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葉棘豆

多葉棘豆

多葉棘豆(學名:Oxytropis myriophylla),是一種豆科、棘豆屬植物。在我國主要分布於東北和華北地區,蒙古、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也有。

多年生草本,高20—30cm。主根深長而粗壯,無地上莖或莖極短縮。托葉膜質,卵狀披針形,密被黃色長柔毛,下形,膨脹,長約17mm,寬6mm,2室,密被長柔毛。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全株被白色或黃色長柔毛。根褐色,粗壯,深長。莖縮短,叢生。輪生羽狀複葉長10-30厘米;托葉膜質,卵狀披針形,基部與葉柄貼生,先端分離,密被黃色長柔毛;葉柄與葉軸密被長柔毛;小葉25-32輪,每輪4-8片或有時對生,線形、長圓形或披針形,長3-15毫米,寬1-3毫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兩面密被長柔毛。
多花組成緊密或較疏鬆的總狀花序;總花梗與葉近等長或長於葉,疏被長柔毛;苞片披針形,長8-15毫米,被長柔毛;花長20-25毫米;花梗極短或近無梗;花萼筒狀,長11毫米,被長柔毛,萼齒披針形,長約4毫米,兩面被長柔毛;花冠淡紅紫色,旗瓣長橢圓形,長18.5毫米,寬6.5毫米,先端圓形或微凹,基部下延成瓣柄,冀瓣長15毫米,先端急尖,耳長2毫米,瓣柄長8毫米,龍骨瓣長12毫米,喙長2毫米,耳長約15.2毫米;子房線形,被毛,花柱無毛,無柄。
莢果披針狀橢圓形,膨脹,長約15毫米,寬約5毫米,先端喙長5-7毫米,密被長柔毛,隔膜稍寬,不完全2室。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生於砂地、平坦草原、乾河溝、丘陵地、輕度鹽漬化沙地、石質山坡或海拔1200-1700米的低山坡。多葉棘豆為軸根型地面芽植物,根系發達,入土深達1米左右,根莖粗壯且多分枝,呈叢生狀。多葉棘豆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耐旱,耐瘠薄,喜生於礫石性較強,或砂質型土壤,或固定風沙土壤上,此外,在人為干擾較大的田邊,路旁,透光良好的幼齡人工林下,以及5年以上的擱荒地內均可見到。多葉棘豆植株矮小,耐踐踏,不僅營養繁殖力與再生力均較強,而且有性繁殖力也較強。
每個成柱株的根莖可長出數枚總狀花序,每個總狀花序可多達二十幾朵受精花,每個莢果內可多達數十粒種子。莢果果皮堅硬,成熟風乾後種皮開裂,藉助於風力搖動花序來傳播種子,種子多散布在母株附近,第二年在適宜的條件下萌發生長。所以,多葉棘豆經常在局部地段成片生長,有時甚至可以形成單優勢種群落片段。

分布範圍

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及寧夏等省區。模式標本采自達烏里亞。俄羅斯(東西伯利亞)、蒙古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多葉棘豆返青較早,在春季,馬、牛、羊均採食,山羊較喜食。隨著生長發育,特別是進入生殖生長以後,植株體內的纖維素量增多,適口性變低。進入晚秋,草場其它牧草枯黃,多葉棘豆的果後營養株仍鮮綠而較嫩,採食量又逐漸增加。多葉棘豆為中等飼用植物,體內的粗蛋白質含量在果期僅為8.21%,比一般豆科植物均低,而粗纖維含量為36.44%,比一般豆科植物均高。其化學成分如表53所示。
從我國目前畜牧業生產來看,多葉棘豆尚無馴化或栽培價值。但多葉棘豆具有耐瘠薄,耐旱等許多優良特性,懸未來優良牧草遺傳工程育種的基因資源。

栽培技術

多葉棘豆的種子只有幾個月的生活力,其繁殖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建立多葉棘豆組織培養及快速繁殖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