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風景名勝區

大佛寺風景名勝區

大佛寺位於新昌“千仞壁立,嵯峨怪石,環布如城”的石城山,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大佛寺的開鑿年代與規模和山西雲岡、河南龍門相近,比四川樂山大佛早200多年,由於鑿刻大佛的傳奇故事,人們也稱大佛為“三生聖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佛寺風景名勝區
  • 地理位置:新昌的石城山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歷史:一千六百多年
  • 創建於:東晉永和初年
景點簡介,發展歷史,

景點簡介

新昌大佛寺創建於東晉永和初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據《高僧傳》記載,公元345年,高僧曇光為領略浙東的奇山異水,尤其受當時傑出的高僧竺道潛和支遁歸隱浙東的影響,慕名來到石城山。曇光棲於石室,草建“隱岳寺”,這就有了新昌大佛寺的開始。
大佛寺風景名勝區
大佛寺作為石窟藝術造像在外很有名氣,但大佛寺在佛學研究與傳播方面的歷史貢獻長期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如今,人們在重新認識新昌與新昌大佛寺在宗教界地位時,我們不能不再次提到高僧竺道潛與支遁。竺、支二人在當時的佛教界已經很有名氣,由於他們在浙東新昌一帶定居後,又有東晉十八高僧中的於法蘭、於法開、於道邃等相繼到來,因此又吸引了當時的大批名流來此共同探討佛教,於法蘭還在大佛寺的山門外建造“千佛院”的前身“元化寺”。據史料記載和學者們探討的結果表明,曇光到新昌石城時,佛教傳入中國不過150年,由於多位高僧在此研究與傳播佛法,使當時的新昌大佛寺儼然成了全國的佛教研究基地,並由此在浙東一帶出現了中國佛教史上的“六家七宗”。眾多高僧與名士在新昌的活動將中國的佛教學研究推向了高潮,並在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向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傳播與滲透,這也理所當然地成了佛教界將新昌大佛寺作為佛教聖地的最主要理由。

發展歷史

大佛寺的輝煌歷史與在佛學發展中的地位,旅遊者可以通過專門書籍與導遊人員的口述中獲知,而大佛寺的造像藝術,建築與環境的和諧是任何文字與語言難以完全表述的,只有當你身臨其境時,才能體會其中之奧妙。
大佛寶像坐落在石城山仙髻岩的一穴石窟之內,石窟之外有建築宏偉的大雄寶殿。殿外流水淙淙,殿內香霧繚繞,是大佛寺的核心區域。不管出自何種目的造訪大佛金身,不管你有無最充分的思想準備,只要一跨入大殿之門,每個人都會感受到一種無形的震懾。寶像莊嚴,慈眉善目,甚至於微笑著凝視每個“凡夫俗子”,但誰也避免不了這種感受。大佛造像座高2米,身高13.74米,頭部高4.8米,耳長2.8米,鼻長1.48米。整個造像比例協調,充分考慮了人們觀賞的視角,被學界稱之為“江南第一大佛”。
說起大佛的來歷,還得交代佛像的打造經過。據記載,南齊永明四年(486年),石城山來了一位叫僧護的和尚。相傳僧護常見仙髻岩的崖壁上有佛光出現,於是他發誓要在此岩壁上雕刻巨型彌勒佛大像。但在他的有生之年只成造像的面幞,臨終前仍發誓“來生再造成此佛”。後來僧淑續鑿,但也沒有成功。直到梁天監六年(507年),梁建安王肅偉派當時最著名和尚僧祐到此主持續鑿工程。在僧祐的計算和指揮之下,終於在天監十五年(516年)大功告成,名揚天下,從此開始了真正大佛寺的歷史。由於鑿刻大佛的傳奇故事,人們也稱大佛為“三生聖跡”。大佛寺的開鑿年代與規模和山西雲岡、河南龍門相近,比四川樂山大佛早200多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