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極化經濟

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轉折。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國際金融體系在20世紀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衝擊,1971年12月、1973年3月美元兩次宣布貶值,標誌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原因之二是開發中國家石油鬥爭引發的能源危機,打亂了國際貿易舊有的價格體系。原因之三在於已開發國家特別是美國逐漸陷入了經濟成長緩慢而通貨膨脹、失業嚴重的困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多極化經濟
  • 年代:20世紀70年
  • 屬性:世界經濟
  • 對應:能源危機
簡介,原因,經濟多極化新興經濟體崛起 G8或變G13?,經濟多極化亞洲“挑大樑”,中印仍是會議熱門話題,建對話機制G8變G13?,世界經濟走向多極化發展道路,

簡介

由於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和跨國公司追求最大利潤的驅動,特別是“信息無國界”和“高科技無形之手”的推動,近幾年來,世界多極化不是在緩慢地發展,而是在加速。綜合國力的趕超,無需以百年計,相對來說是更短、更快了,國際力量對比也隨之發生比美國一些“未來學家”所預言的還要快的變化。本世紀之初,誰會想到世界大國關係和中美關係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呢?誰會想到中國和印度等國家能有如此驚人的發展速度呢?誰又會想到俄羅斯恢復大國地位如此迅速呢?
繼迅速興起的“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之後,2007年又出現了經濟學家們看好的“景象五國”(越南、印度尼西亞、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這還沒有包括拉丁美洲的智利、墨西哥、委內瑞拉,亞洲的東協和東北亞,以及東歐、中亞和非洲的一些國家。
據權威統計資料,目前開發中國家、尤其是新興經濟體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已占世界外匯儲備的四分之三;新興國家經濟占全球經濟比重已由90年代初的39.7%上升到去年的48%。目前,中、印已成為全世界投資最具吸引力的三個國家中的兩個(另一個當然還是美國)。俄羅斯經濟近7年來也保持了高速發展,GDP平均年增長率達到7.8%,黃金外匯儲備達4048億美元,蘇聯解體時遺留的2000多億美元外債現已基本提前還清。
“景象五國”中的兩個在亞洲,一個在非洲,一個在拉美,還有一個屬於歐洲,地處歐洲、中東和中亞之間。其中的越南,經濟一直在持續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去年同比增長8.17%。在貿易和投資方面現在已是亞洲的佼佼者。
2006年東協對外貿易總量已超過1.4萬億美元,域內貿易總量也接近3400億美元,東協共同體的目標可能提前至2015年實現。中國與東協貿易額2007年可望達到1900億美元。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正在加速進行,也可能提前實現。中國已成為日、韓兩國的最大出口市場,中日貿易已突破2000億美元,中韓貿易已超過1600億美元。中國同美、澳、新以及俄羅斯的貿易總額也有明顯增加。
國際權威經濟集團的一些研究報告認為,全球經濟正經歷自工業革命以來規模最大的轉型,經濟中心正從已開發國家轉移到亞洲、東歐、中東與拉美等地的新興市場;“金磚四國”和“景象五國”正在改變世界經濟格局。這些看法應該說是比較客觀的,不無道理。

原因

世界多極化經濟的原因
</strong>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轉折。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國際金融體系在20世紀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衝擊,1971年12月、1973年3月美元兩次宣布貶值,標誌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原因之二是開發中國家石油鬥爭引發的能源危機,打亂了國際貿易舊有的價格體系。原因之三在於已開發國家特別是美國逐漸陷入了經濟成長緩慢而通貨膨脹、失業嚴重的困境。伴隨著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衰落,歐共體和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兩大新的經濟中心,世界經濟中美國一國獨霸的局面開始向美國、歐共體、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過渡。1975年召開的第一次西方首腦會議是三足鼎立形成的標誌。蘇聯在20世紀60年代經濟實力也有很大的增強,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興起對世界經濟格局產生重要影響,進一步加強了世界經濟多極化的發展趨勢 .

