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漢語辭彙)

夢幻(漢語辭彙)

夢幻,指人生。多種顏色細膩勾勒出的夢幻,比美更令人沉醉於其中。出自 《莊子·齊物論》:“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夢幻
  • 外文名:Fantasy
  • 拼音:mèng huàn
  • 基本解釋:夢中的幻境特指人生
  • 出處:《莊子》
拼音注音,英文,引證解釋,出處,

拼音注音

mèng huàn
ㄇㄥˋ ㄏㄨㄢˋ

英文

Fantasy

引證解釋

指夢中幻境,多喻人生。
  1. 陶潛《飲酒》詩之八:“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
  2. 金剛經·應化非真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3. 黃滔 《祭宋員外文》:“人生夢幻,夫復何言!”
  4. 蘇軾《祭王宜甫文》:“百年夢幻,其究何獲。”
  5. 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回:“這正是夢幻情緣,恰遇見一對薄命兒女。”
  6. 道經《洞天秘典》云:“暑往寒來春復秋,霜花忽點少年頭。秦宮漢闕今何在?猛士謀臣盡己休。默想此身如夢幻,何勞苦志覓封侯。翻身欲脫樊籠去,奈乏丹財何處求。”
  7. 人生導師杜士揚:“人都從夢幻中來,又遠離夢幻而去。誰願與我一道?我要創造夢幻並直逼其到死角。”

