
佛告堅意:[菩薩住首楞嚴三昧,不行求財而以布施,大千世界及諸大海、天宮、人間,所有寶物、飲食、衣服、象馬車乘,如是等物自在施與;此皆是本功德所致,況以神力隨意所作,是名菩薩住首楞嚴三昧檀波羅蜜本事果報。](此即謂:菩薩若住於首楞嚴三昧,若想行布施,雖然不去求財物,也不用神通力變化,但一切財物都能自然獲得、自在布施與人)。
經中又云:
[若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聞首楞嚴三昧義趣,信解不疑,當知是人於佛道不復退轉;何況信已受持讀誦,為他人說,如說修行。]
可見首楞嚴法門不但對大菩薩有大利益,連一般佛弟子,亦能令得[菩提心不退]的大利。至於其他利益,則在本經第七卷中,如來於重說咒後,有極詳盡的開示,請參閱。
5.《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一,佛向好疑問菩薩解答及說明地藏菩薩的功德威力,佛云:
[若聞如來為汝廣說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間天人大眾,皆生迷悶,或不信受。]
時好疑問復重請言:[唯願如來哀愍為說]
佛言:[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略說少分;
如是大士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已能安住首楞嚴伽摩勝三摩地(即首楞嚴三昧),善能悟入如來境界,已得最勝無生法忍,於諸佛法已得自在,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即佛位),已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獅子奮迅幢三摩地(此為佛所得定之一),善能登上一切智山,已能摧伏外道邪論,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以國土,悉皆止住(謂住於勝定)。]中略[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增上觀勝幢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深呵厭自惡業過,鹹善護持十善業道生天要路。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慈悲聲定,由此定力,令彼國土一切有情,皆悉發起慈心、悲心、無怨害心、普平等心、更相利益安樂之心。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引集諸福德定,由此定力,令彼國土一切有情,離諸斗諍、疾疫、饑饉、非時風雨,苦澀辛酸、諸惡色觸,悉皆銷滅](中略)
[以要言之,此善男子於一一日每晨朝時,為欲成熟有情故,入殑伽河沙等諸定;從定起已,遍於十方諸佛國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隨其所應,利益安樂。]
從上面這段經文,我們可證知如下諸事:
1 地藏菩薩也修習、入住首楞嚴三昧。因地藏菩薩是十地菩薩,故這與《首楞嚴三昧經》中所說:[唯有住在十地菩薩,乃能得是首楞嚴三昧]相合。
2 以地藏菩薩已能住於首楞嚴三昧,而《地藏十輪經》中又說地藏菩薩能入[殑伽河沙等諸定],這又與《首楞嚴三昧經》中所說相合,因為在該經中佛說:[隨有菩薩行首楞嚴三昧,一切三昧皆悉隨從。]
3 地藏菩薩自入於定,以勝定力利益教化安樂一切眾生。不但地藏菩薩如是,其實一切佛菩薩亦皆如是。例如世尊要講《法華經》時,即入定放光,作種種吉祥神變;講《大般若經》前也是一樣,入定放光。講《準提神咒經》,即入七俱胝準提三昧。講本經時也有數度放光。為什麼要入定才講經說法、或利益安樂眾生呢?因為講經說法、濟度眾生不是凡夫能作的事,只有聖人有此德能;而聖人之智德,全在[三昧](定慧等持)中體現出來。因此,這也證明了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所說:[一切神通解脫,皆在禪定中發。]
由以上所引諸經論中,可見首楞嚴三昧法門,確是最高、最上、最甚深微妙的法門,連密教真言宗)的傳持第八代祖師,日本弘法(空海)大師,亦大為讚嘆、宣揚,而特著有[大佛頂經開題]一文傳世,本書中亦加錄。又,於密教中則通稱此法門為[大佛頂法],此經為[大佛頂經],而稱楞嚴咒為[大佛頂咒]。

五十種陰魔

經中說,若能覺知魔事,即不被其所擾。而如今末法時期,魔強法弱,種種附佛外道作邪說,
當以此楞嚴經五十種陰魔而破之,弘揚楞嚴經,令正法久住,刻不容緩。
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直接點擊觀看)

四種清淨明誨

四種清淨明誨 (1~2 點擊觀看)
清淨明誨章 (3~4 點擊觀看)

五會神咒注釋義貫

此大佛頂首楞嚴咒義貫取自台北大毗盧寺成觀法師之《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下冊。
成觀法師曾留學日本東密高野山,並得傳法灌頂,為漢傳東密真言宗第53世傳法灌頂阿闍梨,在高野山留學期間精研梵文,故其所註解之楞嚴咒可以說獨步教內,為慧律法師所稱讚,並選用此《楞嚴經義貫》為課本。

大佛頂經開題

唐密第八代祖師·日本東密真言宗開祖·弘法大師(空海)撰
將釋此成佛了義經。略有三門。謂大意題目入文判釋也。載夫六爻精微老聃難窮。系象幽源孔子喟然。塵埃纏縛未出區表。妄海滉)漾邅回迷津。豈如法身性相循環九域、拯濟群萌。真性纜藏、黜陟閻都、引導黔黎。霧中逐月三惑爰斷。海浦攀蓮淹醉便醒。是故衛城營齋崇頓證教。寶冠月光重中道理。初始大意蓋有斯哉。
第二釋題目者。謂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者。“大佛頂如來”謂無為心佛是也。“密因”謂佛性也。“修證”謂同揚因果也。“了義”者中道了義也。“諸菩薩”謂通地前地上之因也。“萬行”謂表菩提薩埵之萬行也。“首楞嚴”者梵語也。此雲健行定也。“經”者舍新也舊語。今新謂蘇怛纜也。
第三入文判釋者。略此十卷了義經凡有三段。初從“如是我聞”至於“願聞法要”此謂序說分也。次從“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下至於第十卷“無復魔業”是謂正宗分也。次從“佛說此經已”下至於“作禮而去”是謂流通分也。此了義經者,大唐大聖大孝皇帝之代,中天竺波賴密帝三藏所翻譯也。輪王之苑求金色華非小所為。琉璃之林問摩尼果大緣攸勤。於佛授記可奉書寫此佛性典。祇林咐囑必應值遇此頓證法。見者研眼登諸佛位。聞者耳中照吠琉璃。三門分別略釋如是。
(《大正藏》卷六十一)
附註:在此標舉弘法大師空海的楞嚴經開題序文,其主要目的在為令一切有情,堅固信心。值此末法邪說橫流,亦有邪心之人謗此甚深經典,今舉空海大師之文以證明,古來大德皆深信此經,且皆以此經為無上之法門。空海大師為唐密第八祖,昔日長安青龍寺惠果大師,印證空海大師已是三地菩薩的果位。願諸君深思之,三地菩薩皆護持的大經,豈有假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