經濟多極化新興經濟體崛起 G8或變G13?

全球經濟已經變得愈加“多極化”,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是正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2007年年會發出的一致聲音。
多極化經濟
經濟多極化亞洲“挑大樑” 對於全球經濟2007年的前景,出席此次達沃斯論壇的專家和企業界人士都較為樂觀。按照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勞拉·泰森(Laura Tyson)的說法,今年對全球經濟而言,必將“又是一年黃金歲月”。

經濟多極化亞洲“挑大樑”

泰森認為,全球經濟已經變得相當“多極化”,不再“單單依賴美國這台發動機”。她指出,在多重因素的推動下,全球經濟正在經歷一個健康的“再平衡”過程,這些因素包括美國投資的增長以及中國消費升溫等。更為重要的一點,新興經濟體的貢獻越來越大,其占全球經濟的比重已歷史性地達到50%。
而在新興經濟體中,亞洲無疑是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來自香港星空傳媒的CEO高美嫻在論壇上表示,正如德國總理默克爾所言,亞洲特別是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發展,對全球來說不是威脅而是難得的機遇。她表示,亞洲有著最廣闊的消費市場,為全球的企業帶來了巨大商機,同時,亞洲的人才優勢也越來越明顯。
美國《時代》周刊上周就撰文指出,亞洲日益壯大的中產階層,已經使得該地區越來越少依賴於對美國的出口。目前,僅有16.5%的亞洲出口商品銷往美國,而在1993年這一比例高達25.5%。其中,中國的消費正在穩步增長,不過,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內需較弱的亞洲國家則可能繼續受美國市場影響較大。
除了中國,印度也是近年來迅速崛起的一股經濟力量。在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中,華爾街投行高盛也大大提高了對印度長期增長率的預期,並大膽預言印度在2050年前將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將會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則退居第三位。報告預計,在2020年之前,印度經濟的年均增速將保持8%左右。
美國AIG集團的副主席弗蘭克爾也對全球經濟前景表示看好,他認為,當前各國的實際利率水平仍處於歷史低位,同時主要工業國家的失業率仍較10年前低,並且各經濟體似乎也足以經受高油價的考驗。
和泰森一樣對經濟前景持樂觀預期的與會人士大多認為,在美、歐、日經濟保持擴張,而中印經濟保持強勢的情況下,即便美國經濟轉入衰退,世界經濟的整體增長勢頭也不會受到影響。泰森預計,在2007年,由於美國經濟成長減緩而日本、歐洲提速,這三大經濟體的預期經濟增速將基本保持一致,都在2%到2.5%的區間內。
不過,也有部分學者不那么樂觀,特別是對美國經濟。美國魯賓尼全球經濟公司的主席魯賓尼就表示,全球經濟還無法與美國經濟脫節,現在看來,2007年全球經濟面臨的最大威脅還是美國經濟可能繼續降溫。他認為,當前全球經濟還存在三大利空因素,分別是美國的樓市降溫仍未見底、美國人持續的借錢消費以及重返60美元高位的油價。
中印仍是會議熱門話題 儘管去年的世界經濟論壇已著重聚焦中國和印度,但在本屆論壇上,中國仍是與會者關注的最熱門話題之一。在論壇期間,中國恰好發布了去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的經濟成長數據,超出預期的兩位數GDP增速也再次令國際社會對這個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刮目相看。