出處

夢與覺是道家哲學的主題之一。夢,不僅是一個富有哲學意味的話題,同樣是一個富於文學意味的話題。在莊子書中,夢境不是尋常的,它連線著宇宙鴻蒙的初始,連線著忘卻身外的得失禍福,也同樣連線著莊子至美至樂的至人終極追求。夢境離無窮之門已不遙遠,在那裡,莊子與天地萬物並生,當莊子的形骸或許早化入幽石窮塵的時候,一隻蝴蝶正栩栩然而起。於是,莊子說:
夢幻中的仙境夢幻中的仙境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歟!不知周也。俄然覺,則籧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歟?蝴蝶之夢為周歟?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齊物論》)
在夢中,蝴蝶感到愜意快慰(適志),那是蝴蝶的心靈感覺,在莊子的寓言裡,一切蟲、豸、蠛、蠓、蜩、鳩、鷦鷯,都有著活潑潑的生命和生命的感受,它們自然而生,自然而死,來去都是過程。莊子說夢,他是何等地羨慕那在繁花碧草間翩然起舞的蝴蝶!一旦他夢中醒來,他在詫異驚嘆之餘,不願失去這一夢境,他提出了一個曠古未見的天才的問題,這問題何等睿智,又何等痴諄:是莊周夢中的蝴蝶,還是蝴蝶夢中的莊周?
夢,從此在中國的詩人、哲人那裡成了永不憩止的話題,而天才的人們都和夢結下不解之緣,李白夢遊天姥,徜徉千岩萬壑,聞清猿啼叫,聽天雞長鳴,看虎瑟鸞車,迎仙人來降,何其快哉,夢中有之,世上所無。然則霍然夢醒:“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這一場夢,使李白徹悟了人生:“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在莊子和李白看來,重要的是將夢境化為現實,將現實化作夢境,那么必然對人生作如此的解釋——人生如夢。然而莊子似乎在其他的章節中,進一步地闡明他的觀念——人生不如夢,而覺時的清醒則是愚者的自詡
《莊子》書中用長梧子對瞿鵲子的一段講話來闡明做夢比清醒為樂的觀念:;我哪裡知道生之歡愉的錯誤乃是一種迷惑,我哪裡知道畏生怖死的錯誤就像少年淪落人間而不知真正的歸宿?”“予惡乎知說(悅)生之非惑邪?予惡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莊子·齊物論》)
認識人生是一場夢境,而且不必清醒地判斷是非、禍福、升沉、榮辱,那么這夢境便是莊子的蝴蝶之夢、李白的天姥之夢。長梧子又說:“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當一個人能處於夢中而又在夢中占夢,可謂大夢,只有大智大覺者知其為大夢,而愚昧的人卻自以為清醒,永遠不能逃脫人生的煩惱。這裡的大覺者把人生視作一場夢中占夢的大夢,可謂“大智閒閒”。
生不若死、視死如歸或者是莊子在生死觀上將人生如夢的觀念推向極致的又一高論。莊子到楚國去,見到一個骷髏,朽然已空,忽而恢復成形,莊子用馬鞭敲敲這骷髏,問他:“你是貪生怕死失去理性而致此呢,還是國之滅亡,被加諸斧鉞?還是你為人不善,怕遺留醜聞給父母妻子,羞愧而死呢?是飢餓受凍致此呢,還是已盡天年而致此?”骷髏不說話,莊子無奈,說完抱骷髏歸去,作枕頭而眠。夜半,骷髏悠然入夢,說:“你的談吐頗似雄辯家,然我看你的說法,大體是人生的累贅,而人死了之後,這一切累贅都沒有了,你豈欲知死之快樂嗎?”莊子說:“是。”骷髏講:“死了之後,上無國君,下無人臣,也不復有春夏秋冬的事情煩擾,安閒地以天地作春秋,即使能夠南面稱王,也不會有這樣的快樂啊!”莊子不信,說:“我想叫神靈恢復你的人形,還原你的骨肉肌膚,使你與父母妻子、閶里的相識團聚,你願意如此嗎?”骷髏卻深深地憂慮,緊皺雙眉說:“我哪能拋棄南面為王的快樂而恢復人間的勞苦啊!”骷髏所告訴莊子的是:大塊勞我以生,息我以死。死,不但不是一種痛苦,而且是一種離形去智的快樂,一種永恆的快樂。
莊子是能體悟這種真正的快樂的,他懷著寧寂而曠遠的心境,在大地踽踽而行,不會沉迷於人世間的諛詐,他忘卻世俗的功利,大自然在他面前所呈現的生機是何等的美妙,這時他想到不惟真理是無界限的(“道未始有封”,見《莊子·齊物論》),而一個人的靈魂與天地萬物又何嘗有界限?一切都隨從自然的變化吧,大自然無智無識的小生命或許正是我們的導師呢?莊子和惠施游於濠梁之上,看到清泉涓涓,魚貫穿戲嬉,莊子說:“是魚之樂也。”惠施說:“你不是魚,何以知道魚之樂?”莊子說:“你不是我,哪裡知道我不知魚之樂?”惠施說:“我不是你,當然不會知道你,而你又不是魚,你當然不知魚之樂了,這不是明擺著的嗎?”莊子說:“讓我們還是回到原來的問題上吧,你曾說,‘你怎么知道魚之樂’,這是你既已知道我知魚之樂而又問我啊,——至於我,我是在濠水之上知道魚之樂的”(見《莊子·秋水》)。這場辯論固然是十分機智有趣,而問題的深刻意義不在這辯論的本身,在這裡表現出一個是能以童心體物,與大自然了無界限的典型的莊子智慧,一個則是不理解天之道,“其優一蚊一虻之勞者”(《莊於·天下》)的典型的惠施智慧。惠施的確能言善辯,在濠粱之上,莊子之智雖然超過惠施,然而辯論本身只是打了平手。戰國時的名家,根據《莊子·天下》篇,對他們的評價是:“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惠施在濠梁之上正是如此。
《齊物論》語:“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周化蝶包含了夢與覺、周與蝶、生與死三個層面的關係。
1 夢與覺。這裡的“夢”不是單純的心理學概念,而是一個包容了人生哲學或美學意蘊的概念。“夢”與“覺”是感知“真”與“幻”的兩種情境和心理狀態。類似尼采提出的酒神藝術產生的幻覺狀態,可以說是異曲而同工。
2 周與蝶,莊周夢蝶醒來不知是莊周做夢化為蝴蝶,還是蝴蝶做夢化為莊周,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陶淵明),“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李白)。唐代書家懷素動輒飲酒數斗,狂奔而書,酒醒後乃不可得;無不有從其衍生的痕跡。藝術強烈的感染力也許就緣於此,包括表演藝術中的演員也須道先讓自己扮演的角色所打動甚至是感動,才能演好這個角色,以致在表演的時候,自己也分不清是現實中的自己還是演的舞台上的角色。
3 生與死。莊子把莊周化蝶的轉化稱之為“物化”,“物化”是莊子死生觀的一個基本概念。死也許是無人不感到困惑恐懼的,但在莊子看來,死生完全是種相對幻滅的現象,自然大化,“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物物相互轉化的過程,從自然中來再到自然中去,沒有什麼可怕的,人的初始,本無形體,由形體的形成,以至於復歸於消解,對生命乃至生命消解的超脫,無疑對藝術的創作是大有裨益的。如歷史上的魏晉士人的死生態度無不受莊子的影響,從“竹林七賢”到有天下書聖之稱的王羲之大名鼎鼎的蘭亭序,無不滲透著莊子思想;可以說,沒有莊子也就沒有王羲之的書法藝術是毫不誇張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