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語學社

外國語學社

外國語學社是指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和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創辦的外語教育機構。1920年9月成立。社址在上海。社長楊明齋。主要目的:為來滬青年提供學習革命理論知識和外語(主要是俄語)的較安定的環境,並在上海共產主義小組領導下進行革命實踐。挑選其中優秀分子到蘇俄進一步學習馬克思主義學說,為中國革命培養幹部。設英、法、德、俄、日語各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國語學社
  • 工作地點:法租界霞飛路漁陽里
  • 創辦時間:1920年9月
  • 負責人:楊明齋
外國語學社創辦背景,外國語學社日常工作,

外國語學社創辦背景

1920年9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創辦了第一所培養革命幹部的學校——外國語學社,設於法租界霞飛路漁陽里(今淮海中路567弄)6號。該校由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楊明齋負責,俞秀松(同時兼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書記,後成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書記)擔任秘書。

外國語學社日常工作

外國語學社的校舍,系一幢兩樓兩底的典型石庫門房屋。在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前夕,經共產國際代表魏金斯基即吳廷康的籌劃,這裡便辦起由楊明齋主持的中俄通訊社,向上海《民國日報》等供稿;沒隔多久,此處又被作為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機關,團章規定“正式團中央機關未組成時,以上海團機關代替中央職權”。當時,樓上為辦公室和宿舍,樓下設了教室。
外國語學社除了提供外語教材,還把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李漢俊翻譯(新青年社出版)的《馬克思〈資本論〉入門》、陳望道翻譯(社會主義研究社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作為必讀書籍。
外國語學社也是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開展革命活動的場所,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此吸收了二十餘名新團員。包惠僧的《黨的“一大”前後》提到:“當時黨的一些公開的或半公開的集會,如:李卜克內西、盧森堡紀念會,紀念五一勞動節、馬克思誕辰、“三八”婦女節等集會都是在這裡舉行。”劉少奇和學員們一道,積極參加了各種革命活動;而且,曾深入到工廠,了解工人民眾的疾苦,幫助建立基層工會組織。
劉少奇在外國語學社期間,常抽空閱讀《新青年》雜誌、上海《民國日報》“覺悟”副刊、《時事新報》“學燈”副刊等,還藉助詞典為楊明齋主持的中俄通訊社翻譯、校對文稿,配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創辦的《勞動界》周刊做收發、進行繕寫。
1921年春,劉少奇任弼時蕭勁光等二十餘名學員先後離開外國語學社,分三批被派往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簡稱東方大學)中國班學習。同年冬,他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擔任東方大學中共旅莫支部委員。
外國語學社教師及意義
教員:俄語庫茲涅佐娃和楊明齋,日語李達,英語李震瀛(袁振英),法語李漢俊。每周開兩個語種課,學員半天上課,半天自修。除學習外,還參加上海工讀互助團和上海馬克思研究會的活動,並幫助華俄通訊社宣傳十月革命。學校是社會主義青年團機關所在地。先後被輸送到蘇俄學習的有劉少奇、任弼時、任作民、羅亦農、蕭勁光、王一飛、曹靖華等。
外國語學社停止活動日期
1921 年 7 月停止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