中印仍是會議熱門話題

當然,隨著中國經濟對外部的影響力日益增強,外界對於中國的關注也並非只限於中國經濟如何強大,如何解決各種潛在問題、確保可持續的增長,也成為此次論壇探討的焦點。
“中國經濟和政治實力提升及其選擇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何種角色,將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定義剛剛到來的21世紀。”安排在25日舉行的一場主題為“中國需要什麼樣的世界”研討這樣評述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主辦方還將中國定義為“一個全球合作夥伴”,呼籲更多與中國展開對話。
按照中國國家統計局昨天公布的數據,中國去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的經濟成長都超過了預期,分別達到10.4%和10.7%,後者也是11年來最大的經濟年度同比增幅。
“中國經濟今年很有機會超過德國,這只是早晚的事,也許需要幾年,然後再超過日本。”瑞士信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陶冬表示。
中國去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20.94萬億元人民幣(約合2.69萬億美元),較2005年增長10.7%。德國去年的GDP為2.3萬億歐元(3萬億美元),日本的經濟規模去年9月時為4.46萬億美元,美國則為13.3萬億美元。
不過,不少國際知名學者也注意到,中國經濟在以全球平均水平兩倍以上的速度“奔跑”的同時,也帶來了或是面臨一些問題,譬如中國創紀錄的出口使外匯儲備超過萬億美元,並由此引發與美國和歐洲的貿易爭端不斷。
摩根史坦利首席全球經濟師羅奇在本次達沃斯論壇上就指出,如果中國要避免遭到保護主義抵制,勢必要放緩出口增長,由此他預計中國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可能放緩至8%。雷曼兄弟經濟學家孫明春也表示,中國政府仍面臨進一步降低投資增長和減少貿易順差的艱巨挑戰。
為了“支持中國下一階段的發展”,本次論壇就中國經濟當前可能面臨的一些問題安排了一次專題討論,包括趨於升溫的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環境和能源安全問題、中國經濟自身潛在的過熱風險以及銀行體系不夠健全等話題,都將成為與會者討論的重點。
在其他方面,本次論壇還特別關注了中國的老齡化問題,稱中國正在以“較歷史上任何國家都更快的速度變老”,並提醒這可能對中國乃至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帶來影響。另外,中國跨國企業日益增強的影響力以及中國不斷提升的創新能力,也被主辦方列入了專門探討話題。
建對話機制G8變G13? 鑒於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國際影響力日益凸現,在此次論壇開幕時發表主旨發言的德國總理默克爾特別呼籲,G8工業國應建立與巴西、印度和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新對話機制”。

建對話機制G8變G13?

默克爾此次在會上表示,今年6月在德國海濱度假勝地海利根達姆舉行的八國集團峰會上,她將以東道主和主席國的身份推動該組織將上述新興經濟體納入新對話框架中,此外還有墨西哥和南非。而德國派駐八國集團特使普芬巴赫本周更表示,德國希望在今年峰會中為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增設“永久席位”。
普芬巴赫稱,雖然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和中國還不是G8的正式成員,但其不斷上升的經濟影響力“必須得到體現”,至少應允許這些國家定期出席一些會議。
G8將於今年6月6日在德國海利根達姆舉行峰會,屆時,預計上述5國的領導人都將現身海利根達姆。德國政府將這項提議稱為“海利根達姆程式”。普芬巴赫表示,這一行動將打破常規,因為新興經濟體此前僅以非正式成員身份參加過G8峰會。
事實上,關於G8應納入更多新興國家成員的呼聲在八國集團內部一直存在。前世界銀行官員、現供職於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的林恩和布拉德福德此前就建議,G8未來應該將其成員數目擴大到19至20個,這其中自然包括中國、印度以及巴西等快速增長的開發中國家。而本月22日發表的<時代>周刊也在封面文章中指出,美國應該幫助中國加入八國集團的圈子。
不過,普芬巴赫也指出,任何將中國等新興國家納入G8的計畫都很難馬上實現,因為G8成員國在集團擴大問題上取得意見一致的“可能性為零”。默克爾也在此次論壇上表示,要將G8擴張為G13,現在還只限於討論。正因如此,德國才提議給予新興國家“定期參加峰會的機會,以便讓其在影響國際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自己的作用”。
不過業內人士也指出,G8等已開發國家為主的國際集團在拉攏新興經濟體的同時,也是希望在這些國際機構的框架內向這些國家在能源、貿易和環境等問題上施壓。
據稱,德國正在起草一項G8會議公報,反對“投資保護主義”,部分矛頭指向了新興經濟體,而中國也被一些官員認為是針對西方跨國公司的投資限制“尤其令人擔憂”。
普芬巴赫稱,預計G8將在今年的峰會上首次發表一項特別倡議,反對保護內資、歧視外資的“雙重體制”。他表示,這一問題在新興經濟體中尤為嚴重,不過,G8也將關注工業化國家的保護主義措施,例如美國反對外資進入石油和港口領域的做法。
聯合國的研究顯示,在各國政府的鼓勵投資措施中,保護主義性質的措施所占比例已經從上世紀90年代的2%至3%,升至目前的20%。

世界經濟走向多極化發展道路

世界經濟走向多極化發展道路 2050年將沒有霸主
</strong>全球經濟界早在很久以前就已預測到了美國經濟和美元的沒落。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占世界經濟的比例幾乎瞬間性地從50%上升到了70%,美國成為名副其實的霸權國家,而美元成為世界基礎性貨幣。但是,這只不過是戰爭災害導致歐洲經濟衰退、進而造成的暫時性異常狀態。美國領導人通過1950年—1960年西歐經濟復興和日本經濟高速增長,認識到了世界經濟將會向多極化發展。
1995年以後,日美歐任何一方都不占據經濟上的霸權地位,世界經濟也呈現出多極化現象。包括日本、中國和其他地區在內的整個亞洲,在經濟規模上已接近美歐。
在逐漸沒落的美國經濟背後,是經濟高速發展、真正崛起了的中國。在美國喪失經濟霸權的過程中,全球經濟對中國的依存度將越來越高。
美國之所以不斷要求 人民幣升值,是因為國內與中國競爭的產業業主們心理極度不平衡。與美國並駕齊驅的、作為中國最大出口市場的歐洲,也因為 紡織品問題與中國不斷發生摩擦。和歐美一樣,日本與中國發生貿易摩擦也是遲早的事。
每次與貿易對象國發生摩擦,都可能會給中國的出口增長來個急剎車,這種情況已經發生過不止一兩次了。但最重要的是, 中國經濟受挫會給世界經濟成長和平衡帶來不良影響。
21世紀中期,世界經濟會如何分布?需要構想一下各地區產業化人口集團的規模。
到21世紀中期,美國人口最多達到4億;在歐洲方面,歐盟地區內約有4.5億人,俄羅斯約有1.5億人,總計6億人。不過可以認為,在東歐、中歐等新加入歐盟的地區,其人口的產業化已經完成;中國人口中,能夠實施與日美歐同等經濟活動的人口規模至多4億;日本和韓國擁有大約2億人口,這一靜止人口是世界上平均教育水平最高的集團,預計這一狀態將持續下去。
在預測完產業化人口規模之後,如果把通過各地區生產總值得出的經濟活動規模配以產業化人口規模的比例,就能大致推算出21世紀中期各地區經濟所占份額狀況。
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歐洲、美國、日韓和中國等整個東亞地區的經濟比例將為6:4:6。具體情況是,美國與中國的經濟規模幾乎同等,但低於歐盟地區。日本和韓國的經濟規模為中國的一半。俄羅斯即使強化與歐盟的合作、成功實現經濟發展,其經濟規模也不到美國的40%。
在21世紀中期,任何經濟體都不具霸權地位,世界經濟將徹底走向多極化。美國將繼續保持經濟大國地位,但已完全不能稱為霸權國。中國的平均生活水平也因人口規模過大而遠遠趕不上其他地區。
在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具備霸權地位、世界經濟徹底實現多極化的情況下,無論哪國的貨幣都不可能同時成為世界經濟的基礎貨幣或在世界經濟中共通的國際貨幣。
因此,在本世紀上半葉的較早時期,多極化的世界經濟新成員可能匯集到一起,創設各國、各地區貨幣共同價值尺度,就新國際貨幣制度做出決定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